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从心开始
19824000000005

第5章 审视自己的心态(3)

因此,我们在痛苦中要学会调整情绪,学会对自己微笑。要相信,错过了这次幸福,只要有好的心境,幸福一定会再来。我们一日放不下执拗的心态。幸福就像挂在驴子前面的那根红萝卜,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繁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芳草枯了,有再荣的时候;心情坏了,有再好的时候。所以,当你不幸福不快乐的时候,请一定要对自己说一声:“何必计较!”因为当你失去了,还有再得到的时候。

别让狭隘紧锁你的幸福

生活和工作中,总是有大大小小的烦恼让我们感到生活很不幸福,而这些烦恼往往都是源于我们自己的狭隘,这些狭隘的条条框框将我们的幸福囚禁起来。所以,实际上,我们是自己束缚了自己。

一天,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女儿走到他面前,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东西总是很容易就弄乱了呢?”

雅斯贝尔斯便问道:“乖女儿,你这个‘乱’字是什么意思?”

女儿说道:“你不知道吗,那就是指东西没有摆放整齐。看看我的书桌,东西都不在一定的位置,这不叫做‘乱’叫什么?昨天晚上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它重新摆放整齐,可是没法保持很久。所以,我说东西很容易便弄乱了。”

雅斯贝尔斯听完后就告诉女儿说:“那么什么叫做整齐,你先摆给我看看。”于是女儿便开始动手整理,把书桌上的东西都重新归位,然后说道:“请看,现在它不是整齐了吗?可是它没法保持长久。”

雅斯贝尔斯又再问她:“如果我把你的水彩盒往这里移动一二英寸,你觉得怎么样呢?”

女儿回答说:“不好,这么做书桌又弄乱了,你最好让桌面维护‘规规矩矩’的,不要出现那些‘脱线’情形。”

随后雅斯贝尔斯又问道:“如果我把铅笔从这儿移到那儿呢?”

“你又把桌面弄乱了。”女儿同答道。

“如果我把这本书打开呢?”他继续问道。

“那也叫作乱。”女儿再回答道。

雅斯贝尔斯这时微笑着对女儿说道:“乖女儿,其实,不是东西很容易弄乱。而是你心里对于乱的定义太多了,但对于整齐的定义却只有一个。”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个小女孩一样,思维有些狭隘,总是只看到事情固有的一面,而没有发现如此只是一种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我们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对不幸福的定义太多,无论发生什么事件,只要不如意,我们都把它定义为不幸福;而我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却仅仅只有一个,生活中每天要发生那么多事情,那又怎么能保证刚好就符合我们那唯一一个幸福的定义呢?所以,我们的烦恼总是远远多于幸福。

狭隘的经验往往会让生活变得死气沉沉、越来越糟。所以,我们就应该放开我们的心灵,打破狭隘的枷锁,让心灵自由畅快地呼吸,让思维自由地去旅行。你将会发现,没有了狭隘的束缚,生活中的美好、幸福与快乐也就出现了。

詹姆斯·伍德要坐火车从佛勒斯诺去纽约旅行。临行前,他的爷爷克鲁索·伍德来送他,并告诉他一些旅行的经验。

“你上火车后,好好选一个位置坐下,不要东张西望,”克鲁索·伍德告诉他的孙子,“火车开动后,会有两个穿制服的男人顺通道走来问你要车票,你不要理他们,他们是骗子。”“我怎么认得出呢?”詹姆斯·伍德不解地问。“你又不是小孩,会认得的。”克鲁索·伍德似乎有点埋怨。“是的,爷爷。”詹姆斯·伍德点了点头说。

“走不到10公里,就会有一个和颜悦色的青年来到你跟前,敬你一支烟。你就说我不会,因为那烟卷是上了麻药的。”“是的,爷爷。”詹姆斯·伍德微微一怔,但照例点了点头。

“你到餐车去。半路上就有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子故意和你撞个满怀,差点儿~把抱住你。她一定左一个对不起,右一个很抱歉。你的自然的冲动一定会要跟她交朋友。但是,你要理智地走远些。那女子是个‘拆白’。”“是个什么?”詹姆斯·伍德似乎没有听清楚。“就是个妓女。”

