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己解脱自己
1998600000022

第22章 调整自己错位的人格(2)

表演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

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他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 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

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他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 情感易变化。

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 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谄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 高度的自我中心。

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具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其行为反应模式有下述特点:

1) 活泼好动,性格外向,不甘寂寞。例如,在人多的场合,愿意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

2) 与他人交往时感情用事,感情胜过理智。

3) 这些人常常奇装异服,在服装上追时髦,赶新潮,目的是吸引别人对自己身体的注意。

4) 这些人具有表演才能,他们平时与人接触交往,就像一位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戏一样,表情丰富,谈话内容过分夸张。

5) 自我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丝毫不考虑别人当时的实际情况,为此常常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6) 对人际关系的亲密性看得超过实际情况。例如,主动说自己有很多知心朋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能说这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

7) 在人际关系受挫折或应激情况下,较易产生自伤或自杀行为。其自伤行为一般程度较轻,常常只是表皮划伤等,较少见伤及深部的血管和神经,带有表演性。

8) 暗示性增强,很容易接受他人或周围情景的影响,这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冷静分析的头脑有一定关系。

据有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以上8项只要满足5项,就可确定表演型人格障碍诊断,所具有的项目数越多,人格障碍程度就越严重。

【心理处方】

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一样,有些人在童年、少年时就有上述某些表现,有些人则开始于成年早期,但要到18周岁以后临床上才能做出人格障碍的诊断。表演型人格障碍一旦形成,目前的治疗方法很难将其彻底改变。但经较长时间的心理治疗,对改善紧张的人际关系,是有一定效果的。

1) 认知领悟疗法

由于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心理防御机制发育不成熟,削弱了疏导焦虑、控制冲动或发展。

在认知领悟疗法操作过程中,引入其成长经历所致影响,帮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矛盾冲突情景进行剖析,使其重新认识和探索自我,随着其对己、对人和对环境产生理性的认识和领悟,个性趋于成熟和发展,逐渐以成熟而建设性的态度取代幼稚原始的反应方式。

2) 合理情绪疗法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持强烈要求备受关注的自我中心态度,因而不能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致使他们生活中的应激较多,常有不合理的情绪爆发及混乱的行为表现。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有可能向他们的治疗者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如在不恰当的时间寻求治疗者帮助,或不合理地要求延长会谈时间,如不能即刻满足,即认为自己遭遇不公,随即产生强烈不满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焦点应放在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具体应激情景更适宜的反应方式上。应就相应的反应方式与其进行讨论,在解释哪些行为不能被接受的同时,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

3) 危机干预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常有威胁自伤或自杀以及自杀的行为表现,其较多发生自杀未遂,这与其在亲属或性伴侣间关系混乱,自我中心的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的依赖等脆弱和易变的特质有关。威胁自伤、-自杀或自杀行为本为受到挫折后的作弄举动,但其中也不乏因分寸掌握不当终致死亡者,重要的是治疗者应尽早识别这种状况,以便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5、攻击者——学会合理表达情绪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

【专家诊断】

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和中青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极易产生兴奋的冲动,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心境反复无常,办事处世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稍有不合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

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经常变换职业,多酗酒。

如果日常的行为中有符合下列状态中的三项,那么就很可能患有攻击型人格障碍。

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

行为爆发难以自控;

不能控制不适当的发怒,尤真是行为受阻或受批评、指责时容易与他人争吵或冲突;

情绪反复无常,不可预测,易爆发愤怒和暴力行为:

生活无目的,事先无计划,对很可能出现的事也缺乏预见性,或做事缺乏坚持性,如不给予奖励,便很难完成一件较费时的工作;

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与人关系时而极好,时而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友人;

有自伤行为。

攻击型人格障碍有一个类型称为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具体的外在表现是:

表面对他人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

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者阻挠他人的工作;

满腹牢骚,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攻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理原因。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心理原因。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心理原因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于自卑心理与其后产生的补偿效应。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当以冲动、好斗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另外,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原因。带有武打、凶杀等暴力内容的小说和影视剧使得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年人容易产生认同感和模仿行为。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常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家庭原因。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暴力行为发表不满。在专制型的家庭,或者家长有暴力行为,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另外,孩子很容易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心理处方】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该主要由外界对患者的行为加以控制,从而进行其心理的纠正。对患者的矫正和易发病人群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

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运用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技术结合暗示疗法,可以帮助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克服行为的冲动性。

6、循环者——保留最真的面目

循环型人格障碍又称情感型人格障碍,指生活中所见的情绪高涨与忧郁低下极端波动的人格类型,一般女性多于男性。

【专家诊断】

循环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兴奋时表现情绪高涨,活跃乐观,有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满足感。此时雄心大志,精神振奋,非常自负,自我评价很高,社会活动能力很强,有夸大的认知倾向。

情绪低落时,则表现忧郁低下,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精力和体力不足,悲观沮丧,少言寡语,懒于做事,遇事感到困难重重,一筹莫展。

循环型人格障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情绪兴奋型。主要表现情感高涨,内心充满信心和喜悦,雄心勃勃,精神振奋,热情好交往,情绪乐观,较急躁,做事有始有终,经常做出大量的计划和设想,但并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类人群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又称为情感增盛型。

情绪低落型。主要表现情绪低沉,悲观,愁眉不展,自感精力不足,信心不强,寡言少语,遇事感到困难重重,又称为情感抑郁型。

情绪兴奋与情绪低落交替型。以心境良好和悲伤相交替为特征,这种转换并非外部因素引起。

形成循环型人格障碍的原因在心理学界存在很大的争议。

患者的遗传、精神和躯体因素以及神经系统与代谢功能的平衡失调造成的长期抑郁状态可能是造成循环型人格的主要原因。

由于躁狂抑郁症患者在病症初期多表现为循环型人格,所以心理学家一直在讨论循环型人格与躁狂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心理处方】

循环型人格障碍心理治疗主要是缓解患者的抑郁心理,同时可以通过药物对过于抑郁或兴奋的状态予以压制。

药物治疗副作用比较明显,患者及其家属应该努力调整患者所处的环境,使其摆脱可能造成抑郁心理的因素,逐步缓解症状。更要注意控制病情,以免诱发躁狂抑郁症。

7、依赖者——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患者缺乏独立性,经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终结时有被毁灭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专家诊断】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情感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兴趣、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会使他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

如果日常的行为中有符合下列状态中的七项,那么就很可能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

> 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总是感觉我真可怜。当需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

> 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不能对日常事物做出决策;

> 让他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 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 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 缺乏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

> 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 害怕被他人忽视,明知他人的错误也随声附和:

> 很容易因为没有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 经常有遭人遗弃的念头,并因此深受折磨;

> 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 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依赖型人格源于个人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承担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心理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