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围炉夜话》学生活
2000500000006

第6章 立志篇(2)

志不可及心不忍言

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就不会奋发向上,也必定难成大事。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把立志者看作人之区别于非人的一个标志。他说:“人无志,非人也。”的确,放眼古今中外,成就大事者,都是有志气、有追求的。大诗人苏轼在《晁错论》中,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立志是成事的先决条件。

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如同登山一样。有的人发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却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但只要坚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岂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

华罗庚曾经说过:“登高自卑,持之以恒。”这个“卑”是“低”的意思,爬山总是由山脚下开始的。这个“恒”是持久的意思,有韧劲、有毅力,坚持不懈,才能登上山顶。

登高始于足下,艰险紧随高远。那些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想成功又怕艰险,甚至投机取巧,想一步登天的人,到头来只能落得一事无成,空悔一生的地步。孟子说:“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在创业的路上,有许多惊涛骇浪。从古到今,凡是能够战胜艰难险阻,经受种种考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雄心壮志的人。

玄奘以“宁肯西行而死,怎能东归而生”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天竺,取回佛经75部,达1335卷,铸写了一部辉煌的篇章。李时珍以“心比铁石坚,至死不怕难”的壮志,27载历经艰险,遍尝万草,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在拿破仑的字典中见不到“不可能”这三个字,他的成功是以必胜的信念和“没有不可能”的志向而达成的。

事实上,任何成就的取得,理想的实现,除了客观上的某些必要条件之外,主要还是靠自身的努力。人只要有志气、肯实干,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理想的大门一定就会向你敞开,知识的群峰就必定会向你低头。

“爱之深,责之切。”越是志向高远的人,越懂得自爱、自责。古代的君主要有谏臣,因为国家大事只要稍有差池,便足以酿成巨祸。商朝末年,有一个太师叫箕子。有一次,他见商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于是非常害怕。他认为,用了象牙的筷子,就不肯用泥做的碗,而要用玉石做的杯子。做下了象牙筷子玉石杯,就一定不肯吃一般的蔬菜,而要吃豹胎之类的珍异食品;吃上珍异食品,也就不肯穿粗布的衣服,住茅草的房子,而要里外穿锦衣,住高级房子。人的享乐是永无止境的,一开了头就很难收住。

箕子越想越感到不妥,想去劝谏,可又怕召来杀身之祸,而未及时行动。不久,纣王兵败,而箕子也是悔之晚矣。治国如此,做人亦然。一个人沾染了某种不良习气,不思悔改,其他恶习就会随之引发,导致恶性循环。就像一个人得了一种病,讳疾忌医或治疗不对症,就会产生并发症。这就叫“一个小鬼到,数小鬼登门”。

【智慧金言】

人对于自己的缺点、弱点、错误,万万不可“隐忍不言”,无动于衷,知错不改,有错不纠。所以,人既要在抉除“一毫之恶”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要以善积“一毫之新”,努力升华自我,拓展自我。

立德立言后世留名

金玉满堂,富贵荣显,可荣耀一时。但是,花无百日红,财难积千载。这些身外之物,都会如浮云一般,随风飘散。但功德文章,不仅可以彪炳史册,名垂千古,而且还能功显当代,泽被后世。

神农氏遍尝百草,奠救死扶伤之基;孔子杏坛兴教,不但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而且因他首创儒教,被后世尊圣谥王,其后代也因之享有圣人后裔“衍圣公”的美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不但以文章著称于世,其功德也总是被历代王侯将相、社会贤达津津乐道。直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仍对他褒扬有加。

“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太祖视狱案,见姓名籍贯,遽呼问曰:‘汝非范文正后人乎?’对曰:‘臣仲淹十二世孙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后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樵书》)

《樵书》还记载了一则故事,表明了范仲淹的功德文章,非但在士大夫中享有盛誉,就连平民盗匪也对其敬畏三分:范仲淹的裔孙范希荣,曾和别的商人一起做生意。途中遇到了强盗,在问答中,范希荣说,我是范仲淹的后代。强盗听后,叹息道:“好人的子孙。”遂一物不取。

范仲淹为官清廉,家业寡薄,但其功德文章却是后人取之不竭的巨大财富。古人所谓“圣人立德,君子立功,其次立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不管是“圣人君子”,还是一般人等,树德建勋,以文喻理、教人,都会于国有益,于民有利的。

魏文帝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唐人李纪南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宋人苏洵说:“文之用四:……道以通之,法以检之。”(《史论上》)其语意都基本相似,也即功德文章不仅能资政治国,明理载道,而且还可以显声扬名,永垂青史。我国是诗文的国度,历代帝王都十分关注“文以载道”,即通过名流贤达的功德文章正教化,淳民俗,导风习,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自古及今,中国人向来是很重视死后的声名的。但是,家业使大清国库亦为之逊色的九门提督和珅,权倾朝野;横征暴敛的明朝宦官魏忠贤,当时的声威可谓煊赫。然而随着其罪恶的暴露,即刻身首异处,祸殃九族。他们的声名与志士贤达们的功德文章,根本无法比肩。

【智慧金言】

声威不过一时,逾时而灭;史笔所载千古,自有后人评说。聚财敛物,沽名钓誉,即使骗取了一时的声名,然而一旦指破,便会“樯橹灰飞烟灭”;功德文章,也许暂时并不那么夺人耳目,显山露水。但是,是真金就会生光,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便会愈益显现,熠熠闪光,永彪史册。

图功未晚浮慕无成

“闻道有先后”,此为人之常情。但是,闻道领先,却未必得道于前;闻道于后,也未必得道必晚。图功立业亦然,先行于功者,未必必有成就;“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后起者未必不能成大器,立大功而成大业。

做事图功之关键在于“做”,据于“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做善做,持“志”以恒,必然有所不为而有所作为。管夷吾七十入相,梁灏八十二乃学习,苏洵四十岁始知学,但管、梁、苏等无不功有所建,学有所成。人们常常慨叹日月流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自己尚一无所成,一无所得;便整日沉湎于嗟叹、追悔之中,误以为若及早做起,而今自己大抵已成就斐然,功成名就了。

其实不然。发愤而作,是不分早晚、先后的。只要胸有新志,日有新为,定准目标,从今做起,不畏前行途中的困难险阻,广学博识,必能有新作为,有新建树。相反,如果一味陷入明日复明日般的悔疚、空叹的泥潭,惟有牢骚,“悔不该当初”的叹息,明知近黄昏,却仍然徘徊不前,不行不作,那就是真正的碌碌无为,虚度人生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昨天既已成过去,无法用其玉成功业;而今天和明天仍饱含着无限的希冀与热望,立足今天,善待明天,才会有曙光可迎,黎明可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轻言图功已晚者,概因其已习惯于闲暇,无素于逆境,沉醉于懒惰。

长此以往,也必然志向疲弱,安于现状,局囿于一已之私之利的小圈子,不作不为,了然一世而终。奋然而作,则虽败犹荣。因为即使没有抵达如期目的,但却在“作”的过程中,为自己为他人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断不可因噎废食,以“已晚”为推词,昏然噩然一生,予后人以缺憾,于自己以枉度。倘若真的如此,那才是真的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