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两种,首先八方步,也称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三种。小八方步是基础步法,运动中便于闪、转,伺机进击。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对付多个对手,快而不乱,进退自如,可取主动之位置,占有利之地形,进退随情,起落随形,变化有法,动静有术。行步则是有三法,即摆法、扎法、撤法。练梅花桩,应该注重五式桩步的静力练习,这有利于练出通身一体的摔打功夫。桩式还有开裆顺胯的特点,以加大髋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灵活性。练梅花桩要求用鼻均匀地做腹式呼吸。
经常从事梅花桩练习,对身体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准确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增强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什么是梅花螳螂拳
梅花螂螂拳是一项技击性较强、实用性较高的武术拳种。它源于技击格斗,又博采诸拳绝招、妙手,几经相传、细研、创新,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在攻防技术上独具风格。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所创。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在回乡途中,看到螳螂斗鸟,由此得到启发。他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螳螂的活动特点,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拳,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太极梅花螳螂拳的运动,手臂时时以弧形、圆形、内缠外缠、内旋外旋为主,腰部不断的做着扭、拧、缠、转、旋,配合着身躯和四肢的活动,勇猛激烈,刚柔相济,四面旋绕,上下螺旋,似蜻蜓点水,如蝴蝶穿花,如下山猛虎,似取水的蛟龙,静如泰山,动如闪电,动作阴阳分明,手无单行,招式连贯,讲究连招带打,环环紧扣。发力时四肢要达到最大限度的长,发力结束屈而不展,故有“张如弛,缩如球”之说。
梅花螳螂拳在散打技击中,讲究“一功、二力、三胆量”。因此必须树立敢打敢拼、克敌制胜的信心,从战略上藐视对手,视“敌”如懦夫;练拳时,无人如有人;与对方交手时,有人似无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六合螳螂拳有何武术特色
六合螳螂拳是在六合拳的基础上,融合了螳螂拳技法,吸收了众多拳种的优点,经两个世纪数代人的历练,以其独特的技击风格,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
其风格较为突出的是步法稳健扎实,多以鸡步(坐山式)、大猿式(马猿式)为主要步型,重心均以后腿为主。适合于技击变化,万一前腿被袭,可以随起而虚,随其而变。以拖带(跟步)为主要步法,此法为母,一法多变。进步、退步、进退连环、龙行连环、进跟、退收、左随、右带、纵横交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变化极尽灵活。
六合螳螂拳技法讲究“三顺即为步顺、肩顺、身顺;三跟即为进跟、退跟、闪跟;三到是指步到、手到、眼到;三不散是意散、气散、力散;两屈是臂屈、掌屈;两直是腕直、颈直;两圆是搂手圆、发力圆似机轮的力量;两不离指手不离肘、肘不离肋。手法主要有勾搂采挂、撑挑劈砸、刁砍锯锉、粘黏刺压、推帮挤靠、抹漏封扎、闪展腾挪、缠捆崩发等招式,动作讲究“一活、二顺、三刚、四柔、五化”。
六合螳螂拳因其武功多在民间,其习练者以强身自卫为目的,以不轻易示人、不炫耀武技为美德,且多以务农为主,文化水平不高,旧时习武“师父言传身教,徒弟洗耳恭听”,非有德、智、仁、孝、义者难学此艺,为师者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轻易“倒货底”的。所以练习六合螳螂拳的人越来越少。虽近些年有所改观,但也不容乐观,能得六合拳真谛者依然稀少。
六合螳螂有句歌诀意思是说“心意相合法自然,意气沉守在丹田,步到手到气力到,妙法用在意行间”。学习六合螳螂拳要不为形式所拘,不为格式所限,一不用蹬山,二不用骑马,怎么学怎么发,怎么顺便怎么打。在练习当中,要求从功架到熟练,从熟练到巧练,从巧练到自然,最后达到自然而然。
秘踪拳缘起哪家
秘踪拳是中国着名拳术之一,又称燕青拳、迷路拳、迷踪艺或猊猔拳。
关于秘踪拳的来源有很多种,最被大众熟知的说法是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卢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燕青门徒虽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另一个说法则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见到一种猿状动物相斗,遂得到启发,后造此拳遂名为猊猔拳。
