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19777200000034

第34章 传统技艺(1)

中国传统技艺作为体现中国风情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具有工艺审美的基本特质,受到各民族风俗和地域物质资源的影响。传统技艺最早出现是为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便。在衣食住行的种种生活细节中,传统技艺展示出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智慧。

彩陶是如何起源的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来作为染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彩陶最早是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但中国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所以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彩陶和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彩陶最宜收藏。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有其他特殊的用途。彩绘的形式总体上可分为图案和图画两大类。由于色彩绘于烧制前,故和陶器一起焙烧后,色彩和陶胎结合紧密,不易发生脱落。彩陶制作精美,以泥质陶为主,质地细腻,因此,它既是实用器皿,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什么是景泰蓝

景泰蓝是铜胎掐丝珐琅的一个别称,是中国的手工艺品之一,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这项技术,直至明朝景泰年间其制作技艺才比较成熟,从而得以盛行。因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珐琅彩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相传在元朝初年,因为皇宫失火,导致金銮殿和大量的奇珍异宝烧为灰烬,而在废墟中皇帝却偶然得到了一只色彩斑斓炫目的宝瓶,对它爱不释手,所以命天下能工巧匠进行仿制,收归皇家所用。“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清宫造办处档案。在1728年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主要的产地。它是皇家用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北京景泰蓝造型典雅,纹饰繁富,色彩庄重大气。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官享受。使得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并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同时也成为了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

宜兴手工紫砂陶有何特色

宜兴手工紫砂陶是位于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个村镇里的一种汉族传统陶。这项工艺距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它是集陶瓷工艺和雕塑、绘画、书法、金石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手工紫砂陶的制作技艺是举世无双的,它所采用的原料是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制作过程中,手工紫砂陶采用上百种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不同形状的陶制品采用的步骤也略有不同。宜兴紫砂陶品种众多,其中以茶具最为出名。宜兴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古朴大方、色泽淳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有着独特的优点。根据科学分析表明,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泡茶时具有保持茶汤原味的功能;砂质茶壶可以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间后,茶壶内便增积“茶锈”,即使在空壶内注入沸水,也可以闻到一股茶香,同时茶壶也很便于洗涤;由于材质的特殊,紫砂陶具有耐冷又耐热的特性。大诗人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煮茶,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因为这些特点,使得紫砂壶有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极高赞誉。

宜兴紫砂陶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独特的功效和自身的色彩,还在于它的装饰艺术。紫砂陶始于北宋,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兴起也为紫砂陶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内涵。民间流传着“壶在字贵、字以壶传”的说法。一把好壶经过雕刻装饰之后,身价也就大有不同。同时陶刻也是紫砂陶中最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捏塑、彩绘、镶嵌、贴花、雕砂、泥绘、印板等。无论在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装饰,都对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为何如此神奇

湖南醴陵是我国五大陶瓷出口地之一,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沙窑的基础上,醴陵窑逐渐发展起来。醴陵产瓷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东汉时期,这里就生产出了纹样清晰的日用陶瓷,清雍正七年(1723),开始生产粗瓷。至光绪十八年(1892),醴陵瓷器生产达到鼎盛,而这里也以首创了釉下五彩瓷而举世闻名。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一种在半成品的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次上色进入高温窑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采用优质的原材料,经过科学的配方,制成了填料和釉料,手工成型,彩绘、喷釉,最后进行高温烧制。整个制作过程极其繁杂,有近100道工序。就是在这样的工艺之下,醴陵釉下五彩瓷瓷质极为细腻,图案画工运用国画的手法,精美异常,色泽亮丽,在釉层的覆盖下显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1957年,醴陵陶瓷研究所生产出了被世人所赞誉为“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釉下五彩薄胎瓷。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醴陵釉下五彩瓷已获奖无数,同时也先后成为了******、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专用瓷、国宴瓷以及国家礼品瓷,其作品更是获奖无数。自此醴陵釉下五彩瓷也就有了“国瓷”的极高赞誉。

料器是以玻璃为制作原料的吗

料器又被称作“玻璃器”,是以一种熔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其中掺杂了少量在琉璃中出现的氧化铝。料器最早是由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国的料器大约是在元末明初时期开始生产的,到明朝万历年间时,料器的制作在山东博山地区已经十分盛行。

