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上我们尽最大能力照顾着刘博,但在学习上,我们则是充分相信他。刘博上高一的时候,国家教委正式下了通知,将高考的形式正式改为“3+X”。我们很清楚这种全新考试模式将会给刘博带来新的考验,尽管我们心中有着很大的担心和很多的疑问,但是为了不给刘博任何压力,我们将这些疑问和担心都埋在心底,让他根据自己从小学到初中养成的学习习惯,自己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难题。
关于刘博考大学,我们也没有给他规定过任何明确的目标。不过在他小时候,我们大人提及过北大、清华,想以此来培养他对这些名牌大学的憧憬和向往,但等到刘博上中学后,我们几乎没提过。我觉得父母的任务只是给孩子树立一个目标的轮廓,而具体的目标和实现方法应该由他自己完成。
“平时努力,考试放松”,是我们对刘博学习上的惟一要求。在他上的主要以参加竞赛为重点的班级中,他有着自己的打算——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提前结束高中生活。这一目标在他高一刚进学校的时候就确立下来,所以,他高一、高二的学习安排主要是围绕竞赛展开,时间主要集中在竞赛科目的学习上。高二下学期的时候,他参加冬令营的吉林赛区选拔赛。尽管在赛前我们一直给他缓解压力,告诉他要把此次考试作为平时的一次模拟考试来对待,能考多少就考多少,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就行。但十分看重这次选拔赛的他还是有着一定的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没有在这次数学竞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只获得了吉林赛区二等奖,没能入选冬令营,这与他在高一的时候就拿过全国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一等奖的成绩是非常不相称的。
面对这种滑落,刘博感受到巨大的失落。那次赛后,他就已经感觉到自己这次没有考好,记得那次他下考场后,看到等在校门口的我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从他的表情中知道了考试的真实情况,但却没有半点责怪他的意思。在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一直闷着头,我劝他:“不要难过,这次失败了,没有关系;你想,上次高一的竞赛你就拿了一等奖,这说明你有实力,而且高考的20分加分已经实现了,没关系的,现在离高考还有八个月左右的时间,你还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其实,当孩子最失落的时候,父母的鼓励无疑是最好的强心剂。听了我的话,刘博很快从这次考试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最后冲刺中。通过此次挫折,他明白了自己原来有些超出自身实力范围的不切实际要求,学会了摆正自己在学习上的心态和目标,这也使得他在高考的准备阶段和考试中,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适当加以弥补,为在高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我们一直非常支持刘博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因为这不仅没有将单科的重点学习和高考的综合把握相对立,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种互相促进的作用,对高考非常有帮助。我认为,对于像刘博这样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能加强竞争意识,提高上进心,防止骄傲自满等不良情绪的出现。我们这种认为单科竞赛和衡量全面素质的高考并不冲突的想法,深深地影响着刘博,因此,他从高中一开始就从比较深、比较难的方面着手,挖掘比较深层次的知识,同时也不放松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他一直认定这样的事实:当基础比较好的时候,一般的问题可以轻松解决,而对于很难的题目,应该可以通过努力和钻研去解决——因为所有的题目都源自于简单的基础知识。
有句话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奉劝大家:要想成功,勤奋是必不可少的。脱离了勤奋谈什么学习方法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把勤奋摆在学习方法之前提出来。还有句话叫“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意思是在勤奋的基础上,适当地掌握些学习规律,把握点学习窍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博没有什么太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几条学习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是英语大阅读研读高考真题法。大阅读很灵活,并不是文章读懂就一定能拿高分,这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刘博高三时找出近10年来历年高考题中的阅读部分,先把文章读熟读通,然后自己组织答案,不需要用笔写出来,再和标准答案进行对照,看自己的语言组织、思考线索方面和参考答案有什么区别,让自己的思维逐渐接近命题者的思维,这样在考场上,就比较容易答出和参考答案相近的答案,并且可以让自己的语言组织和思路更清晰。
二是仔细研读语文古文法。古文是现代白话文的根,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读懂读透古文。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一个一脉传承的文明,她的文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中文水平”这棵树,若做到“根深”就能收获“叶茂”,就能收获对现代文的流畅运用。
三是数学统筹答题法。数学是刘博的强项,在高考复习的一年里,他坚持每天做一份或一份以上的试卷,即使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也必须每天保持一定的练习量。
四是理综用选择题补漏洞。刘博认为,用选择题是因为在最后复习的阶段,做一些大题会非常疲惫,一道大题的分值一般在十几、二十多分,这样做完整的大题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却只覆盖了比较少的知识点,而选择题一道题有四个选项,每个选项的知识点都是不同的,这样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做好几道选择题,还能在这些知识点中更多地找到自己可能出现的漏洞,工作量小,但收效比较大。
刘鲁东点评
在华夏文明5000年中,天才可谓是不计其数的,但他们不是生下来就会写诗、唱歌、绘画的。他们的天才之路困难重重。首先是家庭教育,把他们带入知识的殿堂,然后到学堂教育,奠定了他们天才之路坚实的基础,最后就看他们自己以后的努力。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便是如此。若想成为天才,必定要付出加倍于常人的努力,这样才能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从小受家庭影响,10岁开始学习经史,20岁外出游历,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后继承父业做了史官,遍阅皇家藏书。不久因触怒汉武帝,被处以酷刑,但他自强不息,仍然笔耕不辍,勤奋学习,终于著成《史记》一书。
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低下的人”,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学校。是其母正确的教育,才让他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以更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正如他所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炸药大王诺贝尔是为推进科技时代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他从小便拥有非凡的智力,上小学时曾以万有引力难住老师,上大学后,他为发明硝化甘油(炸药重要元素),失去了弟弟,同时在无数次实验中炸掉了双腿,差点丢了性命。为了炸药的发明,他用了10年的光阴来学习和研究。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如果天才生下来不学习,长大后照样是庸才。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坚持不懈的钻研,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成为万众瞩目的天才!孩子学习也一样,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获得好成绩。
对于求学的青少年来说,勤奋所体现的学习态度是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优秀的学业是辛勤汗水的结晶,突出的成就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和拼搏才能获得。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勤奋的学习、勇敢的进取是一切成功的秘诀。安于现状、畏缩不前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使人没有出息。珠峰高度有限,而攀登之道无穷,前进是绝无止境的,但是如果不勤奋努力,不要说攀登,即使是挪动一寸,也是不可能的。换言之,惟有勤奋者,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猎取到真知。
作为父母,你可以没有多么高深的知识,但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孩子刚接触学习的时候,要指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告诉他,知识要靠勤奋学习才能得来。状元刘博之所以那么优秀,这都得归功于他的父母,他父母并不是教育家,但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却很成功,他们在刘博很小的时候,用兴趣作引导开发他的智力,刘父还以身作则,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学习。刘博上中学后,父母因为水平有限,不能辅导他学习,就和他的班主任取得联系来配合他的成绩。平时不忘告诉他,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可以说,在刘博的求学路上,他的父母是他最坚固的精神支柱。
刘博父母的育子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天才是勤奋学习得来的,而刘博能在现代这个诱惑力很大的时代,仍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精神,就是得益于父母正确的学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