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七阶段生殖性与自我沉溺、停滞(成年期:30~60岁左右)
经历了青年期的疾风怒涛,遇到了人生的伴侣与一生的事业,不久就迎来了成人期。尤其是35岁开始到40岁左右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时期。比如说,男性42岁,女性33岁被称为厄运年龄,有人认为这是从某种危险情况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这个时期一方面对现实适应性在增强,但同时身体上也开始出现成人病与老化的征兆。另外,对家庭和事业上的责任、执著产生了烦恼,由此而需要修正以往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成年期(中年期)被认为是一个在重新考虑以往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以及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再评价的过程。现在,把人的一生纳入视野的临床发展观开始关注向人生后半期转型的时期。另外,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这个时期是成人在社会中打开自己的天地,并开始负起责任,为使社会更加发达和完善而贡献力量的时期。
生殖性包括生孩子(procreativity)、生产性(productivity)和创造性(creativity),同时也包括自我更新的同一性的开发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殖,创造新产物、新观念,还有代代传下来的所有东西。
家庭生活方面,因孩子的降生而进行的培养下一代的共同事业中,夫妇发挥自己所长,分工和协作机制得以发展。另外,不仅是生育孩子,还包括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机会,照顾他人的孩子等等事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和工作及近邻的关系中,人生的目标、价值观受到影响而变得更加成熟。
自我沉溺、停滞是指没有闲情去关心他人,却是过分关心自己的状态,而带来向过去的烦恼退化,并产生对疑似亲密性的强烈渴求及强迫性自我沉溺。
从生殖性与停滞这个对立命题中出现的新的道德标准——“照顾”,它包含着“照顾”自己十分珍视的人、东西,甚至是一种观念,包括的对象很广泛。也就是说包含“你期望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core to do)”“你关心谁或者什么(care for)”“该如何照顾自己创造的这些东西(take care of)”等等。对自己创造的东西持续担负责任是困难而且辛劳的,但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感到自己切切实实地活着。
1.莱文森(D.J.Levinson)的学说《人生过半的过渡期和中年期》
莱文森通过个人面谈法调查,把个人的一生看做一个过程,就像季节变化一样,人生也极有特色的关键时期和变化。
人生共分为4个时期,各时期之间有“过渡期”。
(1)儿童期与青年期(0~22岁)
(17~22岁: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2)成人前期(17~45岁)
(40~45岁:人生过半的过渡期)
(3)中年期(成年中期40~65岁)
(60~65岁:向老年过渡的时期)
(4)老年期(成人后期,60岁以后)
莱文森高度评价了荣格的“后半生”的见解,很重视“人生过半的过渡期”及“中年期”。“人生过半的过渡期”是连接成人前期和中年期以及新课题的桥梁。进入这个时期,再次对以前的生活结构产生质疑。中年期里内外矛盾激化,显示出需要改变的人生目标的危机情况。
2.荣格(C.G.Jung)的学说《人生正中与人生的后半》
荣格以35~40岁为界,把界限之前的叫“人生的前半”,界限之后称做“人的后半生”,他非常重视人的后半生。
前半生是确立自我的过程(强化自我的过程),而后半生开始走上人的心灵完善为目标的个性化道路(自我深化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前半生费心思去实现家庭的形成与职业上的安定等对社会的适应,后半生则是把外在的东西转化到内心,证实自己的世界观和自身的人生意义。自我确立时排除了自我难以接受的部分,而进入人生后半期以后,认识到了以前压抑的另一半,并产生了将之纳入生命的动机。从改变以前的生存方式及价值观的意义来说,这个阶段是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伴有危险的危机时期。像这样面对人生后半期的课题中,是随时伴有困难的。这困难不是社会的一般评价,而是如何找出自己原本的存在方式(个性)。重新认识以前被忽视的另一半,被压抑的兴趣、爱好、价值,以及家人的关系和工作等现实的生活。
