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新编科技大博览
19766000000045

第45章 人体探秘

人的头颅可以移植吗在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名姓朱的书生,结识了阴间姓陆的判官。朱生的妻子脸长得不漂亮,陆判官就将一个死去的美女的头换在朱生妻子的身上,使朱生妻子也有了花容月貌。

《聊斋志异》是一部专门描写鬼狐的小说,所说的事当然不会是真的。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已能移植,那么,“换头术”是否也可以做到呢?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荷华就提出,人类的大脑可以移植,最完美的方法,就是把整个人头原封不动地移植过去。这具有爆炸性的医学论点曾被人当作无稽之谈,但也是美国医学界争议的话题。

为了给“换头术”做准备,医学专家首先在动物身上做了实验。罗伯特·荷华早在1980年就成功地把一只猴子的头颅移植到另一只猴子的脖子上。这只经过换头的猴子活了2星期左右。前苏联医学专家则成功地接合了双头狗。他们采取植物上最常用的“接树法”,把一个狗头接合到另一条狗的头旁侧部位。只是这种用“接树法”诞生的双头狗,因中枢神经未和移植的狗头相连,因此移植的狗头要指挥躯体行动是不可能的,但移植的狗头可以自由转动。

医学专家认为,事实上大脑移植要比换心换肾容易,这与人体移植器官时常见的“排斥反应”有关。

“排斥反应”即“自动防御系统”,是当人体有异物入侵时,体内的淋巴细胞能马上识破异物的动向,展开猛烈的抗拒行动。假如该移植器官的抵抗力弱,而且又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器官,那么它不仅要防御淋巴细胞的抗拒,同时也要防止本身随时会并发其他的疾病,不然就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换心换肾的失败通常是“排斥反应”造成的。而脑与其他人体部分完全不同的是,它本身没有淋巴细胞,不会产生“排斥反应”现象,但是有“脑血液关门”的特别机能,也能使异常物质不易进入脑内。

话虽如此说,但要做到头颅移植,又谈何容易。不仅头颅移植手术精细复杂,而且中枢神经是否能再生,成为“换头术”的关键。人类的神经大致分为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两类。中枢神经传达“意志”,而末梢神经则起着“把脑的意志改变为行动”的作用。如果切断了某个部分的末梢神经,肉体上的某部分就不能活动,但不致影响其他部分的机能。切断了中枢神经,脖颈以及身体以下部分便麻痹,不能动弹,所以人遇到车祸时,往往因脊髓受破坏而引起残废或瘫痪。

在临床中,末梢神经被切断后,由于再生作用,不久还能恢复正常,断指再植就应用了这个原理。而中枢神经则没有再生现象。如何使中枢神经再生,直接关系到“换头术”能否成功。

令人兴奋的是,美国、前苏联医学专家在中枢神经再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前苏联医学专家在脊髓再生实验的350只老鼠中,有140只再生成功。在美国也有人研究后证明借助某种发热物能使中枢神经再生。

如果“换头术”有一天能实现的话,像车祸中头颅完好但身体毁坏的人与头颅毁坏但身体完好的人就可以“合二为一”,将完好的头颅与完好的身体连接起来。诸如此类原因进行“换头术”后,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法律问题,这个换头者究竟是谁?是那个拥有躯体者,还是那个拥有头颅者?这在将来有待于从法律上予以确认。

人为什么要打呵欠

人为什么要打呵欠,这似乎是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可是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有人说,打呵欠是人想睡觉的象征;有人说是由于寂寞无聊造成的;还有人说心情烦闷会引起打呵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人打呵欠的呢?

科学家们对这种由缓慢深吸气和迅速呼气而构成的无法抑制的呼吸运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已证实:人在打盹、疲劳、寂寞等时候,大脑的抑制过程开始战胜兴奋过程。这时身体的某些脸部是其过去已接受的各种信息的聚合体。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都可得到他们的所需要的第一手感性知识。

人类学家认为,脸是人类的“族谱”。人类学家根据人的体表特征,如皮肤和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与形状、头骨的类型、鼻子的高低、嘴唇的厚薄及身材的高矮就可以判断其人种和“籍贯”。比如,生活在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及美洲的多是白种人(欧罗巴人种)。这些地区太阳光微弱,紫外线也弱,因此当地人黑色素含量低,肤色白皙。他们的头发质地柔软,为亚麻色,略微有点透明,这样的头发容易吸收太阳光;他们的鼻子狭而高,并显著突出,鼻子纵径大于横径,这样鼻粘膜面积相对大些,有助于温暖、湿润地吸收寒冷、干燥的空气,使肺得到保护。

就同一人种而言,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脸部特征也有所不同。如我国东北人一般脸的上下部较宽大,也较长,肤色较白;而福建、广东等南方一带的人,脸的上下部较窄,也较短,肤色也较黑。

医生认为,脸是人体病兆的“晴雨表”。我国传统医学说,“头为精明之府”,12经脉,365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在中医的“望、闻、问、切”4诊中,“望”列首位,而“望”主要是指“望脸”。近来新兴的交叉学科——全息生物学,也认为脸部是整个人体的缩影,贮存着身体各部位的信息,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医“望脸”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中医极为重视人脸的气色。正常人气血盛旺,面部光泽红润,而患病后或为苍白(虚寒症),或为红赤(热症),或为萎黄(脾胃虚弱),或为青紫(血淤、寒症或痛症),或为暗黑(寒重、血淤)。有一种叫“白化病”的遗传病,患者脸色洁白如雪。

同时,面部的五官形态在诊断上也十分重要。如鼻根部低下,眼梢外斜,眼珠圆,半张着口,舌尖常伸出口外,这多是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痴呆人;面部肌肉虚肿,色苍白,脸宽,眼睑增宽,部分进入抑制状态,而呼吸器官首当其冲。由于血管中积蓄了二氧化碳和新陈代谢的其他废物,呼吸也开始减慢并变得更加深沉了。这影响到大脑的呼吸中枢,便使得人打起呵欠来了。

在深沉而缓慢的吸气中,血液里增加了氧的含量。参与打呵欠动作的口腔、颜面、颈部肌肉呈现的紧张状态,促进了头部血管的血流速度。这就改善了大脑细胞的供血状况,并使细胞的代谢过程变得活跃。此外,人在打呵欠时往往要伴随着伸懒腰(除非环境不允许)。这一动作使手臂、大腿,特别是脊背的肌肉紧张起来,由此而产生的信号进入脑干网状结构,而脑干网状结构向上传导与睡眠和觉醒生理活动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打呵欠确实会使大脑皮层活跃一段不太长的时间。

科学家们还观察到更为有趣的现象:打呵欠并非一定在人们发困、寂寞时发生。他们在机场对飞行员与跳伞员观察了很长时间,多次发现,这些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偏偏在他们执行飞行任务之前,有不少人开始打呵欠,有些甚至颧骨部痉挛,原因何在呢?这时,他们之中有谁的精神状态能和睡眠、疲困沾上边呢?

原来,当人处在情感强烈紧张的情势时,一种很古老的反射机制使人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同时,另一古老的机制——呵欠(呵欠是呼吸的原始形式,与两栖动物和鱼的吞咽式呼吸相仿佛)起了作用。此时,深吸气使血液中的氧饱和,血液充入大脑、肌肉,为决定性行为做好准备。打呵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人的情感上的紧张。这也许恰好可以说明上面所提到的临执行任务时,飞行员要打呵欠的原因,这可能是他们以自然、简单的方法来减轻精神紧张程度的妙法。

当人晚上打呵欠时,借助呵欠可以为入睡做准备。即可以清除消极情绪,为安眠创造放松、安宁的情绪。当然,这种说法尚待进一步研究和科学论证。但是,打呵欠与情绪无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人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时,就不想打呵欠;当人心情忧郁、思想负担沉重的时候,情况恰好相反。因此,人们有时会突然发生“神经性”的呵欠,这也许就是心境不佳时产生的反射性解脱。不论怎么说,现已搞清楚:打呵欠对人体是有益的,且是必需的。

人为什么要打喷嚏

几乎每个人都打过喷嚏。我国古代把喷嚏称为“错喉”,唐朝以后才叫喷嚏。相传有一次宁王李宪在与其弟唐玄宗皇帝一起进餐时,突然打了个“错喉”,宁王急忙伏地请罪。这时,在旁伺候的乐师黄幡绰唯恐玄宗发火,便机灵地打圆场:“刚才宁王不是错喉,而是‘喷帝’,是在赞美皇上呵!”一句话,把玄宗给逗乐了。据说,“喷嚏”就是由“喷帝”一词演化而来。

