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理查·施特劳斯
创作背景理查·施特劳斯写过两首圆号协奏曲,两首协奏曲的创作时间相隔六十余年。理查·施特劳斯对圆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原因之一,是他的父亲弗朗兹·施特劳斯就是一个优秀的圆号演奏家,在瓦格纳的多部歌剧中担任第一圆号。
《bE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写于1883年,是献给父亲的礼物,那时施特劳斯还不到二十岁。但这部协奏曲已经被称为“继莫扎特之后,最成功的圆号与乐队的协奏曲”。此后,他的兴趣一直在交响诗和歌剧的创作。“二战”时期,他担任过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帝国音乐局局长,但他的政治观点其实也是模糊,因此,得罪了纳粹当局,加上犹太籍的儿媳妇,他们全家都被赶出了德国。晚年的施特劳斯定居维也纳,于1942年创作了这部《bE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这部作品与那些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不同,而更接近莫扎特的风格。
理查·施特劳斯的两首圆号协奏曲都是圆号作品中的精品,直到今日,没有任何一位圆号演奏家可以跳过它们。
作者风采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1864年6月11日出生于慕尼黑。他的父亲弗朗兹·施特劳斯是慕尼黑宫廷乐队圆号演奏员。他四岁学钢琴,六岁开始作曲,八岁学小提琴。1875年从迈尔学理论,但未去音乐院上学,而接受普通的教育,毕业于慕尼黑大学。十六岁写了最早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1882年他的管乐《小夜曲》在德累斯顿演奏,由此引起彪罗注意,委托他为迈宁根管弦乐团作曲。1884年《第二交响曲》在纽约公演。1885年在迈宁根管弦乐团任彪罗的助理指挥,一月后继比格之后任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品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莱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
1886年离开迈宁根,访问意大利,随后在慕尼黑歌剧院任第三指挥。
交响诗《唐璜》(DonJuan)演出的成功使他成为德国最重要的青年作曲家和瓦格纳理所当然的继承人,瓦格纳的遗孀对他的前程也极为关注。
1894年,施特劳斯在慕尼黑歌剧院任助理指挥,1896年至1898年升为总指挥。歌剧《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相继问世,两剧对《圣经》和古典题材的处理被认为有伤风化,从而引起世人的轰动。
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常以音乐手段表现文学故事的内容和抽象的事物。他采用象征性的主题和变奏手法对事物进行写实性的描写,与柏辽兹的“固定乐思”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相类似,但更为新颖和细致入微。他被视为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人物。
纳粹统治时期他任帝国音乐局总监(即局长)。战后他受审于慕尼黑特别法庭,但没有判刑。
施特劳斯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1949年9月8日,施特劳斯逝世于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
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富于生命力,充满热情,配器精美,手法新颖,具有较大气派。他的创作为音乐史上的交响音乐和歌剧篇章增添了新的一页。
作品欣赏这部协奏曲采用的是“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
第一乐章是一首具有自由形式的乐章,快板,4/4拍。整首曲子里独奏圆号的旋律时而像雄壮的号角,时而像绵延的溪水,兼具力量与抒情性为一体。在开头的引子部分,独奏圆号的号角般的雄壮音响,以八度音程跳跃形式呈现出来。接下来是三连音符递进式的下行,它是这个乐章的第一个主要动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独奏圆号在雄壮的引子主题后奏出了第二个动机。不久,弦乐声部出现了新的副部主题。这个主题的开始的动机有引子中第二个主要动机的影子,并且这一动机在后面还会继续反复出现。
乐队的第一次全奏后,先是由低音弦乐声部奏出强有力的主题,小提琴演奏后半段。接着出现的是由长笛和黑管交替奏出明显来源于引子中第二个主要动机的音型。在独奏与乐队的交接过程中,小提琴与双簧管衍生了新的主题。接下来,独奏圆号奏出了这一主题加上装饰性的乐句。然后低音弦乐反复演奏,独奏圆号又奏出了一段略带伤感的旋律。接着,乐曲又在乐队的明确演奏下回归到了主题。
主奏圆号吹出了一段如同船歌似的旋律,弦乐声部持续地为独奏圆号做背景铺垫。独奏用弱奏缓缓奏出,弦乐加以轻轻回应。乐队中各声部轻轻奏着之前出现过的动机,直接进入到了下一个乐章。
第二乐章是行板,bA大调,6/8拍。开始由带弱音器的弦乐奏出伴奏音型,然后,由双簧管和大管奏出第二乐章的主题,接着,由整个乐队接奏。
独奏圆号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温暖而让人充满遐想的意境。
进入中段时,弦乐器去掉了弱音器,并且速度也略微加快了,原来平静安详的气氛被打破,显得有些激动。乐曲从bA大调以经过音的形式过渡到D大调。在主题和调性回归之前的两小节,是bA大调的准备,然后由木管的半音进行平稳而自然地回归到了bA大调。
第三段是主题再现,回到第一段时的速度,独奏圆号演奏着与先前一样的bA大调的主题,而弦乐声部的伴奏音型却是有所变化,改用了中段时的细致的音型,使得音乐的流动性加强了。主题再现后,乐队也回复到了最初的平静,偶尔在独奏圆号和乐队之间还互相吟唱一下主题后半部的旋律。然后这个乐章在安静而朦胧的气氛中轻轻地结束。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bE大调,6/8拍,回旋曲式。这个乐章一开始的主题类似森林中的猎号吹奏出的声音。在这一主题出现两遍后,双簧管配上弦乐与独奏圆号的色彩交织在一起,接着是独奏圆号一段独白。然后,乐队的全奏把曲子的力度和气氛向上推,乐队以饱满的力度演奏主题之后,独奏和协奏圆号共同奏出了曲子的副主题。
接下来,这一副主题又扩大到乐队的全奏,然后,由独奏圆号和大管演奏着有渐弱趋势的动机,慢慢把情绪降下来,独奏圆号奏出了一句半音阶式的连接句。在这之后,回旋曲的主题再次出现。
由于乐队的加入,主题的力量愈来愈强大了,并且在独奏圆号一遍遍地重复主题开头动机后,曲子的情绪也变得越发急促起来。这时,在弦乐的一个下行的连接之后,独奏圆号奏出了一个轻快的、自由而宽广的主题。接着乐队进入,在独奏圆号与小提琴的一问一答中,情绪又有所下降,而这只是暴风雨前的片刻宁静,在独奏圆号低调的吹奏出副主题时,乐队加入,迅速把情绪烘托起来,达到一个很强烈的效果,以辉煌的效果结束全曲。
版本推荐
丹尼斯·布莱恩/圆号,萨瓦利施、兴德米特指挥爱乐乐团版,EMI公司,片号:EMI 5 67783 2
比彻姆爵士曾经如此评价丹尼斯·布莱恩,称他拥有“ 齐格弗里德般的号角”。然而,1957年布莱恩却因为一场车祸突然去世。
布莱恩是伦敦两大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与当时新建立的爱乐乐团的首席圆号手。卡拉扬当年排练时,也曾为爱乐乐团拥有如此出色的圆号音响而感谢上帝。在这张唱片中,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他那异于常人的表现。
大卫·派亚特/圆号,尼古拉斯·克劳伯里指挥布里顿交响乐团版,EMI公司
这是一款值得一听的唱片,大卫·派亚特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在这款录音中表现却很出色,圆号单音色通透,与乐队的配合也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