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若有所思话德国
19618800000016

第16章 德国随想(5)

大教堂于1520年才开始逐渐修建。当时的人们试图在原教堂的南面并排修一座教堂(南堂),但58米高的建筑未盖成便倒塌了,只剩下一个木制起重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未完工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19世纪60年代,强盛的普鲁士帝国财力雄厚,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而且采纳大文豪歌德等众多名人的建议,下定决心要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建设资金,其后,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形成了大教堂的主体建筑群,并保证了整个工程于1880年最终建造完毕,人们看到了耸入云天的双塔和它所代表的世界上基督教堂的高度:157.38米,当时的世界最高建筑。

科隆大教堂内有不少罕见珍宝。最著名的是重达24吨的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无霸”大摆钟和一个中世纪的黄金匣——三王龛。

三王龛则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宝”。“三王龛”是因耶稣的故事而得名。传说耶稣降生时,有东方三博士前来朝圣,显示他是基督。传说《圣经》里的三王是菲利克斯、那博和格列高·冯·斯博烈托,正是因为他们才兴建了科隆大教堂。史载:1164年,神圣罗马帝国的意大利宰相巴巴罗萨和大主教莱纳德将三王的残骸作为战利品从米兰带到科隆。从那时起,科隆才可以作为朝圣的城市与亚什和特里尔一比高下。为了供奉圣骨,人们在莱茵河边修建了卡罗林根式的教堂。后来,由于三王龛的制成,当时的教廷决定修建一座哥特式的教堂来代替。科隆大教堂还有许多关于“三圣节”故事的彩色玻璃和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全世界教堂史上绝无仅有的632年的艰辛付出,这份勤奋、坚韧、严谨和执著,成就了世界上最高、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成就了一份人类有关宗教的一段曲折辉煌的历史文化。

德国的狂欢节

狂欢节是德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其来历众说不一。一种说法认为狂欢节是德国农民的春节,农民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抵御恶魔、驱逐严冬、迎接春天、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这种说法我们中国人感到熟悉和亲切。

另一种说法则是根据天主教的习俗而来,说的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复活,这一天即为复活节。复活节前的40天是耶稣开始传教前在旷野守斋祈祷的40个昼夜,天主教称为封斋节。在整个封斋节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娱乐、婚配等一切喜庆活动。为此,人们赶在封斋节到来前尽情地欢宴、畅饮、狂歌曼舞、化装游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个世界性大节日。就其内容而言,它已不单单是农民的节日或是宗教的节日,其间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民族特色。

德国的狂欢节从每年11月到第二年复活节前40天前后要持续两三个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后一个星期,特别是这一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这“发狂的”三天里,狂欢节达到狂欢的巅峰。

德国各地区庆祝狂欢节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有几项活动是“规定动作”,这就是选举狂欢节的王子和公主、星期四女人节、化装大游行和大型狂欢集会及舞会。

狂欢节一开始,许多城市、村镇都要建立各种组织来筹划狂欢节中巅峰期的活动。首先,是推举王子、选出公主,因为狂欢节的主要活动要由他们来主持。当选为王子和公主是一件很风光的事,社会名流争相竞选,最终是以经济实力为定夺。

狂欢节结束的星期四被称为女人节,它是狂欢节进入巅峰期的标志。在女人节中,往往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她们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市长办公室,坐在市长办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权,喜剧表演惟妙惟肖、大快人心,充满了浪漫色彩。这一天最让男人们提心吊胆的是怕女人们剪去自己的领带,女人们会把剪来的领带作为战利品钉在墙上自我欣赏。

狂欢节结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是整个狂欢节的顶点,被称为“疯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

这一天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化装大游行,二是大型狂欢集会和舞会。游行一开始,人们便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游行盛况。身穿色彩斑斓服装的乐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紧随其后的是大型彩车。其中王子和公主的彩车必定金碧辉煌、艳丽夺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诞不经的小丑和代表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化装队伍紧随其后。彩车上满载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像雨点般地撒向沿途人群,天真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捧着帽子,撩起衣裙,争相盛接飞来的节日礼物,狂欢节当然就成了糖果商最欢迎的节日。

“疯狂星期一”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夜晚的狂欢舞会。人们身着奇装异服,脸戴夸张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头,尽情欢乐。在狂欢节歌曲的伴随之下,人们“群魔乱舞”、欢天喜地,一直持续到午夜。“疯狂星期一”的晚上,人人都要在大斋前美美地饱餐一顿,以此庆祝金秋季节的大丰收;家家都要敞开窗户,为的是将天使迎进家门。

吃喝、喧闹、化装,人们真情释放能量,创造巨大欢乐,让世界各地耳闻目睹的游客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逛圣诞市场

在重庆,不管走到哪里,凡有集市的地方,总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人气之旺盛着实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原以为到了国外,尤其像到了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对地域空间更大、人们也应该是更趋成熟和理性,何时何地怕都不至于会出现熙熙攘攘“扎堆凑热闹”的现象,可耳闻目睹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尤其是在圣诞来临的日子里。

