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20038800000007

第7章 通三教九流—— 洞明生存般若智慧(6)

王守仁,明朝大儒。他做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后功高遭忌,辞官回乡,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他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文士掌兵

王守仁考取进士后,授兵部主事。王守仁以文士领兵,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对他很是轻视。一次,张忠竟强令王守仁当众射箭,想令其出丑。不料王守仁三发三中,全军欢呼。王守仁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明朝灭亡后,他在衡阳起兵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政权。后来,南明大势渐去,王夫之便隐居船山,专心著书40年,人称船山先生。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博通经史,反对“理在气先”,认为“理在气中”。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静即含动,动不含静”,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黄宗羲,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他曾积极参加抗清运动,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抗清失败后,他对国家兴亡、历史变革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反思,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批判传统的重农轻商政策,提出“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

黄宗羲反对空疏无用的“迂儒之学”,主张“经世应务”。他发扬了先秦以来儒家倡导的民本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君为臣纲”的传统观念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芒。

锥刺阉党

黄宗羲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黄尊素为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后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时年仅19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申冤。崇祯即位后,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同党许显纯等人,轰动朝野。

顾炎武,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苦习“经世致用”之学,14岁起就与众名士议论国事。他辑录有关各地山川、农田、水利、兵防、物产、赋税、交通的众多资料,撰写了著名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清兵占据南京后,他积极投身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他用随行的骡马驮着书籍,逃亡于各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此期间,他还联络各地的抗清志士,以图发动新的抗清运动。而且,他在广泛接触社会现实后,写出了传世之作《日知录》。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史、音韵、考古、舆地、诗文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诣。他做学问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朴实学风的一代先河。

在儒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除了以上谈到的几位代表人物之外,宋代的周敦颐、张载等也对儒学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这些不同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发挥,促使儒学不断发展、成熟、完善。

■ 流传千年的儒教经典 ■

儒教经典主要指十三经:《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是训诂之作。南宋大儒朱熹编定的《四书五经》,则成为后世儒生的必读之书。

⊙《周易》——儒教至高无上经典

《周易》,儒家群经之首,约成书于商末周初。孔子对它推崇备至:“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它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堪称中国古代哲学圣典。据《史记》载,伏羲制八卦,周文王作卦辞演六十四卦,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大传。

《周易》含六十四卦,每卦配以卦辞;每卦又分六爻,每爻配以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说明、解释、发挥,则为《易传》。《周易》以阴、阳两种符号为基本元素,以自然中的八种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分别对应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

三易

变易、简易、不易,是为三易。对儒家来说,宇宙的千变万化都受一个简单法则支配,有定规可循,就是“简易”;社会上的一切制度、仪礼、文物,都会因时而变,就是“变易”;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尊卑之序、长幼之伦却永不会变,则是“不易”。

阴阳是宇宙存在、发展的基础。《周易》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必分阴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就是说,男女交合而生人,阴阳交合而生宇宙。

宇宙变化不息,洋溢着勃勃生机。正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凡是运动变化的事物都是“吉无不利”的。从自然界的天地、日月、四时、昼夜、寒暑,到人类社会男女、吉凶、祸福、存亡、生死及事物存在形式的大小、内外、进退、泰否等,无不表现为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对立的双方不断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发展,其规律为物极必反、循环往复。

二进制

当古希腊的芝诺提出那个关于连续性问题的千古悖论的时候,中国古人已经跨过了连续性事件,用二进制表达了量子化的自然和社会规律。阴、阳两种符号的组合,就是二进制,代表“+”和“-”,或“+1”和“-1”。据说,冯·诺依曼当年就是从《易经》中得到启发,以二进制代替十进制,从而大大改进了计算机的性能。马克思盛赞《周易》可同“宇宙的统计学家毕达哥拉斯并列”。

两千多年以来,《周易》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影响超越了时空。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周易》没有展开阐述的“道”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使《道德经》和《周易》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辩证法的经典之作。

后来,刘安、邵雍、张载等文化大家,都是研究《周易》的专家。研究《周易》逐渐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易学。现在,中、日、韩、美等国都有易学研究机构,《周易》研究进入了历史新时期。20世纪末,全世界曾一度掀起过“易学热”。

专家们把《周易》所阐述的思想,同现代哲学、预测学、医学、管理学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产生出各种新的见解和思想。正如《周易》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可以说,《周易》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古老又最现代的文化之源。

⊙《尚书》——古代官府公文总集

《尚书》,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向来被视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但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其中绝大部分应是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是一部体例较为完备的公文总集。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相传它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但不管怎样,它都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的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子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书中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

盘庚动员臣民迁殷

《尚书》中的《盘庚》诸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目光的远大。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

书中虞、夏、商的部分文献是据传闻写成的,不甚可靠。如《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据古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都没能传世。所以,说起先秦散文,还得从《尚书》开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等文章,都明显受其影响。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而《尧典》《皋陶谟》等篇,则带有一些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

总之,《尚书》在语言方面虽大都古奥难读,但实际上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历代散文家颇多借鉴。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等。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 《诗经》——中国首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土风、风谣,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其中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他均产生于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这些诗篇,本是歌曲的歌词。《墨子》中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中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可见,《诗》三百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诗经》的作者

一说为孔子删诗。司马迁认为,古代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为三百。一说为王者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还有一说,认为周王朝的乐工和太师们是编撰《诗经》的功臣。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只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或是娱乐,或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赋《诗》言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此外,《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孔子曾表示,经过“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学《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孔子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说,《诗经》中的作品,总体上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原则的。《诗经》是中国从“春秋”到“清代”的主要教课书之一。

⊙ 《礼记》——先秦礼乐制度大全

《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学者关于礼乐制度论著的选本,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其中《大学》《中庸》等篇具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被列入四书,成为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必读篇目。

《礼记》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不仅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还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并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

《礼记》的思想成就

教育三目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学习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养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学五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它们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还有大量富有哲理、精辟深刻的格言、警句。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多采用归类法来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其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将其分为五类,包括:通论礼仪和学术,如《礼运》《乐记》《儒行》等;解释《仪礼》,如《冠义》《射义》《聘义》等;记载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的杂事,如《孔子闲居》《檀弓》《曾子问》等;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如《王制》《曲礼》《月令》等;阅读《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131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85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49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礼记》不流行,以《小戴礼记》专称《礼记》。《礼记》又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为其作注后,它的地位上升为经。《礼记》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 《春秋》——五千年来谁著史

《春秋》,儒家五经之一,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修订而成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由此,春秋一词又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春秋笔法

中国传统学问中“经”、“史”不分家,史书记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王阳明说:“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这就是“春秋笔法”。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文虽简约如大事记,而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

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16000多字。书中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

称霸西戎

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谋求向东方发展,但被晋所阻。崤之战、彭衙之战,秦军都是大败。秦穆公果断地调整国策,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春秋》经文极为简略,但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具有信史价值,显示了史学发展上的巨大进步。然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现存的《春秋》分别载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中,三传经文大同小异。其中,《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战国时期的荀卿传下来的。

问鼎中原

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加强盛,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他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这就是“问鼎”一词的来历。后来,楚国大胜晋国,中原各小国纷纷归附,楚人称霸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