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人类社会是在竞争中前进的,就像赛跑一样,人人争先,都想得第一名,可是老子的思想与众不同,他郑重其事地宣布“不敢为天下先”。人在社会上要表现柔弱,不要争强好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确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般人的思维是聚敛式的,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正面,而老子的思维是发散式的,能看到事物的里面、反面。“不敢为天下先”既是保身避害的处世方式,更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尤其在身处逆境、困境、险境,势单力孤的时候,更需要隐忍谦卑、静待其变、迂回转进。历史上众多斗智斗勇、以弱胜强的事例,都能证明它的真理性。至今民众中流传的“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让人不为低”“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等俗语,都与老子“柔弱不争”的思想一脉相承。
即使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隐忍退让仍然能够提供成功有效的经营策略。比如商人常说的“有钱大家赚”就是忍让的一种表现。经营行为本来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可是你斩尽杀绝,不肯让利,就不会有合作伙伴。极端地说,根本也就不会有商品经济。因为全叫你垄断了,还有什么市场竞争呢?可见市场竞争是以忍让为前提的。
一味退缩、忍让,大概会很让人感到窝火、憋气,“忍耐是有限度的”,总有“忍无可忍”“让无可让”的时候。也许你会责怪我们:“为什么单单教我这样去做‘缩头乌龟’?”请不要着急上火,“乌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实并非只知道“缩头”。仔细分析起来,乌龟是很有智慧的呢!你看,当对方气势汹汹逼过来的时候,它并不是急于“生死相搏”,而是利用自己坚硬的外壳,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消磨对方的斗志,消耗对方的实力,然后它会恰到好处地伸出头来,看准对方的要害之处,狠命地咬上一口!这蓄势而发的一口,这雪耻报仇的一口,即使不能将对手置于死地,至少也能扭转局势,取得胜利。
放弃完美,获得真正的幸福
有句话说得好:宽容就是不认为和自己不同的便是不对的。把它用来形容到感情之事上,就是,爱之博大在于,不认为爱人和你所想所做的不同,便是不爱你了。
夫妻一同买水果,在一个猕猴桃摊前,妻子对丈夫说:“我们买这堆小的吧,便宜。”丈夫听后撇撇嘴说:“我看还是大的好。”不想这话却惹恼了妻子,妻子当时把脸拉下来,扔下已挑好的几个猕猴桃说:“你是嫌我买便宜的了?那你自个儿爱买啥买啥好了!”
其实,大小猕猴桃不过是相差五毛钱的事,却让妻子无端心痛了整整一路,任凭丈夫怎样解释,妻子就是认定了他嫌弃自己买的是便宜货。
后来,丈夫也急了,朝妻子大吼了一句。妻子先是一惊,而后沉默地看他。丈夫倒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状,低着声音说:“你看你,你咋那么敏感呢你,你误会冤枉我了,我还不能反驳一声啊?这么大点的事至于你升华到这个高度吗?我是犯了啥原则性错误了吗?”
被丈夫这么一问,妻子沉默了,但心里还是委委屈屈的。过了几天,再提及时,丈夫居然把这事忘了,还反问妻子:“你说有多少事咱俩意见是不统一的,难道非得所有的事情俩人想法完全一致才能相爱吗?不是说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就是不爱你了。”末了还来了句,“你呀就是被惯的。”
也许,尘世间的情侣吵架大多是这种比鸡毛还琐碎的小事,旁人觉得云淡风轻,可当事人却有如翻江倒海般;事后觉得不过是比针鼻儿还小的事,但当时却觉得致命一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谁是按着你的要求塑造的。拥有唯美思想的人,只会一味地要求,施予对方过多的压力,最终导致爱情破裂,两败俱伤。
在适当的时候,尊重另外一个独立个体的本色,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接纳矛盾,让爱情在螺旋上升中得到升华,或许这才是赢得幸福的明智之举吧!
