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孩子所做的"恶作剧"或犯的错误,如果对别人造成了伤害,父母就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如果没有对人造成伤害,提醒孩子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
成老师心语
父母爱孩子,应是爱孩子的生命本身,而不是爱孩子身上附加的各种外在条件,比如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表现等。
真正爱孩子,就不要对爱附加任何条件。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孩子表现好、成绩好,就对孩子关爱有加;也不能因为孩子表现不好就嫌弃、打骂、疏远孩子,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应该给予孩子安慰、支持、鼓励和引导。
不要用物质来补偿爱
孩子需要物质的满足,但他们更需要精神和情感的满足。爱能够满足孩子精神和情感的需求,物质却常常不能。父母不要总是用物质来补偿爱,这会让孩子患上情感或精神饥渴症。
我有一个同行朋友,她是一名职业女性,同时又是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
朋友事业心很强,她一心想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因此整天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子,所以,她就给儿子买了很多玩具,那些玩具几乎堆满了儿子的房间。
每当朋友要写作的时候,她就把儿子带到"玩具屋",对他说:"宝贝,你自己在这里好好玩,妈妈要工作,挣更多的钱给你买更多的玩具。"
然后,她就坐在桌前开始埋头写作,如果儿子不找她,她一般不会主动去陪伴儿子。有时候,儿子缠着她玩,她就会设法把儿子推开。
慢慢地,更多的时候,儿子似乎也习惯了一个人玩玩具。
每次带儿子外出,儿子只要看中了什么玩具,朋友总是掏钱就买。她觉得,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子,而玩具可以陪伴他,能把她从养育儿子的琐事中解放出来,使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写作。
但是朋友并不明白,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父母的爱和陪伴,这是孩子必不可少而且非常关键的精神营养,比再多的钱、再多的玩具都重要百倍。
很多父母,就像这位朋友一样,为了让孩子开心,为了自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其他事情,就给孩子买很多玩具,让孩子陷在玩具堆里。
事实上,过多的玩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发展,父母的陪伴和交流才是更重要的。父母们要切记这一点。
在我们小区里,有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琪琪,他很喜欢吃东西,我常常看到他不住嘴地吃着某种食物。
听琪琪的妈妈说,家人都很重视他的吃饭问题,生怕他中午在幼儿园的小饭桌上吃不好、吃不饱。琪琪回到家,妈妈就给他做各种好吃的,买各种他喜欢吃的零食。
每逢节日,妈妈必会带着儿子到他喜欢的饭店或肯德基去撮一顿,让儿子一饱口福,而琪琪也总会大吃特吃。
琪琪的妈妈总认为孩子吃得多、吃得饱才是好的,就尽可能地鼓励儿子多吃,总觉得如果儿子吃不饱、吃不好,就是愧对儿子。
有像琪琪妈妈这样观念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老人,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多吃,尽可能地给孩子补充营养。
当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很有必要,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但父母也不要盲目地、过量地给孩子提供食物和营养。因为过量的物质营养反而对孩子的身体有害,造成孩子营养过剩,影响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
真正的爱,应是根据孩子的体质,让孩子平衡、合理地饮食,不过量地摄取营养,也不过多地食用那些膨化食品、洋快餐、方便类食品等。
王晓伟是我在一所学校做讲座时认识的一个十三岁男孩。他很聪明,但又有些冷漠,似乎总缺乏安全感,认为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他不怀好意,经常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经过与王晓伟的班主任交流,我了解到:王晓伟有一个并不幸福的童年。
在王晓伟不到四岁的时候,他的父母离婚了。不久,父母双方又都组建了新的家庭。
因为王晓伟的父亲和母亲工作一直都很忙,很少有时间带孩子,也为了不让王晓伟受继父或继母的冷待,爷爷奶奶一直把孙子带在身边。
隔一段时间,父亲或母亲就把儿子接到身边陪他几天。大概是觉得离婚且没太多时间陪伴儿子,父亲和母亲都觉得愧对儿子,所以在他身边时总是事事满足他。
父亲和母亲都算是事业比较成功的人,经济条件都很不错,为了弥补对儿子的亏欠,或者说为了赢得儿子的心,双方都千方百计地用物质来补偿儿子,比赛似的用钱财来"拉拢"儿子。
他们都想着法儿地给儿子买好看的衣服,带儿子去吃大餐,给儿子买他想要的玩具、生活用具、学习用具等,带他去想玩的地方玩……毫不吝惜对儿子的金钱付出。
见父母都如此,王晓伟自小就喜欢跟他们要这要那,而且常常要穿名牌、用名牌、吃高档餐厅,仿佛他在用这种方式索回父母对他欠缺的爱。
而王晓伟的父母也处处迁就他,每次都不吝惜花费,儿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尽可能地满足儿子的一切要求,用更多的物质来补偿对儿子的亏欠,这样他们才心安。
然而,再多的物质也没有补偿王晓伟缺失的父母的爱,他成了一个老师和同学眼中的"问题孩子"。
事实上,物质绝不能代替爱,孩子缺失了爱,用物质是难以弥补的。
父母与其用过多的物质满足孩子,不如尽可能地多抽些时间与孩子交流、相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做事情,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想法,并设法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成老师心语
孩子的精神和情感滋养需要父母为孩子付出爱,父母借用物质来补偿孩子爱的缺失以求得心理平衡,这种做法只会害了孩子。
无论有多少理由,父母都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关爱,多了解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并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精神、情感需求,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用物质来代替这一切。
不溺爱,也不要放纵孩子
小子本该尊重老子,可当老子太疼爱小子时,也就怕了小子。小子就会变得任性又自负,向老子予取予求。一旦小子得不到满足,老子就成了孙子,小子倒成了老子。
你最喜欢的,往往会成为牵制你的。这话一点不假。作为父母,通常都会视孩子若生命,一颗红心向孩子,一切围着孩子转。当爱泛滥成灾,不但教育失去了全部意义,就连亲子关系也会发生转化,子篡父位,黑白颠倒。
那天,我带着桐桐去"宝宝当家"玩。那是一个通过模拟各种工作场景,让孩子体验各种职业的地方。
我和桐桐在门口购票时,有一个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忽然冲过来,把桐桐推倒在地。桐桐受到惊吓,大哭起来。那个小男孩大声喊道:"我是警察,你没有排队,就应该受到惩罚。哭什么哭?"
