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纽特人——冰雪精灵
远古祖先放下对尘世的眷恋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还好我们还可以通过他们留下的化石去摸索那个古老的时代。而在现今的地球上,在现代文明遍及不到的偏僻角落,依然散落着一些没有被现代文明吞噬的原始种族,他们依旧保留着古老的习俗,静静地生活在自己的国土中。从他们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原始祖先的风貌。
地球的最北边,是一片冰封了千万年的风雪交加之地,如此严峻的自然环境下,人迹罕至,其他的生命迹象也很少,但是,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却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冰雪做伴。他们为什么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在这片荒寂的冰雪国度中又该怎样生存?
几千年前,正当因纽特人这支人类最后的迁徙大军从亚洲横跨白令海峡准备进入美洲腹地时,他们没有想到,美洲印底安人会对他们进行一场围追堵截和大屠杀!因纽特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料想因纽特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不曾想,因纽特人在北极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
因纽特人如同他们的名字一样,有着“真正的人”的意思,他们生存的奇迹不止一次令全世界人们所赞叹。不过,有一个民族却不喜欢他们,那就是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将因纽特人逼向北极的印第安人。为此,印第安人送给了他们一个带有嘲笑性质的名称“爱斯基摩人”。虽然这个名称也被广泛使用,但是因纽特人并不喜欢,因为这个名称的意思为“吃生肉的人”,听起来极不雅观。
不过,因纽特人的确吃生肉,而且他们更喜欢保存了一段时间并稍腐败的肉,因为在因纽特人看来将肉做熟实在是对食物的糟蹋。其实这也是对北极寒冷的一种适应,在外打猎的人是没有希望随处生火的,而且北极的植物稀少,所以他们的传统食谱全是肉类,例如海洋里的鱼类、海象、海豹以及鲸类,陆地上的麝牛、驯鹿、北极熊以及一些小动物。
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养育后代变得极为困难,为了提高婴儿的成活率,因纽特人很早就依靠集体力量抚养子女,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大同观点,认为孩子是大家的。因此,不管是哪家的孩子,只要你真的喜欢真心想领养,主家就可能会同意你把他的孩子带走。所以,因纽特孩子往往是在许多家庭的周转中长大的。
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外貌。尽管来自亚洲,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因纽特人同亚洲黄种人已经发生很大差别。他们身材矮小粗壮,脸盘较宽,眼睛细长,鼻子宽大且鼻尖向下弯曲,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则能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产生刺激。正是这样的身体特征使他们有了令人惊叹的御寒本领。
北极也并非只有冬天,夏季来临时,因纽特人的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他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就是划着单人皮划艇,拿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在一二百米外嬉戏的海豹。一旦发现猎物,猎人就会迅速且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等到靠近时,猎人以十分快的速度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动作既快又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因为即使拖着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还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它筋疲力尽。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将它杀死并把它拴在船边,最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如果运气好,一个猎手一天能猎到两三只海豹,不走运的就只能空手而归了。
因纽特人与鲸的特殊情结
关于鲸,因纽特人结合《圣经》嫁接了一个故事:上帝为惩罚人类的罪恶而降下洪水,因纽特人没有躲进诺亚方舟里,而是架着自己的皮舟随水漂流。在他们就要饿死的时候,来了一头弓头鲸自愿献身为他们提供食物。因纽特人因而闯过难关并得以登岸,自此以后,每年春天弓头鲸都会来到北极为因纽特人提供食物。这个故事在因纽特人中流传甚广,因此他们对鲸充满了感激之情。正因为如此,因纽特人为每一头被猎的鲸举行仪式、祈祷,为它们的灵魂祝福。而这种对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常被我们这些现代人所淡漠。
2. 印第安人——拉丁美洲真正的主人
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里高度赞扬了一个民族,他描写道:这个民族之人正直朴实,感情丰富,温柔谦和,说话算数,忠厚老实,慷慨大方而又英勇善战,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道德最高尚的民族。受到哥伦布如此赞美的民族究竟是何种人?原来,他们就是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上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是对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总称,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他们是拉丁美洲最早的居民,但是这个民族在15世纪末之前并没有统一的称法,直到1492年哥伦布踏上这片土地。当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行至美洲,他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indios”,译为“印第安人”,虽然后人知道这个叫法是错误的,但是称呼已经普及,所以仍然沿用至今。
