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2000500000030

第30章 齐家篇(2)

【解读】

俭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朴的生活方式,使一个人内心感到充实。我们常说知足常乐,有恬淡修养的人,他在物质上永远会满足、喜悦;而物欲越多,想要享受和占有的也越多,他的内心就会感到越空虚。一个内心有空虚感的人,就是一个贫穷的人。所以富有或贫穷,并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有节俭的习惯。一个节俭的人,他是富有丰足的;一个浪费的人,他永远不会富有,而且会慢慢走向贫穷,内心也常有贫穷匮乏的感觉。俭朴的人,生活单纯,并懂得集中心力。他们不奢侈浪费,深知无欲则刚的道理。俭朴使一个人能集合心力和财力,去创造更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业。无论是企业家或慈善家,都深谙此道。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俭朴更是知足常乐之道。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早年他白手起家,靠着过人的聪明和坚韧的意志,终于发了大财。可是,他的日常生活依然十分俭朴。他年纪大了去检查身体,发现营养不良,他的钱到哪里去了?全做了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就是他亲手创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他也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穷苦的人,而他自己有钱并不享受。有一次和儿子一起出国办事,儿子坐的是头等舱,他自己则坐经济舱。下了飞机后,他对儿子说:“我们同时到达,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钱?”我国著名的佛学大师净空法师高度赞扬陈嘉庚:“这老人不同凡响”。他的儿子曾经被强盗绑票,强盗提出条件要多少赎金。陈嘉庚通知强盗:“你把我儿子杀掉好了,我一分钱也不会给你,我的钱全部拿去做公益事业了,绝不给后代。”他真正是全力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念念为人想,为社会想,没有为自己想。那个强盗接到通知,只得把他的儿子放掉了。所以直到今天,提起陈嘉庚老先生,祖国内地和新加坡许多人都对他的伟大念念不忘。

兴业须贵兴家要勤

【原文】

谨守父兄教条,诚实谦恭,便是醇潜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俭,定为悠久人家。

【译文】

认真地遵守父兄的教诲,待人笃实谦虚,就是一个敦厚淳朴的好子弟。不擅自删改祖宗留下来的家训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能够勤劳俭朴地持家,家道必能日益振兴。

【解读】

英国作家哈尔顿,为编写一本《英国科学家的性格和修养》的书,采访了达尔文。由于达尔文的坦率尽人皆知,哈尔顿就不客气地问达尔文:“您主要的缺点是什么?”达尔文回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地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了这些直截了当的回答,谁能不为达尔文的坦率鼓掌呢?按理,像达尔文这样的大科学家,完全可以不痛不痒对付几句话,或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但达尔文却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地袒露在公众面前,这种行为,必能换来真挚的信赖和尊敬。

历来人们都主张知人而交,对不是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戒备。对可以信赖的人,真真假假,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举。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又说:“我一生办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

【活学活用】

勿溺子弟勿弃子弟

子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佾》)就是说,绘画涂彩之事,必须等素丝白绢织成之后方可进行。《考工记》里也有绘画之事后素功的说法,也是说绘画备素。素丝白绢,如人之有美质在德、心性纯良。有了良好的质地基础,我们才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传人以道,养人以德,授人以技,从而卓然屹立于天地之间。

记得蒙学丛书之一《三字经》里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里集中体现的,是对人之天性的看法,并认为教育是维持人善良的必要手段。其实,人之本性并无先天的善恶之分。人之所以又表现的有善有恶,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之故。

由此可见,要教育子女成为正直、诚实、知礼、有德的人,就必须对其从小抓起,从其心地尚未被外界不良因素所浸染的时候来教育。《烈女传》所记载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也充分说明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及最终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护自己子女的。但由于爱的方式不同,则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有的父母对子女爱之以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而不宠,爱而有方,从而使子女受到健康的教育,最终成为业成德方、有为有节的成功者。现代幼儿教育虽然不主张体罚,但也不能过分溺爱和放纵,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的子女,而且使爱心得到恶果。

【智慧金言】

一旦放纵成习,使子女养成不守规矩的陋习,再想进行纠正就比较费力了。所以,要“教之以义方”(《春秋左传·隐公三年》)。即对于有缺点的子弟,要让教养有方、仪表称范的长辈加以规劝和诱导,并努力促使其改邪归正,悔过自新,千万不能轻易放弃任何可以使其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同时,还要把他交给那些有才干的贤者通过言传身教,加以培养,教育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本领,成为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这不仅是真正的爱心,而且是对社会的贡献。

诸书享福教子创家

人间利荣纷华,享乐福分纷呈。惟有读书人被称作是享福之人。

书,本不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离开书人照样能活着;但书却是人之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活。

书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是因为书能使人打开心灵的窗户,得到心灵的滋补和愉悦。

快乐和幸福,原本就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那些物质,只能使人得到外在的滋补或刺激,而不能像书一样成为启开心灵的钥匙。正如15世纪俄国的伟大思想家赫尔岑所说:

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

一些物质上富有,心灵中空虚的人,表面上看来福禄无边。实际上,他们始终被一种奢侈的欲火焦燃着,何享福之有!

而那些虽然清贫,但却能从书中聆听心灵最悦耳音乐的人,其乐无穷,可谓清福无边。同时,书作为人们的理想之舟、善德之器、成才之梯,它可以给人带来善性的怡乐、成功的喜悦,还有比这更为飘逸高超的快乐和幸福吗?