打喷嚏时,人先是深深吸一口气,然后一股强大的气流从鼻腔冲出,把鼻涕排出来;如果嘴张开着,唾沫就会从口中喷射而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发出“呵欠”声。

人在生炉子的时候会打喷嚏,在切辣椒、香葱的时候也会打喷嚏。鼻腔受到空气中的灰尘、花粉和辛辣气味等刺激后,人往往会打喷嚏。感冒的人,也常常会打喷嚏。

要说打喷嚏的频率,最厉害的要数伦敦一个叫克朗宁的小伙子了。他从每天早晨5时至下午5时,会接连不断地打喷嚏,平均2秒多钟打一次,一天共打18000个喷嚏,堪称世界喷嚏冠军。令人奇怪的是,每天下午5时以后,他那此起彼落的喷嚏声便会戛然而止。医生们反复探查原因,仍一无所获。谁也无法叫克朗宁停止打喷嚏,可是,只要他一走进漆黑的屋子,马上就会停止打喷嚏。据此,有人认为,克朗宁也许是对阳光过敏。

据科学家分析,普通一个喷嚏可以喷出一两万打喷嚏时,水样黏液的小颗粒从鼻子里向外喷出,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千米。个飞沫,排出的细菌有4500~150000个,喷出来的飞沫可以飞到3.5米远的地方。如果打喷嚏的人带有病菌,周围的人就很容易被感染。因而,打喷嚏时不能冲着别人,应该用手帕或餐巾纸轻轻捂住口鼻,或躲开别人。

人类为什么变成今天的模样

人类不愧为万物之灵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征服自然,终于成为地球的主人,也进化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任何生物的形态都与其生存的环境有关。人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种样子最适合于人在地球的自然条件下生存。

从鲸鱼到蚂蚁,各种动物体积大小的差异达到1000万倍之多,人的体积恰在最有利的适中位置上。如果人有恐龙那么大,未必比现在更有力量,因为那样身体的能量大部分都要消耗在维持庞大的肌肉系统上,大脑就不可能发达到现在这样的程度;如果像兔子那么小,人体又会没有足够的体力和速度去抵御一般走兽的侵袭,人这个物种很可能早就被灭绝了。

大自然赋予人一个近似圆形的头颅,脑子就装载在颅壳里。脑是人最宝贵也是最娇嫩的器官,用什么样的颅壳能最好地容纳和保护好“一碰就坏”的脑呢?惟有圆的颅壳才合乎要求。因为只有圆形的容器才具备体积最小、容量最大而最坚固的特点。

人的脸庞不论是瓜子脸还是娃娃脸都那么丰富、秀气,不像一般动物尖嘴缩腮的样子。这是因为人有丰富的表情肌,充填在颅骨的下半部构成了人所特有的头形。表情是人类独有的功能,表情肌能够表达大脑的某些思维活动,因而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人的五官都集中在头部而不是分散到别的什么地方,这固然是由于人站立时头部位置最高,便于观察周围事物所致,但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尽量靠近大脑,才能最快地传递信息。以眼来说,眼实际上是脑的延伸,在胚胎时期脑组织伸出一对突起穿出颅孔外面最后形成眼球。眼球紧贴在大脑额叶下方,离大脑的视觉中枢神经很近。神经传递信息是需要时间的,眼与脑距离近,传递信息所费的时间相对地也短,这就便于人迅速调整行为活动,如看见危险能躲避,看见食物能获取。显然,人作出反应愈快生存能力也就愈强。如果眼球远离头部,反应势必缓慢多了。

我们脸的中部是那个漂亮的鼻子。鼻子为什么不和脸齐平而要冒着容易被碰痛的风险高高隆起?又为什么要有两个而不是一个朝下的鼻孔?鼻孔朝下是为了雨水流不进去而分泌物能淌出来。至于鼻子伸出前方,则是为了方便凑近要闻的物品以及加长空气进入体内的过道,使干冷的空气在两条过道里得到充分的加温和湿润,肺叶就不致受凉。这点在寒带地区特别重要,所以北欧等寒带的人鼻梁特别高,鼻子也较长。热带非洲的人鼻子就不需要那么突出,他们的鼻子比较扁塌。

眉毛有将汗水引走不致流进眼里的作用。眉毛是体毛的一部分,人的远祖猿人遍身都有长毛,起到御寒作用。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不再需要依赖天然“皮大衣”来保暖了,所以大部分体毛现已退化殆尽,但也依然保留着有用的一部分。除眉毛外,头发可以遮挡烈日烤晒以免大脑受热过度,天冷时也可保温;腋毛等可以减轻皮肤与皮肤之间的摩擦。

但是人体今天的样子又决不是永恒的“最佳模式”。外界自然条件在变化,人也必须不断改变形体性状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就说人的手吧,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的方向并不一致,这和大多数动物不同。大拇指偏向一边使我们能握持劳动工具,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掌)的模式,但它很可能还会变化。没有人能断言人手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其他器官的变化也是如此。

未来的人是什么模样

几十万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后,我们的后代将是什么模样呢?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不断地同自然斗争的同时,自己的躯体也不断得到完善。从古猿的四肢爬行到人的直立行走,从古猿的遍身密布的粗毛到人的细疏的汗毛,从古猿干皱、粗糙的脸到人秀润、精美的面孔……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风雨”在人体上打下的“烙印”,是时间老人在人体上留下的人类文明史。

肯定地说,未来的人类文明更是辉煌无比,到那时,人们不必为可怖的痼疾而呻吟,不必为糊口的三餐付出巨大的体力,也不必对着明月发出“不知天上宫阙”的感慨……那么这些在未来人的躯体上会有什么样的映现呢?

科学家们为我们描述了未来人的形象。

“在一片空旷的原野上,长着30余米高的树木,树上伏着一个怪物。这怪物脸似人类,但浑身呈鳞片状,布满红色脉管,尾巴上还有一个大脉管。当黎明来临时,他便张开鳞片吸收热量。吸足热量后,他便从树上飘落下来,用尾巴上的管子汲取湖水里的蓝绿色藻类。”这是英国古人类学家狄克森在他的著作《人类之后》里勾勒的50万年后未来人的生活图。狄克森认为人类正在走向衰退。他说,由于未来环境严重污染,那时地球上只有抗污性很强的植物存在,这种植物成了未来人的栖息地;水里只有藻类植物存在,这成为人类的食粮。人类由于体质衰退,成了树栖动物。狄克森这种悲观的人类进化论,并不为多数人所接受。

“大脑袋,大眼睛,细长的四肢。”这是加拿大人类学家卢瑟尔和赛格京为未来人塑造的模型。他们认为,人类的发展必定是大脑不断发达,智力水平不断提高而体力在逐渐下降。他们的这种观点既立足于人类发展史,又富有想象的成分,因此很受人们的青睐。许多科幻作家笔下的未来人、超人、外星人都是以这种想象为蓝本。

“未来人的模样跟我们差不多。”这是美国人类学家爱尔德兰和塔特肖等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尽管未来人智力较现在高,但大脑体积未必会增大。他们在《人类进化之谜》一书中说,从人类进化的整个历史看,近100多万年来,人类体制一直没有很大改变。人类进化已进入相当稳定的阶段。他们的论点也得到一些科学家的赞同。

应该说,这些科学家立足于不同点,描述了各具特色的未来人的草图(仅仅是草图),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究竟谁画得对,或者谁画对了头,谁又画对了脚,或者全部都画得不对,这只有我们的后代才知道了。

人是如何辨别酸、甜、苦、辣的

舌头的舌面上有许多黏膜形成的小乳头状隆起物,叫做舌乳头。舌乳头有四种形状:丝状,叶状,菌状和轮廓状。菌状和轮廓状的舌乳头内含有味蕾,这就是味觉尖兵。研究发现,成年人的舌面上有100~300个味蕾。味蕾接触食物后,立即将味感刺激传递给味觉神经,再输入大脑的味觉中枢,这就尝到了食物的味道。

有趣的是,舌头的不同部位上的味蕾对味道的感觉程度不尽相同,舌尖上的味蕾对甜味最敏感;舌根部的味蕾对苦味和辣味最敏感,舌尖两侧的味蕾对酸味最敏感。据研究测定,咸味信息传递最快,甜味和酸味传递中等,苦味停留的时间最长,传递最慢。

味觉器官不仅使人领略到食物的风味,还可鉴别食物的优劣,并进而起到控制食物进入的作用。例如,当人们吃到特别喜欢的食物时,往往会不加控制,此时,味蕾会起控制作用,使你感到食物美味变淡,甚至生厌。有些偏食者,经常只吃几种味道的食物,味蕾逐渐失去控制作用,从而逐渐形成难以改变的味道习惯。

