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管教:决定孩子一辈子的事
2003300000012

第12章 爱孩子是一种修行(2)

爱孩子,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予孩子需要的爱和帮助。

就像上面的案例中,女孩是个明事理、比较独立的女孩,妈妈仅仅是允许女儿哭,让女儿释放情绪,并说了几句简单的、鼓励的话,就会给女儿带来很大的精神力量。

成老师心语

想要正确地爱和教育孩子,父母就要了解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要给孩子需要的爱,而不是父母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爱和帮助。

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和帮助,与孩子的个性特点、年龄特点、遇到的不同事件等有关,父母要设法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可通过经常与孩子交流、观察孩子的日常情况及读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等途径去了解。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孩子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和缺陷,父母爱孩子,就也要爱孩子的这些缺点和缺陷。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这才是父母对孩子完美的爱。

一天下午放学时间,我去接桐桐时,遇到了桐桐班里的一个男同学和他的妈妈,我就和这位陈女士聊了几句。

陈女士对我抱怨说,她儿子太内向,不喜欢与人讲话,甚至跟熟人也不太说话,缺少男孩子的那种勇敢、活泼和调皮,受了"欺负",也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是自己默默承受委屈。

陈女士这样说的时候,她儿子直往她的身后躲,似乎很怕见生人。

看得出,陈女士不喜欢儿子的这一缺点,见儿子往自己身后躲,她生气地把儿子拉到前面来,并皱着眉头说:"躲什么躲?你成叔叔又不会吃了你。别这么窝囊好不好?"

陈女士转而对我说:"你瞧瞧,这孩子就这么气人,你说他长大了可怎么办啊?唉!"

我猜,这个男孩可能在性格上属于偏内向的孩子,不太喜欢与人讲话。

想到这里,我对陈女士说:"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您儿子肯定还有别的优点,您可别总抓住他这一点打击他啊。"

"可我就看不惯他这窝窝囊囊的样子,跟他爸一个样!"陈女士依然抱怨说。

"我觉得,抱怨孩子的不足解决不了问题,您可以在发现儿子表现好的时候,表扬、鼓励他,相信他会越变越好……"

每个孩子在性格上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性格优势,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性格弱点,通过鼓励等方式帮孩子改善性格弱点,而不是过多地批评和指责孩子的弱点。

在我们小区里,有这样一位妈妈,她的儿子不够聪明,学习成绩总是落在班级的后面。

妈妈很替儿子的未来担忧,于是她千方百计地帮儿子补课,让儿子的成绩赶上去。为了儿子的学习,妈妈花费了很多心血,她甚至放弃了好几次进修、晋升的好机会。

但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始终进步不大,儿子的表现让她很无奈。

这位妈妈曾告诉我,在一次教儿子数学应用题时,看到儿子始终不开窍,她将内心的火一股脑儿地都发到了儿子身上,她多日积聚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她对着手足无措的儿子吼道:"你怎么这么笨呢?!你自己不聪明为什么不努力呢?!你知道我要为你承受多大压力吗?!"

这位妈妈告诉我,那一刻,她儿子吓傻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妈妈。

事实上,妈妈不能接受儿子的不聪明,不接受儿子较差的学习成绩,所以她对儿子的表现很恼火。她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儿子,这一次,因为儿子已经"不可救药",她才找到我,向我求助。

虽然我没有见到那个男孩,但我能想象出,他内心肯定也为自己很差的成绩而感到无助、彷徨。

我告诉这位妈妈,每个孩子都不完美,父母要接受孩子的这种不完美,不能因为不接纳而在孩子心上撒盐,要相信孩子,并激发孩子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一次,我随我的一位朋友去医院看他的一个亲戚--一个十岁的小女孩。

在医院里,我看到了让我非常感动的一幕,听到了一个让我觉得很温暖的故事。

这个女孩一直很喜欢跳舞,而且,舞也跳得很不错,以前她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区里、市里及省里的舞蹈比赛,并获过奖。妈妈以优秀的女儿为骄傲,并期待她能成为一名舞蹈家。

但天有不测风云,女孩在一次车祸中腿部受了重伤,她能否完全康复、能否继续跳舞都成了未知数。

最初,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难以接受。但不久,女孩和家人就开始接受这一现实,并一起乐观地面对眼前这一切。

那一天,在医院里,我听到女孩对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能让你看我跳舞了……我不是一个好孩子,我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再也不让你生气了……"

说这话的时候,女孩的眼泪不住地往下掉,女孩妈妈的眼泪也不住地往下掉,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女孩的懂事让我心疼。

而接下来妈妈的话也让我感触很深,她说:

"不,你可以继续跳舞,只要你配合医生的治疗。其实,无论你什么样,无论你有什么缺点和不足,无论你犯过什么错,你都是妈妈的宝贝,都是妈妈眼里的天使,是让我骄傲的女儿,我也永远爱你……"

没有孩子是完美的,我想,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不完美,父母都应该把孩子当作自己心中的宝贝和天使;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不完美,父母都不应削减对孩子的爱。

因为,孩子的生命本身就是无价之宝,值得父母钟爱一生。

成老师心语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但现实是,没有孩子是完美无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才是真实的,才更值得父母去呵护。

孩子有不完美,父母要做的,不是嫌弃、指责孩子,而是要把孩子的不完美当作孩子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去接纳,让孩子用不完美的生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爱孩子不要有附加条件

父母爱孩子,应该是爱孩子的生命本身,而不是爱附加在孩子身上的那些外在的东西,比如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表现。无论孩子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父母都会百分之百地付出自己的爱。

有一天,我去一所中学给初一的孩子做入学教育报告,报告结束后,一个男孩跟我讲的话让我感触颇深。

"成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他说。

"什么问题?你说吧。"

"这几天我特别不想回家,每天一到放学就害怕,您说我该怎么办?"