人世间众人熙熙攘攘在创家,匆匆忙忙为致富。殊不知真正善于创家立业者,乃是那些教子有方、子能成才的人。

在创家者的家业中,人们往往会如数家珍地列出诸如房子、土地、家具等一系列的物质财富,并以此作为创家的赫赫业绩。殊不知,这些“业绩”在不肖子孙的手中,顷刻间便会灰飞烟灭。如此创家立业,就如积一生血汗,只换得几许肥皂泡沫而已。与其创家聚财毁于一旦,不如教子成才兴业久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重在教子!历史上传为佳话的“孟母三迁”、“触龙说赵太后”、“刘备遗嘱教阿斗”等,讲的都是“从长计议严教子,子成方得基业兴”。

【智慧金言】

当今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小皇帝”、“小公主”如掌上明珠。一代父母不惜一切地为他们创家谋业,但多重于房子、折子、车子、位子等“多子登科第”,而不注重孩子品行和才能的培养。对他们过分娇宠,过度溺爱。如此便有“多子登科而败子成蹊”的征兆。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还应该当记“为创家者,不患不富,患于得子而不成器也”。

手党无怒子孙习业

与其让邻里称赞自己,不如能让乡里对自己没有怨言;与其为子孙后代谋求田产家业,不如教子孙学习可以长久谋生的事业。

每个人一来到世间,便要受到世上包括乡邻、朋友、公众以及与之共事接触的人的评价。反过来,自己也在时刻评价他人的功过是非。然而,当自己评价他人时,往往抱怨多于赞誉;而自己在对待他人的评价时,又往往欣喜于赞誉,厌腻于抱怨。其实,一个人要做到让他人一时称赞,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只要多替他人着想、多为他人做几件好事,便会受到人的称赞和感激。即使路人相遇、素不相识,或举手之劳的帮忙,或一丝会意的点头微笑,都会得到对方的由衷称道。

然而,最困难的是让那些熟悉你的人,或与你长期共事的人,对你没有抱怨。因为让乡邻、朋友和同事等心悦诚服、没有抱怨的人,一定是涵养极好、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无疑这种人不同于一般凡夫俗子,甚至不同于那些才气不凡但毛病突出的智能人。因此,人不能唯求一时赞誉,而应求一世无怨,更要防积怨太甚而为人不齿。这就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深涵养、细雕琢地塑造高尚的人格形象。

当然,人生在世,让人别对自己毫无怨言,此求也过分苛刻而不切实际了。同一种事,同一种行为,人们由于各自认识的差异、境界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彼此产生误会和无端嫉妒。因此,人有时尚需任劳任怨,在有怨而不积怨中涵养性情,升华人生。

人为子女谋求田产生业,无可厚非。但子孙若是慵懒无能,缺德少才,纵有田产千顷,家业再雄厚,也会坐吃山空,衰败于毁。而且雄厚的田产家业,还会助长不肖子孙的为祸气焰,使之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多行不义,坠人深渊。如此看来,执著于为子孙谋求田产家业,倒不如教子孙习得一技之长,使其掌握长久谋生的本领呢!

古人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的说法,是说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要教会人捕鱼法。教子也是这样。为其“谋产业”,不如教其“习恒业”。这与同在“大森林”里,是“给干粮”还是“给猎枪”一样。给干粮只能充一时之饥,给猎枪则可受用不尽。只有“猎枪”,才能使人在生活的“大森林”里获得生存的权利,也才能走出茫茫林海,步上人生正途。

【智慧金言】

给子孙谋什么,才是好呢?家长应知。在为子孙谋什么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家长们用心的良苦,识见的高卑。

谨记格言闲看他人

物转星移,大浪淘沙。人类文明包括先贤的警语格言的可利用性,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有所增减。凡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者,就充分证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不因时光的流逝而改其色,变其味;不因政治制度,社会背景的变更而磨灭其光,淹没其价值。政治是人的政治,社会是人的社会。

只要人还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就不可能与历史豁然割开。相反,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先贤的警语格言既是对人事的深刻反省,也是对世事的相对正确的总结概括。只要本着“取精去粗,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的态度,先贤的格言不但可以重放光辉,而且还可以为我们的处世做人、成事立业提供有益的帮助。

“尽信书,不如无书。”提倡继承古人的文化遗产,并不是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地囫囵吞枣。正确的心态,应该是慧眼识珠,运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判断,对先贤的格言多加咀嚼,变他人的格言为自己的智慧。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处世的能力,这样才能不至于临变而惊,不知所措;或不识真伪,遭人蒙蔽。

不学则愚,不思则惘。由于学寡识浅,胸无主宰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先贤的格言规箴,正是用来诲人以道,攻除偏失,防患未然的智慧药石。学习并牢记它,就会对我们取舍事物、判定是非产生有益的帮助。

生活是最好的导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实践如火如荼,丰富多彩。先贤的格言虽说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但生活却更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新的思考。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特征,都会出现许多新生事物,仅仅局限于先贤的格言是不够的。

生活之树常青,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密切关注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并从变化发展中有所发现,有所觉悟,最终使自己有所提高。无视前人的智慧结晶,一味强调“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是唯心的;而不顾社会的前进,置身于格言规箴之中,事事以之为规矩,则是一种僵化的教条,这无异于刻舟求剑。

“他山之石,可以攻己之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我们不可能也不必事事躬亲。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善于学习,不耻下问,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将可以把别人的教训作为自己的教训,把他人的成功经验作为自己立业成事的航标灯塔。所谓“君子善假于物”,说的就是要求人们不但敢于,而且善于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来实现自己的宏志伟业。在科学的攀登过程中是如此,在社会进步中是如此,在个人提高中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