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的孙武、司马穰苴、范蠡,战国时的孙膑、吴起、尉缭、赵武灵王,汉初的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三略》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 孙武与《孙子兵法》 ■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也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杰出奠基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兵圣。
孙武出身于齐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其曾祖、祖父均为齐国名将。他自幼喜研兵法,颇有心得。齐国发生“四姓之乱”后,孙武便南游吴国,隐居姑苏,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他结识了吴国著名的谋臣伍子胥。
当时天下纷扰,诸侯争霸。吴国君主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一直未能找到能胜任的将领。伍子胥便先后7次向吴王推荐孙武,说他“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人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
于是,吴王便召见孙武。孙武呈上所著兵书13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为考察孙武的统兵能力,吴王将100多名宫女交给他操练,其中有吴王最宠爱的两名妃子。这便有了“吴宫教战”的故事,阖闾由此“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此后,孙武便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安邦治国,发展军力。
■
吴宫教战
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以吴王的两个宠妃为队长。他把军事训练的一些基本动作教给她们,并告诫她们一定要服从军令。不料,连着两次发令,宫女都不当回事,只顾嬉笑。孙武便下令将两个队长拖下去斩首。吴王一听要斩他的爱妃,急忙来求情,但是孙武说:“您既然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规来管理她们,任何人也不能例外。”然后将两个宠妃斩首了,再也没人敢不听号令。
公元前506年冬,吴国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孙武采取“迂回奔袭、出奇制胜”的战法,溯淮河西上,从淮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汉水,在柏举重创楚军。接着五战五胜,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
“柏举之战”后,楚国元气大伤,而吴国的声威则大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不仅成为南方的强国,而且北方的齐、晋等大国也畏惧吴国。对于孙子的历史功绩,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道:“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不仅有战功卓著的军事实践,而且有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他所著的兵法13篇完整地流传下来,后人将其定名为《孙子兵法》。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家圣典,也是世界上久享盛誉的一部军事名著。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孙子兵法》提出了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 司马穰苴与《司马法》 ■
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军事家。他是早先的齐国工正田完的后裔,因任司马之官,故以“司马穰苴”一名传世。
司马穰苴善于用兵,但他是婢妾所生,地位低下,一直未被重用。后来,晋、燕联合攻打齐国,晏婴便将他推荐给齐景公,司马穰苴才开始登上军事舞台。
他关心部下,亲自安排部队食宿,亲自慰问有病的士卒。他还将自己的食品拿出来与士卒分享,与大家同甘共苦。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力,就连那些生病的士卒也纷纷要求参加战斗。结果,齐军兵锋所向,锐不可当,晋、燕之军不战自退。司马穰苴率军乘胜猛追,一举收复失地。齐景公遂拜他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事。
■
军中立威斩监军
齐景公命司马穰苴率军抵御晋、燕联军,并派宠臣庄贾为监军。庄贾自恃身份,傲慢无比,藐视军规。司马穰苴便毫不留情地处死了他,从而震慑三军,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终于战胜了晋、燕联军,从此威名远播。
司马穰苴的军事思想,附在由齐威王命大夫整理的兵书《司马法》中,所以该书又称《司马穰苴兵法》。该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经验,论述了古代的战争准备、战争指导、战场指挥、兵种部署、兵器配备,天时地利的选择、间谍的使用、军人心理以及治军等问题,其核心军事思想有以下三点。
一、“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对于能够“安人”“爱其民”和制止侵略的战争,《司马法》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书中说:“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去战,虽战可也。”这一观点从战争的目的出发去分析战争,包含着朴素的辩证观点。书中还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意思是说,战争是危险的事情,不得已的时候才能用它讨伐暴虐,挽救危乱,反对仗恃国势强盛而穷兵黩武;和平是暂时的,必须居安思危,加强战备。
