作为雅俗共赏的书房文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藏家和投资者的青睐。因此,除了上面所说的文玩之外,本章还将重点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书房文玩以飨读者。
第一节臂搁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是以书房为中心展开的。书房又称文房,其中各种陈设称书房文玩。在文人眼中,书房文玩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赏玩对象,古代专门著有书籍,自成一个体系。
臂搁是中国书房文玩的特产。它的诞生源自中国古代的书写方式,是一种辅助书写工具。古代文人书写时,悬腕自右向左竖书,稍不留意,手臂或衣袖极易刮到刚写完的字画。臂搁,就是为了防止手臂沾墨的枕臂之具。在书写时枕于臂下,不惹字墨,同时防臂上汗水渗纸,有时还可当文镇压纸,十分好用。臂搁因此成为文人的必备之物,犹如美人之镜,须臾不能离身。
由于常置案头,臂搁身兼饰物之能,外表极其重要。它不仅讲究材质,雕镂工艺也求精湛,是被收藏的珍玩。据载,臂搁的材质种类很多,明代屠隆在专著中提到,有玉、木、竹、漆质的臂搁。另从考古发掘和传世臂搁中,又证实还有以象牙、瓷制成的。无论是何种材质,臂搁上通常雕刻丰富的图案,如刻书画以作欣赏,镌座右铭以为警策,刊挚友亲人赠言以为留念。
单从数量上看,竹制臂搁最多。在古代工艺品艺术市场上拍的臂搁,也以竹制为主。专家认为,竹制臂搁市场价格高低,主要以臂搁上的雕刻好坏为依据,以明中期至清中期的真品为优。而假如臂搁的雕刻者是名家,则更具收藏价值。
竹子生性与文人相通。古代文人相信它能修身养性,心情烦躁或精神倦怠之际,喜欢手抚竹制臂搁,感受竹子凉侵肺腑,以求得一时清静。
在纸张发明以前,竹子曾是书写载体,与书写工具“臂搁”名称的由来关系密切。据说在古代,臂搁被称为“秘阁”。《长物志》《考槃馀事》《竹人录》中有载,“秘阁”指的是汉代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由汉代秘书监掌管。汉魏时期,“秘阁”成为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省的别称。而在纸张发明以前,皇家藏书是一些刻写有文字的竹本片,这种藏在秘阁中的竹木片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再后来,人们将用来枕臂的竹片沿用“秘阁”一名。到了明清,“秘阁”的基本用途是搁臂,且“秘阁”与“臂搁”读音相似,于是逐渐只称“臂搁”了。
竹子本身材质优良,易于雕刻。竹制臂搁成品虽然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十分可爱。制作竹制臂搁的传统手法有透雕、浮雕、圆雕,对刻制者绘画、书法功底和刀功的要求都很高。
明清两代的竹刻艺术发展极盛,种类繁多,名家荟萃。几乎所有的竹刻名家都有臂搁作品传世,其中有几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值得藏家关注。嘉定派的朱三松,他刻的人物臂搁精致深厚,生动自然。
明末“留青”刻法创始人张希黄所刻的臂搁,使用了他独创的竹刻技法,图案高出竹雕地子,好似浮雕。经年之后,刻成的图案泛黄,而竹肤颜色变深,形成明暗对比。
清道光年间的名家方治庵,工山水画,擅长“陷地浅刻”(以竹为地,下刀不深),他用此法刻的臂搁文人气十足。另外,明代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清代康熙年间嘉定的吴之等人的竹刻臂搁也均为珍品。
第二节印章
中国传统印章文化源远流长,这种由汉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中国传统印章艺术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正是由于传统印章所独具的深厚文化积淀与悠久历史渊源,使得传统印章的收藏与投资活动逐渐得到艺术品投资群体的关注。
自古以来,刻制印章的材料有多种,如玉石、金、银、铜、木、牛角(骨)、玻璃等。金印价值连城,极难得到;铜印作伪较多,真伪难辨;木印、牛角(骨)印、玻璃印等材质普通,制假也易。因此,收藏历代的印章,玉石印章是很好的选择。
印章是刻制材质和篆刻艺术的结合体。辨别古代印章的收藏价值,主要看刻制印章的玉石种类和印章的篆刻技术。在古代玉石印章中,最具收藏价值的材质,是用号称“中华四大章石”田黄石、鸡血石、青田石和艾叶绿刻制的。田黄石产于福建福州,其他三种均产于浙江:鸡血石产于浙江昌化,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艾叶绿不仅产于浙江,还产于福建、辽宁等地。其中,田黄石色美质佳,有“石帝”之称;鸡血石石质细腻,血色鲜红欲滴,由于储量极其稀少,故有“千金易得,一石难求”之说,是印材中的霸主;青田石、艾叶绿亦为章石中的名贵上品。
古代玉石印章的篆刻技术历史悠久,自明代以来,印学流派很多,主要有八大流派:一是文何派,以明代文彭、何震为代表;二是皖派,为皖籍名人何震所创;三是泗水派,为明代苏宣所创;四是娄东派,因明末篆刻家汪关,居于娄东而得名;五是如皋派,为清代黄经所创;六是林派,为清代林泉所创;七是邓派,为清代邓石如所创;八是西泠八家。
此外,近代还有两大流派:一是吴派,为吴昌硕所创;一是京派,以久居北京的齐白石为代表。这些流派的印章篆刻技术,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古代玉石印章,如果用的是名石,又由名人刻制,则更加金贵无比,年代越久收藏价值越高。
第三节印盒
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亦称印奁,是盛放印泥的容器,虽然器形小巧,却是古今文房必备之物。印盒的形制多为方形,也有扁圆形,质地有铜、玉、瓷、珐琅、玛瑙、象牙等。
印盒最早出现于哪个年代,因资料匮乏,无从考究,现传世有唐代实物,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印盒的出现不会晚于唐,而盛于宋、元、明、清。由于历史原因,唐、宋、元留存下来的精品印盒十分罕见,而明、清各种质地、形制的印盒则传世较多。
清代由于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的看法,因此,做工精细的瓷印盒,盛装用朱砂料制作的高档印泥,成为显示身份、地位的一种文房用品。德化窑自宋元起,就烧制有大量的印盒,有八角形、连弧形和瓜棱形等,每个盖面上皆为浅浮雕的花卉、飞禽、游鱼等,盒底周壁也饰有各种不同的边饰作为陪衬。纹饰都是根据器物的大小特点而安排的,在有限的盒盖上作了充分的表现,其制作之精美细致,花纹之丰富多样,造型之美观雅致,形式之繁多,为国内所罕见。
