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鱼和熊掌你要哪一个
19651500000012

第12章 惟愿,岁月静好而内心安稳(11)

所谓“不战”,就是尽量避免双方直接交锋。当然,这里不排除使用谋略,谋略是一种智慧,使用得当,会获得很好的结果。“不战”也不意味着消极的逃跑和无原则的求和,而是在不诉诸武力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尽量扩大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去损害之。这里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针对强者来说的,另一是针对弱者来说的。

对于强者来说,除非对手是绝对的弱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历史上强者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管是因为自己的骄傲轻敌或是第三国介入,或是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意外因素所造成。

对于弱者来说,其自身有许多问题仍待解决。比如自我完善和发展、生存问题。若自不量力,拿着鸡蛋去碰石头,这样后果可想而知。保全自我是弱者的当务之急,虽然弱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去取胜于强者,但是弱者必须时刻面临着竞争环境和强者对施加他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他不敢有一丝的懈怠,更谈不上说去莽撞行事。

不战的良策是为胜利而准备的,为了取得最终的大胜,我们有必要舍弃小胜或作暂时的败退。不战不是一种沉默,而是一种积极的准备,为了更好时机的到来,为了战略上的取胜之道,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壮大自己,当自己的力量能足以影响到周围空间时,我们再发出战的口号,那时我们的威慑力一定会使我们不战而胜的!

这一点,对弱者尤为重要。

60.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甜

为了最后的胜利,任何屈辱都是可以忍受的。不能忍一时之屈辱者,往往不能将其事业进行到底。毕竟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甜。

人虽然在奋斗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但是最后的笑声才是最甜的,最后的成功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起初的成就和痛苦只不过都是为后来而设的奠基石。

很多比赛往往是先胜而后败,结果落得个一无所有,连最初的一点小胜也都白搭了。失败的真正原因,以期待下次最后的微笑吧!

人性丛林中的竞争过程很重要,但结果更为重要,可以说结果决定了你的过程,结果一无所有,那么你的过程也毫无意义可言;结果是成功的,你的过程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有人少年得志,在商场上先是如鱼得水大赚一笔,后来却大赔,最终穷困潦倒而一无所有,那么众人会怎么评价他呢?

因此,争取“做最后的胜利者”才是我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最高战略目标。要想达到这个战略目标,以下几点是应该注意的:

首先,不要过于看重某一次胜利。如果能取胜,当然不必要放弃,因为胜利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和提高士气。如果这次胜利的意义不是很大,跟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冲突或毫无关系,且又消耗体力、脑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放弃这个胜利。

其次,也不要过于看重某一次失败。一次小小的失败若对“最终的胜利”并没有太重要的影响,那就随它去吧。

再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清现在是处于什么阶段,该如何去实施战术。对战局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稀里糊涂,甚至当“最后的决战”到来时仍不知道,这样势必就会贻误了战机而导致失败。

最后,要保住每次的作战结果。只有每次一点一滴地积累战果,才能将自己的实力壮大而作最后的决战。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好战,一旦取得了一次胜利,便试图梅开二度。万一下次失败怎么办呢?所以必须仔细衡量,以保住目前战果为佳。人的一生也是这样,“最后阶段”的胜利也是不断积累而得的,前半生失败,到了老年再去争取胜利,还有力气吗?毕竟,没有战果的战争根本算不上胜利。

但愿你为了“最后的胜利”能忍一时的屈辱,那时你笑在最后,你将笑得最甜!

