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9777200000019

第19章 姓氏生肖(2)

为何说“一拾百千万兆”

所谓的“一拾百千万兆”,是六种有趣的姓氏。作为中国的稀有姓氏,这“一拾百千万兆”大有来历。

一:一姓自古就有,有的一姓是一那娄氏的后裔,有的一姓由乙姓等演化而来。

拾:最早可见于《姓苑》。江苏、安徽、台湾等地均有此姓,“拾”姓也可被简写为“十”姓。不过,十姓源出不详,史册中无明确记载。

百: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属黄帝之后,如《说文》中的百儵;其二由百里氏的后裔改为“百”姓。“百”姓发迹之处为河南南阳,现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南、浙江、四川和重庆等地。

千:千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国,百顷王杨千里入蜀,其后代中出现了千氏。现在台湾、四川、山西、北京和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千姓分布。

万:万姓追宗可上溯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的后人,以名为氏始姓万。芮国国君伯万的后人,以字为氏姓万,等等。此万姓古时即“万”姓,同时也有“万”(wn)姓,如东汉着有《南州异物志》的万霞。另外,从“万俟”省略“俟”而姓“万”(mo)者,此两者均不能写成“万”,如今汉字的繁简体统一,万姓变得不容易区分。

兆:古代的兆姓可见于《姓苑》和《广韵》,另外清代驻防杭州的满洲八旗中也有兆姓,一些蒙古族、彝族改汉姓时也常选“兆”。现江西兴国、辽宁沈阳、安徽利辛等地均有兆姓存在。

“萧”和“肖”原本是一个姓吗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开始并行,二者并不是同一个姓。“萧”姓2000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非常少见,也就是说,现在全国所有姓“肖”者中,有99%以上均系原来姓“萧”误用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汉字改革,当时中国的“萧”姓很多,但“肖”姓则非常罕见。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便把“萧”写作“肖”。一些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逐渐多了起来,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如今的“肖”姓并不是规范书写传承的姓氏,许多萧家人的姓因误写而变成“肖”姓,对姓氏文化和种族血统的传承造成干扰和影响。随着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族姓氏的重要性,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那么如何判断这些“肖”姓人是否原来姓“萧”呢?办法有三种:一看宗祠,不管新中国后萧姓如何更改,但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二问长辈,新中国之前的老一辈多知道本族的真正姓氏。三看祖坟,祖上的坟墓和牌位上刻的“萧”字不会改变。

由此看来,“萧”和“肖”虽然经常混用,但究其根本,两者并非同一个姓。

吴姓的来历你知道吗

“吴”这个姓氏是百家姓中的大姓之一,这个姓氏的来历十分古老。

相传3000个把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为了避免兄弟纷争逃到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周太王的其他后人传承到周武王,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泰伯的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将勾吴古国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旁系的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世代传承纪念祖宗的功绩,因此泰伯也就成为吴姓的得姓始祖。

除此之外,传说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的后人有吴姓。二是颛顼称帝时有名将吴权,他的后人也成吴氏。三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他的后人有吴姓。

不论“吴”姓有多少来源,这一姓氏都具有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到底是姓“丘”还是姓“邱”

中国姓氏中有“丘”和“邱”两姓,“邱”姓者居多。据历史记载,丘姓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在秦朝以前河南境内便有丘姓的名门望族,据称丘穆为丘姓重要始祖,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秦汉时期,陕西、浙江、内蒙等省均有丘姓。西汉陕西扶风人丘俊因王莽篡位,留江左吴兴定居,此后“丘”姓成为吴兴一带的望族。

汉代以后,有少数丘姓为避孔子的圣讳,改姓为邱,但数量极少。魏晋南北朝时,河南光州固始的丘姓为避战乱,与黄、陈、郑、詹、林、何、胡姓一同南下,史称“入闽八族”,初居福建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其中有少数人改为“邱”姓。明代以后,逃避祸乱和避讳孔子的丘姓越来越多,都由丘姓改为邱姓。清代雍正三年,下诏全国避孔丘名讳,天下的丘姓被迫多改姓邱,但仍有少部分人保留“丘”姓至今,而邱姓从清代雍正年间开始成为重要的一大姓氏。

因此,“丘”和“邱”可以说是同源,最早是丘姓较多,后来因避讳孔子的缘故,邱姓成为多数,而丘姓则比较少见。

田姓和姚姓都是亲戚

姓氏之间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族关系,而且每一个姓都有它们的“亲戚”,有趣的是,同一个姓在500年前未必是一家,而不同的姓却可能来源于同一个祖宗。

相传“姚”姓的后代分出了“陈”和“田”,这与舜的传说有关。舜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他20岁时,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因为舜出生在山东姚墟,因此舜也被称为姚舜,“姚”就成了舜的姓。

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迁居到了妫水,生下儿子以妫水为姓氏,故姓妫。周武王建周后,把历史上着名首领的后代都找来封地,舜的后代被封到了河南的淮阳,建立了一个诸侯国称陈国,淮阳也成为陈国的都城。舜的后代被封为陈侯,赐先祖的姓妫,因此陈国的诸侯都姓妫,而陈国的百姓都姓陈。

后来,陈国诸侯王陈历公的侄子篡位,陈历公的亲生儿子妫完逃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给妫完封官,称“陈公子”,又给他封地名为“田”,所以妫完又被称为“陈完”和“田完”。因此,“陈”姓和“田”姓最早是一家,他们又都是“妫”姓的后代,而妫姓是“姚”姓的后代,所以,姚、妫、陈、田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说田姓和姚姓都是亲戚,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王姓之人本为王