正如哥伦布描述的那样,印第安人的英勇善战为人所称道,特别是生活在平原上以狩猎为生的印第安人多具有勇敢善战的精神。他们基本上以捕猎大动物为生。印第安人是靠着战胜这片平原上成千上万头野牛而生存下来的。他们用牛皮牛筋建造房子,制作衣服和鞋子;用牛粪做燃料;用牛的膀胱来做饮水的器具和水壶。印第安人追寻野牛行踪,伺机捕猎以获得足够的食物。
但是面对凶猛的野牛等野兽,他们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兽群的蹂躏,他们只能祈祷神灵的庇护,保佑他们免遭蹂躏。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
其实印第安土著人也并非土生土长,关于他们的祖先来自何方、属于什么人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们是失散的以色列部族的后裔,还有人认为他们来自埃及。经过长期大量的考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属蒙古人种,来自亚洲东北部。
根据地质学和冰川学研究分析,距今大约二三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末期,气候较冷,由于冰川的关系海平面曾大为下降,故在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间曾出现过一座长约几十千米的“白令吉亚地峡”,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过这座“陆桥”来到美洲的。究竟是何原因促使他们从亚洲来到美洲呢?人们猜测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原因被迫迁徙;二是因野牛、驯鹿、大角鹿等大型动物从西伯利亚跑到美洲,亚洲东北部以狩猎为生的居民便一直追踪而至。多数学者认为,他们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批到达的。
从考古发现的劳动工具和骨骸,以及现代印第安人的外部特征,也有力地证明印第安人与亚洲蒙古人种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如圆颅、宽面、头发直硬、皮肤呈黄褐色且汗毛稀疏;此外印第安人眼睑上生有蒙古褶,臀部留有亚洲蒙古人种特有的蓝色斑痕,俗称蒙古斑。这些都显示出他们与蒙古人种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当然二者并非一模一样,印第安人长着在蒙古人中少见的鹰钩鼻,故美洲印第安人应属亚洲蒙古人种的美洲支系。
既然这个民族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但为何今天存在的人数却并不多呢?16世纪后来到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带给当地印第安人是毁灭性的灾难。据统计,西班牙所属的领地在殖民时期,有1300万印第安人被杀,巴西地区也有约千万被杀,又有百万左右印度安人在美国西进运动中被杀。目前大约有三千万印第安人。拉丁美洲的男性印第安人基本上已经没有纯男性系列的后代,其混血后代大多为男性殖民者与当地女性所生。而北美的情况更糟,印第安人被赶入印第安保留地,在当地人口所占比例小于百分之五,而印第安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
喜好过节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节日特别多,这与古代印第安人宗教仪式特别纷繁复杂有关。印第安人崇奉万物有灵的图腾信仰,各部落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图腾崇拜的宗教仪式,一些仪式流传演化下来就成为至今魅力犹存的非常独特奇异的节日。如墨西哥的亡灵节、秘鲁印第安人的太阳祭等,同时印第安人还保留了一些自己独特的节日,如巴西印第安人的穿耳节以及玻利维亚印第安人的降魔节等。许多印第安人的节日到今天仍只是本民族自己的节日,但是有一些节日如今已成了当地人民共同的节日。
3. 毛利人——艺术天才
新西兰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毛利人更是心灵手巧,称他们为天生的艺术家毫不言过。当徜徉于毛利人的载歌载舞当中时,你会禁不住感慨:一个原始的民族文化正是因为极富魅力才如此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生活。正因为有了毛利人的文化,使得新西兰这片土地更加受到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喜爱。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在毛利语中,他们的名字是“正常”或“普通人”的意思。这个名称的来由较为有趣,当时,欧洲人发现这个特殊的种族时,好奇地问当地人他们的民族应该如何称呼,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种族的人非常特别,并非正常人。但是,毛利人却十分谦虚,他们只回答他们就是普通人、正常人,而这个发音刚好为“毛利”,就这样,这个随便的回答变成了外界对他们的称呼。
今天的毛利人是从哪里来的呢?相传复活岛上,原始的毛利人在天然资源不足的环境下,过着互残的生活;岛上终年战争,纷扰不堪,战败的一方,经常会沦为战胜方的食物。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带着两艘船,领着两百人,并带来许多食物登上复活岛,而被推崇为该岛的国王,复活岛上的生活才算有了秩序。
13世纪前后,毛利人迁徙到新西兰。在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太平洋中这块绿洲之前,仅占新西兰总人口百分之九的毛利人却是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居民。令人欣慰的是,这里的英国移民及其后裔手下留情,新西兰毛利人才没有遭受像澳大利亚土著人那样被大批杀戮的结局。