二、“以仁为本”的治军原则。书中要求将帅“见危难勿忘其众”“胜则与众分善”“若使不胜,取过在己”。这样整个军队才能上下同心,团结一致,达到“力同而意和”,实现“凡胜,三军一人胜”。书中还说:“居国和,在军法,刃上察。”平时国内上下安定,战时军中执法公平,人们才会锐意进取,才有把握打赢战争。
三、“变嫌推疑”的战备思想。该书主张“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即顺应天时,多储备物资,取悦众心,利用地形,重视武器装备。而且,“凡战,有天,有财,有善”,即要打仗,就要掌握自然及人为的变化情况,要有充足的物资,将士要有高昂的斗志。此外,“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是说要有深远的计谋,发挥物资器材的最大效能,辨明是非以排除国人的疑虑,让百姓养精蓄锐以贡献其智慧,从而使战争符合百姓的心愿。
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晋唐之间,杜预、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宋代,《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定为将校的必读书,影响深远。
■ 吴起与《吴子兵法》 ■
吴起,卫国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是我国“第一流名将”。他治军严谨,能和士卒同甘共苦;他善于用兵,与孙武合称“孙吴”。
吴起出身于富有的家庭,学习勤奋,后弃文习武,精通韬略。他曾在鲁国做到将军,又在魏国为西河守,以后又到楚国,辅佐楚悼王变法,悼王死后,他被旧贵族残酷杀害。
吴起是一代将才,久经沙场,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一年,齐军进攻鲁国,吴起率军抵抗。面对强敌,他避敌锋芒,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麻痹敌人。然后乘其懈怠,率领精锐之师,一举击溃齐军。
吴起离鲁到魏后,任魏国将军,创建劲旅“武卒”。期间,他曾两度率师讨秦,一连攻下五座城池,夺回了西河地区。接着,他又乘胜进军,灭中山国。吴起因战功卓著,受命镇守西河。在之后的23年中,他“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增强了魏国的实力。他先后率军与诸侯大战76次,全胜64次,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在楚国担任令尹期间,吴起亦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辉煌战绩。他还推行改革,限制旧贵族的特权,裁减冗员,削减疏远公族的俸禄,用以建设军队。他的变法使楚国日渐国富兵强,但他废除贵族特权,惹起贵族的忌恨,楚悼王一死,贵族们立即反扑,用箭射杀了他。
吴起所著《吴子兵法》48篇,与《孙子兵法》并称,在战国时“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司马迁曾高度评价吴起的军事业绩,将其与孙武并列,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在汉代,《吴子兵法》成为武将攻修的主要课程,宋代更是被朝廷定为“武经七书”之一,是武科的主要教材。
■
五慎
五慎,即理、备、果、戒、约。理,就是“治众如治寡”;备,就是“出门如见敌”;果,就是“临敌不怀生”;戒,就是“虽克如始战”;约,就是“法令省而不烦”。
《吴子兵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军队成分的改变,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
一、该书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把政治和军事紧密地结合起来。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就是“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强调上下同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基础。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书中将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审慎地对待战争,反对穷兵黩武。
二、兵不在多,强调“以治为胜”。治,就是建设一支“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投之所往,天下莫当”的训练有素的军队。要求重用勇士和志在杀敌立功的人,以之作为军队的骨干,并“加其爵列”“厚其父母妻子”。
三、对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以发挥各自的特长;按照同乡同里编组,同什同伍互相联保,以对部众严加控制;采取“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教战方法,严格训练。
四、明法审令,“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将领必须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奖励有功者,勉励无功者,抚恤和慰问牺牲将士的家属,以恩结士心,使其“乐战”“乐死”;要“任贤使能”,选拔文武兼备、刚柔并用、能“率下安众、怖敌决疑”的人为将。
■
四机
四机,即气机、地机、事机、力机。气机,指要求将帅适时地掌握全军上下士气的盛衰。地机,指利用地形,要求将帅指挥军队作战时,善于利用道路险阻、名山要塞等。事机,指运用谋略,要求将帅善于派遣间谍离间敌人,施放精干的分队骚扰并迷惑敌人,分散其兵力。力机,指提高战斗力,要求将帅指挥军队做到战车坚固,战舰橹桨轻便,士卒熟练阵法,战马驰骋追逐。