圣诞之于西人犹如春节之于国人,圣诞前两周的德国,恰如春节前两周的中国,举国上下春风扑面,生机盎然,其喜洋洋,其乐融融,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莱比锡是这样,莱茵河畔的城镇和村庄也是这样。

我们随意来到科布伦茨附近的一个美丽小镇(罪过:竟未能记住它的名字)。小镇的当街入口处,装饰有一棵高大的圣诞树,五颜六色,分外绚丽。一个两倍于真人大小的圣诞老人气囊造像在门口不时弯弯腰、抬抬手,热情欢迎各方来宾。街边是一排排的小商小贩,有点像国内农村的乡场,但要干净和花哨一些。小店或摊位上吃的、穿的、用的、看的、玩的,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彩灯、彩星、彩带,应有尽有,烘托出浓浓的圣诞节气息。

顺着人流沿街向里走,随处可见小吃店。都是随意的那么摆上一两张小桌,有的小桌甚至连凳子都没配,可这丝毫无损于人们的情绪。只见有的人不时手拿香肠优雅地蘸上桌中央的一小碟芥末,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有的则端着一盘黄嫩的炸薯条不断地往嘴里送,有的吃着土耳其肉饼,有的在慢慢品尝着当地出产的热酒,从容地享受着美味和美味带来的快乐。

沿街还有众多的手工艺品店铺。艺人们有的正用木头或石头雕刻人像和小动物,有的在聚精会神地描绘人物肖像和风景画,有的在一丝不苟地编织小盒、小盘、小口袋,还有的则在小心翼翼地吹玻璃玩具或玻璃器皿。

最快活的要数那些孩子们了。他们有的满心欢喜地抱着眼睛一眨一眨、嘴唇一动一动的洋娃娃,有的一手牵着大人的手、一手拿着新买的电动汽车或火车,有的手拿着气球或者棉花糖,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兴奋地东张西望,兴高采烈,边闹边吃。

还有那小镇中心的造形活泼的小鹿拉着雪橇奔跑的木雕,还有那栩栩如生的大马拉着马车前进的石雕等等,都在烘托着圣诞前夕特有的欢乐氛围。

德国人俭于物质,丰于自然,富于理性与诗性,在创造金钱和财富的同时,也善于充分享受生活和人生的快乐。从追求和谐和幸福生活的共同取向看,东方和西方是相同的,如果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应属题中之意吧。

“一切都在有序中”的德国人

德国人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一般认同的看法,德国人的性格中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守纪、整洁。规则和纪律在德国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allesin O rdnung”是德语中的一句问候语,据朋友讲,它的中文意译就是“一切都好吗”,可按德语直译过来便是“一切都在有序中吗”,德国人的秩序和纪律意识及干事之严谨和认真,由此可见一斑。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不会去碰它。这使德国人显得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正是这种性格特质造就了德国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我们所到的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公园还是街道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隆冬时节,也常见处处鲜花开放。

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上班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整洁。据说,看戏或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二是守时、喜静。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我们接触到的德国人,从世界知名的大教授到为我们开车服务的司机和翻译,无一不是守时的君子。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准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也是出了名的。除如狂欢节等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在德国,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呵护住宅周围清静的环境。比如,晚上8时至次日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

三是诚恳、礼貌。一般地讲,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比较干脆。凡是他们能办的,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办。凡是他们办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摆架子,或者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更不会像国内有的人那样,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当然,人际关系和努力的程度对办事也绝非没有影响。

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重礼仪。在问候方面,若两人相遇,不管认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还是在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处,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不可。

在德国的20余天里,凡过马路,开车者都会停下来,用手示意你先过去。我的两位同事李松林、祝晓地先生在柏林街头迷路后讨教,有德国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坚持用肢体语言为其指路,他俩在走出好远后回头看时,人家还在微笑着鼓励向前走;见走错了,又专门跑过来带着走,直到能够保证到达目的地。普通德国人的热情和友善,令我们一阵感叹欷歔。

在称谓方面,一般与陌生人、长者以及关系一般的人交往,通常用尊称“您”;而对私交较深、关系密切者,如同窗好友、共事多年关系不错的同事,往往用友称“你”来称呼对方。交换称谓的主动权通常在女士和长者手中。称谓的变换,标志着两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在交谈方面,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不询问人家的私事(如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一般不张嘴发出声音,不会让餐具发出响声,打嗝也不要发出声音,如果发出声音要对周围的人说声“对不起”,也不会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到别人的情绪。

同时,德国社会约定俗成“女士优先”。女士在许多场合,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受到优先照顾,男士要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

此前,我对德国及西方国家的“繁文缛节”不以为然,及至实际感受了几天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真实生活,在对比中发现自己吃饭穿衣等“生活小节”中的诸多粗疏浅陋后,才发自内心地对“一切都在有序中”的德国人表示钦佩。

当然,有一种说法也不尽然正确,即所谓法国人浪漫,德国人古板;工作上要学德国人,生活上要学法国人。

其实,德国人不仅工作认真,生活情趣也颇多创意。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勤于思考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成就了德国品牌、德国质量、德国品位,成就了二战后德国的迅速崛起和统一,而德国人对愉悦生活的执著追求和舒适精致的日子,则让我们看见了德国人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