在新西兰定居后,毛利人以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分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木雕,便是毛利人最引以为傲的技艺。早期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记载历史的方式是口头传说和将记号刻在木头上,也因此形成了毛利人独特的木雕艺术。
关于毛利人木雕有一段古老传说:鲁阿是毛利人的祖先。一天,他的爱子不幸被海底群魔绑走。恶魔们用妖术将鲁阿之子变成木头,作为装饰品竖立在魔王洞穴前。鲁阿寻子前来,走入洞门,发现墙边整齐排列着一座座木雕人像,这些木雕竟相互说起话来。黑夜,恶魔们都睡熟了,鲁阿将洞内所有透光的门窗遮掩起来,洞内一片漆黑。等到天色大亮,恶魔们依然呼呼大睡。这时,鲁阿迅速将掩遮物全部揭去,强烈的阳光穿透门窗,直射到洞穴里,群魔们顿时头晕目眩,抱头鼠窜。鲁阿趁势抡起石棒,痛打恶魔,救出爱子,凯旋而归,同时随身带回一些木雕人像。它们便成为毛利人木雕艺术的渊源。至今,在新西兰毛利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木雕艺术即鲁阿艺术。几个世纪以来,毛利人执着地保持着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统一性,将木雕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把毛利人称为天生的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木雕,在音乐和舞蹈上毛利人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们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与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独有的明朗愉快的音乐。现在,一旦新西兰有节日庆典,毛利人的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同任何土著民族一样,毛利人也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而他们的信仰也往往与当地自然条件有关。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活跃地区,多有由地热产生的温泉。原始的毛利认为温泉是上帝赐予的神圣之水,蕴涵着神秘的远古力量,能给他们带来财富和生命的活力。于是祖祖辈辈依仗着温泉繁衍生息的毛利人,死后也要葬在温泉群中,因为他们相信地热蒸气会把灵魂带进天堂。
特殊的欢迎礼仪——碰鼻礼
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的方式是很特别的。有一种“家庭式”的欢迎仪式,开始时,会场是一片寂静,男女整齐地列队两旁,在一阵长时间沉寂以后,突然走出一位赤膊光脚的中年人,先是一声洪亮的吆喝,接着引吭高歌。歌声刚落,年轻的姑娘们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周围的人低声伴唱。歌停舞罢,他们就一个个走过来同客人行“碰鼻礼”,鼻尖对鼻尖,互碰三次,以表示宴会进入高潮。
4. 澳洲土著人——追捕高手
土著人由于生活方式落后,与现代人类文明相距甚远,常常受到人们的歧视。不过,土著人拥有着现代人已经不具备的生存能力和技巧。在澳洲一宗儿童失踪案件中,当地的土著人就根据味道找出了失踪的小女孩。这让所有人对土著人刮目相看。尽管如此,土著人那些惨痛的历史仍历历在目。
澳大利亚只有近代史,而要追究澳大利亚的早期历史,那就要属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历史。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五百多个部落,人数达七十五万之多。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文化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迄今一直充满活力的文化之一。
澳洲土著人有着高度灵敏的嗅觉和视觉,有着非常强的判断力,而对于澳洲土著是如何拥有这种种过人之处的本领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一次意外事件让澳洲的城市居民与土著居民有了近距离接触。在新南威尔士,一个四岁女孩离奇失踪了,连警察也无能为力。无计可施之时,人们只好试着求助当地的土著人。土著人热心地答应了人们的要求。他在拂晓前赶到女孩家,绕着屋子疾步行走,越绕越远,忽然之间,他满怀信心地沿着一条直线前进,甚至一片落叶,一根断枝,一颗石子,都是他跟寻的对象。有时快速前行,有时跪卧于地。几个小时后,他发现这位迷途的小女孩筋疲力尽地倚卧在一棵大树旁边。人们无不为土著人的追捕能力所震惊。
那么,这群本领超群的土著人究竟来自何处?现在比较共识的猜测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来自亚洲的移民。早在四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时期,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很多,澳大利亚大陆板块与亚洲板块还没有完全分开,土著人使用小木船穿过窄浅的海峡迁徙到澳大利亚。
那时的整个澳大利亚大陆架覆盖着森林与大湖泊,拥有大量包括高达三米的袋鼠和鸟类的巨型动物,与现在完全不同。经过几万年的变迁,随着温度的上升地球经历了冰川消融,洪水泛滥以及干燥的过程,澳大利亚变成了孤立而干旱的大岛,它内部原来的湖泊变成了巨大的沙漠,许多地方的气候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土著人迁移到沿岸地带开始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学会了制造石器,木器和网器等工具。
澳洲土著人在被发现之初,惨遭了一场灭顶屠杀。1768年,库克船长从英国出发前往南太平洋,途中经过了澳洲,并在1770年占领东岸一带。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后不久,美国便宣布独立,这就迫使英国要另觅地方流放罪犯,于是在澳大利亚开辟新的监狱。第一批来到澳洲的英国人发现了当地的土著人。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无法抵抗外来的侵略,至少有两万土著人死于冲突,许多土著人沦为奴隶,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赶往不毛之地。更为灾难性的是移民带来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资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亚的人数大约仅存七万人左右。
