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金言】
先贤的警语格言应多记善察;深究生活,充分利用生活强化自己的智慧,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这二者融为一体,才能睿智明目,才是最宝贵的态度。
奢侈败家庸愚覆事
奢侈足以败家,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古人云:“侈,恶之大也。”奢侈浪费是最大的罪恶。“居上而侈,必至厉民。”秦朝因修阿房宫、隋朝因修西苑宫,搞得人民生活极苦、怨声载道,从而失去人心,失去社稷江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可见,无论国君、君子、还是小人,如果为人心荡,奢侈多欲,理家必穷,治国必败。奢侈败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预料。悭吝之人,必视自己之物为至贵,过于看重,一分一毫都不肯与人。“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小里小气,生怕自己吃亏。这种人,贪图小财小利,心胸狭窄,必定不思进取。最终,仅有的一点东西消耗殆尽,家岂能不败?
尤其是那些为富不仁者,必然失心于人,也更容易遭那些有贪念的人所暗算。在历史上,那些利欲熏心、为富不仁、横行霸道之人,常常成为江湖侠士的刀下鬼。可见,过于悭吝,必遭奇祸。
愚蠢、平庸之人,因其脑瓜不灵,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一般办不成什么事情。如果托事于他,则必定误事、坏事。因此,善用人者一般不会托要事于庸愚之人,庸愚之人虽然办不成事,倒也坏不了什么大事。
而精明之人可就不同了,由于他平素精明干练,人人都肯托付重责。若是他一时失察,所坏的事必是大事。譬如小兵,负的责任少,即使坏事,影响的层面也很小;而大将率领三军,一念之差,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这岂不是“大凶”?诸葛亮精明一世,糊涂一时,误用刚愎自用的马谡,导致街亭失守,从而留下了千古遗憾。
【智慧金言】
聪明的人处事,尤其要小心翼翼,不可丝毫疏忽。过于聪明的人,因其过于算计,往往失信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者因其锋芒毕露,容易引人嫉妒,遭人陷害。杨修因过于精明而被曹操所杀,这又何尝不是“大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看来,人,既要精明,又何尝不需要大智若愚呢?
忠孝传家净化风尚
先人书“宝贵”二字,皆从贝。贝,原始货币之一。宝贵,以贝为依托,即金钱富贵之意,也寓含权势和地位。古往今来,此二字引多少人趋之若鹜,惨淡经营。一旦富贵显达,便觉身价倍增。
或眼生于顶,看他人不起;或拼豪抖富,刻意显贵,而自以为得意。还有一些人,看到别人宝贵,顿生嫉妒羡慕之心。或趋炎附势,刻意奉承,拍马奉迎;或恨自己生不逢时、投机无门,发财乏路,时不时发出一番怨天尤人的感慨来;或捶胸顿足、指天骂地,恨不得天下有钱人、得志者统统倒霉。更有甚者,对他人财物生贪婪之心,起觊觎之念,行劫盗之实。岂不知,人的价值是一个人内在思想境界、人格修养和外在言语行为的统一体,其贵贱高低取决于其思想言行是否专一正直,人格修养是否浑厚质朴。而并不取决于其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寡和权势地位的高低。
能明白这一点的人,在自己事业有成,拥有一定金钱、权势和地位时,就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也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贵。因此在生活中就能与他人、家人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真正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贫时朋友不相忘。当看到别人拥有金钱权势、享有较高物质财富时,自己也会漠然相待,安于贫困,不会产生嫉妒或羡慕之心,更不会产生贪婪非分之念。从而真正达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境界。做到这些该需要何等的修养和胸襟啊!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当谨守的道德规范。忠,中下从心,“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增赣),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厚处世、忠诚待人于一体。孝,老从子、子承老,取奉老、养老、善事父母之意。古人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孝经》)。在古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平民,都会将“忠孝”二字铭记心头,所以才会流传下许多如苏武牧羊,岳母刺字,卧冰淘鱼,割臂饲母等可歌可泣的名人佚事。
当今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忠孝观念逐步淡化了,不像古人那样时刻想着忠孝二字了。然而“行虽不及,心向往之”,人们对身边发生的忠孝行为仍然赞不绝口,大肆予以宣扬。古人和今人,前者勇于实践,心志可嘉;后者明辨是非,扶植正气,其度量,其精神,也值得敬佩。