燕青拳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孙通是山东省岱岳人,先师从兖州张某学拳,后游历各地,晚年隐居河北省沧县教拳。在沧县,以陈善为主的一派,称此拳为秘踪拳;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手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后来,此拳由河北省传到山东省青州,又形成“燕青神捶”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带与八番拳结合,又形成“燕青寸八番”一派。
秘踪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也是独具一格的: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多个动作组成。
秘踪拳的技法分为上下肢各自的内容,上肢有甩、拍、滚、掳等击法,下肢有跳、截、挂、缠等腿法,配合靠、闪、定、缩等身法,组成技击性较强的攻防技术。其步法强调插裆套步,闪展腾挪,蹿蹦跳跃。
秘踪拳内容有燕青拳、三步架和青龙剑、明堂刀等一些单人动作;对练则是讲究十二诀:谈空、捷进法、救应法、达变法、拆变法、虚实救应躲闪法、半避风短打、燕青十打、五花绵掌、迎面对、绵掌拔步打法、里外战。硬功是指代铁裆、铁沙掌、铁顶;此外还有一些医疗保健功十二练手,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编制,主要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秘踪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鱼尾剑的使剑要求是什么
鱼尾剑是我国回族特有的一种兵器,也是武术套路的名称。“鱼尾剑”在《古兰经》中就有记载,历史悠久。在宁夏公布的第二批31个区级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中,银川回族武术鱼尾剑就名列其中。
“鱼尾剑”相传为士兵所使用,其最大的特点是剑前有两个叉,剑法的特点有劈、剁、刺、立、穿、撩,以闪、挪、刺、拔等招式组成,没有一般剑招式多,但比一般剑灵利,前后左右中撩剑多。每套剑术开门架子均有立剑看经式。
“鱼尾剑”源自于******群众的历史传说。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为了自由与平等,带领武士南征北战,功绩累累。大天使哲布勒伊来为颂其功,将宝剑“祖勒飞卡尔”插入巨石中,立誓:谁能力排众雄,从巨石中拔出宝剑,便为圣婿,娶法蒂玛为妻。于是,群雄并起,尽智尽力,宝剑却岿然未动。轮到大将阿里,但他一心立业,无心婚娶,打算试一下就可以了。于是,他只用了很小的力气,轻轻地拔了一下。不料宝剑如有神助,迸然出石。情急之下,阿里准备重新把宝剑插入石中,二物相较,金石相撞,剑尖锵然开裂,分成两岔,状如鱼尾。此后,阿里执此剑驰骋沙场,勇猛异常,屡建奇功,被众人赞誉为“安拉的雄狮”。后人为颂扬其神通,将此剑敬称为“鱼尾剑”,也有人称为“阿里剑”。
回族自古就具有强健、勇武、好锻炼,不畏强暴的民族个性。古时候,凡回民聚居的地方大有尚武的习俗,练武风尚很浓,他们每天在做完晨礼和吃完晚饭后都要相互切磋技艺。
鱼尾剑也不例外,其招式结合了回族群众做礼拜的动作、姿势,如跪拜式、烫瓶式等,在练剑之前,必须要先进行礼拜之后才能拿剑练习。
什么是戴氏心意拳
戴氏心意拳是我国内家拳种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戴氏心意拳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汉族拳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神妙莫测,将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论融于一体,是一门科学的内外兼修之武术。戴家拳一直在戴氏家族内部传承,很少外传,至今外人难窥其径。
戴氏心意拳是现存三大着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之一。形意拳则是鼻祖。其功法顺应大自然客观规律,以天地阴阳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论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内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是“脱枪为拳”,意为从枪法中领悟出来的拳术,相传从岳飞处习得。同时又讲究“枪挑一条线”,故习练此拳时也是走直线往复。戴氏心意拳主张后发先至,抢占中门。
祁县有俗语:“太极十年不出门,心意一年打死人。”也就是说此功不出则已,一出手非死即残;另一个原因是戴家后人基本靠保镖护院,习武吃饭。但是即使有传,也只是一点皮毛。由于拳法威力甚大,戴氏传人很少与人比试。即使练功也在四下无人,或者深夜时独练。祁县人经常说“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