直至二十世纪,澳大利亚政府才意识到侵犯了澳大利亚原住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渐改善与土著人的关系,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开始尝试同化土著人,迫使土著人入住乡镇并接受欧洲文化的教育。土著人权真正有所改善是从1960年开始,政府设立了土著人事物机构,土著人成为了澳大利亚原始居民,部分土地归还给原属的土著居民。1962年土著人获得了选举权。现在澳大利亚土著人享有更多优惠的政策。
今天的澳洲土著人,已经拥有他们的土地,行使的权力和自主的生活,许多土著人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少人与白人通婚,繁衍后代。尽管不少土著后代已经与白人十分相近,但是,土著人说:“只要他们身上流淌着一滴土著人的血液,他就永远是一个土著人。”
土著人与绘画
澳洲首都堪培拉的一位学者告诉我们,当地土著语言中无“画家”一词,绘画一般被土著人视为生活必修课。当土著人儿童长到一定年龄之后,便开始跟着长辈在各种东西上描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描画的范围逐步扩大,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绘画技能亦不断提高。不过,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土著人绘画形式基本上分为三种:石壁画、树皮画和沙石画。
5. 马赛人——绿草原上的红衣牧人
在东非二百多个部族中,居住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的马赛人是最为著名的一支部落,他们一直是东非草原上原始遗留部落的象征。部落中的男男女女皆骁勇善战威猛无比,其与野兽的搏斗能力不亚于生活在猛兽遍及的原始社会的祖先。
生活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的马赛人以游牧为生,他们所经之处往往狮狼成群,威胁人畜。为了生存,他们练就了一身同猛兽搏斗的本领,个个都是出色的猎手。马赛人往往手执标枪,赤身战猛兽。每当狮子袭击牛群时,马赛人便毫不犹豫地群起而攻之,与狮子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每次都有一名勇士挺身而出,甘当诱饵,冲上去死死地揪住狮子的尾巴,其他人用铁矛短刀大砍大杀,直至狮子倒地而死。可以想象,这样的勇士要具备多么非凡的胆量和超人的臂力,往往是千里挑一。猎狮后举行庆祝活动,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授予勇士“曼伦菩基”,即伏狮大力士的称号,并用狮子额上的毛做成帽圈戴在他头上,从此他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勇敢的人,在本族中享有显赫的地位而受人尊重。
虽然看似野蛮,但是马赛人对美的追求不亚于城市中的人,因此,曾有人称他们为“高贵的野蛮人”。马赛人的装束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成年女性则剃光头。他们的身材修长,皮肤黝黑。最大的特色还在于耳垂大得惊人,其上吊着各式各样的耳饰,长度几及肩膀,有的则将这环带状的耳垂绕起来打了个耳结。马赛族的男孩和女孩在14岁时都要行耳孔穿礼,是传统习俗也是成人礼的一种。具体过程是先用粗针在火上烤热后在耳垂处戳一个大洞,再将重重的耳环戴上,这样日复一日,耳朵便拉长成环带状,因而也被称为“长耳族”。除了耳环外,他们还喜欢戴头环、颈环、臂环、腕环和脚环。凡是能套上“枷锁”的地方绝不放过,男女都一样叮叮当当地挂满一身,且形状无奇不有。
他们的服饰也是一大亮点,对色彩的搭配非常讲究。男子身穿一种名为“束卡”的衣裳,一般以红色为主,由两块布料组成,一块包裹身体遮羞,一块斜披在肩膀上。女性穿“坎噶”,色彩更加丰富多样,图案以彩色条纹为主。马赛人还喜欢佩戴首饰,这些首饰由马赛妇女以不同颜色的小圆珠穿连编织而成,不同颜色包含有不同含义,如白色象征和平,蓝色象征水,红色象征血和勇敢,也是权威的象征。
对色彩的讲究还体现在面部装束上。马赛族的男子在由孩童变为成人时,要用贝壳磨出来的白粉画在脸上,远远地看去犹如戴着一个白色的面具。而这一戴就得三个月,满三月之后才能洗去。另外,马赛族的武士必须画脸,身上还要涂满红色的颜料,另外还要绘上类似动物斑纹的图案,如斑马、豹、老虎。几百年来虽历经西方传教士、拓荒的移民及殖民政府等等不同文化的冲击,马赛人却仍旧保持传统的尚武精神,他们经常手持长矛、短剑和牛皮盾牌,无论你走在哪里的路上常可发现这种大花脸的青年或武士。
马赛人与牛有着不解之缘,他们认为牛是上帝给马赛人的恩赐,认为自己是世上所有牛的守护神,其他人都不该拥有,所以绝不容许其他人靠近,侵犯。马赛人彼此见面的问候语是:“你的牛都好吗?”他们生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学牧牛羊,上不上学并不重要,虽然不认字,但对牛只的数目可是了如指掌,走失一头牛没找着绝不回家。如有牛受伤或死亡,拼了命也要拖回家。
如今,东非国家已为马赛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开辟水源、改善草场、开办学校、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等,逐步引导这个原始的部落走向现代文明。
给马赛人拍照要小心
正是由于马赛人鲜明的特点,他们经常成为外国游客拍摄的对象。坦桑政府告诫说,最好不要给马赛人照相。当地报纸也多次呼吁,尤其在没得到马赛人允许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对他们贸然拍照,因为这着实太危险了。马赛人曾是非洲草原上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优秀猎手,他们骁勇善战,轻易就能猎杀狮子。马赛人认为拍照会掠走他们的灵魂,如果激怒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曾有西方游客由于不知内情,擅自给马赛人拍照而遭遇不测。
6. 克里人——现代文明的牺牲品
土著人文化是唯一属于加拿大自己的本土文化,加拿大人其他的文化都是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引入的。但是这些后来者居上的文化,常常给保留了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化以最致命的一击,将它们逼上末路。加拿大的原住民克里人也逃不过这历史的宿命,社会发展至今,他们的血脉还能幸运地得以延续吗?
