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是增长知识,充实精神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所求,就要有所取,这就是需要学习。学习给人快乐、使人高雅、长人才干!【原典释解】
代人着想读书用功
【原文】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译文】
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别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读书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不能代替。
【解读】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道出了为人处世的自守友善之德。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下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力不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不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你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会通过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就像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天地无穷学问无边
【原文】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译文】
天地将永远存在,无穷无尽,生命却是有限的,时间过去一天,人的寿命就要减少一天。人的荣华富贵是命运注定的,不由人心所想,而学海是无边无际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只要用功一分,知识便会增长一分。
【解读】
在拥挤的候诊室里,一位老人忽然站起来走向值班护士。“小姐,”他彬彬有礼地说:“我预约的时间是三点,而现在已经是四点,我无法再等下去了,请给我重新预约,我改天再来!”
两个妇女便议论说:“他看起来至少有80岁了,他现在还能有什么要紧的事?”
那位老人转向她们说:“我今年88岁了,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能浪费一分一秒的原因!”
一句话,时间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总是分秒必争,惜时如金,奋斗不止,从而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现在人均寿命计算,人一生将占有50多万个小时,除去睡眠时间也有30多万个小时。人的一生是消耗时间的过程,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实际时间的利用和发挥是不一样的,因此实际生命的长短也不一样。例如:以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小时计算时间的人要多拥有59倍的时间;以秒计算时间的人则又要比用分计算时间的人多拥有59倍的时间。对于珍惜时间的人来说,时间就这样不断增地加,甚至是成倍地增加。
所以说,时间无限,生命有限。能够做到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倍增时间的人就拥有了做更多事情的资本。
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有机材料。没有时间,生命就无法衡量,一切将失去意义。时间就是生命,这绝不是无根的理论。
贫乃顺境俭即丰年
【原文】
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
【译文】
对于读书人来说,清高而贫穷才是顺遂的日子;对于种田人而言,做到省吃俭用,就是丰收的年头。
【解读】
这是几个关于节俭、朴素的小故事。
萧何是西汉开国丞相,刘邦即位之后,封给他食邑13000户,这么丰厚的赏赐足可以在京城地面广治田宅,但他偏在终南山下买了几间没有院墙的茅屋。臣僚们问他为什么不在京城置办良田阔宅,萧何说:“如果我的子孙贤良,可传我的俭朴家风;如果子孙不贤良,也不被势利者所侵夺。”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自称“俭约天子”。他称帝以后,对大臣说:“我起自寒微,备尝艰苦,今日为帝,岂敢厚自奉养以病民乎?”于是下令把前朝留下的宫中奢侈用品,当众击碎,并停止“四方贡献珍美食物”。他在位的3年期间,“宫中用品力求朴素,乘舆服饰力戒华丽”。
朱圭是清朝嘉庆皇帝的老师,他一生持躬勤谨,清介廉洁。晚年官居相位却仍是贫如寒士,就连皇上赐予他的貂裘都送到当铺去了。死时,卧处仅有布被布褥和残书数箧而已。嘉庆皇帝亲自前往祭奠,进门即放声大哭,挽词中写道:“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
种田尽力读书专心
【原文】
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人两句真廖。
【译文】
田地要竭力所用,不能浪费;人要努力耕作,不要偷懒,这是种田人要记住的两句话。心不异想天开,气不向外散,这是读书人的两句诀窍。
【解读】
孔子在河边见到流水滔滔向前,不禁感叹道:“时光像水一样流逝了,无声无息,不分昼夜。”这句话告诉人们应当以一贯到底的精神行走至生命的尽头。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成功,都是力行无息、奋斗不止得来的。所以孔子回答子路问政时说:“做在百姓的前面,使他们勤劳。”子路请求再讲一点,孔子说:“不可懈怠。”所以说:“努力是事业成功之母。”
孔子在回答鲁哀公“如何治理好政务”的问题时说:“天下普遍共行的大道有五项,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条是天下的美德。”孔子在评论“知”时说:“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懂得这些道理,有的人经过困惑后才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人们知道先后有别,但最终掌握这些道理,他们却都是一样的了。”孔子在评论“行”时说:“有的人心安理得地去实行大道,有的人贪图利益而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他们成功的时候,却都是一样的。”孔子的这番话,主要还是勉励人们去努力干事业,毕竟生来就知道道理的人和心安理得地实行大道的人自古以来很少见到。以孔子之圣,不但不以天生就知道大道自诩,反而终生勤奋学习,切实实行,力求达到圣贤地位。
黄色璞玉行云流水
【原文】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译文】
有才能的人,一定勤于修养,不露锋芒。就像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石一样,虽不令人注目,但天长地久,便知其实在价值。求学问的人,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要像流水与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息地前进。
【解读】
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中的“有心”,指的是有恒心。只要有恒心,最难的事也能成功。如果没有恒心,则将一事无成,最容易的事也会成为最困难的事。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不是上天所赐,是日积月累自我塑造而成。因此,做事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幸运、成功永远属于辛劳的人,属于有恒心不易变动的人,属于能坚持到底的人。事功如此,德业亦是如此。
哥白尼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对天文学的钻研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拿破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对军事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哥伦布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对新大陆的探索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发明蒸气机的瓦特,发明轮船的富尔敦,还有爱迪生、马可尼等等无数成功成名的人物,都对自己所研究的事业,有一种特有的持久之心。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莫不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天才,坚持到底就能保持这份天才,意志不坚只会将这份天才埋葬。
多文为富疾名不称
【原文】
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科名也。
【译文】
