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秦皇汉武:从秦汉帝国的经略之道看企业做大做强
19872900000022

第22章 帝国经略之路(5)

【点评】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可以集中天下的人力和物力来办一些大事,并确实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有了一番大作为,大秦帝国的国威远播海内外。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也进一步促成了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李斯、赵高等人的怂恿下,秦始皇不顾天下百姓已不堪重负的事实,贸然征发70万人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基,结果使老百姓的处境如雪上加霜,大批的青壮年被征发去服役,农村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凋弊。老百姓怨声载道,儒生和方士也趁机大发牢骚,枰击秦始皇的暴政。秦始皇逐渐把秦王朝推向了天下百姓的对立面。

【链接】

秦始皇不顾国家的实际承受能力,大兴土木,招致民怨沸腾、一片诅骂的做法,给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个很好的教训:经营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

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要务,企业在处理发展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量力而行,才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把企业做大做强。

万向集团是目前国内的知名企业之一。在其创业初期,鲁冠球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依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此时的鲁冠球顶多只能说有“干一番事”的个人雄心壮志,谈不上所谓的“战略设计”,其目标也只不过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但正因为他务实,不好高骛远,一个一个脚印地走,扎扎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他的企业才呈滚雪球之势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与此相似的是,另一家著名企业联想集团在创业之初也是采用量力而行的发展策略,一步一步地使自己发展壮大的。在联想创立之初,它不仅毫不起眼,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连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为了维持生存,这个取名为“中科院计算机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企业干起了与“新技术”毫无瓜葛的生意,比如倒卖彩电、旱冰鞋甚至布匹等等,而这种“摆地摊式”的起家模式并未影响联想后来的发展。因为,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必须生存下来。

后来,他们终于抓住了一个机会,为中科院进口的500台IBM电脑进行验机、维修和使用培训,赚了70万。至此,联想总算安全度过了企业创立阶段的恐惧期,不仅运转了下来,并且还为日后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不仅在创业的初期,企业的发展必须要量力而行,而且,即使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想做大做强、持续发展,也必须要量力而行。有一位叫郭华超的人就是因为企业在取得出乎意料的迅速发展后,误认为把企业做大就是大做,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结果导致一个发展势头非常良好的企业陷入了生存危机。

郭华超从事的是金箔行业,金箔据传是炼丹的产物。南京在东晋时被称为建康,是东吴、东晋及宋齐梁陈的国都,号称六朝古都,被视为金箔的发源地,而南京金箔集团则为全球同行之首,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30%。

在创业之初,郭华超与南京金箔集团签订5年协议,租下了该集团在珠三角地区的经营权。他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企业的发展非常顺利。很快,郭华超就被称为“贴金能人”,在室内外装饰行业中扬了名。

郭华超在五年协议期间的营业额年年翻番,公司四次搬家,规模越来越大。2000年协议期满后,郭华超开始自立门户、自树品牌。企业在鼎盛时期,他旗下的华箔行拥有香港、广州、梅州、南京和北京五家全资子公司,在深圳市的15家大型商场设有专柜,在国内拥有36家区域代理商。有了华箔行这个品牌,郭华超又着眼于海外,在莫斯科、多伦多和阿联酋设立了贸易网点.。

到2001年,华箔行的年销售额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时的郭华超雄心勃勃,他已经不满足于眼前的规模,心里一心想着玩大的,开始把做大企业理解为大做企业,不再想像以前那样量力而行地经营企业了。

他不仅在金箔行业内迅速扩大规模,还涉足造酒业。2001年,当酒鬼酒高举起“文化酒的引领者”这一大旗时,华箔行在首创贴金酒瓶的同时也搭便车喊出了“酒类包装的一次革命”。贴金酒瓶使得华箔行名声大振,酒鬼、古井、洋河、金六福、百年老店等名酒都和华箱行建立了业务关系。

郭华超一心想要大做,想在酒类包装行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为了发展公司的业务,他专门请了两位公关小姐,每个人都有半斤以上的酒量,任务就是陪酒厂的客户喝酒。经过一番公关,他的贴金酒瓶的生意做大了,但苦恼也随之而来。虽然酒厂的订单很多,但支付的订金却寥寥无几,很快地,郭华超就感到了资金周转的困难,并渐渐地难以为继了。

市场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风险经济,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一种投资都会给自己带来风险。因此,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弄清楚做大与大做之间的区别,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人员的配备,都要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一切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不影响企业的生存为前提P只有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做到有序化,发展才能做到持续化,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做大做强。