土著文化是加拿大多元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克里人就是加拿大各种土著民族中的一支。在历史残忍的“淘汰赛”中,现在克里人只剩下分散的群体。据加拿大政府的统计分类显示,到20世纪晚期克里人总数共约14万人,他们又形成了两个分支,一种为林地克里人,一种为平原克里人。早期的克里人居住在魁北克省詹姆士湾四周的林地间,后来,克里人的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向西扩展,逐渐占领从魁北克越过大平原,再到达太平洋附近山区间的地区。
这两种土著人都主要以陷阱捕兽或狩猎为生。他们多喜猎捕驯鹿、驼鹿、熊、河貍,但是因为这些兽类的数量不多,他们主要以兔为生。不过,就算是平常的野兔,有时也处于缺稀状态。饥荒总能让人们失去理智,于是,在克里人中,曾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
克里人的家庭观念较强,以小家庭的形式群居。社会组织以互相联系的几个家庭组成的宗族为基础,一旦种族之间有战争发生,他们就会联合成大的群体,在群体中,巫师及魔术师拥有很大权力。平原克里人在得到马匹及火器之后,比林地克里人好斗,常常因抢劫其他平原部落而发生战争。据说平原克里人分为12个宗族,各有领袖,实际只有一个一体化的军事社会。他们极为重视宗教和仪式,认为这是保证战争胜利及猎捕野牛顺利的重要途径。
在平静的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法国人与英国人先后抵达此地。这些外来人对克里人手中精美而优质的皮毛非常感兴趣,于是,他们便用马匹和一些在克里人看来非常新奇的东西与之交换,开始了一些初步的贸易。
但是,与外界的接触也给克里人带来了一系列灾难。一直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克里人对疾病的免疫能力较差,外来人带来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可以轻而易举地附着在他们身上,而克里人的医术对这些新的疾病几乎没有作用,于是,得了病的人只能眼睁睁地死去。另外,外来人的野心不断增加,他们不仅对克里人手中的天然皮毛垂涎三尺,克里人的家园也成了这些拓荒者们的目标。于是,一场场家园保卫战展开了,但是,手持木棍和弓箭的克里人根本不是手持枪弹的白人的对手,在多次争斗中,众多克里人死在了侵略者的脚下。
当毛皮贸易减少,水牛逐渐消失时,克里人领袖就要更努力地打造一个安全的家园。他们需要较大的原住民保留区,让他们可以过欧洲式的农耕生活,又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但是政府否决他们的提案。在其他部族打算奋力一搏时,克里人却已遭到了军事行动扫荡,幸存的人都迁至小小的保留区内。
虽然侥幸存活下来,但是加拿大独立后长期对土著人实行强制同化政策,包括禁止他们讲本民族语言、禁止举行传统仪式、强制将土著儿童送至政府资助的寄宿学校等,一度把土著文化推到了灭绝的边缘。幸运的是,在广大土著人和主流社会中的许多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加拿大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起调整其土著政策,并设立专门基金支持土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至此,克里人终于能平静地过自己的生活了。
土著民族的权利
从过去20年到现在,土著民族的土地要求活动显著增加。另外政府和土著社区在渔业捕捞,捕猎权,野生动物的管理保护,森林开采,资源开发,土地使用权,道路建设和管道铺设,财政补偿金,社会发展基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一些纠纷,土著居民要求更多的管理参与权。有的纷争导致人员死亡,有的阻碍了一些大型开发项目的进行,有的双方正在进行马拉松式的谈判,有的圆满解决。与原住民打交道成为政府长期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7. 科玛人——以放屁为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作为现代文明人的我们很难想象现代原始人类的一些怪异习俗。比如有一次,人们在非洲的一处密林中,找到了一个原始部落,此部落的人民非常热情,但是这种热情却体现在放屁的礼仪上,谁的屁越响,谁就越受欢迎。
在喀麦隆和尼日利亚接壤的地方有一处高耸入云的山脉,这里常年荒无人烟,寻不到一点儿现代社会的气息,但是,在这高耸的山间,却生活着一个原始的民族——科玛人。他们的家安置在海拔1800米的阿朗蒂卡山脉,单是穿越山下的森林就要花上六七个小时。可谓与世隔绝,难以寻觅。走进他们的家园,会发现他们处于蓝天和云雾之间,恰有一番世外桃源的风味。所以,科玛人又被人们称为“天民”。
为什么这群人会选择如此偏僻如此不方便的地方定居呢?原来,在两个多世纪前,他们也像普通人一样居住在阿朗蒂卡山下的平原地带,但是,宁静的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侵略者打破。北方的游牧民族颇尔人踏入了这片洁净的土地,开始血腥的驱赶和屠杀,科玛人无法捍卫自己的家园和生命,只有选择踏上逃亡的道路。他们四处寻找避难所,但是由于侵略者穷追不舍,他们只有爬上巍峨的山峰,藏于悬崖峭壁之中。而这些险峻的地势也变成了他们坚实的堡垒。从此后,他们终于可以摆脱血腥的屠杀,安静的生活。但是,时光如梭,科玛人的后代们忘记了外界的模样,而外界的人也不再记得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民族存在。直到1926年,才有人重新发现了他们。