现今社会信息、交通便利,随着传人思想的开放,逐渐向国内外传播开来。戴氏心意拳传承古朴,道理科学,实用性强。心意拳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形意五行拳之炮拳为何威力巨大
形意五行拳是形意拳系中最基本的拳法,也称为形意母拳,它包括形意劈拳学、形意崩拳学、形意钻拳学、形意炮拳学、形意横拳学。五行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的拳术,前辈拳家先贤以五行学说结合拳式、把拳式招法删繁就简,则博返约,找出五拳,再结合人体参以中医理论,用以解说拳理和攻防技法,所以命名拳术为五行拳。
炮拳是五行中的火,是一气之开合,就像炮忽然炸裂,其弹突出,其性最烈,其式最猛。导引之重点:冲脉,任督脉,手少阴,手劂阳和手太阳等经。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在腹内属心,在拳中即为炮。所谓炮拳似火是也。其气和则心中虚灵,其气乖则心中蒙昧,其人必愚矣。其拳和则身体舒畅,其拳谬则四体失和矣。学者务深究此拳也。
练习炮拳,一拳上翻,可发动心经脉气自腋下之极泉经少海、神门、少府直达小指尖桡侧的少冲穴。同时,也调动了心包经的脉气自****外侧的天池穴,沿臂内侧,正中经曲泽、内关、劳宫而达于中指尖的中冲穴。另一拳磨胁而出,发动肝木之气以助心火之威。左右交替,生生不息,两脉畅通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则能养心血。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与小肠火密切相关。心与肾为水火相对心脏。心、肾相交,有赖于呼气推动心火下降,吸气引动肾水上升。
练习炮拳,全在一心,心平气和、动静相间、神明有责、则四肢百骸悉皆听命。
什么是戳脚
戳脚,中国拳术之一。以腿脚功夫为主,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
中国民间传说的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说是武松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所以现在还有人把戳脚称作“水浒门”。戳脚以腿见长,主要腿法有踢、撩、飘、点、抖、踹等。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的技击方法,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胯。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又常与地趟动作相配合。拳法有“八根”“九枝”两派。“八根”多下盘腿法,“九枝”多上盘腿法。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手脚并用戳脚分文、武两种趟子,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其发展变化。武趟子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施,以刚为主。在全面锻炼手、眼、心、身、步之中,重点锻炼腿法、脚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转、迎门插拦、左右八腿指丁、踹、拐、点、蹶、错、蹬、碾八种踢法。
传统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简称“九枝子腿”,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连连发出,环环相套,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配偶,故称“鸳鸯脚”。文趟子发劲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架小紧凑,灵活善变,逼近靠影,柔里带刚。
传统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具体的解释是指自转脚、玉环步、开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炮、十字捶等。文趟子动作明快,节奏鲜明,其练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脚到;其手法有推、提、棉、转、贴、川、缠、展;其步法有进、退、闪、摆、抽、换、窜、旋;其战术讲究一步一脚,出人不意,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肢发脚,半步赢人,似踢非踢,声东击西。东北一带还流传一种东北戳脚,腿法独特,技击性强,是胡奉三所创。以八根、八母、八法十六字诀、三十二字根本用法为核心,刚柔相济,短小精悍,上身紧凑,下身活,手法缠绵,腿法刚劲,贴身近战,灵活多变为,又称“胡氏戳脚”,胡氏戳脚以“文趟子”为主,兼习“武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