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似一条曲线,起点和终点是不可选择的。而起点和终点之间充满着无数个机会,只有正确地选择了,所付出的努力才会有美好的结果。
选择是把握人生的一种力量
面临危机,你必须做出选择,这如同你不会游泳却被人推到河里一样,除了学会游上岸让自己不至于被淹死,此外,别无生路。
有时候,选择使人痛苦,尤其是当被选择的对象对你具有同等吸引力的时候。
人生的悲哀,莫过于自己不能选择,或者不去选择。只有依靠自己的选择,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正确的选择,才有成功的人生。
选择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并决定了每个人一生的成败和优劣。
一旦我们有幸接受这种伟大推动力的引导和驱使,我们的人生就会成长、开花、结果。但如果我们无视这种力量的存在,或者只是偶尔接受这种力量的引导,我们就只能使自己变得微不足道,不会取得任何成就。
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从不允许我们停息,它总是激励着我们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一群迁徙的野牛在行进途中,突遭数只凶猛猎豹的袭击。刚才还是悠然自得的牛群顿时像炸了窝的马蜂,惊恐着四处奔逃,躲避着猎豹,逃脱着死亡。一只只野牛在奔逃中被扑倒,没有搏斗,连挣扎也是那样有气无力,只是哀鸣了几声,就成了猎豹的食物。
突然,一只看似弱小的野牛,就在快被猎豹追上的刹那,突然转向,全身奋力后坐,努力将身体的重心后移,奔跑的四蹄成了4条铁杠,直直地斜撑在地上,随即身体周围腾起一股浓浓的尘土,如同爆响的炸弹掀起的浪。在这生与死的千钧一发之际,这只小小的野牛停住了。
急停下来的小野牛,不但没有被猎豹吓倒,反而反转过身来,愤怒地沉下头,接着又仰起头顶上那一双尖尖的硬硬的牛角,猛抵冲过来的猎豹。那只不可一世的猎豹,还没有看清眼前发生的一切,就被小野牛的尖角抵住了身体,扎进了肚子,被高高地捅起,抛向空中。
顿时,情况急转直下,奔逃的野牛们还在拼命地奔逃,而其他猎豹却惊呆了,先是顿立,继而掉头逃走。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唯有那只小野牛不像它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以奔逃求生,而选择回首痛击,去战胜自己所面临的死亡。
但它的行为却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和联想。
生活中的困难多于幸福,人生中的磨难多于享乐。人不应在困难中倒下,而要努力在困难中挺起。因当你重新做出选择的时候,你就会拥有一种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使你战胜困难,同时使你的人生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突破云层,升起在蔚蓝的天空中。
我们积聚起一种新的力量,重新面对世界。
目标引领人生
目标引领人生。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可悲的,无所事事、自暴自弃的生活只会让时光白白流逝,最终一无所成。只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全力为之奋斗,我们离成功才不会太遥远。
在生活的海洋中,要想做一个成功的舵手,首先必须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生活就会盲目漂移,做事就没有方向感,从而敷衍了事,临时凑合,也就失去责任感。没有目标,英雄便无用武之地。
有一个25岁的小伙子,因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跑来向柯维咨询。他的生活目标是: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那么,你到底想做点什么呢?”柯维问。“我也说不太清楚,”年轻人犹豫不决地说,“我还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的目标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那么你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呢?”柯维接着问,“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年轻人回答说,“这一点我也没有仔细考虑过。”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什么呢?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柯维对这个话题穷追不舍。
“我真的说不准,”年轻人困惑地说,“我真的不知道我究竟喜欢什么,我从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我确实应该好好考虑考虑了。”
“那么,你看看这里吧,”柯维说,“你想离开你现在所在的位置,到其他地方去。但是,你不知道你想去哪里,你不知道你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你到底能做什么。如果你真的想做点什么的话,那么,现在你必须拿定主意。”
柯维和年轻人一起进行了彻底的分析。柯维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进行了测试,他发现这个年轻人对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并不了解。柯维知道,对每一个人来说,前进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教给年轻人培养信心的技巧。接下来,这位年轻人满怀信心踏上了成功的征途。
现在,他已经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知道他应该怎么做。他懂得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他期待着收获,他也一定能获得成功——因为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他前进的脚步。
做聪明人,不做精明人
交往是相互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的交往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试想,你与人为善,对别人好,结果人家非但不领情,而且时不时臭你几句,你会有什么感觉?暴跳如雷不一定,但郁闷是必然的。当然,一般人是不会这样的,即使偶尔有这么几个,也架不住时间的纠缠,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他总有明白的一天,有悔悟的一天。