康、雍、乾时期的文人追捧五彩、青花、粉彩以及各种仿古釉瓷印盒,到了清晚期又追捧浅绛彩瓷印盒。浅绛彩瓷是当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它的绘画手法取自于元代黄公望大师的山水画,部分花鸟画取自海上派画师作品及人物写意画。彩料多为赭红、浅草绿和青绿等色,直接在瓷胎表面绘制,所施彩料和画面空灵淡雅,很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曾风靡一时。
印盒虽为文房用品中器形最小者,但其收藏前景和升值空间不可小觑。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嘉德2004年一件民国粉彩草虫印盒以3000元起拍,5500元成交。一件清末浅绛彩山水纹印盒,10年前市场价300元左右,而如今已升至6000元。
第四节香炉
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在中国人特别重视的祭拜祖先、上香的过程中,香炉也是必用的器具,久而久之成了人们玩赏的古董和艺术品。于是,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香炉,已失去焚香供养的意义而变成了精美的收藏。
目前收藏市场中的香炉分为两种:一是香薰炉。古人习惯于将衣服薰得香气宜人,或者文人在夜读时点上香用来提神,用的都是这种香薰炉。二是古人在殿堂里拜神祭祖时用的香炉,这种就是大家常说的香炉。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都已达到极为精美的程度,此后博山炉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所谓“博山”,并非是指此炉出于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成重叠山形的装饰。
除了博山式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炉,民间所用的带耳式瓷制香薰也常见于出土文物之中。炉耳颇具实用性,为的是便于提携挪动,其装饰作用与实用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此外,附属于香炉的器物尚有香铲、香拨、香箸、香匣种种,都是添香和燃香时的用具。
唐代法门寺出土的银器中,也不乏香炉和香盒,工艺之精美,可谓登峰造极。无论炉身或炉盖都是錾刻、雕饰或镶嵌而成,至于造型之变幻,更有银鎏金炉盘承托的两层式香炉,或炉身附带宝子的香炉,因与礼佛有关,多采用莲花瓣样式,炉盖的顶部周围还饰有待放的莲蕾。
香兽,顾名思义是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燃香取味,是薰香的本意,但古人重观赏,所以香炉可以用金属或陶瓷等做成各种动物造型,使香燃于鸟兽腹内,香烟从鸟兽口中缕缕而出,情趣盎然。鸟兽造型多为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但燃烤香料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直至两宋时期,除博山式香炉和各种香兽仍在使用外,瓷质的各种香炉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它们的器形相对较小,便于室内安放,更为士人青睐。由于两宋制瓷工艺的空前繁荣,香炉的烧制更有了极大的发展。
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发展,铜香炉渐而代之。尤其宣德炉的出现,开启了中国用黄铜铸炉的先河。宣德炉工艺精良、造型异常精美,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
宣德炉之所以成为传世之宝,不仅制作精良,而且用料名贵。据悉,宣德炉的制作有以下特点:首先,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33种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其次,炼次繁。一般炉料只经过四炼,而宣德炉却要经过十二炼,因此炉质更加纯细,如婴儿肌肤。再次,闪金光。优质宣德炉进行鎏金或嵌金,看上去金光闪闪。
宣德炉的名贵还在于其颜色丰富多彩,有一种从内里透出的奇光,变幻无常。据史料记载,宣德炉有四十多种色泽,如藏青色、棠梨色、朱红斑色、枣红色、琥珀色、茶色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曾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同时,宣德年间铸造各式香炉只有3000座,后经战乱大批又被销毁,流传至今的宣德炉真品已非常罕见。因此,如今明代宣德炉已成为藏家可遇不可求的宝贝。目前,在各大拍卖行成交的宣德炉,多是明中期以后的仿品,而且优质仿品成交的价格也很惊人。
清代的香炉品类繁多,除器形仿古之外,在材质上更是门类众多,瓷质、铜质、玉质、法华彩、景泰蓝或掐丝珐琅等工艺的综合使用,使得香炉的制造又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
第五节竹雕
文房用品中的竹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尤其是明清以降,艺术日臻精巧,极具保值潜力。如明代“三朱”(即朱鹤、朱小松、朱三松),一门三代,开宗立派,从绘画中撷取营养,刻画入微,精细传神,被文人们作为案头清供,从中获得雅趣,其价值一直势头不减。如几年前嘉德拍出朱小松“归去来兮辞”笔筒110万元人民币。
从全国范围看,竹雕器物整体成交一直居高不下。仅以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统计,近十年来光竹雕一项累计拍出一百六十余件作品,成交额近千万元人民币。
北京潘家园、古玩城2004年竹雕行情与前两年相比上升近一倍,精品的器物更是上升了好几位,一只普通竹刻师雕刻、稍有年代的竹雕品皆在数千元人民币以上。
竹雕艺术品市场前景看好,收藏和投资者要把好三关:一是要把好竹雕的精美程度,二是要收集名家之作,三是要善于识别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