【智慧金言】
中国历来有忠孝传家,忠孝传世之风,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古人的优良的传统文化,大兴精忠爱国、尊老爱幼之风,唾弃那种只认金钱、不讲亲情、有辱国格、有伤风化的社会丑恶现象,致力于净化社会风尚,着力创造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教子宜严宽容败子
家庭教育事关重大,它密切关联着孩子的成长、进步、前途、命运,更密切关联着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家庭教育的成败,不在于父母对子女爱心倾注的力度,这种爱的倾注历来是无代价的;也不在于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高低,“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态;而首先在于父母对子女爱的方式的正确与否和期望的客观态度。
凡是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的,子女便容易成为有德才的人;凡是对子孙过于宽容的,子女的德行大多败坏。“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又有一种情况,有些子女原本十分聪明,却突然变得品行低下,平庸无能;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后来却成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这全归之于家庭父母的栽培教养之功。教子既需有方,也要因材施教,因性而异。金兰生的《格兰联璧·齐家》说道:
子弟有才,制其爱,毋弛其诲,故不以骄败;
子弟不肖,严其诲,毋薄其爱,故不以怨离。
这就是说,父母对有才华的子女应克制爱心,不放松教诲,子女才不致因为骄傲而失败。父母对不学好的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满爱心,子女才不致生怨而出走。
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依据不同的情况,严爱相济、宽严适度,既要避免“捧为掌上明珠”的过分溺爱,又要防止“恨铁不成钢”的厉威苛责。
人生最崇高的“无”字碑是:“无私、无畏,无悔、无怨。”奉公而利天下谓之无私,开拓而不惧艰险谓之无畏,充实而不虚度谓之无悔,豁达而不积非谓之无怨。正是那“人到无求品行自高”。
然而,人总有品行高下之分。不过,一个人的品格不高,是因为总无法将一个“利”字看破。人的学识才能也总有高下之分、能庸之别。不过,一个人学业不进、才华平庸,又总是缘于甩不掉一个“懒”字。可见,“利”和“懒”是缠绕人生的两条绳索。
一个人要站在高处,看到远处,想到大处,干在实处,就必须抵御“利”的诱惑,割除“懒”的尾巴。人只有战胜了“利”的困扰和“懒”的惰性,才能回味畅扬,乐怡奋进。
德和财是社会的两大财富,也可以说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简明词义。人们不但奖掖道德,也倍加敬仰道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如果让这种人居于权威的位置,向社会施加道德的影响,就更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和文明的催化力了。当然,对不居高位有道德的人,通过大力的宣扬,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当今社会呼吁“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实质上也是在呼唤和重塑道德感化的权威。人的名节不可不要,道德感不可不有,但钱财富有却不能多到足以拖累自身的地步,累加则生祸。这仍然是要人们看破一个“利”字。“透得名利关,方是小歇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智慧金言】
当今人说,人不能活得太累。也就是说,人要穿过名利的关卡,才能安得逸乐,也才能达到高远广阔的境界。
教小儿宜严待小人宜敬
“小儿”与“小人”,同是一个“小”,但内涵不同,前者是年龄区段上的“小”,后者是品行尺度上的“小”。实质不同,所持的态度和方法也会不同,教育小孩宜严,对待小人宜敬。
任何人都有亲子之情,但是亲子需教子。教子事非小,它不仅密切关联着家庭的和睦幸福和孩子的成长进步,而且密切关联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子女能否取得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对子女心理特点和融基础上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小孩子具有充满稚气、心性顽皮、躁气好动、固执任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对孩子必须以严肃的态度、严正的姿态、严格的规定进行教育和要求,达到以严肃克娇气,以严正克顽气,以严气平躁气的效果。
如若不从严教子,而是一味溺爱娇宠,过分迁就忍让,凡事纵容护短,长期依顺应求,势必强化孩子的稚气、娇气和躁气,使其不但不能专心读书、用心做事,而且还会固化逆反心理,以顶牛、执拗的方式和浮躁粗俗的情绪对抗长者的规劝和教导。一遇到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就会使其误入歧途,堕落失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当然,教子宜严,严要严得既合理、又合情,既可行又适度。要做孩子最仁慈的严师,最知心的长者,沟通心灵、微微润发、循循善诱。
