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易经》学生活
2000400000050

第50章 井卦——自我得升,修身正德

(巽下坎上)

【原文】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赢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赢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译】

井卦象征无穷,居住的地方可以迁移,井不能迁移。井水汲出不见少,泉流注入也不见多,来来往往的人都不断使用水井。汲水时快要到井口时,却把汲水的瓦罐打破了,有凶险。

《彖》解释道:顺延水的渗性而往地下开孔引水向上,就是水井,水井养人是没有穷尽的。居住地可以迁移而水井不能迁移,乃是因为阳刚君子能居中守恒的缘故。汲水就要汲出井口而尚未出井口,说明此时水井并未完成施惠于人的功用。而汲水用的瓶子却摔坏了,这是很凶险的。

《象》解释道:树木上端有水渗出,象征“水井”;君子根据水井上行养人的特性,以己之德惠养人民,并劝勉大家互助互养。

【智慧解读】

井卦来自泰卦,泰卦的“初九”上升与“六五”交换位置,一往一来变为井卦,因而有井。卦辞的前两句讲的是井的特性,“往来井井”讲的是其使用的普遍性。最后两句讲汲取井水,将要成功却未能成功,甚至连汲水的工具都打破了,这不是很凶险的事情吗?这一卦通过展示水井养人的种种美德,来劝告人应当培养良好的人格修养,乐于施惠于人,并且要能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如果起初能够做得很好,后来却狂妄自大,不但以前的功绩将不复存在,甚至会落得很惨的下场。

【原文】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译】

初六,井底满是污泥沉滞,人无法食用。年久失修以致成为废弃之井,连鸟雀都不会来光顾了。

《象》解释道:井底满是污泥沉滞,人无法食用。原因在于“初六”处柔暗卑下之位。年久失修以致成为废弃之井,连鸟雀都不会来光顾了。说明水井已经完全被弃置了。

【智慧解读】

井卦以阳爻为泉。阳爻不断,则象征水流不断。“初六”是阴爻,在井最下,中间断开,以致断流而只见淤泥。在这样的情况下,井已经无法使用,自然被弃置。其寓意在于如果人不注重道德修养,以致走入歧途,并且不及时悔改,越陷越深的话,最终会被所有人舍弃。

【原文】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译】

九二,井底有容水的凹穴,但只能用来养活小鱼。即使有汲水的瓦罐,也是又漏又破,根本无法把水汲出。

《象》解释道:井底有水,但却只能用来养活小鱼,却无法汲取出来,说明“九二”此时没有有利的支援。

【智慧解读】

“九二”是阳爻,在下卦中位,象征泉水。但是上无阴爻相应,所以不能成形,在下而不能上出。这一爻的关键之处在于居位不当,并且得不到外援,所以无法成功。它告诫我们:不但要自力更生,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来改变自身的处境,而且要努力争取外力的援助,借别人的力量提升自己。

【原文】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拜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译】

九三,水井经过治理变得洁净却没有人饮用,使人心中感到惋惜;这是可以汲来饮用的清水,如果王道圣明,加以好好使用,大家就能一起承受福泽。

《象》解释道:水井经过治理变得洁净却没有人饮用,这是使人心中感到惋惜的事情。希望王道圣明,能够任用“九三”,使君臣百姓都能承受恩泽。

【智慧解读】

“九三”是阳爻居下卦上位,德行刚正,其本来有的缺陷和污点都已去除,已经具备为大众谋福利的能力,此时委以重任,正是众望所归的事情。上卦有“九五”得中,是英明的卦主,提拔“九三”,既可以使“九三”的才能得到施展的机会,又可以使自己的事业得到很大的助益,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原文】

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译】

六四,将水井予以修制好,就没有灾祸。

《象》解释道:将水井予以修制以保证没有灾祸,说明此时“六四”应该耐心修井而不要急着去施惠于人。

【智慧解读】

“六四”以阴爻居阴位,可谓居位得正,不会遭到灾祸。但毕竟柔弱空虚,而且下面没有相应的爻位予以援助,其势依然很微弱。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人才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事业,虽然是众望所归的事情,但是毕竟还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急于进取,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就大业,是不现实的。还是应该先耐心地树立自己的威信,等羽翼丰满再动手不迟。

【原文】

九五,井冽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译】

九五,清凉的水井,井水洁净可食。

《象》解释道:清洁的泉水可供食用,是因为“九五”具有阳刚中正的美德。

【智慧解读】

“九五”是阳刚中正的至尊,井卦的主卦。既有阳刚之才,又有中正之德,德才兼备,可谓完美无缺。就井水来说,是一口清净之甘泉;就人才来说,此时正是羽翼丰满,可以大展宏图,发挥作用的时候。同时它也隐含着警戒之意:如果无才无德的话,就不配居于领导的位置。

【原文】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译】

上六,井水汲取上来以后,不用覆盖井口。此时怀着诚信之心,最为吉祥。

《象》解释道:高居在上,最为吉祥,说明此时井德已经大功告成。

【智慧解读】

“上六”在井卦最上,是井卦的完结。一般来说,《周易》六十四卦大多数是到卦终的时候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否则就将走向绝境。然而井卦相当特别,“上六”已居于井卦之巅,却并没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迹象,反而是越往上越好。这就好比一个君子,其德行越深厚,则惠人越多,而这种精神,越是发扬光大,就越能造福于人,所以无需限制。