更为有趣的是,舌根部的味蕾接触到苦味食物时,会迅速向味觉中枢传递强烈的拒食信息,味觉中枢就立即制止舌根的吞咽作用,不让苦味食物进入食管。例如,在给婴儿喂苦味药时,婴儿舌根会拒绝合作,不愿吞咽,药物进不了食管。

此外,味蕾的味觉反应,不仅仅是帮助选择食物,有利于提高食欲,还可提示疾病,帮助医生诊断。

1999年11月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赫西市宾州医药学院的托马斯·普里查德和保罗·埃斯兰热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左半球对味道更敏感。

研究人员对11名健康的人和6名患有大脑损伤的人进行了测试,他们在测试者的舌头上分别涂上咸味、苦味、甜味和酸味物质,结果所有健康人都能够感觉出各种味道的强度,但那些大脑左半球的脑皮质受损者,不能说出具体是什么味道。因此,普里查德说:“大脑左半球似乎具有更强的品定味道质量的能力”。他认为,这可能与语言中心在大脑左半球有关。

科学家还发现,婴儿在生命早期接触过的食物味道,将会影响他长大后的口味倾向。根据生理反应机制,胎儿被羊水包裹期间,以及婴儿接受母乳喂养期间接触到的食物,被他认为是安全可食的,因此,生命早期从母体获得的口味感受,决定了饮食文化的差异,因为“口味”在胎儿时期已开始形成。

梦游之谜

健康人做梦通常是躺在床上的,梦游则不然,他们在梦中还做各种动作。最常见的情形是下床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搬椅子、点灯、穿衣服、开门窗或做些白天还没做完的事情,然后又躺到床上或另一个地方睡觉。奇怪的是,这种人在第二天早上,对昨晚自己的一切行动一点都想不起来。这种异常情况就叫梦游。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梦游是魔鬼迫使晦气的睡者在黑夜瞭达;还有人认为,是与某种神的、超自然的力量有关。

其实,这完全是迷信和误解。

梦游的报道很多,也很离奇。

秘鲁有个“梦游城”——马尼他,约有万名居民。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夜深人不静:街上有许多人走来走去,有的还在表演、跳舞。他们中的不少人是穿着睡衣的梦游者。

有时,梦游症患者常常做出白天不敢做的事,如攀屋檐、爬高树、钻污水管等,好像不知道危险的存在。

梅契尼可夫曾在《乐观的探讨》中记述了这么一件事:

巴黎有一家医院雇了一个姑娘当护士,姑娘24岁,是个梦游症患者。一天夜里,值班医生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姑娘离开床铺,登上阁楼的顶层,那里是她平时睡觉的集体宿舍。“当她踏上楼梯最高一层的平台时,她打开了朝向屋顶的窗户,爬到窗外,沿着突出的狭窄墙沿散步。另一个护士见到了这种情形,恐怖地注视着她,却不敢同她讲话。后来她从另一扇窗户爬进来,又沿着楼梯下来。”值班医生说:“这时,我们见她走路无声无息,动作机械,双手垂下,身体微微前倾,头的姿势笔直而且纹丝不动,肩上披着长长的头发,两眼睁得滚圆滚圆的,那样子完全像一个奇怪的幽灵。”

梦游是一种病。以前有人认为该病和月光有关。事实上月光对梦游毫无作用,因为这种毛病在没有月亮的晚上照样发作。

现代科学证明,梦游与发作性癫痫有关,也可能是由酒精中毒、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各种大脑疾患引起的。目前对这种病因还不太清楚。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睡眠是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发展。因而,正常人睡觉时,大脑皮层应当全面处于抑制状态。有梦游病的人,可就不是这样。他们入睡后,大脑皮层支配躯体运动中枢的那一部分神经元病态地兴奋着。所以,在睡眠中的人,本来应该是安安静静地躺着的,却会出现各种不随意的运动。

应该注意的是,梦游者可能伤人、伤物,发现后应该及时请神经医生诊治。

同时,专家们提出如下预防措施:

促使梦游者养成午睡习惯,因午睡会使人夜间酣睡,休息得更安宁。

将梦游者的床置于一楼;将窗和住宅门全部关上;藏起刀、火器等危险器具。

不能在梦游者的门口设障碍,也不能用绳子将梦游者事先捆在床上。

避免惊吓梦游者。在可能的情况下,慢慢地把他(她)领回床。如他(她)处境危险,那一定要把他(她)弄醒,但不能大声呼叫,只是轻轻地摇动其身体或者用冷水溅泼他(她)的脸,平静地反复喊叫其名字,直到他(她)有反应为止,然后设法使其消除疑虑,把他(她)带回床。

蓝色人种之谜

世界上有蓝色人种吗?对于这个看似荒谬的问题,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有。”

有一支考察队曾在非洲西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区进行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考察及研究。一天,他们看见在树的缝隙中有几个人影一闪而过。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要弄个明白,于是队员们悄悄地跟踪过去。在不远处他们看见有几个像原始人一样用兽皮、树叶遮体的人,仔细一看竟发现这些人的皮肤是淡蓝色的。当这些蓝色皮肤的人发现附近有陌生人后,立刻拔腿就跑,一转眼便消失在密林之中。

考察队员们怀疑这些人的身上是不是涂抹了什么东西才使他们变蓝的。于是,他们决定作进一步的调查。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这些蓝色皮肤的人。他们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居住在洞穴之中,过着狩猎生活,这些人不但皮肤是蓝色的,就连血液也是蓝色的。

在这一奇特的发现之后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著名运动生理专家韦西,在智利奥坎基尔查峰海拔6000多米的高处,也发现了适应力极强、浑身皮肤发着蓝色光的人种。韦西说在这样高的山峰上,空气十分稀薄,含氧量很少,不适合人类生存,可这些奇特的蓝色人,却像机灵的猴子一样,行动特别敏捷。

一位美国生物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曾在6千米以上的高度发现了一些蓝皮肤的僧侣,他们不仅可以在空气十分稀薄的高山上谈笑自若,还能干重体力活。另外,据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也生活着一些蓝色人。

令科学家们感到不解的是,目前世界上黄、白、黑、棕这四种人,无论其肤色如何,其血液都是鲜红色的,而这些蓝色人的血为什么会与他们的皮肤同样呈蓝色呢?

对这一奇怪的现象,科学家们虽然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但仍没能彻底揭开蓝色人种之谜。

木乃伊之谜

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本身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是现代科技仍然无法解释的。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法老的诅咒以及木乃伊等。据说,埃及法老死后做成木乃伊这一葬俗源于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古埃及,有一位本领超凡的法老,名叫奥西里斯。

奥西里斯教给人们种地、做面包、打井、酿酒、开矿等技能,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非常崇敬他。但奥西里斯的弟弟塞特对此十分妒忌,于是杀害了哥哥,夺取了王位。

奥西里斯遇害之后,他的妻子四处奔波,终于找回他的遗体。塞特知道此事,又偷去奥西里斯的尸体,剁成14块,分别扔在各处。奥西里斯的妻子又从各地找回了丈夫遗体的碎块,悄悄埋葬。

后来,奥西里斯的孩子长大成人,打败了塞特,为父亲报了仇,又把父亲的碎尸从各地挖出来,拼凑在一起,做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木乃伊。奥西里斯的遭遇感动了神,后来在神灵的帮助下,奥西里斯复活了。不过,他虽复活,但不能重返人世,而是留在阴间,做了阴间的法老,专门审判惩处坏人,保护好人。

从此,每一位法老死后,首先要举行寻尸仪式,随后举行洁身仪式,把死者遗体解剖开,把内脏和脑髓取出,然后将其浸入一种防腐液中,除掉油脂,泡掉表皮。待70天之后,再把尸体取出晾干,将各种香料填入体内,外面涂上树胶,然后用布将尸体一层层裹扎起来。这样,一具经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做成了。而且古埃及人在遗体安放之前,还要举行神秘而隆重的念咒仪式,最后才把木乃伊装入石棺,送入金字塔里。

古埃及人如此处理尸体,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残忍,但他们却认为惟有如此才能在神灵降临之际使死者复活。

然而,又是谁赋予他们这种观念?是古代某位法老突发奇想心血来潮的偶然想像,还是他们之中某位法老亲眼目睹神灵唤醒过某位死者而由此得到启发?我们不得而知,毕竟这些已与我们相隔太遥远了。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保存尸体和唤醒生命的办法却很多。

低温冷冻可以保持生命的鲜活,并使之暂时进入一种休眠,细胞组织不仅可以复制生命,甚至还能不断地产生新的生命。科技发展之快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低温冷冻已被广泛地运用到精液冷冻、血液保鲜、人体器官移植等许多领域,而细胞组织运用的领域则更为宽泛。

