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9777200000015

第15章 民居建筑(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属于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民居建筑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和风格。建筑的文化内涵深厚,形神皆备、巧夺天工,各民族的建筑更是具有因地取材、因势而生、因时而变的特色,体现出中国传统敬天与顺应自然的人文精神。

维吾尔族民居是怎样建造的

维吾尔族的建筑物风格独特,旧式房屋居室一般是土木结构的平房,窗子较小,房顶有一个天窗,通风、采光较差;房屋为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有连灶的土炕,可供做饭取暖,室内通常凿壁龛,并有各种花纹图案。

建造维吾尔族的民居,用粗壮的木头或沙石做地基,用土块砌墙,房顶上架梁棱、椽,之后,铺苇席加土抹泥。房屋的顶通常是平的,只开一个窗子采光,四壁没有窗子只有门,而门忌朝西。室内装饰比较简朴,土炕旁通常隔一矮墙砌锅台,墙上的壁翕用来放置物品,墙上挂着一条壁毯,天冷的时候多烧炉子或者火墙来取暖。

如今建筑风格多样化,为了采光通风之便,四壁多留几个窗子,建材也多向混凝土结构发展。维吾尔族民居室内布置装饰也渐趋华丽,房屋客厅风格整洁朴雅,四周墙壁白色泛蓝,墙壁上挂有壁毯,床常常放置在靠墙位置,通常床上会放一对镂花方枕。客厅中央放置桌子,基本是长桌或圆桌,家具和陈设品多遮盖装饰巾,巾上是钩花图案,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整个民居会突显出******的风格,有条件的人家会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瓜果、树之类的东西,夏天也可在此乘凉。

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特点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通常半立陆地、半靠山水建造,大多依山就势呈虎坐形而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半干栏结构特色鲜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绕间,作为居住、做饭之用。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结构,搭配花格窗、司檐悬空、小青瓦、木栏扶手等。窗花采用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讲究的人家还在木墙壁里里外外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为了防止盗贼,吊脚楼房屋的四周会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因忌讳与“丧”“逃”谐音,不吉利,所以前不栽桑,后不种桃。

侗族鼓楼的建筑构造是怎样的

侗族是居住区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以及湖北恩施的少数民族。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和攒尖顶式,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得名,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屋顶极像一个大伞。

与民居相比,鼓楼从高度、功能和造型来看都别具风格。鼓楼一般高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有木楔,结构精巧,形似宝塔,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最早是为了方便人们有一个集会场所,以及为了击鼓传递信息而建的。

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因此,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它不仅仅是集会议事的场所,还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高高的鼓楼矗立在侗寨中央,民居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这样的居住格局和建筑风格,本色地体现了侗族人民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民居与宫廷建筑有何不同

民居是指平民百姓所居之地,而宫廷建筑则是皇室贵胄的住所,前者规格简单,后者恢弘大气,两者在建筑内涵、规模形式、布局形式、建筑结构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宫廷府第建筑包括衙署、殿堂、皇宫、宅第等,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建筑,大多采取左右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通常以斗拱,即斗与拱,作为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起到衔接作用,室内顶棚用藻井作为独特装饰。

民居建筑因地域和民俗差异而风格迥异,具有代表性的民居主要有: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围龙屋、体现民俗和传统文化的四合院、象征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式住宅、广西高出地面的木柱底架的“杆栏式”,还有昆明、大理、丽江等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一颗印”等。

民居建筑一般都具有经济、实用、保暖通风、安全防御等核心特点。

北京四合院有何特色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内院式住宅。其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其设计方法极为灵活,扩大可成皇宫、王府,缩小可成平民百姓的住宅,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传统的四合院。

四合院分为大门、大堂、书屋、第一进院、第二进院、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院落四面房屋各自独立,由游廊连接,方便起居。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同时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以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可以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四合院的建筑蕴含了八卦原理,大门都在巽位上,西北为乾,东南为坤,乾坤都是最吉利的方向。如果是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如果是路南的住宅,大门则开在西北角。临街的南房一般是五间,包括门洞、门房和三间客室或塾房。进大门迎面有照壁,折而西是外院,南房门正对二门,二门通常为垂花门,门连磨砖对缝墙,进垂花门分左右两路都可以到东西北房。院里有方砖面的引路,北面正房三间,高大宽敞,两边各有耳房一间,即所谓的“三正两耳”,正房后面还有后罩房五间。东西边各有三间厢房与正房相对称。

北京的四合院并非都如此标准,院落有大有小,房屋有多有少,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大体上都遵循四合院的基本规格。

一进院与五进院是如何布局的

进,即院落层次。四合院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为基本特征,按规模的大小,分为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以及沿着纵轴增加规模更大的三进院、四进院、五进院等。

