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鱼和熊掌你要哪一个
19651500000011

第11章 惟愿,岁月静好而内心安稳(10)

最后,关于自己切身利益的话要说。人活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利益并不是什么令人羞愧的东西,只要合理,就应该争取;属于你的,就不应该让给别人。特别是在同一单位中,同事之间不能推让合理的个人利益。你想,推让一次可以,如果让你推让多次,甚至永远这样推让下去,你愿意吗?你会因心理不平衡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万一,别的同事迫于你的压力也这样干下去,岂不是又害了大家,同样造成他们对你的反对?这样办,何苦呢?不如顺其自然,各人追求各人的合理利益,这样大家都心安理得,不是很好吗?所以,对于个人利益,不要闭口不谈,也不要故意推让,要大胆要求,合理取舍。

学会选择就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懂得对人未可全抛一片心。人性的丛林是复杂的、险恶的,一个人只身闯荡社会,不仅需要大智大勇,还需要谨慎的个性。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方能站稳一席之地。

56.善从师,而不强为人师

宁拜人为吾师,而不强行为人师。为我师者,敬之;强为人师者则贬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说得非常适当,人各有所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们的智慧和阅历各有不同,人品及道德也有高低之别,社会成就及事业有大小之分。因此,每个人都应在适当的范围内,寻找能弥补自己弱点及不足的老师,以给自己的智慧以更大的启发。这样对自己的不断成长,对事业的早日成功都是有很大价值的。毕竟,每个人从启蒙老师开始,就已拜了很多老师,从广义上说,只要能帮自己的忙,能使自我有进步者都可称为我师。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拜人为师呢?因为我们需要成长,需要不断发挥潜能,去实现自我价值,而老师的经验及智慧又是我们尽可能赶超别人,尽快实现自我的捷径。另外,拜人为师,除了加快自己的成长之外,还可以增强对方的优越感、自尊心及虚荣心。使对方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这样,你就会明白当一位教师在执教65周年时,当他满头银发而桃李遍天下时,是何等的得意与满足!

但是,强为人师,好为人师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这里,好为人师指的是一些人放不下架子,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喜欢指指点点而无所顾忌,喜欢指责别人的过失及错误,不顾具体的实际情况就大谈自己当年的经验:“想当年,我怎么怎么……”这种行为表面上是以一种师者的身份来自居,其实,真正服气的人却很少,甚至没有。因为这种人实际上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追求优越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事。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不论有没有资格成为老师的人,都想让别人承认他,都想追求一种超过别人的优越感。而你一旦好为人师,这就把别人的优越感降低了一节,给他的自尊心泼了一瓢冷水,这样会造成对别人的威胁。从人性上来讲,他会本能地保护自己而坚决抵抗你,排斥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有自我。当自我受到否定时,人体内会自动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防止你的入侵。因此,似乎你的说教,也没起到任何作用,这种损人而不利己的事件你何苦去做呢?

尤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出于友善、出于热心,而特意给别人更多的指点和帮忙,但我们得到的回报却是冷漠甚至讥讽。人们总是认为你的热心,本就是对他的智慧及能力的一种否定,他才偏偏不会按你的指点去干工作,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一起抢功劳。总之,他不会领你的好意,这也会令人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不满。这又何苦呢?

如果你在特定的情况下非好为人师不可,我还是建议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你和你建议对象间的关系。除非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关系颇为密切的知己朋友,其他一般的朋友或同事最好不要这样直接指责或建议对方。因为只有你俩关系密切,他才不会把你当成外人,才有可能认为你是为他好才这样做的,才有可能听从你的建议。否则,一般关系的人总会建立起他的自我保护机制与你抗衡,使你的指责和建议成为白费。

(2)注意你的身份及社会地位,如果你是家中的长辈或享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那么你的建议或指责便会很有分量,其他的人也会考虑若自己不听会招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会慎重考虑而后行事。如果你不是某方面的权威也没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就不要随便发言,万一对方听不进去,他还会以秽语辱没你的身份,冷嘲热讽你的人格甚至有些小人还会打击报复等等。所以最好先掂量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而后开口。