因此,当1963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生物学家郑重宣布,故世几千年的埃及公主美妮的皮肤细胞还具有一定的活力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这就意味着运用现有的细胞组培技术,我们或许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唤醒美妮公主。

除了埃及的木乃伊,考古学家们还在美洲安底斯山脉发现了冰坟;在西伯利亚发现冰川坟;在北非和南非也曾发现过木乃伊。这些冰坟主人的身旁,放有珍宝和供来世所需的一切物品。所有这些坟墓都设计得精美异常,牢固难破,历千年风雨,依然坚如磐石,也只有这些把再生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民族,才会如此煞费苦心地保存尸体。

那么,这位“神灵”又是谁呢?它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吗?科学家们为此正在苦苦思索着、探求着,以期揭开“神灵”的真正面目。

孪生之谜

世界上大约每100宗分娩中就有一宗是双胞胎,其中四分之一又是同卵双生。同卵双生婴儿一定是同性的,他们不仅相貌极其相似,就连经历、爱好也常常相同。为此,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对此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自己是孪生又专门探寻孪生之谜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尼乌曼教授,搜集了许多动听、有趣,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例子。

美国俄亥俄州有一对从小就被分开的孪生子,分手39年后又相遇,两人发现彼此都受过法律教育,同样爱好机械制图和木工制作,更令人称奇的是,两人的前妻同名,儿子同名,甚至续弦妻子的名字也相同。除此之外,他们还都喜欢去佛罗里达州的彼得堡度假。

还有一对从小分开的孪生姐妹,十几年后两人相约回家,并约好在车站见面。其中一位临时决定去剪发,见面时,她吃了一惊,想不到姐姐也同样剪了短发。两人还穿着同样的上装、同样的裙子、同样的皮鞋,提着同样的手提包!这使她俩惊愕不已。

美国还有一个三胞胎兄弟,1961年出生后,分别被三个不同的家庭所抚养。1980年,他们重逢了,彼此发现三人虽然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但是却有许多相同的习性,比如:喜欢吃意大利餐,喜欢听柔和的摇滚乐,还喜欢摔跤;

细胞分裂而且三人的智商虽然都很高,但数学同样都不及格。同时,三个人都接受过精神医生的治疗,甚至三个人重逢时,大家拿出的香烟也是同一个牌子。

近年来,我国在开展双胎或多胎的遗传研究中,也发现不少这种神秘的同步信息。198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对40对孪生子的调查中,发现了一对孪生姐妹的情况:一次姐姐在校参加考试,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出现头痛并伴有恶心现象,当时孪生妹妹正在看电影,也突然感到头部胀痛,想呕吐,她只好中途退场。又有一次,妹妹在医院做人工流产手术,正在家孪生子是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相同的受精卵而产生的中做家务的姐姐也突然感到腹部疼痛,等妹妹做完手术,姐姐的疼痛顿时消失了。

从双胞胎身上的这些奇特现象中,人们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双胞胎在心灵上的沟通是怎样进行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同病相怜”、“心心相通”的呢?这些也正是科学家努力探求的问题。

人体会发光吗

人体会不会发光?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可笑,人们从来就没有见过人体发光,那还要问吗!但是,科学研究借助特殊仪器已经发现,人体会发光,而且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发光,只是这种光太微弱了,以致一般人都无法用肉眼看见它。

人体发出的这种光令人没有热的感觉,因此称为“冷光”。它是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信息。实验发现,不同的机体有着不同的发光强度。身体强壮的人,发的光强度较强,体弱有病者,发光强度较弱;爱好运动和体力劳动者,发光强度较强,脑力劳动和很少活动的人,发光强度也相对较弱。据研究测定,青壮年人的发光强度比老年人强一倍左右;而老年人与少年人相比,发光强度则相差不多。

同一人体表面,各处的发光强度亦不相同,但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在一个手上,手指尖的发光最强,其次是手虎口,再次是手心,最弱是手背。就同一人体而言,上肢的发光强度比下肢强。

研究还发现,人体所发出的冷光与人的生理状态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关系。例如,人处于疲劳状态时所发的光就较弱,而在精力充沛时所发的光就较强。当人体注射或服用高能量的药物后,其体表的冷光也会明显增强,这些都说明人体的这种冷光与生命活动及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一个健康的人体,其体表左右两侧相应的部位所发出的冷光是对称的、人体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但是如果生病,就会失去平衡,出现一个或几个与疾病有关的特定发光不对称点,称为病理发光信息点。因此,检查人体体表各个发光信息点的发光情况,是否对称,就可以推断此人是否有病。确定这个发光不对称信息点出现的部位,就可以诊断出所患的病症。例如,研究已得知,发光不对称点出现在涌泉穴部位的,一般是患肾炎;发光不对称点出现在足趾的大敷穴上,患的是肝炎等等。

深入研究人体冷光与人的生理状态以及器官情况,神经系统、经络血脉的关系,将为医学进步增添光彩。

牙齿是实心的小石子吗

人体之中最坚硬的部分是口腔中的牙齿。粗粗一看,牙齿如同一粒粒实心的小石子,其实它的结构并不那么简单。

牙齿从外形上看,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暴露在口腔内的是牙冠,镶嵌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而牙冠和牙根的中间部分则是牙颈。最重要的是,牙齿的内部和外面的结构并不一样。

牙齿的外面一层是光亮坚硬的珐琅质,其硬度大大超过钢铁。珐琅质里面是牙本质,再往里是牙髓腔,牙髓腔内充满了血管和神经。

珐琅质主要起保护牙齿的作用,虽然异常坚硬耐磨,但最怕酸性物质腐蚀。如果一个没有刷牙习惯的人,牙缝中长期被细菌和食物残渣附着,由于细菌对食物残渣的分解作用,会产生酸性物质,突破坚硬的珐琅质防线,将牙齿蛀成一个大龋洞。这些龋洞一旦成了细菌和食物残渣的大本营,便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牙齿将被越蛀越深。

当龋洞深入到牙髓腔时,里面的神经便暴露在外,只要一吃东西就会感到疼痛难忍。所以,千万别将牙齿当做实心小石子看待,而应该懂得去保护它。

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在通常情况下,喝水喝得多,排出的尿液就多,喝得少,小便就少。看来,进入人体的水分变成尿液很简单,其实这中间要经过许多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在肾脏中完成。

肾脏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子,它长在腰后部的脊柱两侧,左右各一个,大小如拳头,形状很像蚕豆。肾脏的结构分为生尿和排尿两部分。产生尿液的部分叫肾单位,它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肾小管是位于外面的一段弯弯的管子。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就像被筛子过滤了一遍,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被滤到肾小管中,于是就形成了尿液。

许许多多的肾单位,把产生的尿液汇集到肾脏的排尿部分——肾盂,然后再通过输尿管进入到膀胱。

膀胱好像一个充满韧性的气球,主要作用是贮存尿液。当膀胱中的尿液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受到膨胀性刺激,这种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到大脑,大脑便发出“排尿”的命令。这时候,膀胱顶部的肌肉首先收缩,尿液出口处的括约肌开始放松,这样,尿液便源源不断地流向尿道,排出体外。

为什么胃不会消化自己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要经过口腔和柔软的食管,然后进入到消化道中最宽大的部分——胃。胃像个口袋,是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它能蠕动,把食物磨烂。它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细菌,使富含纤维的食物变得十分柔软,还能增强胃蛋白酶的作用;胃蛋白酶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便于人体吸收的氨基酸。胃的消化能力十分惊人,科学家曾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放到狗的胃里,几个小时以后,青蛙便不见踪影——被消化了。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胃液能消化掉肉,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胃不会被消化掉呢?原来,胃除了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还能分泌一种粘液物质。这种物质是胶冻状的,粘稠度很大。一般认为,粘液物质会在胃的内表面形成一层粘稠的粘液膜,可以保护胃表面不被坚硬食物损伤;同时这种物质是弱碱性的,可以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消化和腐蚀作用。

此外,胃壁细胞会不断地更新换代,老的从胃壁表面脱落下来,新生的马上取而代之。据估计,每分钟大约有50万个胃壁细胞脱落,每3天胃壁细胞就会全部更新一次。所以,即使胃的内壁受到一些伤害,也可以及时得到修复。

通常,胃酸和胃蛋白酶是不会对胃壁进行消化的。可是,在大量饮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后,胃粘液膜和胃壁细胞容易受到损伤,使胃壁被分解,引起胃溃疡。