克鲁索·伍德提高声音说,“进去吃饭,点两个好吃的菜,要是餐车里人挤,要是有一个美貌的女子与你同桌,与你对面而坐,你别朝她看。要是她逗你说话,你就装个聋子。这是唯一的摆脱之道。”克鲁索·伍德认真地告诫他的孙子。“是的,爷爷。”詹姆斯·伍德不禁有点惊讶,还是点了点头。

“你从餐车回到座位去,经过吸烟间,那里有一张牌桌,玩牌的是三个中年人。手上全戴着看来很僮:钱的戒指。他们要朝你点点头,其中一入请你加入,你就跟他们说,不会说英语。”“是的,爷爷。”詹姆斯·伍德又点了点头。

“我在外边走得很多了,以上并非我无中生有的胡说。就告诉你这些吧!”

“还有一件,”克鲁索·伍德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叮咛道,“晚上睡觉时,把钱从口袋里取出来放在鞋筒里,再把鞋放在枕头底下,头在枕上,别睡着了。”“是的,爷爷,多谢您的指教!”

詹姆斯·伍德向他的爷爷深深地鞠了一躬。

第二天,詹姆斯·伍德坐上了火车,横贯美洲向纽约而去。

那两个穿制服的人不是骗子,那个带麻药烟卷的青年没有来,那两个漂亮女子没碰上,吸烟间:里也没有一桌牌。第一晚詹姆斯·伍德把钱放在鞋筒里,把鞋放在枕头下,一夜未合眼。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就全不理会那一套了。

第二天,他自己请一个年轻人吸烟,那人竟高兴地接受了,在餐车里,他故意坐在一位年轻女子的对面。火车离纽约还很远,詹姆斯·伍德已认识车上的许多旅客了,而客人也都认识他了。火车经过俄亥俄州时,詹姆斯·伍德与那个接受烟卷的青年,跟两个瓦沙尔女子大学的学生组成一个四声部合唱队,大唱了一阵子,获得了旅客们的好评。那次旅行对詹姆斯·伍德来说是够快乐的了。

“我看得出,你一路没有出什么岔子,你依我的话做了没有?”一回家克鲁索·伍德就高兴地问詹姆斯·伍德。“是的,爷爷!”詹姆斯·伍德还是那样地做了回答。

克鲁索.伍德脸带笑容,微微地转过身去,眼望远处自言自语地说:“我很快活,有人因我的经验而得益。”

我们承认经验对人生而言的确是一种财富,但是有的经验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持久有效。如果一种经验、一种观点或是一种态度没有跟随时代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它们就不再是有用的经验,而变成了禁锢人的“狭隘”。

人心一旦狭隘,便会产生固执、偏执、烦躁等行为,我们的判断力、思维也会因此受到巨大影响,而烦恼与失败也就如影随形。所以,千万不要让狭隘禁锢了你的幸福与快乐,将心灵打开,世界给你的感觉必然将不再一样。

远离浮躁.享受宁静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外在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个人内在的处世态度不同罢了。

“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差别十分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则是甜甜圈中间的小小空洞。”这句话透露了快乐的本质。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只看见自己想寻求的东西。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就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

有一天,有位小女孩站在一间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放着几本书的包裹放在柜台边。当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子进来,也开始在柜台前看珠宝时,小女孩礼貌地将包裹移开,但这个人却愤怒地看着小女孩,他说,他是个正直的人,绝对无意偷她的包裹。他觉得受到侮辱,重重地将门关上,走出这家珠宝店,小女孩感到十分惊讶,这样一个无心的动作,竟会引起他如此的愤怒。

后来,小女孩领悟到,这个人和她仿佛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事实上世界是一样的,所以差别的是小女孩和他对事物的看法相反而已。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小女孩一醒来便心情不佳,想到这一天又要在单调的例行工作中度过时,她满腔怨气地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笨蛋也能拿到驾驶执照?他们开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根本没有资格在高峰时间开车,这些人驾驶执照都该吊销。