§§§第六节 不做“全能”的经营决策者

【历史追踪】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谏,要求秦始皇仿商周旧制,分封子弟功臣为诸侯,以为朝廷的屏障。

秦始皇下令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丞相李斯于是给秦始皇上了一封咄咄逼人的奏书,矛头直指儒家及诸子学说。说商周最后之所以纷乱不堪,战乱不息,完全是因为诸侯国林立,各自为阵。儒生们以古非今,其言论非常不合适宜,应当予以禁止。他建议史官将《秦记》以外的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夕卜,天下所有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送到郡中烧毁。有敢妄谈《诗》《书》者杀头,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令下30日不烧即判刑。只保存医药、卜筮、农书等方面的书籍不毁。如果有人想学法令制度,可以拜官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书李斯这封奏书,连同秦始皇的批文,构成了秦朝的“焚书令”。焚书令颁行全国,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拉开了序幕。

因为要焚书,地方官员便到处搜书,很多人不愿把书交出来,官府不得不抓更多的人,拆更多的房子。尤其是在齐鲁一带,民众的抵触情绪非常强烈,在曲阜,当地方官吏要拆孔府的大成殿时,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抗议,而且很多官兵也都不愿执行这一命令。.

这件事传开后,很多人都感到非常气愤,在街谈巷议中抨击时政的人到处都有,于是有更多的人下狱。更让官府感到头疼的是,原先已接近销声匿迹的市井游侠,如今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袭击地方官员和执行焚书命令的办案人员,一天数起,弄得到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对此,各地的郡守都纷纷要求朝廷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杀之权,甚至要求朝廷派遣大军以防止民乱。

接到各地的奏报,秦始皇立即召集李斯和蒙毅商议对策,并把长子扶苏也叫来了。

始皇觉得扶苏和自己长是非常相像,只是太忠厚仁慈,有点软弱。

秦始皇突然意识到儿子快28岁了,还没有任何政治经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考验,比起当年28岁的自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当年自己在这个年龄时已经当了15年秦王,在内政、军事、外交上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大风大浪。所以,他决定开始让扶苏接触军国大事。

在商议过程中,李斯和蒙毅就一个谈原则,一个谈实际,彼此争论不休,始皇一时也不能定夺,于是他便问扶苏的意见。

扶苏认为,立法宜严,但执法宜宽,因为人事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是区区几条死法令就能够包涵的。譬如说,秦地老百姓不注重读书,在这些地方执行焚书令很容易,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但是,齐鲁两地文风甚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藏书,大家都喜欢读书,所以,要在这两个地方执行“焚书令”,肯定会阻力重重。尤其是在鲁地,那里是孔子的故乡,孔子在那里被称为圣人,如果要拆他的祀庙,恐怕会招致民众的抗议,甚至会引发更大的风暴。所以儿臣斗胆建议,对于挑拨是非的人一定要严惩不贷,但大成殿不必拆除。朝廷应该派人去安抚一下,恩威并济,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很快平息老百姓的不满。

听了扶苏的建议,始皇问李斯和蒙毅:“扶苏的意见,两位卿家以为如何?”

两人一致赞同。但是,李斯不敢前去执行安抚工作,因为他心里明白,焚书一事是由他引起的,如果前往鲁地,不仅鲁地的百姓要找他讨个说法,那些刺客游侠恐怕也不会放过他。而秦始皇觉得派蒙毅去又不够分量,于是决定派长子扶苏去。

扶苏轻车简从,只带了少数护驾人马,深入民间探访民情,并做好探访纪录。

他取道魏地,经过原来的赵国和齐国,前往鲁地曲阜解决孔府大成殿问题。 ?

一路上,他明令地方官免掉接送等繁文缛节,也不要他们随同陪护。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只带着两名侍从,在市井茶楼闲逛,以此了解民间实情。

他沿途和地方官及当地的父老亲切谈话,了解事情的真相,明白了焚书令对绝大多数民众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一个县城中找不到几家藏有古籍的,99%以上的人对这些书烧不烧也漠不关心。因为农民工匠绝大多数不识字,就是认得几个字的,也不会读这些艰涩的古籍;商人虽然识字,但忙着赚钱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关心这些?剩下真正在闹的,只有那些个靠古籍为生的儒生和其他各家学者。

虽然如此,但焚书所引起的后遗症是可怕的,诸如地方官员乘机勒索;仇家借此诬告兴讼;儒生在中间挑拨煽动,说这些古籍都是上天借由圣人传下来的启示,贏政烧这些书就是亵渎上天,背逆天意,天下人都会跟着他遭殃。