为什么血型不合就不能进行输血

很久以前,人类根本不知道有血型这回事,病人需要输血,任何健康人都可以输给他,可是这样一来,很多输进血的病人,病情反而迅速恶化,甚至莫名其妙地死去。这种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血液中一定含有某些不为人所知的物质,是引起输血事故的根源。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直到1902年,奥地利病理学家兰特斯坦纳,终于揭开了血液的秘密,提出了血型的概念,并把人类的血液分为O型、A型、B型和AB型四大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血型不合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会引起血液凝集反应,导致红细胞皱缩变形,引起生命危险。这是因为血浆里含有能起粘合作用的凝集素,而红细胞里则含有能被粘合的凝集原。凝集原有2种,A和B;凝集素也有2种,α和β。A和α、B和β是两对冤家,碰到一起就要打架,扭在一起产生凝集反应。

输血时,输入的血浆内所含的凝集素被病人体内的大量血浆所稀释,并且很快被破坏,不会兴风作浪,独有藏在红细胞里的凝集原,输到病人体内后到处走动,遇到冤家就要出乱子了,所以血型主要根据红细胞里凝集原来决定。

人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4种:凡红细胞里含有凝集原A,血浆里含有凝集素β时,为A型;红细胞里含有凝集原B,血浆里含有凝集素α时,就是B型;红细胞内既含凝集原A又含有凝集原B,而血浆里一种凝集素也不含时为AB型;红细胞里不含任何凝集原,血浆里有凝集素α和β存生时,称为O型。

由此可见,人体自身的血液里A和α、B和β两对冤家没有碰在一起的机会;A型血不能输给B型血的病人,因为这时输入的红细胞内含有凝集原A会和B型血的病人血浆中存在的凝集素α相遇,同样道理,B型血也不能输给A型血。

血液仅仅是红色的水吗

人体的血液是鲜红的,看上去好像加入红色染料的水,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把一滴血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会发现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一些其他成分。

红细胞好像中间凹陷的微型红盘子,专门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当血液经过肺部时,红细胞携带着吸进的新鲜氧气,随着血液流动送到身体的四面八方。在返回途中,再把体内的二氧化碳废气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细胞,静止时为球形。在活性状态下,白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内。按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粒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嗜色性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异物的能力,并能直接杀死细菌,在人体内起重要的护卫作用。嗜酸粒细胞内含有组胺酶、水解酶等,可减轻过敏反应,并有杀伤寄生虫的本领。嗜碱粒细胞含有肝素和慢反应物质等。无粒细胞中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功能多与免疫有关。另一种无粒细胞是单核细胞,有较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进入结缔组织内能分化为巨噬细胞。

血小板的形状很不规则,具有凝血功能。当人体受伤出血时,血小板纷纷拥向伤口处,分泌出特殊的凝血物质,使伤口处的血液凝固,避免继续出血。有些人因为血液中缺少血小板,伤口处的流血就很难被止住。

血液中除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有形成分”外,还有一部分是“无形成分”组成的血浆。血浆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和维生素等。

为什么头发会分叉

乌黑发亮的头发,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是健康的标志。我国古时候惯用“青丝三千”来形容头发之多。实际上,一个人的头发大约有10万~12万根。

人的头发长短不一,最长的可达2米多。有些人头发的末端会一分为二,甚至形成几条细丝,医学上称为“毛发纵裂症”,也就是俗称的“头发分叉”。

好端端的头发为什么会分叉呢?原来,每一根头发都是由毛干和毛根组成的。毛干是露出在皮肤外面的部分,从外表到中心可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毛表皮”,最薄;里面一层称为“皮质”,最厚;中间一层叫“髓质”。毛根埋在皮肤里,外面包着筒状的毛囊,头发就是从毛囊里长出来的。毛表皮是由许多死去的角质细胞和角质蛋白组成的,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排列着。因为毛干是已经死去的细胞,所以人们在理发时一点也不感到痛。头发越长,头发细胞死亡的时间越久。科学家已经查明,造成头发分叉的主要原因是,头发中两种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明显减少,使毛发质地变脆,比较容易裂开。

此外,如果经常烫发,经常使用电吹风,常常用强碱性肥皂洗头,会使头发中的油脂减少,头发也就容易分叉了。身体弱、营养差的人,头发细胞活着时就“先天不足”,得不到正常发展,死后也容易分叉。

发现自己的头发分叉了,可多吃些黑芝麻、核桃和鸡蛋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含有头发生长必需的氨基酸、铁质等营养物质。老年斑是怎样形成的老年人的脖子、手背、面部两侧和上肢等部位,常常会出现星星点点、大小不一的棕黑色斑点,这就是老年斑。它是人体衰老的一种表现。通常,这些恼人的斑点是在50岁以后悄然出现的,可是有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已过早地出现了老年斑,而有些人却要到60岁以后才出现这些斑点。

老年斑究竟是怎么回事?现在一般认为,人到中年以后,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血液循环功能下降,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和组织逐渐退化和衰老。再加上饮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后和蛋白质结合,就会形成棕黑色的“脂褐素”沉积在细胞内。逐渐衰老的组织和细胞已无法排除这些棕黑色颗粒,它们大量堆积在皮肤内,就形成了老年斑。

其实,老年斑不光出现在人体表面,心脏、血管、肝脏和内分泌腺等处,也会出现这些棕黑色的斑点。

能不能推迟或减少老年斑的形成呢?医学家们认为,老年斑形成时间的早晚,与先天遗传有关,而且与一个人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也大有关系。为了推迟或减少老年斑的形成,老年人的食品要多样化,要荤素合理搭配,最好把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的摄入量掌握在1:2左右。此外,老年人在夏天要避免长时间晒太阳,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速皮肤的衰老。平时经常按摩面部、手背和上肢皮肤,可以改善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对于预防和推迟老年斑的形成很有好处。

有损大脑的生活因素有哪些

人人都想聪慧、机敏,并且人人都会为此而采取自认为有益、有助的措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某些生活因素和人们的用脑习惯,对大脑智力却有着不利的影响。

1.懒散少用脑。有道是“脑子越用越灵敏”。科学合理地多用大脑,能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并通过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产生调节与控制作用,从而达到健脑益寿之目的。假如懒懒散散不常用脑,则对大脑和身体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2.精神紧张。“脑子越用越机灵”是建立在科学用脑的基础上的,倘若过分紧张焦虑,或是不切合实际地殚思竭虑,则对大脑和身体也有不利影响。

3.带病强用脑。在身体欠佳或患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降低,而且容易造成大脑的损害,还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4.饥饿时用脑。有的人早晨起床晚,来不及吃早餐,或有免用早餐的不健康习惯。这样就使人一上午处于饥饿中,血糖低于正常供给水平,导致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若经常如此,势必有损大脑的健康和思维功能。美国学者经过实验证明,孩子吃高蛋白早餐时的学习成绩,要明显优于进素食早餐者;而不进早餐的孩子,其学习成绩都较差。同理,在其他饥饿的情况下用脑,也会对大脑有不利影响。

5.睡眠质量差。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有7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并要保证睡眠的较高质量。如果睡眠的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那对大脑是一个不良刺激,这会使大脑的疲劳难以恢复,易发生衰老。故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者,应适当增加睡眠的时间(夏天宜午睡片刻),并设法改善睡眠状况。

6.蒙住头睡觉。有人睡觉时习惯将被子蒙住头,这样,随着被窝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氧的浓度不断下降,长时间吸入如此污浊的空气,对大脑的健康必定有害。

7.长期饱食。导致脑动脉硬化、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8.甜食过量。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9.少言寡语。经常说富有逻辑的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

10.空气污染。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11.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约占全身各部位损伤总数的20%;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占第二位;而死亡率却居首位。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种类繁多,如颅骨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颅骨缺损、脑脊液、颅神经损伤、外伤性癫痫、脑脂肪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损伤后低颅压症状群、颅内积气以及脑损伤后症状群等。颅脑外伤,不论是原发性或是继发性损伤,均可导致神经细胞本身或其周围的胶质细胞以及血管组织的改变,从而造成脑细胞的过度放电和超同步化。这种改变普通伤时可以是局部的;在脑震荡和对冲性脑损伤时则为广泛性,全脑均被涉及,结果导致神经细胞以及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变异。

“人体自燃”之谜揭秘

1673年,意大利的一名男子躺在草垫床上化为灰烬,而草垫床及周围物品却安然无恙。迄今,全世界有记载的人体自燃事件已达220多例,自燃的男女比例大约相等,年龄从4个月到114岁均有。这些事大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走路、开车、跳舞、洗澡时,简直令人猝不及防。

1938年9月20日。英国利物浦市的一个舞厅里,人们伴随着舒缓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突然,一位女郎发出“啊”的惨叫声,只见她身上腾出一股火焰,顿时整个身体变成了一团火球。在众目睽睽之下,女子痛苦地挣扎了几下,便活活地被烧死了。经过调查,女郎本身及周围无任何可导致火灾的因素。前来验尸的法医对此目瞪口呆。他说:“在我漫长的法医生涯中,从未遇到过这种莫明奇妙的事!”