成功离不开
长久的妥协
成大事者必有远志,而妥协正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理智地谋求长远目标的体现,善妥协者能成大事。
史上有人评论楚汉之争,说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关键在于刘邦能妥协,项羽不能妥协。刘邦低三下四与项羽结为金兰,屈膝纳拜,委身项羽麾下,甚至笑对烹其父,都是忍常人之不能忍;而项羽,很多时候是“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白白浪费战无不胜的神勇(只有一次,不该忍的时候,却忍了,那就是在鸿门宴上放刘邦一马)。刘邦在妥协中羽翼渐丰,待时机成熟,就直攻项羽软肋,取得全面胜利。
妥协,并不是示弱,它是一种养精蓄锐,一种蓄势待发,一种对命运的默默挑战。明知道自己是鸡蛋,何必非要往石头上碰呢?
妥协更是一种度量,一种宽容。以宽宏之心待人,可以赢取别人的信任和帮助,有宽容之心,方有忍人之道。
《三国演义》中祢衡骂曹操,骂得曹操一佛升天,二佛出世,但曹操冷静地容忍了祢衡的放肆,把他安全“送”到荆州刘表那里;袁绍进攻曹操时,陈琳曾帮袁绍写了三篇檄文,骂到曹操祖宗三代。后来,陈琳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不但不杀他,还委以重任。正是曹操具有大家风范的妥协之心,他的周围才始终围绕着一群高素质的文臣武将。
逆境中要妥协,也许是不得不妥协,比如勾践卧薪尝胆,因为力量微弱,只有在妥协中积累信心,积极奋斗。但是顺境中同样要妥协。一马平川,平步青云,固然是人人欣羡的,然而鲜花美酒之中也有危机埋伏。有的人前半生灿烂,后半生黯淡;有的人前半生显要,后半生凄凉,就是在顺境中不能妥协,或者过于张扬,成为众矢之的,或者春风得意,大意失荆州。一代名将韩信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早年能忍胯下之辱,可当了将军之后,得意忘形,不那么听刘邦的话了,最终吕后怕他造反,骗他进宫,将他装在布袋中,用磨得尖利的竹签刺死了他。
如果说在逆境中妥协是一种坚韧,那么在顺境中妥协就是一种谨慎,一种成熟。
当然,要做到逆境顺境都能妥协,并不容易。妥协是痛苦的,但它的结果是甜蜜的,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妥协呢?有时候,一个人能妥协多少,就表明他能做多大的事情。
忍得辱中辱,成得人上人
在狂风暴雨中,飞禽会感到哀伤忧虑、惶惶不安;晴空万里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祥和之气,而人的心中则不可以一天没有喜悦的神思。
天底下有能耐的好人本来就不多,应该想着同心协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不能因为各自的思想方法不同,性格上的差异,甚至微不足道的小过节而互相诋毁,互相仇视,互相看不起。古人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样做下去,其实谁都不好看。抬头不见低头见,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十分有缘,两人在公元1019年与1021年相继出生,仿佛有约在先,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完全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马光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们中间,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某种典范。
做官好像就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却慢慢地变得狭窄起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反目成仇。倒不是因为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人们简直不相信,他们是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两位智者名人成了两只好斗的公鸡,雄赳赳地傲视对方。
有一回,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仰着脖子把酒喝了,轮到王安石,王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愚弄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一个满脑子知识智慧的人一旦动怒,开了骂戒,比一个泼妇更可怕。王安石以牙还牙,祖宗八代地痛骂司马光。
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而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骂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动都有所悔悟,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
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仿佛是又有一种约定似的,两人在同一年的五个月之内相继归天,天国是美丽的,“拗相公”和“司马牛”尽可以在那里和和气气地做朋友,吟诗唱和了,什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性格相违,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朋友之间相处,需要用“和气”来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人和人都是不同的,对于性格、见解、习惯等方面的相异,要以和为重,若“疾风暴雨、迅雷闪电”,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友谊破裂,反目成仇;而若和气面对彼此的不同,进而欣赏对方的优点,则对方也会对你加以赞美。这样一来,你们的“祥”和“瑞”也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