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2000500000025

第25章 处世篇(5)

只要是对的,就义无反顾地去做,有勇气承担一切祸福,不因此而丧失人格。所以,大丈夫处事,论是非而不论祸福。

著书立说,贵在言辞公允客观,不可偏私武断。这是第一要义。因为,文章是给人看的。若是观点有偏差,是非不辨,岂不是误导了众人?所以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文须有益于天下”,“为文者,必当尚质抑淫、著诚去伪”。古之圣贤在论书、诗、赋、画时,特别强调行文的格调是否高尚,观点是否公允客观。曹丕认为,文章乃百年大业,一点也差不得;而孔子“述而不作”,想必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语言美丽,包装很精致,而内容偏私武断、或者有误人子弟之处,那真不如不写。清朝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讲:

实事求是,因寄所记。一切文字不外此两种,在赋则尤缺一不可。若美言不信,玩物丧志,其赋亦不可已乎!

因此,著作文章一定要客观公正,谨慎下笔。否则,率尔操瓠,那会有什么可看性呢?正所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言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言辞公允、客观、平正的基础上,还须精要详细,言无不尽。这样,才最可贵。

【智慧金言】

大丈夫须不论祸福而处事,士君子要平正精神为立言。

惩治奸邪管治邪恶

小人得势,六亲不认;奸邪之辈,恶贯满盈。不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得势者如过眼烟云,奸邪辈亦为天地所不容。

君子得势,以道义自持;小人得势,则盛气凌人。人们多希望自己的至亲好友有权有势,殊不知得势的至亲好友还要看是君子还是小人。若是君子,不仅可因其身居要位、扩展政绩显赫而引以荣耀,而且可扩展见识并得到其事业上的支持和帮助。若是小人则不然,不仅得不到他的支持和帮助,而且还会受他气焰的胁迫威逼和无端的伤害。

知已反被知已害。因为小人一旦得势,首先就会在至亲好友面前卖弄权势,以在至亲好友头上作威作福显示自己的权势。或颐指气使,或怨前咎后,或以“不认亲朋”为幌子沽名钓誉,等等。小人不可交,至亲好友中的小人尤其不可交。不过,“六亲不认的有权势的小人,瞬间就会众叛亲离。失去人心,权势如烟消云散,丑态成讥资笑谈。”

奸险邪恶的人,用心歹毒,横行无忌。他们在乱世是魔王。“风高放火天,月黑杀人夜”,乘人之危,乘势作乱,坏事做绝,天良丧尽。在清明太平的日子里,他们是罪恶的幽灵,无端地暗算他人,为非作歹,遍行不义,搅得人无宁日,天无宁日,“不叫世人见太平”。

不过,他们哪里知道苍天在上,众目睽睽。天怒人怨时,即使“鬼神”也是暗中不佑、遣其不轨,不容他们颠狂乱世,扰乱民生的。这就是“天地自有擒妖人”,“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过,对奸险邪恶的人,不仅要给以道义上的指控和舆论上的谴责,还要依靠法律的威严,加大防护管教的力度,使不法之徒难逃法网,使他们弃恶从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时尚的治理。

【智慧金言】

苏轼在《应制举上两制书》中说: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不良的社会时尚,是滋生邪恶的土壤,是纵容不法之徒作祟为患的氛围。良好的社会时尚,则不仅会对邪恶形成强制的压力,而且会造就扶正祛邪的环境。因此,整治和清除邪恶,必须在强化“法治”上下功夫,在净化社会时尚上用气力。

不必吃亏朴实浑厚

古人把光祖耀宗、福荫子孙视作人生和家世辉煌的标志;今人把承先辈业绩、启后生有成视为人生的天职和理想。然而,人生的初衷与人生的结局,有时却有阴差阳错、反悖而行。这里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品性,起着内在的主导作用。

