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鱼和熊掌你要哪一个
19651500000009

第9章 惟愿,岁月静好而内心安稳(8)

快乐的反面是痛苦。痛苦何来呢?人生来就是要追求快乐的,生来便有各种欲望。这些需要和欲望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一旦得不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差距时,人的需要便产生了匮乏,也产生了痛苦。痛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像恶魔一样折磨着我们,企图使我们拜倒在它的脚下。而人越是痛苦,越觉得快乐的可贵,就会拼命地去追求快乐。当他得到了新的快乐时,新的痛苦又产生了,这样痛苦没有止境,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不去追求快乐了呢?不,快乐是能追求到的,尽管人的欲望无穷,但是只要我们知足,便能常乐。

知足的人即满足于自我的人,知足者能认识到无止境的欲望和痛苦,于是就压抑一些无法实现的欲望,这样虽然看起来比较残忍,但它却减少了更多的痛苦。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他为之拼命奋斗,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油然而生,每上一个台阶,快乐的程度也会上一个台阶。不要刻意去勉强自己,强迫自己,而是要知足,心平气和地享受独得之乐。

人生之旅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处处有坎坷、崎岖、甚至是断崖,痛苦更是无穷无尽,难道我们非要一味地求苦而将快乐置于身边而不顾吗?这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吗?不,绝不是。也许有人会说:“不吃苦中苦,怎做人上人?”那么,什么才算“人上人”?人与人之间可比吗?

竞争,使得我们每个人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奔走忙碌,丝毫不敢懈怠,这是很正常的。于是,我们攀比,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周围的人,而当超过了周围的人之后我们还想再超过其他更远的人,我们想样样争第一。为什么不想一想,一个人以有限的精力能实现他所有的梦吗?不可能,注定了他的大多数梦是会化为泡影的。这样,盲目的攀比,其结果只能使自己更加的痛苦,而仍一无所得。人为什么总是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呢?别人也是人嘛!我们没有理由只相信自己的力量,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别人超过我们,我们甚至没有理由去怀疑别人。我们应该拥有自我,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自己的范围内寻找有意义的事情,去和对手竞争,一步一步向高的阶层攀登。这样,我们便能在成长过程中,留下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足迹,同时也会体会到自我奋斗的快乐!

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成功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我们尽了最大的力量,发挥了所有的潜力,而且尽了所有的财力和物力。这样,尽管结果仍不是最优秀的,仍不失为一种成功。因为成功并不意味着都是第一,结果虽然重要,但是过程自有它的魅力之处。我们重复结果,并不是说我们不要过程,结果给人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而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记忆则是无尽的和永恒的。

人性中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是由不知足所造成。由于人太贪婪,欲望太强,而其自身的能力又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自己应有的下场。清朝乾隆年间和珅的下场不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吗?为了积聚财富,和珅像发了疯,什么手段都敢使,其穷奢极欲达到了极限,但是结果呢?还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聊聊性命。《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不也是如此吗?

人的社会是复杂的,并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左右得了的。一旦过于突出或冒尖,也是很危险的。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旦出名是要承担风险的。与其看着自己奋斗一生的东西毁于一旦,不如在生活中过一种平稳、安定的日子,这样的生存也未必不好。这是一种生存哲学,也是一种生存艺术,知足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过得充实,快乐。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反对大家去努力奋斗,只是说相对于无止境的成就来说,一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成就便可以了。由于个人是有区别的,所以每个人可以达到的成就又是不同的,只是这些成就都是要靠自己去奋斗才能得来,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48.把心架在刀刃上,是一种智慧

忍学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而成大业的。

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意思是告诉我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劲去碰壁,而应该分析局势,做出某些以退为进的决策。

为什么要提倡“忍”呢?这是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有的时候,你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无论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被你一直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似乎不再有效,这就好比手中拿着一万块钱却想通过自己的精心测算、分析来撼动股市一样。此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凭着自己的“蛮劲”,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投入到某些前途极端凶险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静观一下股市变化,买一些绩优股,选定时机再东山再起,投入到选中的冷门中,这时你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准则中牢记住忍这一条,定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甚至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为人做马夫,终于赢得了后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汉朝时的韩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从一个街头小痞子一跃而成淮阴侯。至于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造就出多少“巾帼英雄”,那更不必说了。“忍”不住的潘金莲为后人所蔑视的事实更证明了“忍成大器”的真理。

当然,我们讲一个忍字,并不是劝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为进。那些只一味地退让,而不考虑自己的目标、不思进取的人,忍来忍去反而会让他永远不能爬起来。

49.吃亏是福,贪得是祸

贪是人类祸害的根源。

清代志士郑板桥积十载为官之辛酸凝成的条幅“吃亏是福”,屡被认作是怪论,其人也被视为怪物。于是,友人送此条幅良久,我终不敢理直气壮地将其挂起来。

此“论”怪耶?非怪耶?笔者人微言轻,不便“正面冲突”,还是从与之对应的命题“贪得是祸”着笔,拈些事例来旁敲侧击,学走迂回论证之道吧!

郑板桥得此绝“论”,并非一时冲动。他始作秀才时就断然将家奴契券付之一炬,宣称此举“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其中便隐含了“贪得是祸”的含义。直至登上县令之位,他谈及为人之道时又披露的某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做官,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个好结果。”这就明言“贪得是祸”了。

这“贪得是祸”即立,“吃亏是福”就理所当然了。甘心吃亏之辈较之贪得之徒当然是亏了,殊不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

更何况那些贪得者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提心吊胆,只要稍有闪失,就会身首异处。而今眼下,廉政之风劲吹,举报之声四起,“满者”不免有勾魂牵命之感,但“亏者”却既平且安,纵令半夜敲门,也不心惊,实可谓其福无穷也!