是何原因造成人体自燃?科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物质反应说英国化学家菲丝普教授在调查人体自焚事件中发现遇难者多为25~30岁的妇女,而且往往都是穿厚衣服的人。他认为可能由于人体汗气、分泌物、尿等湿气与衣服的化学物质产生反应,由于某种作用发生摩擦而生火,引起人体燃烧。因为从发生自燃的时间看,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有的当时并未出汗,有的穿着很少,甚至在裸身在淋浴时也可发生,所以这种观点不能令人信服。

静电引燃说美国纽约布鲁克尔理工学院的毕奇教授则认为,少数静电压特别高的带电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一些喷火生电现象,造成人体自燃。针对当时俄亥俄州一家机电工厂常出现不明不白地发生一些小火灾,经过警方调查和分析,没有发现纵火迹象。毕奇教授认为该火灾很可能是人体静电生火的人无意造成的。为了证实这个观点,他对该厂职工进行静电测试,发现一名女工身上的静电是3万伏特,电阻为50万欧姆,当她接触易燃品时,就像火种一样使其燃烧。毕奇教授建议将这名女工调离其他岗位后,工厂果然平安无事了。但这种理论也没获得科学界的公认。因为人体静电放电有时可以引起火灾或电器引爆,但已知任何一种静电形成都不可能使人体自燃。

球形闪电说最近,科学家们对人体自燃之谜又有一种新的看法,即“球形闪电说”。他们认为球形闪电是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高压等离子凝团,它一旦碰上某异性物质,便会立即爆炸,并迅速燃烧起神秘的大火。但从已发生的人体自燃的事例分析,哪些物质属于会与电离子凝团混合产生爆炸现象,却没有人可肯定,所以这一学说尚属推断。

生命奥秘磷质燃烧粒子说还有人认为人体自燃是这些人的体内磷质积累过多的结果,即属一种化学分解现象。人体内如果磷质过多,体内比原子还小的“燃粒子”过量等,在某种条件下通过化学分解或化合作用而引起自燃。但这理论亦系假说,尚待证实。况且,人体磷质过多的标准,自燃磷质的临界值多少,粒子的结构及启动方式,电流体的触发途径等等,这一系列理论关键问题,还没有拿出试验结果,作出科学解释。

300年来,人们对人体自燃作出了各种探索和研究,但迄今为止仍然是一种令人费解的“世界之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揭开这一神秘的面纱。

记忆是否能移植

“21世纪的一个傍晚,在一个忙碌的实验室里,一群科学家欢呼起来了。他们刚刚成功地把爱因斯坦的记忆移植到一个当代人的头脑中。一夜之间,全世界都轰动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疑惑:这个‘爱因斯坦’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

这是1999年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的开头。这一年的全国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的内容范围。这样一道充满科学幻想味道的作文题似乎令许多考生感到耳目一新。

移植记忆,多么诱人的话题!可是,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究竟有没有记忆移植这一回事?换句话说,人类有一天真的能够达到记忆的移植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为了记忆,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有人认为,人的记忆就像分门别类放在大脑各个“仓库”里的“激光录像盘”,当刺激大脑某一点时,就可能使那儿所保存的一段“录像”重播出来;而由于大脑是个整体,一段“录像”又可能引发另一段“录像”的重播,这样积累得多了,甚至可能引发相关系列的“录像”重播。

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曾以局部麻醉的方法为癫痫病人打开头颅骨,使病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当他以微电极触及大脑组织“海马”的某一点时,病人就唱起童年时唱过的一首歌;当触及大脑左侧的“颞叶”时,病人就说看到有个人牵着狗从家乡小屋前走过,而这病人只有在童年时代回过家乡。

据研究,“记忆”分为操作性记忆(骑自行车、游泳等等技能)和叙述性记忆。操作性记忆存储在小脑里,叙述性记忆则存储于4个关键组织:海马、颞叶、脑垂体和下丘脑。海马可短暂记忆,颞叶、脑垂体的记忆时间较长,而下丘脑记忆时间最长。空间记忆的通路是脑内视皮质——海马——下丘脑;感情记忆的通路则是脑内视皮质——脑垂体——下丘脑。此外,可能还有几十条其他的记忆通路,使人们能记住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信息。也就是说,在大脑里,不同类型的记忆是储存于不同的“仓库”里的,要提取哪种类型的记忆(即回忆),就只能到相应的“仓库”里去找。大脑的储存和提取信息的功能,就像非常精确的超特大型电子计算机一样,已经完全系列化了。

但是,通过记录大脑中血液流量的增减,科学家们发现,记忆并不是像电脑字节那样分区储存的。的确,在大脑中存在着区域性“特长”:对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对骆驼的图像和扳手的图像,对一件物体的颜色和它的功用,大脑是分别利用不同的细胞群来处理的。但是一个记忆或思想会同时激活大脑的许多不同部位。当外部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涌入时,连接脑细胞之间神经冲动的血液信号会迅速传遍大脑。当同样的信息再次输入时,这些化学连接得到了强化,同样的信号会更迅速地传至目的区,并且会被所有这些细胞认出是曾经接受过的。

大脑学专家丹尼尔·阿尔康认为,储存的记忆,就是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了一个特别的神经元“集合”。每个集合内部数目庞大的相互连接,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一个片断记忆——某个词、某种颜色或气味——就能激活整个记忆。

化学信号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这一点可以通过对鼠类和果蝇等生物的研究得到证明。只要改变大脑与神经传递有关的蛋白质的摄入,记忆过程就会产生变化。摄入超剂量的脑蛋白CREB的果蝇,受到一次电击以后,就能够学会对电击处避而远之,而正常的果蝇需要平均受电击10次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阻止CREB或另一种蛋白BDNF的摄入,这些动物则几乎无法形成持久的记忆。被剥夺了BDNF的老鼠,会在迷宫里漫无目标地乱走,直至饿死,而正常的老鼠早已记住了通向食物的捷径。

关于记忆,还有一些奇怪而有趣的现象,现在科学家们还是无法给予解释。

比如受到脑创伤的不幸者,会表现出奇异的症状。在人脑中有一区域称为“海马区”,许多损伤了这一区域的患者,只能记住受伤前的事,却记不住受伤后发生的事。海马区似乎是一个中枢,所有新的经历在形成记忆之前都要通过这里。该区域受损后,患者真正成了过去的俘虏。但他们也能学会新的技艺,如高尔夫球或桥牌。他们每次都会有所长进,不过始终会认为自己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游戏——技艺培养是一种独特的记忆,是由另一个不同的脑区域控制的。

而有一些损伤了所谓基本神经中枢区的患者,其症状恰恰相反:他们会把某项技艺,例如弹钢琴,练习100次,对上课的经历记得清清楚楚,而弹奏技术却毫无进步。

英国研究人员曾经发现3个脑部受损的儿童,他们记不住有关自己的事,却能记住一般的事情,比如英国女王是谁。一个名叫尼尔的10多岁男孩的情况更是令人惊奇:脑瘤破坏了他形成新的记忆能力,至少形不成他可以说出的记忆。在被问及放学回家路上的见闻时,他回答说不知道。而当被要求写下他的见闻时,他能够正确地报告所看到的郁金香和注意到的人,尽管在这之后他会问:“我写了什么?”并且为自己刚刚亲手写下的经历而感到吃惊。

即使是百分之百正常和健康人的记忆,也是变化无常,其中有无穷的复杂性。例如,当人们被要求回忆一个事实,如近期一台晚会上有多少人时,他们往往“看到”自己身在其境;当被问及对晚会的感觉如何时,他们的视角会立即转换,变为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记忆。

即使我们自认为记得很清楚时,记忆也并不像完美无缺的照片,而是更像从几根骨头还原成的恐龙模型,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美国哈佛大学记忆专家丹尼尔·沙克特认为,人们回忆的时候,就好像考古学家从一些遗迹重塑出一个个场景。研究人员曾经从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取走一幅名画,并对天天与画打交道的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每个人只能记住该画的某些方面:馆长记住的是画的主题,维护人员主要记住了画的尺寸和清洁难度,保安人员记得画颜色鲜艳。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描述这幅画。

这样的反常现象,使得对大脑工作机理的研究复杂化,但也提供了重要线索。不过在目前,用于扫描大脑的摄影技术还远远不能定位某个记忆的存在位置,它们分别不出大脑的相邻区域,而且速度太慢,也捕捉不到高速运行中的神经元的闪动。即使科学家们能够收集到所有这些数据,他们仍然面对更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记录1亿个神经元的活动,并弄清它们之间几亿亿个联接的实质。