在发现他们时,这个部族已经形成了四个部落,他们各讲各的方言,但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女人们不穿衣服,只用树叶遮住下腹处,人称“树叶女人”。她们会在腰间系一根绳子,把采集来的枝条和树叶随意挂在上面,就像一条天然的绿色裙子。但是,这样的裙子明显不耐穿,稍微活动一下叶子不是折断就是刮烂,所以,姑娘们一天要临时做上好几条这样的“裙子”。相比起女性,男人显得“斯文”多了,他们不仅穿裤衩,有的还穿上衣。
他们隐匿在阿朗蒂卡山,一片片圆顶茅屋组成了科玛人的村落。每家的茅屋旁,都开垦出一块地,种植着蔬菜和饭蕉,科玛人的主要粮食是黍子和高粱,也有饲养少量牲畜的,主要用于祭祀。如果妻子对丈夫伺候周到,丈夫就会宰一头公牛犒劳她。
在每个村落的中央,都有一个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圣灵屋”,里面摆放着手镯、酒坛、护身符和图腾等供品。科玛人相信祖先的灵魂时刻保护着活着的人,所以他们把先人的颅骨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只有村长知道埋藏之地。
科玛人最愉快的时刻莫过于收获的时节。在丰收时,人们杀鸡宰牛,祭祀神灵,开怀畅饮。科玛人生性热情豪爽,喝酒从不节制,很多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并且他们还认为,醉酒可以帮助人们得到祖先的庇护和恩惠。而在各种庆祝活动中,最受人欢迎的便是“割礼仪式”,在各种斗智斗勇的活动后,人们会挑选出最优秀的男人加入到一个特殊的行列。他们站成一排,背朝妇女儿童,一起努力发出“雷鸣般”的放屁声。谁的放屁声越响,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这是科玛男人们梦寐以求的荣誉。
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为神农氏。在古代文献中,像《周易》《史记》《汉书》《淮南子》《山海经》《三皇本纪》《路史》《通志》等中都有关于炎帝的记载。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我国古老民族的象征,他首创种植业,发明耒耜,建立集市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激励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文明的源泉之一。
8. 穆尔西人——女人嘴大就是美
在许多女孩为自己的嘴大而感到自卑时,埃塞俄比亚南部的一个原始部落里,女人们却以自己的大嘴为美。并且她们的嘴不是一般的大,正常的大,她们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嘴巴变大,甚至不惜用刀割嘴角,而最大的嘴唇竟然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她们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嘴巴变大,除了符合当地人的审美观,还有什么理由要承受这种痛苦呢?
居住在埃塞俄比亚奥莫河流域的穆尔西人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目前约有五千多人。穆尔西人有着种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习俗,其中最令人胆寒的是那里的女人们时时刻刻都要在嘴里含住一个大圆盘,模样极为怪异。
穆尔西女子从小就开始练习往嘴里放盘子。开始往嘴里放盘子前要动一个小手术,用小刀将下嘴唇和牙龈之间切开一个口子,使下嘴唇与齿根分离。然后,放一个小盘子把口子撑开,不让它再长回去。日后逐渐将小盘子换成大盘子。嘴唇自然越撑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头上把脸包住。这个痛苦的过程伴随着女孩成长为妇人。穆尔西人以大嘴为美为荣。女人的嘴唇为了能放上装饰性的陶质盘子而反复地被切开,牙齿被拔掉,导致嘴唇变形,连说话都有一定困难。平时盘子放在嘴里,到了吃饭时才摘下来。当然,这点困难比起她们对美的追求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嘴唇戴盘子不仅是为了美丽,还是财富的象征,谁的盘子越大,她的嫁妆也就越多。
关于这种看似残忍的习俗,人类学家猜测:一是古时人们为防止外族入侵者或奴隶主看上本族的姑娘,故意把她们打扮得吓人以保其纯洁;二是防止魔鬼从口里进入身体;三是女子美丽的标志。心理学家则解释说,人类天生有一种自残心理,这在越原始的民族里表现越明显。自残的潜意识是要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与众不同,能够让自己不被历史淹没。
女人们心甘情愿遵循这种残忍的习俗,可见所处的整个部落也一定充满了血腥的味道。杀人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件光荣的事。在穆尔西族,邻族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男人们每杀死一个敌人就要在自己的身体上做个记号。因此他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光荣榜”,每一个划痕代表一个被杀死的敌人!