一进院就是只有一个大门的普通院落,进大门之后有一道影壁隔开门外与院内的视线,绕过影壁进入庭院,正房坐北朝南,旁边两侧厢房、厨房、厕所等秩序井然。五进院则是大型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一个大门加四个小门的复式四合院,进入大门后有五个封闭或独立的院落。

简单一点的五进院,通常大门一侧为佣人居住的倒侧房,对面为影壁,之后便是一道垂花门,再往内就是内大门。大门之内为庭院,正对面坐北朝南的则是正房,正房两旁分别为书房和花廊之类的建筑,大门左右为东西厢房以及厕所、厨房。一般情况下,正房之后还有用途多样的后罩房,这些房子之间由甬道、通道相连。

与一进式院落相比,五进大院就是深宅大院,每个门里的院落独立存在,又相互连通,这种冰糖葫芦式的构造建筑,在古代都是富贵人家的居住之所。

四合院影壁有什么作用

影壁是在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起重要装饰作用的壁面,可以遮挡大门内外的景致。除了普通人家呆板的简单墙面,大户人家通常叠砌考究精美的影壁,并镶嵌吉辞颂语美化大门的出入口。

四合院影壁的作用之一是美观装饰,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含而不露,门内的影壁隔开大门和厢房,可以营造出别有洞天的审美气氛。另外,在厢房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称为座山影壁。这种影壁更能突出建筑的错落美感。此外,位于大门外面的影壁设在胡同对面,正对着宅门,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整齐的房角檐头,让经大门外出的人有整齐、美观、愉悦的感受。而“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则是大门向里退2-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使宅门显得更加深邃、开阔和富丽。

影壁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与传统风水有关,可以防止大门外邪气直冲院内,有挡灾辟邪的功用。富贵人家在影壁上绘制吉祥图案,也有以此去除邪气污秽,留住富贵平安之意。

乔家大院为何被称为“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又称“在中堂”,是清代着名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后经同治、光绪年及民国初年多次增修。共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大院外围是封闭的砖墙,上层是女儿墙式的垛口,此外还有更楼、眺阁等,全院布局严谨,砖瓦磨合,斗拱飞檐,砖雕、木雕、石雕等雕刻图案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北方清代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乔家大院是城堡式建筑,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北面3个大院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3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内套又分为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大门为城门洞式,与大门相对有砖雕“百寿图”。大门以里,一条长80米、宽7米的石铺甬道将6个大院分为南北两部分。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宏伟壮观的房屋建筑群,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如今乔家大院有文物2000余件,包括明清瓷器、书画、丝绣、家具等,反映山西中部地区清末民初汉民族的农事习俗、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等民俗,被称为“民俗博物馆”。

王家大院为何被称为“三晋第一宅”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的静升镇,是中国最大的民居建筑之一,也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王家大院原属静升王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现开放的高家崖堡、红门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占地4.5万平方米,有院落123套、房屋1118间,其占地面积、建筑规模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王家鼎盛时期的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是王家大院建筑之精华,也是保存最为完好之处,被称为“三晋第一宅”。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期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

王家大院随处可见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汉族文化内涵。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拥有极高的文化品位,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同时,王家大院的内宅均装饰花梨木、红木、榉木等珍贵硬木精心打造的精美古典家具,家具中间镶嵌螺钿,得以完整保存。除此之外,王家后人珍藏了嘉庆年间颁发的一道圣旨、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金漆千工床等珍贵历史实物资料,对研究清代历史、文书制度、官制、书法、针织、木工、婚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靠崖式窑洞是怎样的

“靠崖式窑洞”是“土窑”的一种,也称“沿崖式窑洞”或“崖窑”,是指沿土崖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的窑洞,呈曲线型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主要分为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类型。

靠崖式窑洞的建造一般都选在贫瘠的、黄土层非常坚硬厚实且黏性大的土地上,这种土地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却是窑洞建筑最理想的选址。人们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性,在厚厚的黄土层之上或土崖一侧挖洞造室,一般深7-8米,高3米左右,施工非常方便,拱顶式屋顶和木结构门窗保证整个窑洞建筑的稳定性,黄土厚实的土层让地面平整不易凹陷。不需要高水平的施工队伍和辅助建筑材料,靠崖式窑洞的施工过程非常简便。

靠崖式窑洞体现传统“风水”的原则和格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因此,陕北靠崖式窑洞民居建筑具有就地取材、施工便利、节省土地、冬暖夏凉的生态节能特点和理念。

什么是独立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顾名思义就是独立建造的窑洞,与靠崖式窑洞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独立式窑洞没有“靠山”,不能直接利用天生的黄土做窑掌,而是四面临空的窑洞,又叫“四明头窑”,因为它前、后、左、右四头(即四面)都不利用自然土体而亮在明处,四面都得人工砌造。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独立式窑洞,也是一种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够自身独立,又保持了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则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由此可以看出,独立式窑洞实际上是一种掩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