但是,在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状况中,现代青年在认识到前半生课题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后半生的课题,有时还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感。荣格领悟到人生的前半部、后半部的重要性也是由于经历了自身非常大的转折点,这是由于围绕着对“无意识”的把握不同,与弗洛伊德的决裂(1913年,荣格38岁退出精神分析学会)。由于决裂后荣格自己丧失方向感,同时看到来咨询访问的人们多数是苦于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目的人生后半部分的人,这些人迷失在自己道路方向的不安定状态中,需要把握人生的全体、接触内在多样的想像。1923年以后荣格在苏瑞士的一个湖畔边,自己搬砖做塔,不用电灯,和自然亲密的生活,而且通过想像扩充法、梦的描绘,达到了自己治愈的效果并谋求到新学说的进展。并且荣格在1913年到1919年(38~44岁)中,通过与梦中出现的被命名为弗洛姆的,带着4把钥匙,头上长着牡牛角,有翠鸟般色彩的翅膀的老人相会(这个老人,被认为是“老智者”的自我印象),认识到心理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围绕着“自我”旋转上升,形成个性化自我,更加深入理解有方向的自我。
荣格认为追求这样的自我的内在印象的时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此时,全部的本质性的事情被决定,所有的事情从此开始。把当时内在的信息作为人生的事业的第一个素材。(《自传》,1972)
3.埃伦伯格(H.F.Ellenberger)的学说《人生的转换期和创造的疾病》
30多岁是(32~38岁期间)作为人生的转换期在个体中引起深刻的变化。经过转换期,发现自身,重新认识和自己以外的人的联系,这才是真正的睿智。转化或退化中的行为“逆转换”常常出现在确立自我的人身上,我们称之为创造的疾病。把这个转换期的症状命名为“为了更好地创造今后的人生,创造的疾病”,这极具深远意义。比如,弗洛伊德、荣格就是沉浸于精神医学的探究,尽量割断和大学、学会、专家组织的联系,并呈现出精神上的病症(《无意识的发现(下)》1980)。弗洛伊德患上神经衰弱以癔病状态持续,荣格也被错看成如前所述的分裂症状。荣格沉浸于想像的世界时期,或许更需要这个世界的支持援助,作为医生必须帮助患者,还要考虑妻子和5个孩子的存在等等,也就是说接触家人和事业是很重要的(《自传》,1972)。一个人如果仅仅沉浸在内在世界中,失掉了立足点,这样十分可怕,而常常回归现实的根据地是必要的,那里是自己确信自己作为现实存在的普通人的地方。
4.中年期的心理临床特征
根据每个人不同,且不说虚岁,基本上达到了某种目标的状况并感到有危机就意味到了中年期。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突然想过与以前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或者是作为抑郁状态表现。
关于中年危机,荣格举出了如下的例子。
×××从印刷工开始干起,20年的辛苦之后,终于成功地成为经营者。他一直埋头于印刷的工作,在某一时刻他突然想起童年时代喜欢的绘画、图画。为了实现童年时代的梦想,不久便开始幻想在自己的印刷所里面创作艺术品的制品,并开始迎合自己未成熟的趣味。结果,他的事业在数年之间崩溃了。绘画、图案的梦想作为内在世界的兴趣、爱好是有意义的,而与外界的(现实的)意义相混淆时便可能会生成危险性事物。
在抑郁症中,存在一种伴随着“中年危机性情”的抑郁症(包含敏感关系妄想),这里专指由自我同一性混乱引起的,区别于亲和型内因性抑郁症。性格中有分裂性的优势,青年期以来,在强迫性作用下同一化的人,因为中年期的结构的烦恼(由社会学、生物学引起的自我内部的对立),认为抑郁症、急性精神病的发病危机增高。日本学者汤泽认为,中年危机的原因在于:①认识到身体的衰弱;②怀疑青年期后期进行的重大决定,即自己关于择偶或者选择职业,是不是根本性错误,或者是后悔至今为止的自己的生存方式;③觉得没有多少生存时间的急迫感乃至焦躁感,或者是感觉到自己死亡的临近;④扔掉已经确立的社会地位、家庭责任,想要从现实中脱落的内在的冲动。
5.案例分析
事例5
一个40岁的男子,20多岁起就有时常抑郁状态,换了数次职业。25岁以后结婚。40岁给孩子改建房屋时因为妻子自作主张,委托给了装修公司,夫妇不和开始表面化了。在那以后,引起抑郁状态的波动变得激烈化了。
从那时起,在20岁时发生的事情在头脑中常难以抹去,当初自己非常喜欢那个相亲的女孩,可是后来听了姐姐的话放弃了。当时的后悔和愤怒重新涌上了心头,难以控制情绪地打电话给兄弟姐妹,使周围的人感到惊讶。另一方面,又很期待家族关系得到修复,并签订了建造新家的契约。后来通过入院治疗,情绪的兴奋得到了控制。
这就是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课题在中年期再次浮现出来,有时是人生后半部分的转折点,叶落知秋(思秋期:40~50岁)的时期是与青春期的课题相似的时期。
事例6
一个刚过40岁的公司职员,总是很健康,一直认真地工作。突然有一天,注意到腹部两侧周围有疙瘩,怀疑患癌症而感觉到不安,食欲下降。到医院看了医生以后,即便被医生说是杞人忧天,还仍然是半信半疑。直到看到妻子的反应,才感觉安心,不久就恢复了食欲,疙瘩也不可思议地消失了。突然想起在大学快毕业时,也曾一度毫无理由地觉得自己快要死了。青年期结束时,关于死的人生课题,在跨过中年之坎的时候,以癌症恐怖的形式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