由上而令尔叹服:信哉,吃亏是福,贪得是祸。

50.原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别跟自己过不去,也别跟生活过不去,没有理由不快活,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去看生活,看自己。我们有我们的悲哀,生活有生活的难处,应当学会原谅生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人有古人的悲哀,但是他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比作月的阴晴圆缺,其中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在那里翻云覆雨,演绎着多色多味的世界。今人也有今人的苦恼,因为“此事古难全”。

在沮丧失落的时候,我们对一切感到乏味,生活的天空阴云密布,看什么都不顺眼,像T恤衫上印着的:别理我,烦着呢!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令我们心情不好。面对高考落榜,面对失恋,面对解释不清的误会,我们的确不易超脱。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多云转晴”,忧郁被生气勃勃的憧憬所取代。烦些什么?你的敌人就是你自己,战胜不了自己,只有失败,想不开、钻死胡同,全是自己所为。

沮丧的时候,退归你生活的角落,去充电、打气。选一盒录音带,京剧、越剧、歌曲、乐曲什么都成,边听边练毛笔字,书写龚自珍的乙亥杂诗“霜豪掷罢倚天寒”,多带劲!“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多亲切!你还想发泄一下,那就大声唱出来:“我站在冽冽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谁是天下英雄……”渐渐地排遣了沮丧,焕发了新的激情,环视四周,发现一切正常,你的消沉、你的低落、你的怨愤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如此,何不让自己回归正常?凭什么总跟自己过不去呢?试试看,每天吃一颗糖,然后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是甜的!

我们看清了自己之后,再看生活,也许多了几分宽容在里面,生活本身并不是可以实现所有幻想的万花筒,生活和我们是相互选择的,不该过分计较生活的失言,生活本来就没有承诺过什么。它所给予的,并不总是你应当得到的,而你所能取得的,是凭借不懈的真诚和执着所得到的。

人类以热爱生命为目的,然而却有一部分人以猎取生命为职业。一位德国作家兼心理医生维克多·费兰克,回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时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且有目的。那一刻我所身受的一切苦难,全都变得客观起来。在困厄的处境,我把所有的痛苦与煎熬当成前尘往事,并加以观察,这样一来,我自己以及我所受的苦难全变成我手上一项有趣的心理学研究题目了。”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当我们凭窗而坐,静观一本关于战争或其他的书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快活?

原谅生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原谅生活,并不是淡漠所有的不公,也不是为了超脱凡世的恩怨,而是要正视生活的全面,以缓解和慰藉深深的不幸。相信生活,才能原谅生活,如果你的桅杆折断,不论是你自己的错,还是生活的错,都不该再悲哀地守着荡舟的孤独。

请重新支起新的桅杆!

原谅生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51.闻过则喜,闻过则改

一个人的过失和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客观存在的规律,重要的是正视它,即“闻过则喜”,并且勇于改正它,即“闻过则改”。此不失为精明的处世之道。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之中,每日每时都要处理许多人际关系,但是,要么由于经验不足,要么由于情势不明而有意无意地把事情弄成僵局,甚至招致失败,犯下这样或那样程度不同的过失和错误,害己殃人。错误和过失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对待过失和错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像孔子所言,“过则勿惮改”,要勇于改过。因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可见,孔子非常重视“改过”的行为。《史记·孔子世家》说:“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意思是说,君子能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态度诚恳。小人对自己的错误,则往往虚伪地掩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过饰非”。这种掩饰过失和错误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应该看到,过失和错误对任何人都在所难免,只要知过能改,就是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行走于世也便容易了许多。

古语讲:“朝闻过而夕改之。”历史上有许多明智之士或达官贵人,当他们犯了错误之后,一旦觉察,就主动地认错,积极地改过,从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负荆请罪”这一成语也由此家喻户晓。廉颇处世,起初缺乏全局观念,计较个人名利,意气用事,与蔺相如比职位高低,并散布闲言中伤他,这是廉颇的过失。而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不计个人恩怨得失,甘愿忍受屈辱,不与廉颇争锋,表现了他宽宏大量的高尚品格,深受人们的赞扬。然而,廉颇负荆请罪也同样被传为佳话,他虽有过失,但当他认识了错误之后,能坚决改正,这就说明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猛将,而且是生活中的勇士。改过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他一位名将。毫无疑问,廉颇的精神,同样值得颂扬。

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知过能改需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自知”,自己的所作所为经过反省之后,感到自己真的错了,而不仅仅依靠别人的指责。知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严刑之下只有屈服,谈不上信服。二是“虚心”,世界上许多事情,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经过他人指出错误,反省领悟,进而改正。这多表现在古代帝王身上,他们有过失时,一些正直的大臣们敢于冒险进谏,直言不讳、阐明利害,使他们从迷惘中醒悟过来。

一个人对待过失和错误,首先要有“闻过则喜”的态度,其次是“闻过则改”的决心。实践证明,“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错误而不愿意改正,这种错误才是真正的错误)是振聋发聩的名言,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去品尝,它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正确的态度,应该像《呻吟语·应务》中所说的那样:

你说“是”,我便从。我不是从你,我自从“是”,何私之有?你说“不是”,我便不从。不是不从你,我自不从“不是”,何嫌之有?

看来,这改过还要讲实事求是呢!

我们需要树立“过则勿惮改”的人生态度。可以说,“闻过则喜,闻过则改”是一种有益于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有益于改正过失的美德,它体现了人的理智和胸怀,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激励上进的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