61.常给自己“洗洗脑”

记性不好的人,永远觉得生活清新有趣。

利弊相衡,这个定律在记忆与忘记上,较其他方面更准确、更有益。若一个人记不起那些曾经幸会者的名字,那么他对讨厌者的名字也同样健忘。如果他记不住人类历史的错综复杂,便也不会记清昨日离婚案中令人恶心的情节。他的思想像泉水一样,永远清澈流畅。他觉得今年更加有趣,因为他对大致一样的去年已经印象模糊。于是一个被称为记性不好的人,永远觉得生活有趣,饶有晨辉的清新感。

世上往往有许多事情,智者应该避开那些既无力改变,回想起来又会痛心疾首的那些邪恶、悲惨及愚蠢的事。我们这个时代,通常把这种回避视为怯懦,但是,涉世老手的信念是,勇气存在于奋力以赴的艰辛之中,同样也存在于安详和沉着之内。不时脱下盔甲的人,更有精力迎战殊死的搏斗。义务和乐趣一样,能促使每个人筑起不受滋扰的心灵堡垒,借以获得心智自主。经过回忆作用所选择、安排和美化的个人往事,正是这种退隐的最佳去处。

人人都曾有过被痛苦的回忆所缠绕而不能自拔的经验,何不让我们把这些不美好的回忆摒之千里,代之以自我陶醉的憧憬和对新生活的不断体验与历练呢?

请您记住,健忘是使您更加快乐的秘诀,这适用于任何人,何妨一试?

62.利用你的逆向思维

成功的契机,往往在于思维的悖逆。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机智过人。有一天他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水缸,小朋友们一时都慌乱了起来:有的大喊:“来人啊,救命啊!”;有的拼命地想把落水的小伙伴从水缸里拉出来;司马光急中生智,拿起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后,大多数孩子是按常规思维救人的,即是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取的是超常思维,即是使水离开了人。

实际上,我们与其说是“超常思维”不如说是“逆向思维”来得更贴切些。也正是凭着“逆向思维”,司马光才得以化险为夷,其事迹也成为千古流传的教育精品。

显然,逆向思维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按常规办事,不循规蹈矩,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马上改换新的方向,从而找出新的突破。而那个“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规思维的“死角”。常规思维往往表现出一种定势,往往只有一个思维角度,一个常规方向。

这显然是两种旗帜鲜明的对立,然而,逆向思维往往只有当它被诉诸语言文字时,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是,离开语言文字回到现实生活中时,又很快把它给忘了。现实生活就像一台庞大的消化机器,逆向思维一放进去,就被消融得一干二净。对于逆向思维,常规思维似乎有着极强的同化作用,这种作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便已完成。

常规思维有着那么强大的力量,作为一种“定势”、一种“常规”,其本身就证实了它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绝非只是个体的问题,而往往与整个民族,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那些常规定势,往往正是世代传统的沉淀,而这,也正是使得它的地位坚固得难以轻易动摇。

而我们仔细探寻那些世代相传的纽带时,便发觉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传送工具。所以,我们这些经过教育与社会磨炼的大人才会不时惊奇于孩子的睿智,并由此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天才。

苏格兰诗人彭斯,一次凑巧见到一个富翁被一位穷人从水中奋力救起。而那个富翁却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留下一枚铜钱后便扬长而去。围观的人都非常气愤,要求将那可恶的富翁重新扔到河里去。而彭斯却上前说:“放了他吧,他自己也了解他生命的价值。”围观的人们听了都哄堂大笑。

不动声色中,极大地讽刺了那位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尽管这其中似乎有阿Q式的自我胜利法,却仍然无法掩盖那睿智之光。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要是你面前一边是金子,一边是正义,你选择哪一样?”阿凡提居然出乎意外地回答:“我愿意选择金钱。”国王大为惊奇:“金钱有什么用?正义可是不容易得到的呀!”阿凡提接着说:“谁缺什么就想得什么,我缺的是钱,所以我要钱;你缺的是正义,所以你要正义。”

那种出其不意的思维,让本想愚弄阿凡提的国王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其地位已经逐渐地由“主”向“客”靠拢,当阿凡提故作姿态的作出解释时,我们就不禁“可怜”起那位被反主为客的君王了。

逆向思维就像天空绚烂的彩虹,无论它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天空,引起的都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向往。

而当今,逆向思维早已成为社会各界推崇的对象,尤其是在当今最热门的工商业界,更是备受关注。经济学家和管理者口中所谓的利润来源、创新,实际上便是对逆向思维的一种诉求。创新不同于发明,它只是要求人们把握住别人所忽略的机会。通俗一点,它只是对一些现存的东西加以利用,而这些现存东西的价值通常是无法为常规思维所察觉的。所以,人们对企业家最首要的要求,便是能够创新。因为,创新便是利润,而对企业家本身而言,创新便是成功。