王姓为中国姓氏的超级大姓之一,姓王的人数众多。相传,最早的王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因为是王族贵胄,故以王族的身份为氏,称为“王”姓。又有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山东琅琊,但太子毕竟为王族出身,因此世人称其为“王”家,太子的后人也以“王”为姓,称为琅琊王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成为中国大士族的第一门阀家族,与谢家并列,称为王谢大族,王氏名士才子辈出,如王羲之等人都是琅琊王氏。

唐代以后,出现少数民族汉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因王氏为显赫豪族天下人艳羡,故许多少数民族的汉姓都取“王”姓,一直到宋元明清,这种风气经久不衰。如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

此外,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有许多曾经做王、称王、称帝、称君侯的人,他们原本并不姓王,但后代把姓改为王姓,以纪念曾经的丰功伟业。还有一些人有称王称帝的意图,或是王族皇族被御赐姓王,这些人把都把本姓改为王姓。

所以,王姓的产生确实与“王族”和“称王”有关,那么“王姓之人本为王”的说法,便有一定的道理。

杨姓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杨”这个姓氏人数众多,非常普遍,历史上杨姓的名人也非常多。据载,杨姓出自姬姓,最早是晋武公时分给次子的封地名为“杨”地,史称杨侯,是杨姓人的受姓始祖。此后,杨姓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着名的姓氏。

此外,隋代名臣杨义臣本来姓尉迟氏,属于西部的鲜卑族,为北魏勋臣的八姓之一。他的父亲尉迟崇在北周时做定州总管,隋初为将与突厥交战牺牲而死。当时尉迟义臣年幼,养于宫中,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杨坚感怀尉迟崇的功业和贡献,于是下诏赐尉迟义臣姓杨氏,改为杨义臣,并认他做皇帝的孙子。从此,杨义臣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他在皇族的辈分。此后,尉迟姓氏的一支便改为“杨”姓。

刘氏姓氏的来源是怎样的

中国的刘姓人数众多,主要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受封于今河北省唐县的刘地,建立祁姓刘国,后裔中有以“刘”为姓氏的,被称为刘氏正宗。

第二,出自祁姓士氏,西周初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唐国国君改封到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陵)建立了杜国,后来国君杜伯被杀,杜国太子杜隰叔逃到晋国,后代在晋国任士师之职,以官职为姓氏,称为士氏。士氏的子孙后代因****迁居各国,有人奔逃到秦国,改姓氏为刘姓。

第三,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同族王季之子于刘邑之地,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形成姬姓的分支刘姓。东周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到刘邑,并建立了刘国,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以国为氏,成为姬姓的又一个刘姓分支。

天下罗姓本是一家吗

罗姓是比较古老的姓氏,唐代《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罗,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这是用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鄢、郐、路等姓,都源于ㄆ姓,论起姓氏渊源,这些姓氏与罗姓都系同源。另外,颛顼末年有一人名叫熊胤,受封罗国,他的子孙以国名为氏,成为罗姓的一支。由于早期的熊姓源自祝融氏,因此这两个罗姓的分支有同一个本源。

罗姓主要分布在南方,发展变化较为清晰,很少有其他姓氏混入罗姓。南北朝时期,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蜀汉太子舍人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武陵太守罗企生是豫章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隋唐二代,罗氏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向南的罗姓人多迁至福建宁化,逐渐成为一个大姓。如今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的罗姓人多由宁化迁出,而北方的大多数罗姓人多是从两湖和江西迁出。但不管迁移到何地,罗姓的血统都较为纯正单一,因此可以说,天下罗姓本是一家。

潮汕姓韩者都是韩愈后裔

目前潮汕韩氏人口不到20000,其中揭阳约有10000人,主要集中于揭西河婆,惠来点埔、里行及普宁咸寮;汕头约有5000人,主要集中在潮阳仙城镇新湖,五石及刘厝,红场镇的潘岱,陈店镇的定安及海门镇的城北、北新;潮州约有2000人,主要集中在潮安彩塘。而潮汕地区的韩氏大多数都为韩愈后裔。

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的第五世孙韩致光,在唐朝乾宁三年任兵部侍郎,后为避迫害而迁居福建沙县,成为福建韩氏的始祖。到了元末明初,韩氏后人福建莆田的韩清奇迁居到潮州府揭邑霖田,从此韩氏便在潮汕地区繁衍迁播。

明嘉靖年间,韩清奇裔孙韩见渠从揭邑霖田迁出,到潮阳黄陇都松柏蓝村设私塾授学徒,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其家眷后人又分迁于黄陇都潘岱。清乾隆八年,韩氏后裔韩振灏由潘岱迁居于黄陇都刘厝庵,以后韩氏后人又在潮汕地区有过迁居,当地较少有外来的其他韩氏人口。因此,潮汕地区的韩氏大多数都为韩愈后裔,而如今台湾省的桃园、八德等地的韩氏,也多是当年韩清奇的后裔。

姜太公的后裔都姓姜吗

姜太公即姜子牙,是周王朝建朝功臣,他的后裔形成较为特殊,并不仅仅有子孙后裔,还包括很多名义上的后裔。姜太公是“封神之神”“周师齐祖”“尊至天齐”,中华众多姓氏都对姜太公顶礼膜拜,并尊奉姜太公为太始祖,虽然他们本身并不姓姜,但仍然自称为姜太公的后裔。

另外,姜太公子孙嫡传的后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恩赐、攀附、避祸、避讳、融合、消亡等原因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了姓氏,所以他的嫡传后裔也并不都姓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