五、料敌用兵,因情击敌。该书针对齐、秦、楚、燕、韩、赵六国的政治、地理、民情、军队、阵势等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对齐作战,“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对秦作战,先示之以利,待其士卒失去控制时,再“乘乖猎散,设伏投机”;与楚作战,则“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疲而劳之,勿与争战”;同燕作战,则“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与韩、赵作战时,则“阻阵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
六、审敌虚实而趋其危。该书指出,有8种情况,不需再卜问吉凶,即可向敌进击;在13种情况下要“急击勿疑”,旨在乘隙蹈暇,不失战机;又列举了不需占卜即可决定不与敌作战的6种情况,要“避之勿疑”;并进一步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它还注重“应变”,提出击强、击众、谷战、水战、围城等具体战法,并最早对养马和骑战做了专门的论述。
《吴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现有日、英、法、俄等译本流传。
■ 孙膑与《孙膑兵法》 ■
孙膑,本名孙伯灵,战国中期齐国人,著名军事家,兵圣孙武的后裔。《史记》中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深得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有一次,田忌跟齐威王赛马,他运用孙膑之策,以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一负二胜赢了齐王。田忌便借此把孙膑推荐给齐王,齐王重用孙膑为军师。
在军事实践中,孙膑显示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先后两次指挥齐军大破魏军。
公元前353年,齐魏争雄。孙膑在桂陵之战中,本着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在这一场有计划的“围点打援”战中,孙膑率领的齐军大胜庞涓率领的魏军。此战成为历代兵家所推崇的经典战例。
12年后,齐国又在援韩攻魏的马陵之战中,孙膑采用减灶示弱,诱敌深入之计,设伏围歼魏军,迫庞涓自杀,齐军两次大败魏军,致使魏国国势日趋衰落,齐国声威大震,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孙膑也由此名显天下。
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
孙膑名字的由来
相传,孙膑曾与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他谦虚好学,才智过人,军事才能高于庞涓。庞涓嫉贤妒能,自知才干不及孙膑,便在当上魏国将军后,设法将其诱骗至魏国,借故施以膑刑割去其膝盖骨。自此,便有“孙膑”这一称呼。
现存《孙膑兵法》共16篇,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这部兵书提出了诸多深刻的见解,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在战争观上,该书强调战争服从于政治、依赖于经济;认为“强兵之急”在于富国,只有国富、兵强、民安,才能“战胜而强立”;既反对企图垂衣而治的幻想,又反对穷兵黩武,强调积极备战,“事备而后动”。
在军队建设上,该书强调治军不仅要信赏明罚、令行禁止,还要对士卒进行政治教育、队列训练、行军训练、阵法训练、战法训练等多方面的系统训练,以全面提高士卒的素质。
在战争指导上,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道”(即战争规律)制胜的观点,指出:“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很显然,“道”的内容包括天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的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作战指挥上,该书主张“必攻不守”“批亢捣虚”,即攻击敌人要害且薄弱的关节点。这丰富了《孙子兵法》的虚实理论,与吴子“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异曲同工。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无感慨地说:“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综上所述,《孙膑兵法》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兵书。
■ 尉缭与《尉缭子》 ■
尉缭,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军事家。其一生事迹史载不详,约活动于魏国由安邑迁都于大梁的历史时期。他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命为国尉,因称尉缭。他帮助秦王出谋划策,主张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了六国的部署,从而统一了中国。
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现存24篇,万余字,内容涉及战争观、治军、用谋、具体战术等方面,论述颇精辟,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也很有价值。《尉缭子》的内容比较博杂,“引古谈今,学问博恰”,其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尽人事”的“人和”思想。尉缭提倡发挥人的积极作用,他借用黄帝的话加以论证:“先神先鬼,先稽我智。”即先去求神求鬼,不如先考查自己的智能。他还强调说:“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求己”就在于“举贤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