(3)注意你建议的内容。其内容可以是工作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处世方面的。但是,千万不要涉及对方的隐私。拥有个人隐私已被看成个人权力的高级形式,尽管中国人以前不是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个性的解放和发展,隐私观念已深入人心了。他们把隐私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旦你触及了对方的隐私,我想肯定要吃官司的,所以尽量不要触及对方的私生活及其个人隐私为最好。

(4)注意你的建议和指责方式以及当时的情景因素。这种方式你要尽量委婉含蓄,尽量不直来直去,因为直语更易伤人,比喻的方法或委婉的规劝则给人以尊敬的感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谆谆善诱,而不是出口疯语,生硬直板。注意当时的环境,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建议或批评,最好是两个人坐下来,私下交流意见,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最好去拜人为师,而为人师时记住“人微言轻”,没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时最好谨言慎行之。

57.聚散都是缘,路要自己走

化缘而来,随缘而去,聚散乃人生常态,有缘成为同路人,到站各自奔东西。

古人送别到十里长亭,到灞陵。如今,觉得人生处处布满驿站,一挥手,便成别离。

自小,每年分班或毕业典礼时都像大祸临头。不断结交的好友又不断失去。上大学时,老同学来信,读了深有感慨。他说,回顾同窗三载,从前后桌到左右班,再到现在两个学校、两个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而朋友也越来越“老”了。相聚的日子太长,很容易变得平淡,正像那歌中唱的: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却各奔东西!

朋友在分开之后,冷暖自知,久别重逢时,似乎有了机会倾吐无边的感慨,却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于是只有数句寒暄,加上搜肠刮肚的几个并不可笑的奇闻轶事。多年不见的朋友,再见面时,发觉彼此都有一点不同了。有人有了一双悲伤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酷的嘴角,有人是一脸的喜悦,有人却一脸风霜,岁月沧桑都隐隐约约地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人生像划船,一降生,你便上了家庭的这条船,父母兄弟由不得你挑选,长大了。学校又是一条船,同学们相助相帮,朝同一目标努力奋进。毕业好似船靠岸,你有你的理想,他有他的打算,我有我的观念,尽管友情难舍仍免不了道声“再见”,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他船只,就这样一直划下去。

人生的路要自己去走,谁也代替不了谁,正像这“路”字,一半是“足”,意思是要脚踏实地,一半是“各”,代表各人有各人的走向。有所往,有所返,有所聚,有所离,有所予,有所求,全在这路上。不舍与离别是始终不能改变的,随着年少的远去,知道长相忆比长相聚更为可贵,学习不是虚度光阴和情感。这样,作别之时,没必要把气氛装点得很悲壮,阴晴圆缺,前有古人后继来者,何必哀哀戚戚,儿女共沾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偶尔话起,心中依然感到温存,就是好朋友。再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让我们潇洒的挥别,留取彼此的美丽,放在心里。

路还是要自己走,聚散且随缘吧!

58.不要盲目付出

与人相处,美德固受人夸,而当你稍有不慎,不能以你的美德给人好处时,别人就会暗暗怪你,你活得多累。

看过三毛小说的人都会知道,三毛到美国留学,带着东方女性的美德与西方女同学共处一个宿舍。三毛初来乍到,为了能早日融入这个集体,每天都早早起床,坚持扫地清理“寝务”。西洋女也真散漫得可以,衣服鞋袜乱放乱扔,每天起床,被子掀在一边,黑的红的在脸上抹了一遍便扬长而去。于是三毛便成了西洋“女佣”,一段时间将寝室收拾得井井有条,“碧眼高鼻”看着一室整洁也都着实称赞不已。

可是有一次三毛病了,一身疲惫也懒得整理清扫。一群西洋女轻歌曼舞回来,看看房间纷乱的样子,纷纷指责起三毛来。

“我凭什么要为你们收拾房间?”三毛一下火了,她哭叫着撕扯着东西,乱扔着一些整齐的物件,“我也是来上学,不是你们的佣人,我为你们付出那么多,就是应该的吗?你们为什么不能自己动手整理?”

