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9777200000010

第10章 楹联妙对(1)

楹联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风俗,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遗产的完美结合。楹联文化与汉字的音形义特色密切相关,是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同时,每一副楹联都有对称、骈语的基本特征,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

楹联是怎样起源的

楹联也称对联,古代人们将对联悬挂在楼堂和宅殿的楹柱上,因此得名楹联,在民间又有俪辞、偶语、门对、联语等俗称。

我国最早的楹联起源于“桃符”,这是一种驱鬼辟邪的符咒,人们敬仰神话传说中的降鬼神仙“神荼”和“郁垒”,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两块桃木片上,一左一右悬挂在门柱上,用来镇邪压寨。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民间就有了春节期间悬挂桃符的习俗,这样的习俗一直持续了千年以上。后来,随着诗词歌赋的日益发展,桃符的内容往往与骈赋诗歌等文体形式相结合,最后符咒的成分越来越少,也就产生了真正的楹联。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一副春联在五代时期,据《宋史·蜀世家》一书记载,五代后蜀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时期的春联还与桃符密切相关,但是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春节悬挂楹联已经相当普遍,春联和楹联都是刻在桃木板上,悬挂在大门两侧。到了明代,人们开始在红纸上写对联,从此以后,纸质的春联逐渐代替桃木板,出现了如今最常见的对联样式。

如今,中国的楹联文化已经影响了千家万户,甚至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楹联有哪些种类

中国的楹联五花八门,题材和内容上都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各大种类的楹联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大概有以下几大类:

按照楹联的用途来分,有专用联(比如婚联、寿联、茶联、喜联、座右铭联、赠联等)、通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自勉联、言志联等。

按照楹联的字数来分,上下联分别在十字以内的,被称为短联,百字以内的称为中联,百字以上的称为长联。

按照楹联的修辞技巧来分,可以分为对偶联,包括正对、反对、言对、事对、宽对、工对、回文对、流水对、顶针对等。也有修辞联,包括比喻、双关、设问、反诘、夸张、谐音等。又有技巧联,包括嵌字、复字、叠字、隐字、析字、偏旁、拆字等。

按照联语的来源来分,可分为集句联,这样的对联全用古人诗歌中现成的句子组成对联。又有集字联,即是集古人的文章、书法字帖中的汉字等,组成一副对联。还有摘句联,就是直接摘用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子,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还有创作联,也就是作者自己独立撰写出来的对联等。

除此之外,按照楹联的内容来分,可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

楹联为何一定要“对仗”

楹联原本又可称为对联,民间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体现出中国汉字语言的独特魅力,古往今来为各阶层文人百姓喜闻乐见。对联顾名思义,就是要成“对”,也就是传统诗歌中要求的“对仗”。一副完整的对联必须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要保持一致,往往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再以平仄韵律进行严格要求,将两两相对的句子“联”起来,符合“对仗”的要求,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对联”,而两句没有关联的字句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讲究对仗,就不可能成为对联。

中国的传统对联形式多样,有长联和短联之分,短的对联仅有一两个字,而长的对联可达几百字。但不管长短,都要符合“对仗”的规则,传统对联的书写张挂,也必须直写竖贴,由上而下,自右而左,绝对不能颠倒。这种要求也与“对仗”有关,因为上联的末字(仄声)要贴在右边(上手),下联的末字(平声)要贴在左边(下手),读起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而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既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核心寓意,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融合补充的作用。

对联的“对仗”要求总体概括起来共有六大要素,也叫“六相”,分别如下:

第一字数要相等:上联的字数完全与下联字数相同,同时在对联中尽量避免“重字”现象。除了某些虚词以外,同一个字不能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同一个字也不能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上。

第二词性相当: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该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或词意,要有逐一对应的意味,比如蝴蝶对凤凰,但是不能蝴蝶对青草。

第三结构相称: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词组和句式结构,都应当尽可能相同,比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

第四节奏相应:上下联语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就算比较长的对联,在节奏上也必须上下相应。

第五平仄相谐:在中国现代诗歌中,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而在古四声中,平声则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第六内容相关:在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中,内容应当相关,上下联要相互贯通、呼应、照应、内容不相干的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楹联有哪些文字奥妙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和文学样式的浓缩,而楹联中存在许多引人入胜的文字奥秘,形成了楹联的独特魅力。

首先,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个种类,也是中国独特的具有趣味性的文学形式。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单独只有上联或下联,不能算是一副完整的对联。古往今来的许多对联,除了上联、下联之外,还有横批,是对上下联进行总结,具有画龙点睛的功用,往往与对联文字互相契合。

其次,楹联语言是一种追求对仗的特殊语言方式,同时富有音乐性和韵律感,有别于其他的各种文学形式。同时,楹联之美在于形式和内容的对称、对比,以及对立统一。同样一件客观事物和客观内容,楹联要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相对的角度去分析和描述,并将汉语结构规范地运用到二元对称的形式之中。