我连忙扶起桐桐,轻轻拍着她安慰,然后对小男孩说:"我在这里排队呢。警察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人啊!"
这时候,有一个中年妇女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连连向我道歉,还轻轻拍着桐桐,又试图用嘴亲桐桐的脸,但被桐桐拒绝了。这个女人很尴尬地说:"没办法,我这儿子简直就是个小霸王,我现在根本就管不了。到处给我惹事,唉,我真是愁死了。"
这个女人说着,又回头训斥她的儿子,可是小男孩早就跑远了。远远地,我看到他又推倒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女人快要哭出来了,大冷的天,她却满头大汗,想来跟着孩子跑很久了。我对她摆摆手,表示不介意,但我告诉她:"您千万不能再受孩子牵制了。"
女人连连点头,但我看得出来,她根本就没有听进去,只是急于到另一个地方,去给儿子"擦屁股"。
女人走后,桐桐对我说:"爸爸,你该感谢我是你的女儿。你看阿姨好可怜!"我点点头,很感慨,心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孩子不是天生的奴隶主。当父母甘心为孩子做牛做马,奴隶出现,奴隶主也就自然诞生了。父母成了孩子的奴隶,也就失去了享受和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的权利。
我妻子最不喜欢桐桐和奶奶说话的口气。你听,桐桐说:"奶奶,我漂亮不?""奶奶,给我倒杯水!""奶奶,我不是告诉你了,我不穿这件衣服,你怎么回事?"
桐桐又说这话时,我妻子要重罚她,可我妈又替桐桐说话。桐桐得理不让人,说:"你看,我和奶奶说话,又不是和你说话。奶奶都不生气,你生什么气?"
妻子气得要打桐桐,我拦住她,对桐桐说:"你和爸爸做一个实验好不好?"桐桐欢欣雀跃。我让桐桐站在屋子正中央,然后在她头顶放上一杯满满的水,让她一动不动,看她能坚持多久。我请我妈也过来看。
桐桐觉得很好玩,老老实实地站在那里。可还没到一分钟,她就不耐烦了,大声喊要停止游戏。她的身子一动,杯子就一下子掉了下来,弄了她满头满脸的水。她沮丧地大叫:"一点都不好玩!"我妈连忙上前安慰桐桐。
我对我妈说:"妈,你看,你捧得她越高,她将来摔得就越重。当她摔下来的时候,还会洒你一头一脸的水。"桐桐一听,乐了,说:"闹了半天,你这是教育我奶奶呢!"我正色道:"桐桐,奶奶疼爱你,可你如果因此而不尊重奶奶,那么将来就没有人能尊重你。"
妻子也说:"桐桐,我知道你很疼爱你的"七星仔"(在妻子眼里"七星仔"是桐桐的玩具,在桐桐眼里它是自己的儿子),可要是"七星仔"对你呼来喝去,对你说话很没有礼貌,你会生气吗?"桐桐愤怒地说:"当然生气。我会打它屁股。"
妻子又说:"是啊,你对奶奶说话没有礼貌,我们也很生气,我可不希望我的女儿是"星宿派"出身。"桐桐说:"那我是"天使派",行不?"我妈在旁边笑了,亲着桐桐的脸颊说:"你就是小天使。"桐桐得意地笑了。
妻子在旁边摇摇头,我拍拍她的肩膀,轻轻对她说:"没事,孩子需要被宠的感觉,只要不过分就行。"
当备受宠爱的孩子试图操纵父母,父母可以和孩子互换位置,让孩子体会一下做父母的感觉,让孩子明白亲子之间需要互相尊重。
桐桐很喜欢阅读公主类图书,迪士尼公主系列她本本不落,看了又看。
一天,桐桐问我:"什么是公主?我是公主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问她怎么看待自己,桐桐想了想说:"公主是优雅高贵的。我是公主--妈妈说的,奶奶也说我是。"
我笑了,说:"可有人对待奶奶,很像小皇帝啊。"桐桐说:"皇帝很坏,想杀谁就杀谁。我不想当皇帝,只想当公主。再说了,我是女孩,不能当皇帝,你才能当皇帝。"
我说:"咱们谁都不当皇帝,好不好?你不能对我任性,我也不会对你瞎指挥。好不好?"桐桐郑重其事地点点头,还和我击掌盟誓。
一旦孩子有了权利榜样,他就会有样学样。父母可以给孩子解释他拥有哪些正当的权利,哪些行为是任性的表现。孩子学会规范自己,自然就学会尊重父母了。
成老师心语
爱的确应该是无私的,但也应该是有度的。爱无度,就有毒。因为把孩子捧得越高,孩子摔得越惨。宠孩子越无度,毁孩子越无情。溺爱孩子欠下的债,早晚要还的。如果你不想种下了爱,反而收获恨,那么就时时警惕,不要让孩子变成任性的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