记忆的奥秘,还远远没有被清楚明白地揭示出来。不过不要紧,这并不妨碍科学家们做一些和记忆相关的尝试。比如,移植记忆,就是科学家们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

1965年,美国、丹麦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科学家做了许多实验,以此来观察记忆是否可以移植。这些实验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的蜗虫实验:他反复亮灯并用微弱电刺激蜗虫,这些蜗虫最终形成了触电避光的记忆,随即将其磨碎,喂饲给没受过训练的蜗虫,后者吃后同样获得了触电避光的记忆。当时麦康纳尔认为,特殊的记忆,不仅存在于脑中,而且遍及全身各细胞。

1966年,麦康纳尔考虑到蜗虫属于低级动物,与人类的进化水平相距甚远,他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开始用哺乳动物来做记忆移植的实验。他想到,哺乳动物不能像蜗虫那样“吃”进记忆,因为他们有发达的消化道,会将记忆与食物一起消化分解掉。于是;他对大白鼠进行了“注射”记忆的实验:他在笼子底部给予电击,大白鼠立即逃到笼架上,等它跳下来时再行电击,大白鼠又逃上架子。如此反复训练,大白鼠终于记住了这个“教训”,再也不肯下来。然后把这些大白鼠的脑磨碎,将其脑提取液抽出含有核糖核酸的物质,注射到从未接受过电击试验的大白鼠体内,结果后者也像尝过电击的滋味,呆在架子上不肯下来。

稍后,加拿大神经科学者斯克里玛以大鼠拒饮糖精液作为味觉厌恶行为的客观指标,进行了记忆移植实验:大鼠在五天内被剥夺饮水的权利,每天只给它们供应自来水30分钟,并于第六七天改饮糖精液,动物由于条件反射而厌恶糖精液。之后把这些大鼠处死并制出其脑的提取液,经硬脑膜注射到对糖精液不厌恶的正常大鼠体内。结果表明,这些正常大鼠也对糖精液产生厌恶反应。

最引人瞩目的是1978年原联邦德国生物学家马田做的蜜蜂记忆移植的试验。他先选了两只健康的蜜蜂,训练它们每天在一定的时间从蜂房飞出,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蜜糖。过了一段时间,这两只聪明的蜜蜂长了记性,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都要做一次这样的飞行。马田从它们的脑神经中取出一点物质,注入两只没有经过训练的小蜜蜂神经组织中,结果,奇迹出现了:这两只从未去过新蜂房的小家伙居然像受过训练的长辈一样,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毫不犹豫地飞向放有蜜糖的那个蜂房中去。马田的记忆移植成功了。

实验结果给人以有趣的启发:动物后天生活过程中学得的行为、经验、体验等记忆,能够经脑的提取物移植给另一个体。科学家由此设想,可能有一些特殊物质能携带信息将记忆转移。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和田纳西大学的生物学家曾对大鼠进行了“反向实验”,即训练它们一反常态地喜欢光明、害怕黑暗。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把大鼠杀死并对其脑中化学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受过训练的鼠脑中产生一种十五肽的化学物质,称之为“恐暗素”。随后又用人工方法在实验室中合成了这种“恐暗素”,用之注射到正常大鼠脑中,这些大鼠果然像接受了天然的十五肽一样,由喜黑暗变成怕黑暗。

对动物进行的脑移植试验启示科学家,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记忆完全可以在不同大脑之间实现传递。

动物记忆可以移植,人应该也不例外。当然科学家们不可能从一个人的脑中取出一些物质移入另一个人的脑中,看看有什么效果。但却设想了一些从一个脑中拷贝知识到另一个脑中的模式:用一种仪器记录下一个人的大脑活动情况,然后用另一种仪器将信息输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就像给电池充电一样,因此科学家们称其为“充电”模式。当然,科学家们还设计了另外一些模式。也许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突破式的获取知识的新方法,让我们不再停留于书本知识共享的时代,而要进入一个脑资源共享的新时代。

还有一些科学家们相信:记忆不仅可以移植,而且可以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人们设想,经过若干年后,也许专门制造特殊记忆物质的专业化工厂,也将像制造录音带或光盘一样投入生产,并为人们的学习和创新服务。那时,人们就真正生活在记忆的“自由王国”中了。

人体为什么会有“生物钟”

在世界上,整个生物界好像都在按着同一个时刻表在有规律地运转着,例如夜晚万物入眠,清晨鸡啼鸟鸣。当你每天都需要在某一特定时刻内醒来,在开始几天可能必须借助于闹钟之类的提醒,可是,日子一久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当不再借助闹钟时,你仍然能在大约这个时刻里醒来,中间的误差甚至相差不了几分钟。

这说明,人体内部有一定的生命节律,有一种类似时钟的机构,这种结构不依赖外部条件而自行运转,指挥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这就是人体的生物钟。可是,究竟是什么使人体产生了生命节律,这个控制节律的生物钟在哪里?

有人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提出了进化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生物节律,是因为生存的需要,人类只有在生理上、行为上适应了环境的节律,才能得以生存。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使得体内有利的基因能够得到遗传,这样,就使后人出现天生的生物节律来,而这种节律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另有一些人认为,人体的生物节律是外源性的,也就是说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是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月球引力以及光的变化等特别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能够引起人体生命节律的周期性。也有人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所决定的,因为人即使在恒温与隔绝的地下,也能够表现出近乎于24小时的节律。还有人认为这种生物节律是由人体内的激素调节控制的,诸如女性的月经等等。

最近几年中,美国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更加接近完美的学说。他们发现人类的脑垂体下部有一小串神经细胞,如果它受到损伤,生命节律就会被完全打乱。所以他们认为生物节律的正常运转是由大脑内某些专门的神经元控制的,可是这种看法到目前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

日本科学家也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人类的生物钟同时钟并不同步。人类生物钟的周期是24小时18分钟,也就是说人类生物钟每天比时钟慢18分钟。

既然人体生物钟每天会晚18分钟,那么为什么生物钟与时钟这种不同步现象不会累计起来最终打乱人们的生活规律,从而让人醒来得一天比一天晚呢?研究者说,光线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和体温等多重因素来不断重新设定生物钟,这种解释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哈佛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已确定了生物钟所在的部位,它位于大脑的后部,由特殊的细胞组成。它的两大部分分别位于大脑的两个半球。

人死后细胞还能存活多长时间

死亡不会一下子来临!确切地说,每个器官都会自行死亡。例如,一个人死于急性心脏病后,医生就说:“这个病人已经死了。”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很正确。

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躯体在一定时间内还处于生与死的中间状态(专业术语为“中间生命”)。不同的躯体细胞和器官的死亡时间有先后,需要氧气越多的细胞或器官彻底死亡的速度就越快。

细胞或器官能活多长时间?专业界对此有争议。有关工作人员翻阅了法医学专业书籍并询问了科学家。得出的结果是:3分钟后脑部细胞死亡;15分钟后心脏细胞死亡;35分钟后肝脏细胞死亡;60分钟后肺部细胞死亡;90到120分钟后肾细胞死亡;2至8小时后肌肉细胞死亡,手指甲要经过20小时才会死亡。精子、软骨和牙细胞生存时间最长,最多达到4天之久。

上述时间是平均值。如果尸体被冷冻,某些细胞(如精子、软骨)还能活得更长。

此外,有时男性在死后几天还能长胡茬子。但这与活细胞无关,是因为皮肤下陷导致胡茬子冒了出来。

人体变矮之谜

众所周知,人在从孩童走向成年过程中,向来都是由矮变高的。可是关于人越变越矮的事例也是古已有之。究竟是什么会导致某些人由高变矮呢?在神话故事《西游记》中,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他与妖怪斗法时既能变成顶天立地的巨人,又会变得小如芥籽,人不可见。然而,现实世界中却发生人由高变矮的奇怪事例,着实令人惊奇不已。

20世纪60年代,有位居住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城年仅15岁的姑娘,名叫安达尼娜·达密尔,正值青春发育时期,突然得了一场怪病,身体不断缩小、变矮。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她的身高足足缩短了1/3,甚至于说话的功能也随之退化,后来竟然像3岁娃娃那样“奶声奶气”了。

在中国古代也发生过这样的怪事。在宋代科学家沈括写的作品《梦溪笔谈》里,也记载过这样一件怪事:一个曾在颖州做过官的吕缙叔“忽得疾,但缩小,临终仅如小儿”。《太平广记》记载说有个叫魏淑的人“忽感异疾,其体日缩,未周年即如婴儿,不得坐立言语”,最后他只能由其母亲和妻子抱坐怀里度日。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生长逆转现象可能是由于病人的脑垂体激素停止分泌的缘故。当脑垂体激素停止分泌时会使对人体蛋白质合成起重要作用的酶失去活性,从而造成蛋白质合成迅速减少,于是人体的组织细胞就开始萎缩。人体长高是因为人体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一旦人体组织细胞萎缩,人的皮肤、肌肉也会随之萎缩,这个是能够理解的,但至今令人不解的是:已长成的骨头也能够变短吗?

