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追求完美,就可以保证你会获得成功。而世界上为人类创立新理想、新标准,扛着进步的大旗,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就是那些具有这样追求完美无缺素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还可以”为满意,或是半途而废,那是很难成功的。
在工作中应该努力追求完美、满分。不完整的工作成果只会使别人麻烦,对自己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戒伐戒矜求仁求义
【原文】
自伐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羲)字从我,讲人讲义者,不必远求。
【译文】
“伐”字的右边是“戈”,“矜”字的左边是“矛”,戈、矛都是的古代的兵器,有杀伤之意,从这两字的意思来看,自命清高的人应有所感受,加以警惕。“仁”字左边是“人”,“义”字的下边是“我”。可见,要讲仁义,并不在远处,只要有人有我就可以切实实行。
【解读】
仁就是义。
儒家从上古圣贤秘传的意旨中演化出“仁义”来作为自己的思想。仁是孔门学说的中心,而义是“行仁”的体现。我国历代圣贤以死守大道,以死殉真理与以死赴国难的精神,都是从“仁”里产生的。孟子揭示的浩然正气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也是从“仁”里培养出来的。
《易经》中说:“立天之道是阴阳,立地之道是柔刚,立人之道是仁义。”仁义的精神,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儒家以“实行仁义”著称于世,他们提倡的仁义精神,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博爱精神、正义精神。而道的实质,也是正义的实质,即义不容辞,该进时进,该退时退,该行时行,该止时止,该生时生,该死时死。
人的行为,如果是有条件的行为,有目的行为,便是功利的行为;只有无条件的行为,无目的的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才是行道、行义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人与禽兽区别之所在。人如果不了解道德仁义的内涵,为了苟且偷生而抛弃仁义,这与禽兽又有何区别?
持身贵严处事宜谦
【原文】
严近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
【译文】
严肃庄重易造成的错觉是傲慢,可是严肃庄重是正直之气,傲慢却是一种怪僻的脾气,所以律己最好是严肃庄重,而不要傲慢。谦虚有时看起来象是谄媚,然而谦虚是待人有礼不自满,谄媚却是因为有所求而讨好对方,所以处世应该谦虚,绝不可谄媚。
【解读】
一位先生在闲暇时找朋友联络感情,两人对弈。一上手,他就对朋友猛攻猛杀,搞得朋友顾前难顾后,十分紧张。而且,他自以为棋术高超,故意露了一个破绽,朋友发现,立即进攻,不想他使出杀着,还得意万分地说“你死定了”。把朋友弄得灰头土脸,朋友自然不大高兴。此后,这位先生再去找朋友,人家就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再不肯与他下棋了,他却始终不明白其中原因。
本来是一场轻松、愉快的友谊赛,却搞得紧张不堪,赢了棋,却失去了朋友。可见要交朋友,就要宽以待人,并且抑制自己的好胜心。
没有尊重就没有友谊,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朋友事事做好,因为有时我们自己也不曾做到。倘若朋友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我们没必要用傲慢和污蔑去代替可贵的“尊重”。我们务必时刻记住这一点:自己有可能有些地方还存在缺陷,存在不足,如果朋友用我对待他的行为来对待我,我又会怎么想呢?