料器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明代料器制作在山东博山已经变得十分繁荣昌盛。据《青州府志》记载:“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剪成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类,光莹可爱。”博山料器享有“博山美术琉璃”之称。它以仿制玉器、玛瑙、珊瑚等名声大噪。同时博山料器不仅有制作精美,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中包括了日用品、装饰品和首饰等近千个品种。

除了山东博山外,北京的料器制作也十分繁荣。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了首家大规模的琉璃厂,专门用来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并受到了皇室成员的喜爱。北京料器最为出名的是它的仿玉制品,已经达到了几可乱真的效果,工艺水平精美绝伦。其中包括了各种传统首饰、日用装饰品和各类雕刻等1500多个品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中国青铜工艺有哪些特色

青铜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铜,但用作为一般应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工艺品数量大,种类繁多。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工艺品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众多的青铜工艺品,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无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中国青铜工艺品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青铜工艺品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除以上特点之外,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工艺品最大的特色。世界各地古青铜工艺品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铜工艺品或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工艺品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10000余件,且铭文长篇巨制不少。这些铭文字体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工艺品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是鼎,视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

什么是匏器

匏器又称葫芦器,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是起源于明代末年的一种特殊的工艺品。相传是由梁九公首创的。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葫芦器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在16世纪时,出现了大量带有花纹、文字、诗词的范制匏器。匏器最早是宫廷盛器,后来制作工艺日渐精巧,逐渐发展成为了皇宫贵族们装饰把玩的用品。

清朝康熙皇帝对匏器十分喜爱,曾命人在瀛台的丰泽园内种植葫芦,设专人管理。因此匏器在康熙年间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出现了样式新奇,纹饰丰富的匏器。在如今现存的匏器实物中,以康熙年间的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盒、八方形笔筒、蒜头瓶和四弦琴等物最为精美。匏器的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成熟后的葫芦加工成形态各异的器物,制作过程中涉及各式各样的工艺技法,成品也往往以其繁复的工艺而得到人们的青睐。另一种方式是将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葫芦上,使得葫芦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也有人将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匏器成为“范制葫芦器”。

匏器不仅制作方法特别,产品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分为实用器和陈设品两类,不仅包括了生活中的各类器皿和文房用具,还涵盖了各式各样的赏玩之物。这些匏器不仅做工精巧,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什么是琉璃咯嘣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在汉族地区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其形状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节奏,曾在民间广为流行。

琉璃咯嘣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咯嘣有单腔体和葫芦体两种形态。制作技术独特,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得到社会的欣赏,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犷憨厚、稚拙朴素而又艳丽悦耳的民族特色。据史料上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交城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夏家营镇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产地,已有400年的生产历史。

经历代传承生产的琉璃咯嘣,其产品流传于全国汉族区域,而以黄河流域较为突出。一些邻近河流的百姓还用它来作为“河灯”,祭祀河神,是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的音乐性节日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民俗文物。

琉璃咯嘣不仅制作技艺比较复杂,而且只能用纯手工制作。首先要有坩埚炉,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动手盘一个火炉,火中间放置坩埚,坩埚里盛着原材料。配制的材料有:废玻璃、纯碱、银石、硝酸钾、铜、硝、硼砂等。用大火熔化玻璃,等温度合适时,再用剪刀进行吹、推、墩、烤、修口等,最后冷却成型。一吸一吹,“咯嘣、咯嘣”的声音随之传来。

金银彩绣是如何起源发展的

金银彩绣是宁波刺绣的一种,也是中国汉族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原称“金银绣”。宁波刺绣称“宁绣”,曾与“蜀绣”“苏绣”齐名。“金银彩绣”,即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一起,在丝绸品上绣成的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有的民间风格、丰富的形象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彩绣,顾名思义就是运用金银线作为基材,辅以各种色线,在真丝质地上绣制的作品。金银彩绣所要表现的主要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福禄寿等吉祥图案,还吸收了敦煌壁画中藻井及戏剧补子图案,结合宁波刺绣盘金、盘银的传统针法,创造了独具匠心的地方风格,制作的戏剧服装也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称赞。

金银彩绣与中国传统刺绣血脉相连,历史悠久。虽然确切的产生时间还无从考证,但唐宋以来当地“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是不争的事实。据此推断,这一手工技艺的历史,当有一千余年。作为独立的金银绣作品,最早的实例出自陕西法门寺的唐代地宫中,当时也称蹙金绣或盘金绣。诗圣杜甫曾有诗曰:“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温庭筠也曾吟诵:“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