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谄媚者,则奉行的是一种投机哲学。他们虽然懂得人生无止境,但却不懂得人生高处在气节,所以不惜奴颜婢膝;虽然懂得事业无止境,但却不懂得努力去有所求,不惜为投人所好而虚度年华;虽然懂得知识无止境,但却不懂得勤学以补自己的缺陷,而一意自信于以心计取胜。
【智慧金言】
“虚心”与“媚心”实质不同,谦之以虚怀若谷有所求,媚之以狭隘为事无所为;虚心常为内敛谨行,谄媚则以求物欲上的自乐。因此,为人处事切忌谄媚心作祟,而应以谦虚为立身之德,成事之本。
看书放眼做人立根
看书既要用“肉眼”,更要用“心眼”。因此,放开眼界,开阔心胸,是读书明理的通幽之道。
眼界不开阔,目光偏狭短浅,看书只能看到书上的字,而看不见书上的理;只能在字里行间浏览,而不能在奥义理法中求道。如此,看书只是如睁眼瞎子在装模作样,充其量只可说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心胸狭窄,小头小脑,看书只会狭隘取舍,偏执认理,如井底之蛙,死守着井口那么大的一方天地。这样的人,容不得任何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对自己陌生的知识一概持排斥的态度。如此读书,不仅受益甚微,而且越读越只能找到狭隘的为我所用的根据,越能认死理,固执己见,刚愎自用。
书是心灵的窗口,是启开心扉、洞明事理的良师益友。因此,看书必须放开“心眼”。而要放开心眼,根本的是清除心底的障碍和杂念。读书必须清静无欲。在权、钱、名、利诱惑下的发愤读书,只能是混读、滥读、偏读。当权、钱、名、利一到手,便会视书为废纸,搁置一边,不再发愤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读了一辈子书,50多岁才中举,欲望满足得太迟了。一旦到来了,他便失去了控制,被做屠户的岳父打了两个耳光才清醒过来。实在是可笑可怜。
中国古来反对读书有奢求,有奢求必然会患得患失,心神不定。清代大儒黄宗羲说过:“浮名人误人,成实岂宜享!”读书有求奢之累,必然心眼不明,导致昏昏然无所作为。
做人要立定脚根,此根并非形体的定根,而是心中的定根。也就是做人处事,必须坚定自己的心中信念,坚持原则,站稳立场,不违初衷。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五花八门,扑朔迷离。人一旦动摇了自己的信念,失掉了自己的主心骨,就会左右摇摆,无所适从,甚至误人歧途,走上邪路。
【智慧金言】
一个人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信念、站稳立场,就要确立科学深邃的理论思维和远见卓识的认知境界,关键在于投身实践,磨砺意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站在思想理论的高度上,经受实践的锻造和陶冶,才能坚定地站稳立场,正确地判断是非,清醒地排除干扰,坚实地开拓前进,为社会、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书写人生高远有为的新篇章!
慎言慎行正己正身
父兄有善行,子弟不容易学,恶行却会学得很像。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像水流一样,向下流容易往上流难。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处,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若在坑谷,子弟一滚就下。因此,教子弟最重要的是先端正自己身心,以身作则,起到好的表率作用,这样才能使子弟心悦诚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是说,只有先“正己”,才能够“正人”。荀子则明确提出,作为教师,就必须“身为正仪”,起到典范的作用。韩愈则阐明了“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的道理,强调了身教的重大作用。
今天,作为长辈、领导干部,如果夸夸其谈,满嘴仁义道德,实际却男盗女娼,违法乱纪;台上一套,台下又一套,晚辈、属下怎么可能不受其影响而胡作非为呢?“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是的,自己不按道德办事,连妻子儿女都不会听信于他,别人又如何会呢?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重于言教嘛。做长辈与领导的,还是要多多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才对啊!先不要动不动就指责百姓怎么怎么样!
向来小人就是嫉妒君子,因为小人没什么雅量,看不到别人比自己好。因此,一旦那些有德的君子犯了一些小过失,就会被那些无德的小人加以夸大、渲染地津津乐道,并且乘机把你搞得一无是处,然后他们才快活。
【智慧金言】
君子和小人相处时,一要慎言慎行,正己正身,不给小人以口实;二要平心静气,不要因为太急切于维护真理、道德而和对方斤斤计较,或者过于严厉地责备对方。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小人,自然也没什么雅量来容忍别人的过失。只怕教他不成,反而使他恼羞成怒再来害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君子不计小人过”,淡然处之才是真。
性莫乖张言忌深刻
性情怪僻、执拗或是横暴的人,很难获得天地平和之气。他们不但容易得罪人,惹祸遭殃,而且也容易自绝于天地。由于心理不能平衡,容易做出伤人伤己之事,因此多是短命之人。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人喜怒无常,有时易激动、暴怒,有时又忧郁、悲观,甚至惊恐万状。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则容易影响精神健康。如经常忧虑重重,则好生闷气,拘谨敏感,容易患精神忧郁症;若经常孤独胆怯,多疑多虑,横暴无常,则易患精神分裂症。因此,社会上因心理不平衡而伤人或自杀的人,也多是这种人。
仔细分析,造成这种人格缺陷的因素极多。有的是因家境不好,有的是因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有的可能是因某种事情受到刺激,原因不一而足。所以,要使这种人恢复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应给予更多的爱心,耐心的帮助,使他们得到心理的辅导,以重塑正常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讲话总是尖酸刻薄的人,活着是十分辛苦的。他们什么事情都放不下,倒不如一些不思不想,凡事不计较的人来得有福。因为他们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多思虑的人,往往事无巨细,都要彻头彻尾考虑一番,生怕出什么差错。因此,终日为思虑所束缚,甚至觉也睡不好;过于尖刻之人,对小事斤斤计较,对别人怀疑嫉妒,终日为利害所纠缠。因此,身在悠闲,内心却不安逸;食不知味,寝不安枕。即使是那些天下最甘美的山珍海味放在他面前,他也无福消受。这种人怎么会有福气?
历史上,脾气怪僻、执拗,或是横暴之人,均为短命之徒。张飞、程咬金、李逵等,常常惹是生非,动手打人,最终自己也被人所害。周瑜心胸狭窄、气量极小,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时年仅36岁。讲话过于尖酸刻薄之人,古人称之为小人,一般也难有什么福分。
【智慧金言】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心底无私天地宽”,“与人为善,自己为善”,等等。因此,不论是谁,只要为人处事谨慎、大方、豁达、厚道,总能够得到世人的尊重和帮助,必定为多福长寿之人。
处事有勇立言精详
大丈夫处事,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是”和“非”,最后坚持的也一定是“是”而非其“非”,只论“是”、“非”而行事。所谓“是”,乃符合人道天道,利于群体,公众允许之事,否则即为“非”。处为“是”之事,乃正道,否则即为逆道。
一个人一生要明辨是非、走正道,实在不容易。因为,有些奸险小人在与你共事时,只图一己的私利,不希望你依正道行事,而希望你按照他认为最有利可图的方式做事。否则,他们便想方设法阻挠你,打击你。如果你要是趋吉避凶,照着他的意图行事,就很容易失掉了正道。因此,大丈夫行事,但问事情对错,而不管会不会给自己带来福祸。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为真理而斗争,有的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有的却因此而蒙冤,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哥白尼因坚持“日心说”,遭到了封建神权统治的迫害,张志新因坚持真理被割断了喉咙。许多无产阶级战士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宁死不屈,奋斗终生。他们宁愿把牢底坐穿,甚至献出生命和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