所谓“小人”,是指那些心术不正、品行猥琐的人。对于“小人”,人们往往在感情上疏厌,在态度上鄙视,在交往中提防。其实,这并非理智的选择,也愧于君子的风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由于小人的心灵已经邪僻扭曲,如再被人鄙视、疏远、厌恶,则可能更促使其心理变态,趋邪附恶,孤傲妄为,最终走向邪路。
与其如此,倒不如去尊重他的人格,唤起他的悔悟,感化他的心灵,努力使“浪子回头”,重塑一个新的自我。其实,君子与“小人”的差异,从根本上说,盖源于心志与气量的差异。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清·金兰生《处世格言·存养》)
也就是说,君子也不过寸心,但气量却能包容整个世界;小人的心狂野,但意志只局限于某一个角落里。君子讲道德,处事小心谨慎,待人宽宏大量;小人缺德不义,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且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行为猥琐。君子小心并非胆小;小人胆大并非勇敢,只是无知自负、无识妄为罢了。
因此,君子应以自己宽宏豁达的寸心,去感化小人褊狭纵野的妄心。当然,这是十分艰深难为的。正因为艰深难为,才更需要竭尽心力,才更能以此增长见识,磨炼性情,也即是:“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见识,调难处之人可以练性。”(明·徐祯稷《耻言》)
【智慧金言】
对小人以敬化邪时还要谨慎,以防蒙受其害。要敬慎相机,以使小人改邪归正。
教于幼检于心
要教育培养晚辈正直、豁达、磊落的胸怀和气度,必须从幼年开始;要审视省察自己的思想行为,必须着眼于日常的生活。时时、处处、事事,都不能丢弃严谨而勤勉的督促和刻苦而耐久的砥砺。
“蚌死留夜光,剑折留锋芒。”正大光明是高远流芳的人格境界,也是光华闪烁的人生轨迹。而这种境界既非先天的与生俱来,也非生前身后的“回光返照”,而是在后天从幼年开始的教育、熏陶、习染中生成并进而达到升华的。因此,人生正大光明的品质和气度的培养,应前移至幼年,而不应延限于成年;应渗透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幼教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功能。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了才能递减的法则,即教育开始得越早,越能培养卓越的才能;而才能增长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会迅速减少。这就是零岁教育的理论基础。
但是,幼教也是一种整体的素质教育。如果一味偏重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品质和气度的教育,也会产生人格的低起点递减,不利于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实表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的溺爱娇宠以及互不往来、封闭自生的家庭居住环境,已造成一些儿童怀有偏执、孤僻、冷漠、骄纵、任性的心态。
这就要重视幼时的品质和气度的教育,以使子女从小就能够养成正直豁达、诚实谦贤的品德。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各个方面,都能保持一种襟怀坦白、光明磊落、雍容大度的气质风范。
“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如果说教子正大光明是人生光华的延续的话,那么忧勤惕厉的慎省修身则是塑造人格、完善人生的泽本光源。但是,“检身心”的出发点,不是“现成理念,一习即染”,而是对具体实践、行为的自省;其生成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渐进而成、渐化而范的;其升华不是“一潮涌来,万道霞光”,而是“涓涓细流,微微晶结”。
因此,检身心于平日的砥砺,贵在“三慎”:一是“慎微”,即“于细微处见精神”,从小事小节、一点一滴、细致入微处陶冶磨炼,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二是“慎隐”,即“人暗室而不欺”,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不做亏心事,不取不义财,依靠自身的信念和毅力,自觉地洁净心地、正身行,择善而从,保持高风亮节,致力有所作为;三“慎恒”,即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反复雕琢,始终如一地保持高远的志向、艰苦的锻造自身的品格。
【智慧金言】
新时代的人生,“君子”需要有“新美如画”的人格境界。而“新美如画”的人格境界,则立于“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的浩然;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的惰性;成就于“千淘万沥历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的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