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站在巨人肩上——写给孩子的人生设计启蒙书
19875200000031

第31章 启迪篇——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5)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时候就死了。13岁时,他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之后又跟随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主要以自学为主。后来,他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

为了完全彻底地掌握人体结构,他曾亲自解剖进行研究。时兴的新帕拉图主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

23岁时,米开朗基罗接受法国红衣主教的重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出了雕像《哀悼基督》。随着这座雕像的完成,年轻的米开朗基罗一举成名,人们不由惊叹,又一颗雕刻巨星崛起了!1501年,年仅26岁的米开朗基罗创造出了至今依然为整个世界所倾倒所熟识的伟大作品——雕像《大卫》。

年纪轻轻便成就斐然、声名远播,这一方面使得米开朗基罗倍受人们的推崇和爱戴,另一方面,也使他遭受了来自同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的敌意和批驳。许多艺术家嫉妒他的卓越才华,惧怕他的崛起。这其中,对他最为嫉恨的,是大建筑师布拉曼特。

布拉曼特在当时的建筑界是个一言九鼎的人物,享有崇高的威望,并深受教皇的器重,委他以总建筑师的重要职位。米开朗基罗的迅猛崛起,使得布拉曼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和危机,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势,千方百计地压制、刁难米开朗基罗。

这一年,教皇委派米开朗基罗去建造他的华丽墓穴,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是展示才华的大好时机,米开朗基罗欣然受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仅仅为了挑选完美的石块,他就花费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但建造坟墓的工程尚未启动,就被教皇喊停了。原来布拉曼特见由米开朗基罗负责这项浩大工程,心中嫉妒,生怕他在教皇那里抢了自己的风头,便在教皇面前不停游说,说生前造墓不吉利,倒不如重新修缮圣彼得教堂,可使圣父伟业锦上添花等等。教皇听信了这些话,让布拉曼特去主持大教堂的修缮。至于米开朗基罗,教皇则根据布拉曼特的建议,叫他放下刻刀,去为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十二使徒像。

米开朗基罗从未学过绘画,而且他也瞧不上绘画,他一生只承认自己是雕塑家,即便后来他的画作足以与其雕塑相媲美,也依然如此。他明白,这是布拉曼特的馊主意,想借机压制和作弄他。以他的脾气,他完全可以拒绝接受这项因为嫉妒而故意刁难给他的任务,但他经过反复思量,最终还是接受了这项任务,他决心要在丑陋的嫉妒上开出绚丽的花朵来。

在这间短廊式的500多平米的天顶上,米开朗基罗除了完成全部壁画,还要加上装饰,然而,除了配制颜料的助手外,没有第二个人肯上18米高的脚手架上帮助他。他独自仰卧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未干的颜料不断地滴在他的脸上,很快就积了厚厚一层。人们无法想像,他是以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浩大而艰巨的工程的。当他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受到严重损坏。事后,他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当时,米开朗基罗不过37岁,可是长期高仰脖子的艰苦作业,使他的面容变得憔悴不堪,已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经过长达4年5个月的辛苦创作,工程终于竣工了。

罗马西斯庭小教堂内的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丰碑,它与同一教堂的另一幅壁画《最后的审判》一道,构成了他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这两幅壁画工程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最伟大的艺术贡献。当同样嫉妒他的的画家拉斐尔看了这幅巨大的天顶画之后,也不由赞叹道:“米开朗基罗是用上帝一样杰出的天赋创造这个艺术世界的!”