知过能改抑恶扬善
【原文】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译文】
能知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人太过于严厉,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解读】
古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非但常人,即圣贤如孔子者,也闹出了“子见南子”的轶事。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改过迁善,所以他显得比常人更伟大而英明。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他才可以算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在完整意义上精神健全的人。改过迁善,就是自觉改正错误,自觉地向着好的方面迁移和转化。改过迁善,是佛家和儒家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主张。是一直为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品性。
因为人们各自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就必然会犯过错。无论是聪明的人还是愚蠢的人,都难以避免。明智的人能够改正过错而移心向善,愚蠢的人耻于改正过错而因循前非。移心向善,人的德行便会日日更新;因循前非,人的缺点就会越积越多。孟子说:“古时候的君子,有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过错则任其发展。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人们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时,人们都抬头望着他。现在的君子,不止是任其发展,还要编造一番言辞来粉饰过错。”战国时,世俗风气日益沉沦,社会充斥着小人,孟子因此十分担忧。
【活学活用】
谨守规模但足衣食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规则和模式,处事只要谨慎地遵循一定的规则与模式,就不会出什么大的差错。一个人一辈子只要衣食无忧,家境便可算作是自给自足了。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一种守成之道,自足之道。现今社会中许多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传沿因袭着祖宗的成法和传统的道德观。不可否认,任何已经创立的事业,必然有其一定的模式与法则可遵循。我们应该正确地去认识这些模式和法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从中寻找出事理的内涵和意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应该看到,全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立事成事。
谨守规模,绝不是因循守旧,不图变革创新。相反,要使原有的规模保持生命活力,就必须有循有破,在开拓创新中注入活力,使境界升华。那些对原有的规模死守不渝,以不变应万变,以一式应万物的人,只能被时代淘汰,只配作旧秩序的殉道者。因此,谨守规模,要弄清守道与破道的关系,不能机械守成,也不能失道而创,而要在继承先道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求得新的发展。
人生皆有欲望,欲望无可厚非。但欲望无止境,太盛则危。因此“但足衣食,便是小康”。
中国有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心能够正,则欲望越少越好。
人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切莫忘记“乐极生悲”。适可而止,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美味佳肴如同吃药,并非多多益善。古人云:“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消苕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奈何不早回头也。”这就是说,痛饮狂欢固然快乐,而当等到曲尽人散、夜深烛残之时,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倍觉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不及早醒悟呢?
【智慧金言】
人生“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一味追求奢侈浮华,来满足物质的享乐,必然会陷入庸碌而无所为的境地。因此,人在物质生活中应淡然适然,才能在精神生活上富有康乐,才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修为君子不做小人
世间的人,原本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只是因为私利和物欲的诱惑,在人的品行判断上,才逐渐形成了意识的高卑,分出了君子和小人两种类型。
君子,即指人品高尚,才学出众的人;小人,即指人品卑劣,见识浅薄的人。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避之,不去也。”这一段话,从道德方面讲清楚了君子与小人如何区分。发财与升官,是许多人的欲望,但君子绝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贫穷和卑贱,是每一个人所厌恶的,但君子绝不会通过不正常手段去摆脱它。“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在事业上,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仪来实行它,以谦逊的言辞来表达它,以真诚的态度去努力完成它。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历。”这九思、三变说明了君子的为人处事之法则,那么不识字的妇人和无知的孩童,怎么能不尊敬他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根本义礼,小人只懂得眼前小利。在《论语·阳货》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认为义比勇更高尚。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出乱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的心怀宽广,小人却常怀忧愁。君子安详坦然而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而不安详坦然。小人犯了错误,一定要加以掩饰;君子乐于帮助别人,成全好事,不助长别人的错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却苛刻要求别人。这一切,正说明小人做事,处处费尽心机,不顾他人死活,自私自利,谁见了他都像见了厉鬼一般,不愿与他打交道。因为他失掉了人心。
【智慧金言】
很多人说做人难,与别人相处难。其实做人并不难,只要诚心待人,而且重信用,便能得到他人的重视和敬佩。如果一味追求名利,徒用心机,就会一事无为,沦为小人。
知忠孝守仁义
忠孝仁义,盖源于人的至诚和其志的道德规范。然而,许多人却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至诚地遵循这一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和认识忠孝仁义的本质特性,明辨“愚”和“假”,识破奸恶人。
“忠”字的下面是“心”,“孝”字的结构是“子”承“老”下。可见,忠孝本身就是一种至诚至善、无怨无悔的感情。“情至深处无怨尤”,因此无论是精忠报国之情,还是孝敬父母之情,乃至师生友人之情,都应该是无私无假、至诚无悔的。
“情谊”无价。只要是“情”,情的感染,情的引发,情的驱使,都应由衷而发,不可玷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朝·龚自珍《己亥杂诗》)任何事物,只要寄托和融于人的感情,便会使之无心而诚,无怀而情。正因如此,忠孝作为一种淳朴浑厚而无条件的感情,才被那些过分伶俐聪明的人视为“愚忠”、“愚孝”,也才使那些聪明至极的人无法做到。
因为,“伶俐人”以心计为上,感情像是他们手中任意揉搓的面团,并把一己私利浸透于感情之中,使感情发霉变味。因此,在他们看来,世间本来无忠孝,有之则愚,行之则假。这类人是不忠不孝的不肖子孙,也是终不能得到后代子孙忠孝回报的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