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平衡之谜—一党派与大选政党带来了民主,而现代民主不可思议地挽救了政党。——E·E·夏兹施莱德
1996年,那是我和美国人的第一次文化撞击。
来自美国犹他州的毕肖普老师给我们上完英文精读课,依旧是和往常一样和大家天南海北的乱扯一气。他问我,你们下节课上什么?我告诉他,上政治。
政治课,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都习以为常,毕肖普老师听了张大嘴瞪大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来,犹如听到公鸡会下蛋一样,愣了好一会儿才问我:“什么?你们竟然学习政治?”“怎么啦?有啥不能学的?”我问。
毕肖普说,在西方,政治的同义词是阴谋,是肮脏的游戏,大家都对政客极其鄙视,认为他们总是搞阴谋诡计。没办法,我费了半天劲向他解释,告诉他我们学习的政治不是阴谋,而是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听了还是眼珠子滴溜溜乱转,不置可否地离开了。后来有同学告诉我,你应该告诉他我们学的是政治学,而不应该说政治,但他自己说了这话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当然,我知道,我们学的那些不能叫政治学。”
后来,拿出字典一看,毕肖普先生是正确的。美国传统词典第八条解释说,政治单位或团体内部为获取统治地位或权力所进行的阴谋或操纵。对于玩政治的人,他们称为政客,字典里解释说,谋求个人或党派利益的人,常是通过阴谋和伎俩。
对此,西方政客们心知肚明,爱讲笑话的里根总统经常和人讲这个笑话以自嘲:
有一天,一位福音派牧师和一个政客来到天堂的大门前。圣彼得办完了所有的必要手续后,领着他们到各自的住处。他先领着他们来到一个小单间,里面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说这是为牧师准备的。看到这个情形,政客有点惴惴不安,不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当圣彼得领着他来到一所富丽堂皇、仆佣成群的大宅子时,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禁不住问彼得:“等等,有没有搞错?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寓所,而那个虔诚圣洁的人只得到一个单间?”彼得回答道:“你得明白,这里是物以稀为贵。我们已经有了数不清的牧师,而你是来这里的第一位政客。”
总而言之,政治不是好东西,政客不是好人;与之相关的政党,自然也非善类。
西方关于政党的定义一抓一大把,足有数百个,这里只挑选两个经典的说法: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政党是个机制化的组织,其目标是确保领导人获取权力,从而实现理想或取得物质利益。
维基百科的定义说,政党是一个政治组织,它的目标是在政府内寻求不同程度的政治权力,通常方式是以选举而获得。和政党相伴随的是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也可能是纯粹的利益联盟。政党的政治理想被巧妙操作、进行宣传,从而吸引民众的选票。
美国的开创者们对政党也没有什么好感,他们认为政党是更大的、组织更完善的、更好斗的派别,理想主义的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是反对任何政党的,他认为不同的党派会涣散人心,不利于团结,托马斯·杰斐逊想在有生之年消灭政党,他说:“如果我不能把政党带到天堂去,那么我决不去那儿。”政党就像个集贸市场 ——不讲纪律、组织松散的美国政党无论喜欢与否,政党是各国政坛的主力军,欧洲国家的政党力量强大,有凝聚力,可美国的政党就像个集贸市场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在美国,入党就像把大象关到冰箱里那样简单。第一步,在大选年找到某党的工作人员;第二步,要一张选民登记表;第三步,在选民登记表上勾一个政党,即表示你加入了那个政党。
结束了,这样你就完成了入党过程,假如你选择了共和党,你会收到共和党邮寄的宣传材料或者电话,等到共和党初选时,你就可以投票了。
2004年大选时,我在芝加哥看到了滑稽的场景:“你是不是已经登记为选民了?”“不,我还没有。”“那好,我今天就给你登记吧。你是不是也还没有加入任何党派?”“那你加入民主党吧。因为这次有民主党的克里参加竞选。”这位选民点头同意,开始填表。
20分钟不到,一个民主党党员就在街头诞生了。我看到这一幕时还是2004年9月,大选的第一轮电视辩论还没有开始,最后他投了谁的票,没有人知道,民主党党魁没有资格命令他选谁,即使他选了共和党的布什,也不会遭遇开除党籍的处分。
美国是个尊重州权的国家,入党程序和资格各州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布什总统的老家得克萨斯,民主党规定,只要年满18岁,赞同本党原则就是本党党员,而共和党来得更干脆,只要在本党初选中参加了投票,你就是本党党员了。