而米开朗基罗却这样评价这幅巨制的诞生:“嫉妒没有把我击倒,反而给了我力量,是嫉妒成就了这幅天顶画。”

阅读点睛:和米开朗基罗不同的是,很多人害怕嫉妒,甚至到了畏忌如虎的地步,以至于因此让自己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实,很多时候,嫉妒完全可以做为奋进的动力。

梁晓庆:每个人都是一颗萤火虫

王国军

梁晓庆,著名残疾人画家。

他本来拥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可是五岁那年,一个交通意外,让他的左手变成了残废,然而这还只是噩梦的开始。由于医生的误诊,他的另一只手在三个月后也出现了萎缩的现象,去过很多医院,医生们说要是在三个月前还有希望,可现在也只能爱莫能助了。

那一刻母子俩哭成了泪人。

六岁时,他已经不能用手吃饭了。他开始感到绝望,拒绝进食,母亲不知安慰过多少次,他不听,反而一次次问:“妈妈,我的手呢?我的手在哪里?”母亲难过的转过身,她不知道怎么去安慰这个受伤的孩子。

接连的不幸,把她推倒了绝境。但此时,无助的她深深明白,当下的情景,除了自救,他已经找不到其他办法了。

周末那天,公司本来加班,她请了假,带着孩子去了郊外的墓园。在几个孩子的墓前,他们停了下来,她轻轻念着上面的文字,念着念着,儿子的眼睛就湿润了。

她摸着儿子的头,问,你有什么感受吗?

儿子感到很震惊,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反应,他转过头看着母亲。她没理会儿子,接着问,和他们相比你觉得自己幸运吗?

儿子开始不说话,接着重重地点了点头。

儿子恍然大悟,终于接受了现实,他开始学着用牙齿咬筷子,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他从没放弃。努力不会白费,一周后他不需要母亲喂他吃饭了。两周后他顺利通过入学考试,进了附近一所重点学校就读。他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残疾人。

在学校里,他选修的专业是美术专业。因为有母亲的期望和鼓励,他克服了自卑,他表现的异常努力,由于没有双手,很多事情他都是靠牙齿和双脚来完成的,一张简单的试卷,同学们半个小时可以完成,他却要花一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的时间,尽管如此,他却从没放弃。期末考试,他次次都能拿到奖学金,他甚至报名参加了全市的创新作文大赛,因为时间的限制,他最终没能完成,但他心满意足了。

他一直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画家,可是这项连常人也颇难驾驭的艺术,何况是一个失去双手的孩子呢。他征询母亲的意见,母亲义无返顾的支持他,看到母亲脸上信任的微笑,他自信地笑了。

他想跟本市最著名的一名画家学艺,可这个画家要求很严,母亲几次去求情,画家都答复,只能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话。他有些丧气了,一度想到放弃。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考核,母亲请假呆在家里,专程教他作画。一天,两天,三天。他的牙齿都咬出血了,可还是不象个样子。母亲只好无奈地说:“明天你什么也不管,你的心里只装作画。”儿子半疑半惑的点点头。

第二天。前来面试的人很多,画家只会从中挑选三个。轮到他上来的时候,下面的人都抿着嘴笑了。想想也是,一个双手都没有的人来学画画,不让人笑掉大牙才怪。可是他没理会管,那一刻他的心里只有画,就这么静静的画着。当他把画举起来的时候,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没有人嘲笑,只有惊讶和佩服,片刻后场中掌声雷动。

2008年6月20日,他参加了奥运圣火在重庆的传递,他的出现被认为是众望所归。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就是梁晓庆,著名的残疾人画家,他的故事被很多人传诵。现在他在重庆办了一个残疾人画班,他立志要让所有喜欢画画的残疾人都实现这个梦想。

圣火传递之后,她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当听到很多和他有相似遭遇的残疾人先后选择了自杀,她立刻惊讶得说不出来。“这简直不可思议,”她不假思索地说,“命运对每个人总是公平的,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想方设法为你打开属于你的另一扇门。生命的期限不长,所以我们得奋斗,努力,努力,再努力!”

在外人看来,到了这种境地,梁晓庆的话多少有点让人感慨年华易逝的无奈,但她对成功和人生的感悟却是出自肺腑,毫无做作之意。

当有记者问他说圣火传递的感受,她说了一句最能代表全中华同胞的话:“在奥运面前,每个人都是一颗萤火虫,连起心来,就能不断创造生活和生命的奇迹。”

阅读点睛:每个人都是一颗萤火虫,连起心来,就能不断创造生活和生命的奇迹。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不能战胜的呢!

毕加索: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

刘东伟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