以凶悍著称的穆尔西部族的内部,人们却能和平相处,他们甚至在村庄内部实行着民主制度。在这里,大家遇到的问题会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而且口才好的人会受到普遍的尊敬——这当然指的是男人。穆尔西部族的男人们高大结实,全身赤裸,只涂了一些简单的油彩。
虽然生性残忍,但是他们却对牛爱护有加。穆尔西人几乎不吃牛肉。牛对他们来说是镇家之宝,实在饥寒交迫时才会用它来交换粮食。另外,牛还是婚嫁时的彩礼,如果姑娘嘴中的盘子属于最大的那一种,那么她父母可以收到50头牛的彩礼,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会让女方家一跃成为当地富翁。所以,想方设法让女儿的嘴变大是一种致富的手段。
20世纪70年代,英国一位人类学家首次发现了穆尔西族,当时那里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所属哪个国家,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唯一一次当局介入的事件,是当地人在国家的动物保护区里猎杀了大象。当局派了两个别动队员来这里搜捕嫌犯,但是这两个人后来都失去了联系,杳无音信。由于这个地区缺乏必要的通讯和联络方式,政府就没有再敢插手这里的事了。
直到今天,穆尔西人依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埃塞俄比亚政府也同意让他们自治,并将他们生活的区域划为国家公园,将其保护起来。
民主的穆尔西人
穆尔西人没有领导者,只有遇到要与外族决战时才开全族大会,讨论到大家意见完全一致时就算做了决定。他们做决定前通过看牛肠子来占卜吉凶。他们从中到底能看出什么名堂,外人恐怕很难得知。穆尔西人信仰万物有灵,喜欢通过预言判断事情。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对自己所属国家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一窍不通。
9. 俾格米人——密林袖珍族
在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中,小矮人们的诚实、勇敢和可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惊叹的是,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这么一支身材矮小的古老民族。他们在密林中生活,身上的很多地方都保留着人类古老祖先的痕迹。
俾格米人是典型的袖珍人,身材最高的也只有1.4米。他们短小而灵活的身影活跃在非洲中部的密林中。虽然他们没有高大的身材,但是他们体力过人,自食其力,并且自豪地将自己称做“森林的儿子”。
俾格米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比如,爱吃白蚁。善于发现的俾格米人已经发现了捕食白蚁的最好时机。每当天气闷热潮湿有下雨的迹象时,他们总会异常地兴奋。这时,他们会结伙成伴一起来到山林中寻找白蚁洞。在大雨降临前,白蚁会出洞,所以,这时非常容易找到白蚁的穴巢,也总能让他们美餐一顿。一位长老介绍说:“吃白蚁对身体有好处。平时不下雨,我们就用烟把白蚁熏出洞。”
俾格米人长得非常有特点。他们头大腿短,十分精瘦,人人都腆着大肚子并且肚脐眼凸起一个鸡蛋大小的肉疙瘩。俾格米人出入热带原始森林时都喜欢背着自制的长弓短箭。俾格米男子善长打猎,经常集体围捕大象;女人们则在家采野果,挖树根。俾格米人最基本的单位是氏族。男人以氏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私有观念,过着原始穴居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
俾格米人十分注重外表,他们会用芭蕉叶、棕榈叶当衣料,用象骨、甲虫、羚羊角、龟背壳等做项链、手镯等。他们还会捣碎采集到的野果,将妇女的乳汁与果汁混合在一起做化妆品。野果种类不同,颜色各异,所以他们配制出的化妆品也是五颜六色。俾格米妇女喜欢浓妆艳抹,钟爱在脸部绘上几何图形,以增加美感,驱妖祛邪,用来表示吉祥美好。现在,由于经常有游客光顾,俾格米人也学着穿起了衣服。但他们自己并不会制作,所穿的衣服都是游客所赠。
俾格米人似乎很讲求“天人合一”,他们盖房从不用砖瓦和沙石,喜欢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森林里光线暗淡,小茅屋被高大的植物遮蔽住,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尽管生活十分简陋,俾格米人却自得其乐,他们远离城市的嘈杂和纷扰,在密林中建立了自己的世外桃园。
不过,远离外界也有不利之处,时至今日,俾格米人仍不知道怎样制造火。虽然很早就知道火的用途,但是不知道如何取得火种。于是,妇女们日常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保存好火种。俾格米妇女将柔软的枝条系成一个半圆形架子,把草和棕榈树叶铺在架子上,火种就在这里面保存着。每次搬家的时候,火种就是重点保护对象。
他们热爱着大自然,热爱着森林,将森林视为“万能的父母”。他们不允许砍伐生长着的树木。取暖或做饭只能采用枯干的树枝。据说一支西方探险队到达那里,因为随意砍下树枝而被愤怒的俾格米人赶出了居住区。
俾格米人濒临绝种
目前,俾格米人正面临着濒临绝种的危险。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强体质和力量。歪理邪说驱使他们犯下罪恶的勾当。改善俾格米人的生活、保护珍惜人种,引起国际组织的重视。尽管有些国家对生活在本国的俾格米人实行了特殊的待遇和政策,动员他们离开原始森林,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是,绝大多数俾格米人仍然依恋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欢继续过封闭的原始生活。
10.蓝色人——隐秘新人种
现在对人种的划分已经达成了广泛认同,即是黄、白、黑、棕。但是,一个新的发现却在冲击这一定论。在非洲一处隐秘的森林中,人们发现了皮肤为蓝色的人,不仅是肌肤,连他们流出的血都是蓝色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种定论要改写了吗?