1982年美国发现一个妇女,她就是越长越矮。在其18岁时身高为151厘米,及至到了30岁时身高仅有132厘米了,12年中身高缩短了19厘米。她43岁时身高又降到了129.5厘米,此后下降速度更快了,50岁时身高只有111.8厘米。这几十年中,她全身骨痛,并曾多次骨折,脊柱前凸。最后她全身挛缩,50岁时体重只有34千克。据诊断,她得的是代谢性骨病——成年型磷酸酶缺乏症。这种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病。主要是脊椎距离变窄导致躯干缩短;大腿发生弯曲变形,故下肢变短。结果她的身高缩短了34.2厘米。

可是古今中外报道的越变越矮的人,是否都得了这同一种病呢?这个问题恐怕难以解答,但想来恐怕不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由高变矮的呢?相信这个困扰人们很久的谜将会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而大白于天下。

人体不腐之谜

古今中外,人体不腐的事情非常多,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界和医学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他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综合的考察,但是人体究竟为何会不腐呢?

中国古代僧人用秘方保存肉身的事例也甚多。唐代高僧元际禅师的肉身,历经千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被学术界视为“世界惟一奇迹”。可惜的是,现在这国宝级的文物却不在中国,而在日本。肉身现存于横滨鹤见区总持寺,被日本视为“国宝”。

在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91岁高龄的元际禅师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了,于是悄然返回故乡湖南衡山的南台寺。从此时开始他便停止了进食,只嘱咐门徒把他平日搜集来的百多种草药熬汤,每天他都要豪饮10多碗。饮食后小便频繁,大汗淋淋。门徒见到这种情况,纷纷劝阻,元际禅师只是笑而不答,仍然继续饮用这种散发芬香的草药汤。一个月后,他更加清瘦了,可是脸色红赤,两目如炬。有一天,他端坐不动,口念佛经,安详地圆寂了。这样又过了月余,禅师的肉身不但不腐,而且还散发出芬芳。门徒们感到非常惊讶,认为这是禅师功德无量的结果,特地建了寺庙敬奉。千百年来,香火非常兴盛,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

20世纪30年代,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潜伏在湖南一带,以牙科医生为掩护的日本间谍渡边四郎早就知道元际禅师肉身的价值,于是他便乘乱毒死了寺内的小和尚,把元际禅师肉身隐藏了起来。不久以后,这个寺庙毁于兵火之中,世人都以为禅师的肉身也一起遭劫了。直至抗日战争末期,渡边看到日本侵华军大势已去,便偷偷地将肉身伪装成货物,装船偷偷运回了日本。

渡边刚开始将肉身辗转放置在他所在的乡间,后来又将之移置在东京郊外一座小山的地下仓库里,并且秘而不宣。直到1947年渡边病重身亡时,人们才从他的日记本中得知这一重大秘密。日本当局立即派人打开仓库,发现了禅师的肉身。只见禅师盘腿而坐,双目有神,俨如活人。专家们认为,一般的木乃伊,只是人工药物制的“躯壳”,不足为奇。可是禅师的肉身一直暴露于空气中仍能千年不朽,实在是世界惟一奇迹。经检查,禅师腹内无丝毫污物,体内渗满了防腐药物,嘴及肛门也都被封住,这些可能都是肉身不朽的主要原因。至于他临终前饮用的大量汤药究竟是什么草药,已经无法考究了。

无独有偶,国外也有这样的奇事。有着悠久历史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古老遗址中,至今还保留着旧石器时代绘画的驿罗萨里奥洞窟教堂。这个教堂有一个神秘之处:在这里的地下,竟沉睡着8000具木乃伊!这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在教堂的地下有个墓室,在墓壁两侧密密麻麻地站立着许多木乃伊,这种情形令人心惊胆战。

而真正令这座地下墓室在世界闻名的却是8000具木乃伊中一个年龄仅有4岁的木乃伊女童。

这名名叫伦巴尔特·劳扎丽亚的女童,死于1920年12月6日。她死后,她的母亲十分悲哀,特地将巴勒莫的一位叫萨拉菲亚的名医请来并且向他恳求:“请您想方设法让我孩子的遗体永不腐败,这是我惟一的祈愿。”

据说萨拉菲亚医生使用了数种药剂为这个女童做了特殊注射。时至今日,80多年过去了,这个女童仍安然地躺在一个单独的玻璃棺内,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都会令人觉得她依然是活人。凡是看见了女童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呵,她还活着!

她的面庞仍像生前那样红润、丰满,肌肤也是那样粉嫩、光滑,依然那样可爱、美丽。此时此刻谁能相信,她已死了80多年了呢?事实上,即使对于众多的科学来说,女童的永不腐朽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医生萨拉菲亚在给女童做了不腐处理之后不久,便突然死去,死因无法查明。而且在他死前,对保存遗体的秘方也是只字未露。所以,人们无从知道女童不腐的最终原因,那一秘方也成了永远的谜。

“人体辉光”形成之谜

在许多古今中外的宗教绘画中,神佛为了显示他的超凡、他的伟大,往往其头上都有光环存在。其实,撇开宗教上的象征意义不谈,即使是生存在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个凡夫俗子,他们身上同样也有一道光环,只不过不为人的肉眼所见罢了。

英国一名医生华尔德·基尔纳早在1911年采用双花青染料涂刷玻璃屏,首次意外发现了环绕在人体周围宽约15毫米的发光边缘。其后不久,苏联科学家西迈杨·柯利尔,通过电频电场的照相术把环绕人体的明亮而有色的辉光拍摄了下来。于是,这一有趣的发现得到了全世界众多国家的科学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美国等相继使用先进高科技仪器对“人体辉光”进行研究,试图把“人体辉光”之谜公之于众。“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采用了具有世界上最高敏感度的,用于检测微弱光的光电子倍增管和显像装置,成功地实现了对“人体辉光”的图像显示,并把这种辉光称为“人体生物光”,他们还把这一科研成果应用到医学研究上去。他们对志愿接受检查的30位病人进行了生物光测试,这些病人既包括1岁婴儿也包括80岁老人。最后的测试结果表明,甲状腺功能衰退者、甲状腺切除者及正常人在睡眠时、夜间,在新陈代谢减缓的同时,其生物光强度也会同时减弱。日本医学界认为,检测人体生物光能如实地反映出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关系,而且可以通过光的变化来测定病人新陈代谢的异常和人体的节律。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科学家在研究“人体辉光”的照片中发现,照片中的光晕明亮闪光处,恰恰与中国古代针灸图上标出的针灸穴位相吻合,而每一个人又都有一种独特的辉光样式。另外,美国科学家研究指出,辉光在人体内疾病产生前,会呈现出一种模糊图像,好像受到云雾干扰的“日冕”;而人体癌细胞生长时则会出现一种片云状的辉光。苏联研究人员曾对酗酒者进行“人体辉光”追踪拍摄,他们发现饮酒者在刚刚开始端杯时,环绕在手指尖的辉光清晰、明亮。当人喝醉酒之后,指尖光晕会变成苍白色,同时他们还发现光圈无力并且向内闪烁着收缩,变得黯淡异常。他们对吸烟者也做了类似的试验:一天只吸几支烟的人,其辉光基本上保持正常状态;而当吸烟量逐步增大时,“人体辉光”便会呈现出跳动和不调和的光圈;如果是位吸烟上瘾的人,辉光就会脱离与指尖的接触而偏离中心。

现在,对“人体辉光”的研究正在深入地进行过程中。各国专家试验将其应用到医学上,甚至还有人设想把它应用到保健上,如在家庭中设立“辉光档案”,通过电脑监测装置进行“遥控保健咨询”。另外,“人体辉光”会随着大脑活动的变化而发出程度不同的光辉,所以有人据此想把它应用到犯罪学上,譬如在对犯人进行审问时可以发现其是否企图说谎等。

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人体辉光”的成因还是个谜。有人认为,这是人体的密码文字;有些科学家则认为,“人体辉光”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别现象,是好像空气一样的复合物;还有人说这是一种由水气和人体盐分跟高电场相互反应的结果。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人体辉光”确实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为之探索,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会揭开这个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