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站在巨人肩上——写给孩子的人生设计启蒙书
19875200000004

第4章 梦想篇——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想像力(4)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是茅以升很久以来的愿望。1951年秋季的一天,茅以升参加了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政务会议,讨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各项方案。周总理对他说:“你建过钱塘江大桥,对建桥富有经验,希望你对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多出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啊!应当造得出色,把工作搞好!”

“总理,你放心吧!我一定竭尽自己的能力,把桥建好。”茅以升回答。

从那儿以后,茅以升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工作上。他反复查阅了解放以前积累的大量资料,又同技术顾问们一起,对武汉地区长江的地势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和勘测。不知拼搏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茅以升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大桥的设计工作。

1955年9月,茅以升同全体建桥大军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施工。他与大家同甘共苦,团结奋战,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在宽阔的长江上,架起了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

阅读点睛:梦想是人生的起点,每个人都应从小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从此,沿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开始漫长的旅程。只要我们能像茅以升这样,勤奋学习,埋头钻研,也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探索人类的起源

佚名

裴文中,籍贯河北,生于1904年1月19日。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少年时代的裴文中,家境贫寒。父亲是个穷教书先生,微薄的薪水,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所以,裴文中小小年纪就经常提着口袋去借粮。

可他一直渴望到学校去读书。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年纪还小,学校很远,住校很苦的,等过两年你再长大一些,爹一定送你去学校读书。”

“爹,只要能读书,我什么苦都能吃,您就送我去读书吧!”裴文中央求着。

父亲被打动了。1913年,九岁的裴文中,跟随父亲到离家很远的开平镇滦县第二高等小学堂念书。学校生活条件很艰苦,裴文中经常饿着肚子去上课。对这些,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心想:“饿一点怕什么,在家时不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吗?只要能读书识字我就高兴。”

晚上睡觉也碰到了难题。裴文中在乡下睡惯土炕了,土炕又宽又长,在炕上怎么打把式都没有关系。可现在改睡木板床,他经常在睡梦中掉到了床底下。怎么办呢?他找来一根绳子,每次睡觉之前把自己捆在床上,以后他再也没有掉下床。

裴文中刻苦学习,很快读完了高小,他想上中学,可又担心家里拿不起学费,就考进了免费的师范学校,继续学习。

裴文中不光认真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还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尤其喜欢看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有一天,裴文中读了一本书。这本书讲到人是怎么来的,说很早很早以前,天地间是没有人的,后来有一个叫做女娲的天神,把黄土掺上水,揉成团,捏成一个个像人一样的小生物,这就是“人”。

裴文中读了这些,感到很奇怪,就跑去问老师:“老师,您说人真是用泥巴捏出来的吗?”

老师听后笑了笑,说:“这是神话传说,不能当真,因为并没有女娲。但是‘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裴文中的心,激发了他探索人类起源奥秘的兴趣。从此,心里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研究人类的起源。

1921年,裴文中从师范毕业以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理科预备班。两年后,他又考上了北大地质系。当时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报考法律系,因为学法律,毕业后可以找到有地位又挣钱多的职业;可学地质就不同了,不但不被人重视,还要经常到野外去考察,跋山涉水,餐风饮露,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裴文中早已立下了考古之志,要去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还是报考了地质系。

1927年,裴文中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了。可在当时,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他虽然很有才华,却很难找到工作。裴文中天天写信,到处求援,希望能找到工作。有一天,他给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去了一封信,想碰碰运气。出乎他的意料,没过几天,裴文中居然收到这位素不相识的翁先生的一封回信,介绍他到地质调查所去研究山东的三叶虫。裴文中非常高兴,虽然报酬不多,可他毕竟找到了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

1928年,裴文中来到北京周口店,参加发掘古生物化石的工作。开始,他只是顶替一位辞职工人的名额来帮助工作的。没想到,他后来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口店龙骨山上有大量古生物化石,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注意。1927年,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后不久,瑞典人奇林发现了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于是人们断定,这里肯定会有古人类的化石,就更大规模地发掘起来。裴文中在大学学的是无脊椎专业,而古人类属有脊椎动物。他刚到这里,知识就不够用了,还要靠工人带着辨认各种化石:鹿牙、鸟骨、人牙,一个个地比较。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一边自学有关书籍,一边坚持和工人一起发掘。发掘工作的负责人正是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也是北大地质系毕业的。他见比自己小好几岁的裴文中这么刻苦,很赞赏,就让他做自己的助手。裴文中进步很快,没多长时间,鉴别化石的本领就高出工人了。