我心里一惊,不知道家为何会让这个男孩如此恐惧。

"你为什么不想回家呢?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我问他。

"因为我这次摸底考试成绩特别差,我爸爸妈妈还不知道我的成绩呢。"揉了一下鼻子,男孩继续说,"如果他们知道了我的成绩,我就死定了。"

原来如此。

父母对男孩的学习成绩很看重,男孩成绩好时,父母待他就像上宾,对他总是笑脸相迎,给他做好吃的,给他买他想要的,尽可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但是,如果男孩没考好,回到家,等待他的就是斥责和打骂,就是疏远和嫌弃,父母对他完全是另一种态度。

怪不得男孩不愿回家,父母对待儿子成绩的不同态度让他认为,他们只爱成绩好的他,而不爱成绩不好的他。所以,每次考不好,男孩就很恐惧回家,不敢面对父母,从小学到现在一直如此。

"那放学后你不回家,去哪里呢?"我问这个可怜的孩子。

"我去网吧,跟网友聊天或者打游戏,能拖多久是多久。"

我突然感到一种悲哀,因为我们的教育。

父母一定要改变这种做法,不要以成绩好坏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成绩好坏并不是爱或不爱孩子的理由,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

小米是桐桐的一个好朋友。我发现,小米小时候有点缺乏安全感,总担心妈妈不要她,所以经常粘着妈妈。

而小米的这种状况,我认为,与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我知道,小米妈妈有一句口头禅,那就是女儿不听话时,她总会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几年前,小米不到三岁,一天,小米、雪莉、桐桐、丁丁等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我们这些家长则在一边说笑着。

不一会儿,几个孩子吵闹起来了,小米和雪莉看起来要打架。小米妈妈和雪莉妈妈迅速走上前,了解了情况,小米妈妈就开始斥责女儿。

原来,小米看上了雪莉那只可以震动翅膀在地上跑的电动玩具小鸟,死活要抢过来玩,并嚷嚷着那小鸟是她的,这可惹恼了雪莉,于是两个孩子就吵闹起来。

我们几个人也都来到了孩子们跟前,小米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她对妈妈的批评很恼火,甚至坐到了地上,要打滚。

小米妈妈心烦,就吓唬女儿说:"你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起来!你起不起来?要不起来,妈妈就不要你了。"同时,小米妈妈转身做出要走的样子。

见妈妈真的要走,小米急忙爬起来,跑上前抱住妈妈的腿,开始大声地哭起来。

"闭嘴!你再哭,妈妈就真不要你了。"小米妈妈继续说。

我对小米妈妈使了个眼色,但她没有理会我。

小米慢慢止住了哭,说:"妈妈,我不要小鸟了,我不要小鸟了。"但我看得出,小米的情绪憋在了心里出不来,想哭不敢哭,十分委屈的样子。甚至,当雪莉的妈妈好说歹说从女儿手里要来小鸟,递给小米让她玩一会儿的时候,小米也推开雪莉妈妈的手,依然死死抱住妈妈的腿。

"再哭、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这句话对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有致命的伤害,她会认为妈妈真的不要自己了,从而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安全感。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这句话。

我家隔壁单元有一个九岁左右的男孩,很调皮,常常惹事。

一次,男孩在楼下玩,趁人不备,他拿一根木棍,猫腰走到前面那栋楼一楼住户的窗户下,将放在窗台上的一盆花拨拉下来,花盆碎了,里面的土散落开来,将花儿压在了下面。

偏巧,那户人家是得理不饶人的主儿,听到动静,主人急忙走出家门,就这个问题与在不远处与别人说话的男孩妈妈纠缠了很长时间。

等那户人家走后,男孩的妈妈狠狠地批评了儿子,儿子嬉皮笑脸地跟妈妈套近乎,并笑着向妈妈道歉说:"妈妈,我错了。"

"别叫我妈,你不是我儿子。"男孩的妈妈生气地说完,转身要回家。

孩子以为妈妈在开玩笑,就走上前,拉住妈妈的胳膊,又说:"妈妈,我真的知道错了。"

妈妈狠狠地甩开儿子的手,紧绷着脸说:"离我远点!你总这么惹事,不配做我的儿子。"

看起来,男孩的妈妈真的恼了。我听说,这个男孩每次犯错,妈妈总是如此愤怒,并将儿子推远,说出类似"你去给别人当儿子吧"这样的"狠话"。

孩子难免犯错,但父母不要因此而拒绝对孩子的爱,不要因此用拒绝的语言或行为伤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