读书的人以文章多为财富,但并不是指一些应付性的考试文章;有道德的人所担忧的是名声不能被人们称道,但这个名声不是科举之名。
【解读】
悬挂在天空中的星星,我们看到它是小,却不能说它小,况且我们心中的小,也不能损伤它本体的大。何况还有许多没有被人发现、还不知道的大小存在着。所以星星依然还是星星,人们知道它而它的数量也不增加,人们不知道它而它的数量也不减少。
做人只是做人,千万不要为名声而做人,不要为了求人知道而做人。培根说:“重虚名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患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名所奴役。”
女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忽见她的小女儿正拿着英国皇家协分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玩,女友十分吃惊,忙问:“居里夫人,这样一枚代表极高荣誉的奖章,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却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名声是一个人追求理想,完善于自我的必然结果,但并不是人生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把追求名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处处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就会超出限度和理智。人一旦超出限度,逾越理智时,常常会迷失自我,此时就不是你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名声要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
忍耐困穷学业之求
【原文】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的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译文】
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名声和利益,当时庆幸,但终究会成为灾祸,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则会苦尽甜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事情是否尽心,讲信用,并不在挖空心思,用尽机谋;书读得好的人,不仅在于文章之华美,还在于他的品德是否高尚。
【解读】
忍耐是为人必备的修养。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被人围困,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子路的不满并不理睬,他回答道:“人的一生都会有好有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中如何去排遣它。”
任何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时间下来,谁都会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非尽是曲折,当云开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限。因此,凡事须耐心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当然,身处顺境亦不能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生活。
勤能补拙俭以济贫
【原文】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
贫穷到了极点,以至于难以生存之时,只要力求节俭,总是能够摆脱困境的。天生的愚笨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学习比别人勤奋,还是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别人。
【解读】
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被誉为“华人经营之神”。他事业成功后,生活上仍十分俭朴。王永庆很少在外面吃饭,大多是在台塑大楼后半栋顶楼的招待所内宴请客人。采用的是“中菜西吃”方式,大家围在桌旁,各人端着盘子,由侍者分别分菜,一人一份,吃完再加,防止浪费。除了必要的活动外,他一般不穿西服。他的一条浴巾用了27年,妻子心疼地想给他换一条,王永庆却说:“既然能凑合着用,又何必要换新的呢?就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拾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费定说:“艰苦的生活比舒适的生活往往更会使人养成良好的品质。”爱因斯坦说:“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有益。”佩索阿说:“俭朴的生活,总是伟大而高尚的。”武者小路实笃说:“健康的简朴的物质生活,能带来最崇高的精神生活。”田伟说:“简朴不是生活小事,是智者洞察世界后产生的关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奢靡与享受,以致沉沦为物欲的奴隶,容易受外物引诱,因而常会判断错误,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生活俭朴的人,内心平静、恬淡。单纯的生活习惯,令我们的思考能够集中,智慧、精力不会分散,做事情才容易成功。
耕读之本衣食之用
【原文】
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后世乃假以显荣华矣。
【译文】
耕田种地是为了糊口活命,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是耕科和读书的本意,然而它却被后世之人当作谋求富贵的手段。穿衣是为了遮羞,食物是为了充饥,衣食原本是为了实际上的需要,现在却被人们用来彰显豪华奢侈。
【解读】
托马斯·肯比斯说:“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不会关注他的名誉高度的。”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傲慢,也就不会抱怨自己命运的悲惨。相反,追慕虚荣的自我卖弄,是一种腐蚀人类心灵的通病,没有人在一生中能够完全不受其影响。
虚荣使人变得自负,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可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些人私底下常常十分无奈,但还是拼命想出风头,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旦真相大白,他们便无地自容,失去信心,放弃了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到头来,虚荣带给他们的只有失败。
当你视荣誉为虚无的时候,你的荣誉是实在的;当你惟名利是图,视荣誉为至宝的时候,你的荣誉是虚无的。你没有荣誉时追求荣誉,荣誉可以帮助你,成为你生命的动力;你为了私欲而贪慕虚荣,虚荣可以害你,成为你生命的累赘。
追求学问守静去骄
【原文】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译文】
求学问不外乎“静”和“敬”两个字。要教导他人,首先要去掉“骄”和“惰”两个字。
【解读】
求学进德的人,万病之本在于心浮气躁。明代吕坤说:“为学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又说:“学者万病,只一个静字治得”。所谓消除浮躁,心平气定,就是要“静”。现代许多著名学者,提倡读书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因为只有心静气沉才能潜心学问。同时,更因为做学问不仅是苦差事,更要戒除名利之心。事实上,如果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心浮意躁,不仅求学进德不成,做任何事情都会一事无成。因此,不论是古代学者,还是今天的学者,都提倡做学问,修养德性时要“静”,即要虚静定心。
高忠宪说:“静如是,动不如是,这是气静。静如是,动也如是,这是理静。理静,理明想静,胸中畅然无事而静。气静就是定久气澄,心气交合清静。理明则气自静,气静理也就明了。两者交相辉映。默坐澄心,体验天理,为延平门下最高的教诲。如果是虚假地用气静,动就会失去,这有什么益处呢?默坐澄心,体验天下,说的是在默坐之时,这个心澄然无事。”高忠宪因此揭示出默坐澄心,要以体验天理为入圣的直接功夫。所以龟山门下,教人在静坐中观察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是何等的气象。此为明心见性和融彻天地的不二法门。
主静,实则要达到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与“不动心”的境界。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如若不是心中别有天地、别有世界、别有人生,又怎么可能达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