1929年,他成了发掘工作的负责人。这年冬季,裴文中和工人们仍然在发掘着。他们在洞的北面,发现了一个小洞。

裴文中等人下到洞里一看,动物化石还真不少。当时,天气非常寒冷,本该结束一年的发掘工作了。但是,裴文中信心十足,决定再挖几天。1929年12月2日下午4点钟,这是我国和世界人类学历史上极不平凡的时刻。当时已经是日落西山,天色渐暗,寒风在山谷中呼啸。裴文中和发掘工人们,在12米深的洞里点起了蜡烛继续挖掘。一个工人发现了一块化石,不知是什么,就叫裴文中来看。突然,一件奇特的东西映入眼帘。裴文中见了,不禁大喊了一声:“啊!是猿人的头骨!”在场的工人们立刻围拢过来。裴文中亲自拿起铁撬动手挖,这个在龙骨山沉睡了五十万年头骨,被“请”了出来。

几年中,裴文中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他又找到了一些“北京人”的化石,“北京人”用过的骨器,以及动物化石,还发现了被烧过的石头、木炭、草木灰。

“这证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会用骨器了,还能用火取暖,烧烤食物。”裴文中说,“我们继续发掘,一定还有收获。”

裴文中后来又发现,在烧过的灰烬里,有许多石英石碎块。“石英属花岗岩,这一带是石灰岩,怎么石英会到这里来了?”他这么想,就把这些石头带回去,洗刷干净,研究起来。

有些人见了,直发笑,说:“这种碎石头,马路上多得很呢!”

一个负责的人还大惊小怪地说:弄这么多石头干什么?快拿走!

裴文中没有动摇。经过研究,他认为这是“北京人”用过的石器,是劳动工具。这说明了当时的人已经能制作工具,会用火,是“人”,不再是“猿”了。后来,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证明,被确认了。这件事的意义太大了,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从此,“北京人”作为古人类的一个时期的代表,被世界公认。“北京人”在考古学上的价值大大提高了,裴文中为此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阅读点睛:读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当一个人有了梦想时,人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只要像裴文中这样,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永不动摇,不断探索下去,就会离人生的目标,越来越近。

将梦想置顶的医学家

朱砂

雷奈克,出生于1781年2月17日,法国医学家,听诊器的发明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生命里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在最需要呵护的童年里失去母亲,6岁的法国男孩儿雷奈克便是其中的一员。

雷奈克的母亲患有非常严重肺结核病。温暖的笑,苍白的面容、消瘦的身体、和暗夜里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是母亲留给小雷奈克最初的、也是最深的记忆。

幼年时的雷奈克几乎没有得到多少母爱,便被父亲送到了叔叔家寄养。母亲的肺结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当时的医学根本就无法医治。一家人都希望小雷奈克能远离病源,有个健康的身体,然而,很不幸,年幼的雷奈克还是遗传了母亲的肺结核病。

雷奈克的叔叔居洛木是个医生,尽管他对待小雷奈克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疼爱,然而叔父的关心却终是无法代替母亲的怀抱,每当身边的小朋友一脸幸福地说起自己爸爸妈妈时,小雷奈克总是悄悄地躲到一边,沉默不语。

多少次,暗夜里,从睡梦中醒来,面对窗外皎洁的月光,小雷奈克静静地想,等将来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当全法国最出色的医生,让所有像妈妈一样的人都能摆脱病魔的困扰,快快乐乐的地生活。为此,虽然身体羸弱,可小雷奈克的意志非常坚定,从背上书包的那一天起,他便成了班上学习最刻苦的学生。

1801年,带着父亲和叔叔凑起的600法郎,19岁的雷奈克只身来到巴黎,向巴黎最有名的大医院——创建于1607年的慈善医院递交了入学申请。雷奈克之所以选择这家医院,是因为它拥有当时最有名的医生科维萨特。科维萨特是19世纪法国医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一度曾经做过于拿破仑的御医。

在科维萨特的帮助下,仅仅用不了不到三年的时间,雷奈克便通过了当时最优秀学校的所有严格的资格考试,获得了一名法国医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被选进属于皇家医学会的医学卫生学院。后来,他如愿以偿的成了巴黎内克医院的一名医生。

从医的每一个日子里,雷奈克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做一名最优秀的医生,竭尽全力的帮助每一个患病的人。

然而,许多时候,不是光靠个人努力和热情就能解决问题的。

一次,雷奈克接诊了一名女病人,很胖,雷奈克给她检查后并没发现任何异常,然而病人痛苦万分的表情却分明昭示着她确实有病,而且病的很重。那个女人在医院住了好几天,最终也没检查出病因来,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她死了。