那些凡事锱铢必较,生怕吃亏的人,自以为聪明得很,占了便宜。然而,辱没祖宗的功德,败坏祖宗名声的,必定是这种人。为自己做精明打算的人,为何必定会辱没和败坏祖宗的功名呢?因为,为自己精心算计,其实是在精心算计别人。这种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惟名是夺,他的得和利来自于他人的失和损。他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之上的。因此这种人也必然遭众怨,失人心。

《管子·霸言》中说:“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意思是说,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往往得人心,而计较小利,狭隘自私的人常常失去人心。识大体顾大局的人与贪小利顾私情的人,在价值标准和行为选择上的分别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前者的选择是主动放弃或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而后者则营私欲强、为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和整体利益。其结果,前者失去了个人的暂时利益,换来的是高风亮节;后者或许满足了一时私欲,但失去的却是人心,败坏的是名节,玷污的是祖宗,实可谓“因小失大,因侈辱祖”。

那些诚实质朴而淳厚求实的人,起初虽然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奇特的作为和表现。然而,能够培植子孙纯厚品性和气质,使家道殷兴、历久不衰的,必定是这种人。生活朴实的人比起财大气粗、挥霍无度的人来说,确是财积不起眼、衣冠不惊人,花用不洒脱,然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忠厚老实的人,比起那些奸诈伪饰或者盛气凌人的人来说,平凡而无奇表,淳厚而不浮华,踏实而不虚狂。然而,平实能够托起众志成城,虚狂却会招致众叛亲离。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说,诚实、朴实、求实、踏实等,这些是支持人生的纯厚元气,也是立家、创业、兴世的亢奋元气。一个人有了这些元气,就能在人生的旅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在困难挫折面前显出勇气和坚毅,在创业的进程中,坚实起步,开拓进取,创造辉煌。

【智慧金言】

一家、一团体,及至一个民族、国家,有了这种融炼一体的元气,也就有了创业的基体、进步的阶梯、发展的动因。社会呼唤的是诚实的风尚、求实的作风、朴实的生活,踏实的步履,善源于“实”,既是醇酿精神之元气,又是物质之元气。

说平实话做安分事

人应该说平实妥帖的话,做安分守己的事。然而,喜欢听平实妥帖话的人并不多,能够安分守己的人则甚少。这便是人生的困惑和自扰。

说话是一门普遍、广泛而又高超的艺术,这艺术的基石和含金量却在于稳当、妥帖、平实。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它的运用奥妙无穷。同一思想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表达的效果有高低文野之分;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表达的程度有深浅明惑之别;同一语言形式、同一思想内容,又往往因接受者的心理差异、时境不同而出现各种不同的理解,等等。由此可见,语言的艺术具有功力的高深与浅薄等差别。

然而,真正促使人们心心相印、情理相融的却是那些妥帖无奇、谆切无夸、朴实无华的话语。可是,人们又往往对平常、朴实的话语充耳不闻、闻而不思,而对那些新奇夸张、虚浮华丽的话津津乐道,这就难免使忠言擦耳而虚过,妄言淀心而成疾。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听者不妨以言识人,因为“其志定者,其言简以重;其志刚者,其言果以断。”(《薛方山纪述·上篇》)还可以说“其人实者,其言平以安”。言者则应该切记:“人以言自夸者,但欲人羡己,而不知人之笑之。”(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生计”,“稳稳当当过活”。看似平凡而淡泊,实是高雅而快乐。但是不少人并不这样想,他们把清白视为清贫,把老实视为无能,把安分视为保守,把稳重视为平庸,欣羡于穷夸极数,沉湎于酒绿灯红,着迷于舞池美色,奔波于官场权海,到头来花天酒地而忐忑不安,违法乱纪而走向深渊。“因嫌官职小,终被枷锁杠”,从而使自己原本快活的心境疲惫不堪,使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破裂难圆,使原本知心知已的亲朋众叛亲离……这实乃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快活反被快活丧”。与其醉生梦死图极乐,不如安分守己常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