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有哪些经典样式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在清光绪年间,其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所以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总计画样有2000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和故事传说。
中国民间年画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表现形式,年画的体裁则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门神类、吉庆类、风情类、戏曲类、佛像类、杂画类。年画样式的分类方式还有其他很多种,比如按印制工艺分,可分为木板年画、水彩年画、扑灰年画、胶印年画;按着色层次分,可分为单色年画、黑白年画、彩色年画;按年代长度分,可分为古代年画、近代年画、当代年画;按国家地区分,可分为中国年画、西洋年画等。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有何特色
杨柳青年画,全称“杨柳青木版年画”,属木版印绘制品,是中国着名民间木版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画面色彩明显,柔丽多姿。
杨柳青年画以宣纸印刷,用国画彩料,年久色彩不褪不变,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情节幽默、题词有趣等特色。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制作时,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具独自的艺术价值。
杨柳青年画题材范围极广,包括风俗、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等,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杨柳青年画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还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指画艺术是怎样的
指画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汉族绘画艺术。指画,又称手指画、指头画或指墨,就是以手指代笔,蘸墨或着色,在纸或绢上作画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样式。源于笔画,属于中国画里的一个特殊画种。因为开宗立派的手指画家高其佩是铁岭籍画家,又因为铁岭指画创作代代出名家高手,手指画已成为铁岭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铁岭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指画之乡。
指画创立与传承的历史比较悠久。见于文字详细记载并且传世作品甚多的即是指画家铁岭人高其佩。高其佩不但画法与时人不同,与时风迥异,在使用工具上都做了彻底的变革,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带动了一批有为的画家。因此,高其佩被公认为指画开宗立派的重要人物,甚至很多人公推高氏为“指画鼻祖”。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悠久厚重的人文环境,为铁岭指画传承、保护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指画由于所用工具不同,所以它的局限性也是其奇谲之处,成就了其自身的特立独行之处。指画在画线画点方面,一般都是指甲指肉并用,落指是圆的,收指也是圆的,线条边缘处自然形成斑驳的质感,又因指头不能过多蓄水,长线全由短线相缀而成。因此每条线的画成,往往似断非断,似连非连,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或粗或细,极为自然,这又是毛笔难以达到的。
指头不能像毛笔一样含多量的墨和色,不能像毛笔笔尖出水那样慢,所以墨用色往往很极端。然而,这也极易于发挥枯墨法、焦墨法、泼墨法和误墨法等特点,将用墨用色效果推到极致。独具特色的线条和特点鲜明的墨色,使指下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可以达到似是而非,生拙并济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是神到形不到,韵到墨不到。
需要注意的是,指画创作在点、线、面的结合上,不能像笔画那样融和、自然顺畅,它讲究明显突兀、构图险峻,形成强烈对比,突破笔画的程式化,因此,令人耳目一新。
冠县郎庄面塑为何被称为面老虎
郎庄面塑,是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山东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着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郎庄面塑大都用精麦发面,制作简单,用捏、揉、搏、粘等方法造型,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涂胶,然后晾干,做成的面塑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郎庄面塑色彩丰富艳丽、纯度高,除了大面积的红、黄、绿颜色以外,还用少量的****、钴蓝做点缀,最后用墨线细致勾勒,整体感觉活泼跳跃,绚丽多彩。
郎庄面塑多为扁平的造型,宜于干透,可以平放和吊挂。形象刻画极简练夸张,经过蒸熟“发胖”,更增添一种圆浑朴厚的美感。其用色很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品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
关于郎庄面塑的历史,据老艺人回忆,他们知道已有三辈子了。过去传说郎庄有狼能吃人,必须做面老虎吃掉狼,人口才能兴旺,所以他们做的面塑统称“面老虎”。由于有这个传说,郎庄的面塑才能承传下来,邻近的村庄都不会做,郎庄面塑成为鲁西民间艺术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冠县郎庄面塑也由此被称为“面老虎”。
什么是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人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成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相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年间,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
小贩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端,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最后,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这其中,最讲究的一套玩意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
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即大功告成。
什么是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灯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受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在皮影戏中,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之中非皮影戏莫属。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口技有哪些技艺特色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俗称“隔壁戏”。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但据专家考证,相声和四川的相书都起源于口技。古代称口技为“相声”,但它并不是现代以逗乐为目的的曲艺相声,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至今仍流行。
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口技表演者用人体发声器官来模拟和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同时配以表情动作进行表演的一种技巧和技艺。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百技”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