【经典例说】

正本清源,修身治国

水是生命之源,井是提供源泉的地方,这就是井与水的关系。井卦以此来说明个人需要不断地培养道德修养和不断开发知识潜能,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有望成就一番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名的明君,更是一位能够正己修身、以自身为表率的君主。

在贞观初年,李世民刚刚登上帝位,就下令放走皇宫园圃中的鹰犬,指令各地州县不得进献珍禽异物,停止修建宫殿楼阁,甚至不让后宫妃子们多添新衣。他自己的龙袍也是3年不换新的。言行都比较谨慎,注意克己节欲,不以玩乐分心。上朝时,大臣们讨论军国大事,或请示皇上决断问题.一般都先听后说,多听少说。较难办理的事情,总在调查了解后。三思而后行。他爱护百姓,不夺农时,而违犯法律的人也少,有一年全国竟然仅有二十几个违法的人。

贞观元年(公元626年)五月,有位外地大臣上书唐太宗,请求清除朝内的奸臣,唐太宗反复思考,也不明所指。最后,在这个人进京述职时。就当面问他:“你说让我清除奸臣是好事,但奸臣是谁呢?”

这位大臣说:“臣下远在外地,不能确定谁是奸臣。但我肯定朝中有奸人。陛下不妨故意说错一件事,而且装作固执己见,可以试验大臣的态度。那些能够敢于进谏、不屈不挠的,就是忠直之臣;如果巧言迎合的.就是谄媚奸臣。”

太宗听了,虽然明白他的意思是用一些驭臣之术,但还是摇了摇头,笑了笑,对他说:“你的主意不错,但我不能这么做。因为君主是源,臣下是流。如同江河。江河的源头若浑浊了,就不能要求下游流水清澈。君主自己诡诈,怎么能责备大臣忠直呢?我是以至诚来治理天下的,有时看到前代有些帝王用权谋诡诈来驾驭臣子,实在觉得是一种可耻的行径。”

这位上书的官员也无话可说,只好尴尬惭愧地退下了。

然而。这位大臣的话时刻困扰着唐太宗,是朝中真的有奸臣,还是上书者想由此表明自己的忠直呢?太宗便拿这个问题问耿直的大臣魏征。魏征分析说:“我认为这种空泛的议论没有什么价值,其用意也不必深究。我倒觉得,陛下所提出的君源臣流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更是值得庆幸的大事。君主您能严以律己,则天下必定能够治理得很好。从前楚王请詹何做谋士,问他治理天下的要领,而詹何却只讲了君主正身修己的方法。楚王又问:‘那国家究竟如何治理呢?’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君主自身修养好了而国家却败乱的。’古代圣明的君主都能修正自身。远离享乐之欲,天下自然安乐。陛下所说,正同古代圣明君主的主张是一致的。”

唐太宗听了以后,高兴地说:“要安定天下,君主必须先修正自身,没有身正而影歪、上理而下乱的。我常想损害修身的因素,不在外界,而在自身的贪欲。比如美味、声色等,贪欲越多,损害越大。既妨害治理国政,又侵扰百姓利益。如果再有违背礼义德行,万民就会解体,怨声载道,叛离之乱必然发作。”魏征称赞说:“陛下为社稷深谋,常能正己修身,真是天下老百姓的幸运。”

李世民的想法得到了魏征的赞许,心里更觉踏实。第二天上朝时,唐太宗又兴致勃勃地向群臣讲了一通君源臣流的道理。

“自古君王治理天下。惟有对自己修身、对臣民修德这两件事最为要紧,其他虚浮的事情都不必关心。尧舜用仁德治理天下,臣下就跟着仁德;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臣下也暴虐。臣下的举动都是依照君主的喜好行事,比如南朝的梁武帝父子二人都崇尚浮华,信奉佛教和道教。梁武帝末年,武帝本人荒废国事,到寺庙里宣讲佛经,文武官员都头戴僧帽,脚穿高履,整天陪同僧尼拜佛,谈论苦海空门,不把军国大事放在心上。直到侯景领兵攻入京城,多数官员都不会骑马,狼狈步行逃亡,死伤遍及路旁,武帝都被侯景囚禁而死。武帝之子孝文帝逃到江陵,被人包围,还向百官宣讲老子的道义,突然城被攻破,君臣都做了俘虏。这些教训实在不能忘却。我们应以此为鉴戒。我现在所喜好的,只有尧舜的仁德之道和周公的理政之教。古人说,君主犹如盛水的容器,臣民犹如水。水的形状或方或圆,都在于容器的形状,而不在于水本身。这些治国安民的正道。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的啊。”

文武百官频频点头表示敬服.并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由于唐太宗真正地按他所说的去做了,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是封建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时期。

【大师讲评】

孔子把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定为“修己”,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修己”之后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有“博施于民”和“济众”的目的。自古以来,人们恪遵儒家思想.以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为人处世的前提条件,认真严肃地履行自身的职责,用他们的德行和智慧推动着时代的车轮向前运转.谱写出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