上个世纪,一支欧洲的古生物考察队来到非洲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区进行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考察及研究。这个山区地形极为复杂,跋涉起来相当艰难。一天,考察队一如既往地在茂密的树丛中穿梭。突然,他们感觉到不远处的树枝上似乎有几个黑影一闪而过。那是什么?是人还是野兽?好奇心超越了恐惧,他们决定沿着不明生物消失的方向进行追踪。没多久,他们发现了不明生物停留的地方。近距离的观察让他们大惊失色,这些不明生物就是人!他们用兽皮和树叶遮挡着身体,但是裸露在外面的皮肤竟然是蓝色的!因惊慌发出的声音引起了蓝色人的注意,所幸的是他们没有对考察人员进行攻击,而是立刻拔腿就跑,瞬间消失在密林之中。
世界上竟会有蓝色的人种?考察队员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队员提出可能是这些原始人在身上涂抹了蓝色染料。为了查明真相,他们决定做进一步的调查。经过几天的努力搜寻,他们终于找到了蓝色人的居住地,这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居住在洞穴内,过着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而最大的谜题也解开了,这些人的皮肤上没有涂上蓝色染料,不仅他们的皮肤是蓝色的,甚至连血液也是蓝色的。
考察队回到英国后立即将这一惊人的发现公之于众,引起世界各地人类学家们的一片哗然。后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运动生理学教授维西决定一探究竟。果然,在智利欧坎基尔查山海拔六千多米的高山上,他的队伍也发现了浑身皮肤呈蓝色的人种。事后,他感叹道:在这样高的山峰上,空气十分稀薄,就连强健的登山队员行动起来也感吃力,而蓝色人却健步如飞,如猴子一样敏捷,他们的生存能力实在令人惊叹。
这一发现向传统的人种划分理论提出了挑战,除了黄、白、黑、棕四个人种之外,真的还有蓝种人吗?要解开这个谜题还得弄清楚他们的皮肤为什么是蓝色的。
有科学家认为,蓝色人血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发生了异常变化,导致其颜色改变。这种异常变化可能是由于某种特殊的病态基因造成的。
而一些美国科学家指出,在血细胞内,血红蛋白负责输送氧气,当氧气充足时,血红蛋白呈红色,所以常人的血液皆呈红色。而当体内缺乏氧气时,血红蛋白就会变成蓝色。科学家研究发现,可能是高山缺氧造成了蓝色人的蓝皮肤。研究还发现,蓝色人血液中的血红素大大超过其他人种,这也许就是他们能够适应高山缺氧环境的原因。
也有科学家试着从流着蓝色血液的动物身上找寻答案。他们指出,在海洋中,有一种大王乌贼和马蹄蟹的血液是蓝色的,而海蛸和墨头鱼的血液是绿色的,由此可见,血液的颜色是由血红蛋白中含有的物质元素决定的。使血液变蓝的是血蓝蛋白,因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铜元素。使血液变绿的是血绿蛋白,因为血液里含有较多的钒元素。蓝色人之所以全身呈蓝色,可能是因为他们血液中缺乏铁元素而铜元素过多造成的。
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目前仍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广泛认同,蓝色人是不是新的人种没有人敢妄下结论,科学家们为此还在做着努力。不过尽管他们拥有罕见的蓝色皮肤,但是他们很少生病,而且大多数人的寿命超过80岁。
改变肤色的方法
科学家经过潜心研究之后,目前已发现了治疗和改变蓝种人肤色的方法,用一种叫“亚甲基蓝”的药物注射给蓝种人,刺激其体内,血液就会发生变化,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红色。不过,生活在高山上已习惯了在缺氧情况下生存的蓝种人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承认自己是一种病态,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