当然,一路上,他所见最多的是得不到休养生息的人民和破碎凋敝的农村,很多地方的现状让他惨不忍睹。他一面安抚百姓,一面告诉地方官焚书令到此为止,不得定人以罪、勒索贿赂,更不得以嫌疑的罪名拆人房屋,除非真正抓到了真凭实据。

他沿途査办了几名借焚书令贪污和公报私仇的官员,将其流放到北边修筑长城,老百姓拍手称快。他还将民众所提的意见全都记载下来,作为日后劝谏皇上的依据。

他所到之处,民愤一一平息,地方父老称贺道谢,互祝将来会有这样仁慈的好皇帝。

他到了曲阜后,先在郡守和孔跗等人的陪同下祭拜了孔子陵墓,然后让郡守等人退去,单独来到大成殿。看到孔子生前的种种遗迹,扶苏不禁肃然起敬。他要侍从备好三牲香烛,又祭拜了一次孔子。而后,他摒退左右,和孔鲋就焚书问题深人地交换了意见,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焚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回到咸阳后,扶苏向秦始皇报了这次巡行的所见所闻。

秦始皇听了扶苏的汇报,喜怒参半。喜的是扶苏继承了他性格上的优点,处事果断,不受传统惯例的限制,而且外圆内方,处事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怒的是他擅作主张,在无形中中止了焚书令,这种违背皇令的行为,让非常自负的他心理感到非常不舒服。

不过,秦始皇还是好言安慰了扶苏一番,然后说:“如今有赖吾儿,各地风潮大致平定。而在咸阳这方面,愚儒装神弄鬼、以古非今、挑拨老百姓的案子也已结案。”

“有多少人受到株连?”扶苏关心地问。

“460人而已。”

“请问父皇,将如何处置这些人?”扶苏问道。

“丞相和廷尉均拟议坑杀。”

扶苏急切劝谏道:“父皇,千万不可如此,如今天下初定,这些人在各地很有影响,堪称精神和舆论领袖,要是杀了他们,会引起老百姓的极度不安。”

“不过,这些人当中,确实有不少装神弄鬼欺骗朕的,也有以古非今诽镑朕的,如果不对他们实行严惩,那么朕将如何警告天下!”始皇气愤地说。

扶苏本来想另外找时间详细禀奏民间的疾苦,但是在情急之下,他竟然不顾始皇此时的情绪,索性将一路上所见的严刑峻法所导致的流弊和盘托出。

始皇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扶苏知道父皇生气了,但还是不顾一切将话讲完,泪流满面地哭谏说:“父皇日夜为国操劳,但这些政策下达之后,经过层层扭曲,造成的却是这样恶劣的后果!”

扶苏说完了,始皇站起身来,不停地走来走去,语气坚定地说:“愚儒以古非今,认为应该分封立国,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战乱的根源,他们明明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老百姓怪朕不该动用这么多人力,但自尧舜以来,闹了多少次饥荒,饿死了多少人,他们算过没有?朕修道路,兴修水利有什么不对?”他怒视着跪在地上的扶苏,继续说道:“既然天下人都拿修筑长城和移民实边的事来指责朕,那么请他们到北边去看看,那里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天天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几年辛苦所得的一点成果,转眼之间就有可能被匈奴全部拿走,甚至还要陪上自己的性命。如果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那么匈奴之祸就会逐渐蔓延到内地来,大秦帝国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别人不懂,你是朕的长子,你应该懂!”

始皇越说越气愤,不过,最后却突然停住,语调陡然缓和,他望着胡苏说道:“扶苏,朕现在命你去上郡监蒙恬军,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民间疾苦。还有,顺便向蒙恬学点军事,将来会对你有好处的!”

最终,秦始皇还是照丞相和廷尉所议——坑杀了那460名儒生和方士。

【点评】

秦始皇的焚书令下达后,引发了民众的抗议,尤其是那些读书人。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平息民愤,他派农子扶苏到各地巡查。扶苏为人忠厚,办事英明果断,很快平息了各地的怨气,缓和了矛盾,并在无形中中止了“焚书令”。此举大快人心,深受老百姓欢迎。.但是,秦始皇对扶苏擅自废除自己下达的“焚书令”心怀不满,尔后,扶苏又在坑儒这件事情上忤逆了龙颜,于是,彻底激怒了秦始皇e在秦始皇看来,扶苏是要全面否定他的既定政策,因此,刚刚让扶苏参政的秦始皇又把扶苏流放到北禮监军去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个人英雄主义意识非常严重,“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已经膨账到了极点,他已经容不下任何反对的意见,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哪怕是自己心目中的接班人,他也绝不让他反对自己的既定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