所以,逆向思维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工商界,都有着其独特而巨大的价值。启发自己的逆向思维,无疑是一个迈向成功的极好法宝。

63.包容过去,融通未来

生命并非只有一处灿烂辉煌,包容过去,融通未来,创造人生第二个春天。

认真思考自己该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世,永远不要嫌太早或太迟。未雨绸缪不但没有损失,反而使人获益良多,你必须让思想尽情展翅翱翔,走出眼前生硬的疆界,突破现有的成见。跨出新生活的第一步,对于自己的过去,大可不必耿耿于怀,是好是坏都已过去,且把它看作一张白纸,你心中就没有了埋怨与不满,生活将一切顺利平稳。

如果你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应该有所作为的,那就更要重视自己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伟大的、有创造力的,只是我们常忽视这一点,生活中永远不乏体验与成长的机会,哪怕身处绝境,却正是开辟新天地的大好时机。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只是浪费生命,如何生活的决定权在自己,这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如果此时的生活并不快乐,也不成功,何不勇敢地尝试去改变,去另辟蹊径呢?有的人坚持着“矢志不渝”的思想,守着最初的道路不放,如果你坚信是正确的那就去坚持;如果从实际出发认为有偏颇,也可以退回来另走别的路。“撞了南墙要回头。”一件事情未成功,不要因此而轻视自己的能力,许多人之所以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多半因为小看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发展领域。固守一处,没有信心,会使你失去发展的机会,失掉可能会有的成功。

古人落榜不失志的例子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曾巩,北宋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胞弟、表弟共六人,几次在科举考试中都未考中进士。有一年,曾巩与其弟去应试,不料又名落孙山,有人做诗讽刺他们说:“三年一度科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曾巩对此并不介意,也不灰心,一再教育诸弟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学习上要永不懈怠,刻苦攻读。又到大比之年,曾巩与兄弟六人去赴试,临走之前,曾母感叹地说:“你们六人当中,只要有一个金榜题名,我就心满意足了!”考试结果张榜公布。曾巩兄弟六人都中进士,且名次都在前列。可见人应该有信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落第不灰心,尤其对莘莘学子们更有借鉴意义。

既然你选择了考试成材这条路,就要懂得,坚持才能成功。

矢志不渝的追求进取固然可贵,开创生命新天地的精神更值得钦佩。例如,蒲松龄,清初山东人,由于当时科举制度不严谨,科场中贿赂盛行,舞弊成风,他四次考取举人都落第了。蒲松龄志存高远,并未因落第而悲观失望,他立志要写一部“孤愤之书”。他在压纸的铜尺上镌刻一副对联,联云: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以此自敬自勉。后来,他终于写成了一部文学巨著——《聊斋志异》,自己也成为万古流芳的文学家。

蒲松龄虽然落第,与仕途无缘,但他找到了成就自己的另一个方向,在这条新开辟的道路上,他取得了成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像他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有很多。

由此可见,人生并非只一处辉煌,而是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创造,审时度势,寻找新的生活目标。若要寻找它,你须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心,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值得欣赏的地方。唯有充满信心,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注意到生命中许多微妙的层面,抓住成功的机遇,拓宽视野,走向生命的开阔处。

64.最合适的才是最美的

一种活法,只要是最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最美的。

谁甘愿度过平庸的一生?谁没有过美好的憧憬?人和植物、动物的区别,重要的一点恰恰在于人会设计自己的愿望,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冲动。理想使人具有不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如果统计一下,实现了自己理想的人并不少,而有些不成功的人的例子被常常引用,让人误以为理想太不容易实现。

理想,说到底,无非是对某一种活法的主观选择。客观的限制通常是强大于主观努力的,没有现实根基的理想只能是妄想。有理想有追求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法,不被不切实际的理想或追求所折磨,调整选择的方位,更是积极主动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