人党易,脱党也不难。约一个世纪前,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选择了和自己所在的共和党分道扬镳。
1901年,麦金莱总统遇刺身亡,42岁的罗斯福就任总统,并成功取得连任,他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对内则发动“进步主义”运动,主张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使美国社会重新走向“和谐”。
担任两届总统后,罗斯福就像今天的克林顿一样,年纪轻轻精力充沛,在《展望》杂志当了两年副总编辑后,他耐不住寂寞,决定打破华盛顿的惯例,第三次竞选总统,1912年6月,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与塔夫脱竞选总统候选人提名失败,于是另起炉灶,成立民族进步党,以公鹿为标记,人称“公鹿党”。
罗斯福号称自己“像公鹿一样顽强”。1912年10月24日,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一次促选活动中,理发店老板约翰·施兰科向罗斯福行刺,子弹击中演说稿和眼镜框后进入他的胸腔。罗斯福拒绝人院治疗,坚持完成了90分钟的演说。他对听众说:“不知你们听说过没有,刚才我挨了一枪,但是这连一头公鹿都杀不死。”医生诊治的结果是,枪伤严重,但是取出子弹会导致更大的危险。罗斯福的身体终生都携带这个弹头。
在当年的总统大选中,罗斯福赢得27%的普通选票,塔夫脱23%,民主党人伍德罗·威尔逊以42%的得票率当选。毫无疑问,罗斯福搞分裂给了民主党人入主白宫的机会。
不久,他又重返共和党,民族进步党自行解散。
如果说,来去自由是美国政党结构的第一个特点,那么,第二个特点就是立场自由:即使我是贵党党员,如果我想和另外一个党穿一条裤腿,你能奈我何?
常常和敌人站在一起的,莫过于国会的投票表决,多数情况下,议员们以党派划线,如果共和党人当总统,国会也被共和党控制,这个总统可就幸福极了,他的大多数决策可以顺利通过,但非全部。比如说,2000年,克林顿总统提出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法案(PNTR),在众议院投票时,共和党议员投赞成票者比民主党议员多,原因很简单,美国工商界是支持PNTR的主要力量,而他们是共和党的主要基础。2002年,布什总统提出《加强边境安全和入境签证改革法案》,提交众议院表决,结果共和党人92票赞成,民主党人182票赞成,布什总统对党内同志们不讲政治的做法大为光火,却也无可奈何。没办法,人家议员是民选的,你总统权力再大,也没法撤换。
2008年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就曾经这么干过。
麦凯恩在2000共和党初选中输给布什,当时布什在军师卡尔·罗夫的策划下,对麦凯恩的攻击不遗余力,甚至在麦凯恩收养的黑人女孩子身上做文章,麦凯恩对此耿耿于怀。
布什当上总统后,麦凯恩多次反对布什总统的政策。他在参议院投票反对布什的减税计划,与民主党人希拉里一同批判布什政府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置之不理,揭发共和党著名说客、政治募捐高手阿布拉莫夫的行贿丑闻。
2004年总统大选时,麦凯恩和布什的对手克里暗送秋波,两人常通过电话交谈,克里几乎天天都要在公开场合提到麦凯恩的名字。除了对其大加赞赏外还将其称为“我们的老朋友”。布什团队攻击克里对外软弱时,麦凯恩也公开出来为老朋友辩护。
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5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搞了一次民意测验,如果克里和麦凯恩搭档,53%的选民将予以支持,而布什和切尼的支持率仅有39%。当然,最终麦凯恩还是顶住了诱惑,根本原因不是他党性多强,而是他觉得当个副总统没啥意思,还不如再熬上四年,代表共和党竞选总统呢。
美国政党结构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推举候选人相对自由。所谓相对,是和美国的过去相比,而非绝对。
美国建国初期的几十年,让谁去当总统候选人不像今天这么热闹,党内的几个大佬们找问房子,嘀咕一番,进行必要的平衡和算计后,签订“秘密协议”,候选人就产生了,能到这间屋子里开会的,不是亿万富翁,就是名声显赫,普通党员,只有靠边站的份儿。
后来,美国政党也与时俱进,开始召开预选会议。在美国选举政治中,这个词专指在提名总统候选人的过程中党的地方活动人士举行的会议。地方政党机构选出参加高一级行政区会议的代表,这一级代表再选出参加州一级会议的代表,最后由州级会议代表选出参加本党全国提名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些代表选举各地推举的本党总统候选人。这种做法使决定总统候选人的程序始于基层,像是民主集中制,总统提名的程序相比黑屋子里酝酿的秘密协议有所进步,但还是未能摆脱党魁控制候选人的状况。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进入“镀金时代”,政坛上到处充斥着权钱交易与政治分赃。由于与会代表需要通过政党组织的间接选举,有垄断资本撑腰的政党老板完全操纵了政党代表大会和总统候选人的提名。