再者,楹联以诗词歌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美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风采。楹联原本从古文辞赋中发展而来,具有骈词俪语的明显特征,在本质上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楹联的形式丰富灵活,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除了诗词曲赋之外,骈文、散文、戏剧、小说也可以用于楹联。同时,楹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吸收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比如诗的精炼意蕴,赋的铺陈恣肆,词的缠绵意境,曲的苍凉爽劲,文的潇洒自如等,兼备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这在长联和超长联中表现尤为明显,堪称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这种兼收并蓄、熔铸创新的特色,也彰显出楹联的美感和魅力。

最后,楹联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它既能在象牙塔中获得文人学士的喜爱,也能深入民间巷里,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楹联既可阳春白雪,又可下里巴人。在艺术上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正因为楹联拥有亦庄亦谐的艺术性,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可以媲美诗词曲赋,才能在中国延传几千年,并且历久弥新。

和数字有关的对联有哪些

数字联是中国古代对联中一种特殊类型,极富有趣味性和节奏感。以数字来进行对仗,令对联中充满奇思妙想。跟数字有关的着名对联举例如下:

范文甫的寿联:“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人生七十何言老;一个儿习文,一个儿习武,合家上下敬慈颜。”

乾隆皇帝五十寿联:“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纪晓岚贺乾隆八十寿联:“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登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四川叙永灶神庙联:“五转汞,七转铅,九转丹,万像皆清,红炉中有真人诀;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纤尘不染,蜀国南来小洞天。”

晋祠“圣母殿”联:“溉汾西千倾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洌洌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此外,还有一些通用的固定数字联,比如:

千手观音千手千眼千姿百态千年古佛千古不朽;

三贤苏氏三贤三高三杰一祠三绝文豪三文长存。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趵突泉啸八声,石上四声,石下四声,声绕一池春水;

寒山钟声十响,寺内五响,寺外五响,响传百里客船。(风景联)

一品太夫人,备三从四德,五世同堂,恭值二官齐介寿;

六旬都御史,统七宾八师,九畴献寿,欣逢十月好称觞。(贺官联)

一阳初动,二姓克谐,庆三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

六礼既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如,十全无缺羡鸾和。(婚庆联)

一封书,二进宫,三击掌,四进士,五福堂,堂堂都摆千秋剑;

六追车,七剪梅,八件衣,九莲灯,十王庙,庙庙皆立春秋碑。(典故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程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两日,胜似一年。(回环联)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二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颂师联)

为何春节要贴春联

春联,在民间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的时候,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家家户户都在门上粘贴大红春联,不仅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能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气。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因此,贴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就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因此,春节贴春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驱鬼避邪,带来吉祥如意。所以从古至今,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春联替换旧春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贴春联这件事。

五代时期,挂桃符已经演变成写春联,后世纸张的生产越来越多,人们逐渐用红纸代替桃木板。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改称“春联”,在民间已经极为普及和盛行。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由于皇帝喜爱春联,文人墨客进而提倡,广大民间百姓更是踊跃传播,春节贴春联便成为民间的风俗习惯,一直流传到今天。

春联上的对仗句均是吉祥话,表达的是人们对新一年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祈愿。同时,春联多使用红纸墨字,或使用红纸金字,这都代表着喜庆、红火、富贵、兴旺等寓意。

蔺相如如何作联对廉颇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大将军廉颇,他文武双全,领兵打仗,屡建战功,赵王非常器重他,封他为赵国的兵马大元帅,统领三军。

有一天,一位叫蔺相如的儒生来到江夏此地,本想投奔赵王,不料却在途中迷了路。正巧廉将军领兵路过,蔺相如上前躬身施礼道:“请问将军,去赵王的宫殿怎么走?恕愚弟冒昧,还望您多指教。”

廉颇顿时大怒,很不满一个过路的穷书生,敢在大将军面前称兄道弟,认为他不知天高地厚。于是,廉颇想要羞辱他一番,说道:“看你像一个书生,定有些文才,我出一上联,如果你对的出来,我便给你引路。”

蔺相如点头同意道:“请将军出题。”

廉颇将军道:“着一品衣,镇三江口,狂生无礼,怎能称愚弟。”他在讽刺蔺相如,一个小小的文弱书生,自不量力,竟敢在我面前称兄道弟。

蔺相如并不示弱,立刻对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也敢傲王侯。”

廉颇听完,为蔺相如的聪明暗自称奇,觉得这书生并非等闲之辈,还想再考考他,于是又出了一上联:“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来江夏,你是第一,还是第二。”

蔺相如微微一笑,答道:“三教儒居先,三才人居后,小子本儒人,我不居先,也不居后。”

下联的内容与廉颇的上联针锋相对,不但回答得工整,而且还很有气势。

廉颇又出了一联:“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蔺相如回答下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三副对联结束,廉颇很佩服面前的这位书生,问过他的名字叫蔺相如之后,便带路将他引荐给赵王,赵王得知蔺相如的才能,便封他为谋士,官居四品。

书法家王羲之有怎样的妙联

王羲之是东晋着名的大书法家,又是中国古代第一行书大家。他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喜欢亲手题写对联贴在大门口。但是他每次刚刚写好张贴出去,随即就被人偷偷揭走,这让王羲之感到十分无奈。有一年除夕,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可以避免春联再被偷走。于是他大笔一挥,写出一副对联贴出去,果然没人敢再偷他的对联。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