后来,小女孩和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她心想:“这家伙开的是大车,他一定会直冲过去。”但就在这时,卡车司机将头伸出窗外,向小女孩招招手,给她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当小女孩将车子驶离交叉路口时,她的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开朗起来。

这位卡车司机的行为,使小女孩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依旧,所不同的只是我们的态度。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小插曲,这些小插曲正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最佳方法。要活得快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态度。

现实中,人们忙着用物质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满足。于是,一切喧闹、嘈杂、烦琐的东西充斥在我们周围,人们渴望找一片宁静的港湾。究竟到哪里去找呢?其实,宁静就在你的心里。“宁静以致远”,宁静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满足感、幸福感。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是中空的。撒下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岛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没关系,草籽本来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场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没抬说,“随缘。”

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满新草,有些没有播草籽的地方竞也长出了新芽,泛出了绿意。弟子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

师父的这份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玄机后的豁然开朗。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在心境上会反复振荡于浮躁、得意、狂喜、傲慢、迷茫、不安、沮丧、焦虑、恐惧甚至绝望之间,主要还是急功近利的成就导向。

怀雄心壮志,当然能做事,但怀平常心,照样也能把事做得更好,因为他心无滞碍,自然能发挥出全部潜力。如果一个人能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顺应自然之道,认认真真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就不会患得患失,宠辱皆惊,阵脚纷乱了。

浮躁的反面是宁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最能博得人们的共鸣,曲径通幽的森林峡谷以特有的宁静使游客留恋。大自然赐予我们宁静,我们的生命需要宁静。

宁静是滤过一切利欲渣子的透明情怀;宁静的目光里没有喷涌燃烧的激情,它蕴含的是睿智;宁静的举止没有挥舞出慷慨激昂,但它蕴含的是通达;宁静是智慧的门窗,是烦躁的滤器,是灵感的土壤;宁静如水,能洗去抑郁惆怅和颓唐;宁静如石,能磨掉锈迹,使才智闪光;宁静是在喧嚣中独辟一条幽径,“心远地自偏”。

当你心绪烦躁时,给自己创造一个氛围,享受一下宁静,定会将浮躁的心沉寂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冬夜,雪花飞舞,天地之间一片洁白、宁静,你独立雪中,雪花抚过脸颊,你的心静静的,与天地合而为一,被宁静融化了,融化了……

只有胸怀天地的人,才能享受宁静。宁静是天、地、人的一种默契.也是滋补心灵的精神盛宴。在滚滚红尘中走累了,可寻一静处,在宁静里拥揽天地,看风起兮,看叶落兮,将天地纳于我心,让灵魂飞升。

知足者常乐

在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也会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成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及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是很差的,既不安静,也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吗?”

苏格拉底说:“底层很好啊!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容易。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这些乐趣啊,简直没法儿说。”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便问他:“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觉得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是多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苏格拉底每次遭遇的生活境况并不尽如人意,但他却善于在不利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快乐,让心灵始终保持澄明,心境也就始终充溢着幸福的感觉。

亚伯拉罕·林肯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是啊,我们得到多少幸福,取决于我们允许自己收获多少幸福,也就是我们的一种选择、一种态度。

生活中的很多人,在看到身边的人高就的高就、升迁的升迁、发达的发达,自己却还是在原地踏步,总不免心生艳羡或嫉恨。于是,这些人的情绪也跟随着他人他物的变动而变动着,不能自已。

人生像爬一座山,本来是到山顶看风景的,可是身上背负着各种各样欲望的包袱,就会越爬越累,别说可能登不上山峰,就连欣赏沿途景色的快乐心情也会荡然无存。

人性不知足,而幸福又需要知足,这是一对矛盾。关键就在正确把握其中的度。也就是说,基本的“足”必须争取,而非正常的“足”必须力戒。

知足是一种境界。学会知足,我们才会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被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美好的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得意而浮躁,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水心宽;学会知足,我们才会抛开一切名缰利锁的束缚,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清爽、自由、纯净。因此,知足的人是幸福的人。

常怀感恩之心

1620年,一些饱受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