面对如此之无耻行径,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知识界揭开了改良性质的“进步主义运动”的序幕。1903年,在密西西比和佛罗里达,部分尝试由普通选民直接提名的初选制后,威斯康星全面推行初选制。这标志着威斯康星成为全美第一个在总统提名程序中采用初选制的联邦州,那时候,担任威斯康星州长罗伯特·拉福莱特与同时代的伍德罗‘威尔逊、西奥多·罗斯福一起有效地推动了初选制在该州的普及。
到1920年,直接初选几乎在所有的州都成为选举部分政府官员的方法,但各党、各州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得克萨斯州,民主党有67个超级代表名额,而选举票只有126张,也就是说,所有普通党员的数量虽然是超级代表人数的近百万倍,但只相当于超级代表票数的一倍功效,而共和党则完全根据选票多少判定胜负,胜者通吃。
由于老百姓可以投票选举候选人,党内大佬的威力锐减,政党的“总书记”从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型变成了甘当人梯、默默服务型,更像是党内的超级秘书,2008年美国总统初选时,我们听到了奥巴马、希拉里、麦凯恩、赫卡比等候选人的名字,有谁知道共和党、民主党的总书记是谁?不仅我们不知道,美国人也不清楚。
这种制度的安排,可以有效地促进黑马的出现。1972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两党以初选方式产生的代表越过了全会代表50%的门槛,标志着初选制度作为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的主导地位最终确立,从此任何候选人必须赢得初选才能获得提名。作为推行提名制度改革的委员会主席之一的民主党左翼参议员乔治·麦戈文从中受益,他在初选中爆发出惊人的竞选能力,一举击败了被党内高层精英广泛支持的马斯基,不过,最终由于他过于激进,惨败于尼克松手下。民主党不比共和党穷 ——美国两党成员分布图
尽管美国人无需入党宣誓,但他们有着强烈的政党认同感,民主派 的人士看民主派的电视节目,共和党的拥趸看保守派的节目,聚会、游 玩也是扎堆,大家习惯了彼此有不同的看法。
我在乔治·华盛顿大学采访时,曾经和一帮主修政治学的几个本科 生开了个小型研讨会。6个参加座谈的学生有4个是共和党的支持者,2 个民主党的支持者。这几个人的思想大都受父母的影响,有的是在中学 时期形成独立的政治观点。19岁的尤金·库佐博说:“政治观念的不同 不影响我交朋友,我支持共和党,我有许多民主党的朋友,我们在经常 一起辩论。我喜欢辩论,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美国人其实很有意思,他们尊重个人隐私,聊天时不能问女士的年 龄,不能问工资收人,但说起党派归属来却毫不隐瞒。我曾经在明尼苏 达州和一个犹太裔民主党人士一起吃饭,席问不胜其烦,他从头至尾 “讲政治”,把布什总统骂了个狗血喷头,说他是大骗子,靠欺骗上台, 说他听了石油公司哥儿们的话才打萨达姆,说他是副总统迪克·切尼的 傀儡。
这一点和日本人形成天壤之别,2005年日本选举时我在大阪采访, 堵在一个投票点门口,问选民是投了小泉纯一郎的票还是投了冈田克也 的票,男女老少加起来问了二十几人,无论如何绕弯子,就是没有人肯 说自己的选择,他们觉得政治抉择才是隐私,至于工资,随便问,可以 和你聊,这是美国和日本的区别,其实也是西方和东方的差异。
有人做了一项调查,问题是“你把自己看成是共和党人、民主党人还是独立派人士?”结果98%的人明确表示自己属于某一派系,表现出在没有外力约束情况下强烈的党性原则。在政治学家看来,美国公众的党派倾向在这50年间一直异常稳定。
整体看来,民主党支持者的基数大,2004年,7200万美国人登记为民主党人士,占合格选民的42.6%,而登记为共和党党员的只有5500万,占32.5%,民主党是名副其实的美国第一大党。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共和党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民主党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的利益,其实不然,如此简单的划分不能清晰地勾勒美国政党的成分。
密歇根大学政治研究中心所做的人口学分析展示了两党不同的选民基础:共和党可以被视为是宗教与文化保守派、工商业者、南方及山区各州和中西部以及远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政党。民主党的支持者则包括少数族裔、主张宗教与国家事务分离的人士和社会自由派、工会会员家庭、大城市和低收入居民以及东西海岸。
当然,凡事无绝对,所有这些分类都是基于整体倾向。在每一类人口中都有着各种政治倾向,每次大选,各个族群都会出现分化,红蓝此消彼长,各有得失,但维持基本面的大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