一群“碧眼高鼻”呆了……

是的,三毛凭什么要为她们收拾房间?三毛带着东方女性的美德,付出了那么多的辛苦汗水,最终惯坏了她们,一旦再没有为她们收拾,就开始不平衡。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故事:美德使她们心安理得,对于别人给予的恩赐和付出一开始会感到不安和感动,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便会莫名其妙地形成潜在依托感。“你能任劳任怨地干着这些琐碎的家务,看来你是应该这么做的,这是你的责任。”人性的行为惯性纵容这些“寄生虫们”心安理得,三毛不明其中道理,大为委屈。

行事不可纵容,“美德”要懂得放弃,是有其深刻的人性哲理的。

溺爱子女,不应一味地纵容和事事包揽。溺爱中要严加管教,使他按着正当的轨道成长发展;溺爱中要教会孩子照顾自己,使他能够自立自强。父母爱护子女的“美德”不可盲目坚持,否则只会误了子女,害了自己。于是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孺子方始发愤图强,功名遂成的故事。

敬重上司,不是一味地诺诺附和以及对上司处事的盲目奉从。敬重中要据理明断,上司不是神,肯定也有出错的地方,帮助上司纠正错误以明大义也是自己的责任。敬重中要思量权衡,多行忠谏为上司分忧,盲目忠诚的“美德”不可坚持,否则不但误了国事,也丧失了自己。于是有邹忌鼓琴,魏征忠谏,君王方得从善如流,国家遂兴的故事。

“美德”要懂得放弃,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既发扬美德又避免惯性的负面形为定式呢?

试着间断性地发扬你的美德,中间隔断期的混乱会使你的同伴感受到你付出的可贵。于是美德虽不常坚持,却可长久保持,你的友爱之心便会时有所报了。

59不战而胜,上兵伐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的确,商场里的竞争可以比喻为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而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用战场来形容人生一点也不为过。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随时可能有急流、险滩、恶浪。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现实的,是残酷的。人就是这样,有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会反目成仇、明争暗斗、争斗个你死我活。毕竟,每个人的力量是有所差异的。争斗的结果只能是一部分人失败而另一部分人获胜,获得胜利者为王,败者则为寇。王者,毕竟是少数,败者则是绝对的多数。实力弱的也许根本不该与强者去争斗,唯一的好办法是另寻新的出路——不战而胜。

不战而胜是一种用兵的战略。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战争则可以减少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尽可能地较顺利地、较早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在人类社会中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首先要靠各自的实力,毕竟实力是基础,但光有实力还是不够的。一个人的实力再强,他也经受不起无数敌人的消耗,这样下去终究有一天会自取灭亡。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实击虚,能不战就不战,如果实在要战,请必须把下面问题搞清楚:

首先是敌我双方的实力,究竟是我方占有优越的条件,还是对方较有优势?我方的优势何在,弱点何在?如何保持自己的强优势而击败对方的弱点?

其次,战争的后果是什么?我方的代价为多大?可能的收益又是多大,是否值得一战?

最后,若不诉诸武力,而靠和平手段来解决,其成本又是多大,收益又是如何?

总之,诉诸一场战争也是万不得已的。一定要谨慎细微地衡量双方的实力及战争的可能结果,仔细地进行选择、决策。在这里,最高的战略原则仍是不战而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时,也许有人提出反驳说:“不战怎么能见胜败?”的确,在竞技场上,必须“战”后才可能定出成败,而人类社会却和竞技场上有所不同。社会上的竞争并非如此简单,个人实力固然重要,但它复杂得多。竞争无时不在,没有规则,只有结果,没有裁判,只有观众,这更是一场时间之战,耐力之战,智慧之战,甚至是人性之战。一次的胜利并不能保证永远的胜利,而且表面上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强者看起来可以主宰一切,可是也不一定能打胜仗,而弱者似乎注定被宰割,但在某些状况下也不一定被宰割。人性丛林里就是这样无一定规则,因此,在进行战争前最好是量力而行,力争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