征得家属的同意后,雷奈克解剖了病人的腹腔,发现腹腔内有大量的积水。原来,这个胖病人的腹部脂肪太厚,单凭医生用手敲打腹腔根本听不出异样来,而如果能及时发现病因,这名病人完全可以活下来的。

女病人和雷奈克母亲过世时的年龄差不多,她的死,意味着又有一个或几个如雷奈克一样的幼儿失去了母亲。一个从小便立志做一名优秀医生的人,面对和自己母亲一样的病人,却束手无策,任其死去。雷奈克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中。

从那之后,如何能发明一种可以清晰地听到病人心肺运转情况的仪器,成了雷奈克工作之余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1816年9月的一个下午,雷奈克在公园里散步,无意中发现,有几个孩子正在木料堆上做游戏。一个孩子在一根木料的这一端,用大铁钉敲击木料,另外几个孩子在木料的另一端,用耳朵贴在上面听那敲击的声音。

看着孩子们兴高彩烈的样子,雷奈克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快步走上前去,对几个孩子说,“小朋友,让我听一听好吗?”孩子们愉快的答应了。雷奈克将耳朵贴在木料的一端,果然,通过木料,另一端敲的声音清晰的传来。

“听到了,听到了”,雷奈克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立即招来一辆马拉篷车,纵身跳了上去,直奔医院。

跑进办公室,雷奈克拿起一个笔记本,卷成筒状,把它紧紧地贴在一个病人的胸下,那一刻,他清楚的听到了病人心肺的跳动声,长期困扰他的诊断问题瞬间迎刃而解!

后来,经过多次试验,雷奈克试用了金属、纸、木等材料不同长短形状的棒或筒,最后改进制成了长约30厘米、口径0.5厘米,中空、两端各有一个喇叭形的木质听筒,这便是人类医学史上的第一只听诊器。透过它,雷奈克能非常准确的诊断出许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胸腔医学之父,年少时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200年后的今天,先进的医疗器械进入了医院,但是,听诊器仍然是最基础、最简便、最重要的诊断仪器。现在,越是名医越重视听诊,也越能通过听诊器发现心肺疾病的蛛丝马迹。

敲击固体物质的一端可以从另一端听到放大的声音,这原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现象,之所以能被雷奈克发现,并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发现,是因为,从失去母亲的那一天起,他的梦想,便是成为一名全法国最优秀的医生,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阅读点睛:几乎每一个人都曾有过梦想: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做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成为一名英勇的人民警察……等等。小时候,我们的梦想是那么的简单而清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梦想不是被现实排挤掉,便是被另外的念头抵消掉,最终变得了无痕迹,成为生命暮年感叹的标的。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时间在哪儿,他的成就就在哪儿。固然,我们无法选择事业的成败,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在自己人生的主页上,将梦想置顶,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中国姑娘圆梦剑桥

杨再斌

甘泉,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大陆考入剑桥大学的第一人。

1981年,甘泉出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母亲刘松慧是普通工人,慈爱善良;父亲甘明德是工程师,早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

小甘泉5岁时,父亲就开始用自行车载她去夜校学英语。她上课时,父亲就站在教室外面等着,常常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甘明德心中有一个愿望:女儿能出国留学,像许多国内著名科学家那样接受中西方的良好教育。

1988年10月,甘明德被查出患有鼻咽癌。这不幸的消息差点儿把甘明德夫妇击倒了。那天他们夫妻相对无言,愣愣地呆在家里,不吃也不喝,直到下午5点眼看小甘泉快要放学回家了,他们才猛然醒悟应该拿出对策来。

小甘泉才7岁,尽管她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懂事得多,但也难以承受这晴天霹雳啊!他们希望女儿的童年能有多一点儿快乐时光,于是商定:暂时不把这个坏消息告诉她。

蒙在鼓里的甘泉快乐依然,她觉得父亲更爱自己了。她去上学,父亲会送她出门,她走出好远好远,父亲还怔怔地站在那里遥望;她做作业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甚至淘气的时候,父亲都无限关爱地看着她,彷佛总也看不够。

1989年的一天,甘明德像往常一样用自行车载小甘泉去夜校,走到半路突然重重地栽倒在地。小甘泉吓坏了,赶快站起来去扶父亲,只见父亲脸色蜡黄蜡黄的难看极了,鼻子也出血了……甘明德强忍疼痛,努力挤出微笑站起来,扶起自行车,把女儿抱上车继续推她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