人们为了生计而奔波,难免会在名利问题上与别人产生点摩擦,官场上、商海中也总少不了有人和你竞争。能与这些人为善,同时也让这些人与你为善或至少不为恶,是你能不能迈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春秋时候有个“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在赵秦两国渑池之会上为赵王争足了面子,赵王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任他为相国。
其时赵国有个大将军叫廉颇,见蔺相如仅凭一张利嘴,眨眼间职位就爬到了自己的头上,而自己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却位居他下,心里很不服气,决定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着廉颇,有时还称病不肯上朝。有一天,蔺相如带门客出去,看见廉颇的车迎面走来,忙将自己的车退进小巷里,让廉颇的车过去。蔺相如的门客觉得憋气,埋怨蔺相如不该胆小怕事。蔺相如笑笑说:“你们说廉将军跟秦王比,谁的势力大?”门客答:“当然是秦王的势力大。”蔺相如接着说:“天下诸侯都怕秦王,而我却敢当面责备他,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在,倘若我与廉将军不和,秦国肯定会趁机来犯,所以我情愿忍让廉将军。”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无地自容。一天,蔺相如正在书房读书,一个门客急匆匆地跑来说:“廉将军找上门来了。”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颇此来何意,忙出门迎接。
只见廉颇裸露着上身,背上绑了一根荆条,见到蔺相如便双膝跪倒,说道:“我心胸狭隘,请相国责罚我吧。”蔺相如慌忙把他扶起,二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从此,二人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国家,秦国十几年不敢侵犯赵国。
蔺相如无疑是与人为善的高手,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精明人肯定不行,如果蔺相如是个精明人的话,势必跟廉颇一争到底,不仅不会有“将相和”的美谈,而且一旦秦国灭了赵国,他们俩一个都别想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可见,要做到这一点,非聪明人和明白人不可。
每个人都喜欢别人认为自己聪明,有才华能干,因此很多人言谈举止之间,总是有意无意显示一下自己某方面的优势。但是有时候聪明人不一定就是明白人。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甚有才名。曹操曾建了一所院宅,竣工后,曹操看后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众人不解,杨修看后说:“门内有活,乃是‘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了。”曹操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很不舒服。又有一次,塞北从给曹操一合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和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见盒子上的字,竟然拿起来就吃,众人皆惊,曹操问是何缘故,杨修说:“盒子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背丞相之命乎?”曹操听了虽面带微笑,可心里十分厌恶。
曹操和刘备在汉水打仗时,由于长时屯兵,到了进退两难的处境。此时恰逢厨子送来鸡汤,曹操看见鸡汤中的鸡肋感慨万千。这是夏侯惇入帐请示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杨修听到号令立即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见了惊恐万分,连忙请杨修进帐询问详情。杨修解释到:“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今进退两难,犹如鸡肋,丞相来日必班师回朝。”各营士兵都开始收拾行囊,曹操知道后以杨修扰乱军心为名把他杀了。
所以,在竞争中聪明固然好,但是学会隐藏是必须而关键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经营好自己的外部环境,不是说说而已那么轻松的事。首先你要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不能让自己的私欲膨胀;同时,你要随时准备有效地抵御外界的诱惑,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此外,你不可避免地要有对手或者敌人,要让他们与你为善,要在竞争中让他们无隙可乘,不会隐藏简直寸步难行。
大事不糊涂
美国著名讽刺作家欧·亨利说:“不明白的人永远像失去方向的螳螂。”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自己又明白别人,是很难下定性的结论。我们知道,大糊涂的人可能是小聪明,小糊涂的人可能是大精明,但是聪明是有分寸的。太精明的人也会变成糊涂的人,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此为悟之道。
《菜根谭》说:“对有些人,必须提高警惕,险恶之徒,嫉贤害能,稍有触犯,必置人于死地,故对之必须提高警觉,防患于未然。”
赵光义病重时,立第三子赵恒为皇太子。当时,吕端继吕蒙正为宰相,他为人识大体,顾大局,很有办事能力,深得太宗赏识。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他便将相位让给寇准,退位参知政事。
公元997年,太宗驾崩。围绕谁来继位的问题,宫内多有不同意见。再者,皇太子赵恒年已29岁,聪明能干,处断有方。但他是太宗的第三子,没有即位资格,这就引起其他王子与大臣的嫉妒和憎恨。但吕端却是站在赵恒一边的。他决心遵照先帝旨意,拥立赵恒即位。当然,他也就对宫中的一些情况细心观察。
正当太宗驾崩举国祭丧之时,太监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熏、知制诰胡旦等人,却暗地里密谋,准备阻止赵恒即位,而立楚王元佐。吕端心中有所警惕,但具体情况却并不清楚。李皇后本来也不同意赵恒即位。所以,李皇后命王继恩传话召见吕端时,吕端心头一怔,便知大事有变,可能发生不测。一想到这里,吕端便决定抢先动手,争取主动。他一面答应去见皇后,一面又将王继恩锁在内阁,不让他出来与其他人谋通,并派人看守门口,防止有人劫持逃走。之后,吕端才毕恭毕敬地来见皇后。
李皇后对吕端说:“太宗已晏驾,按理应立长子为继承人,这样才是顺应天意,你看如何?”
吕端却说:“先帝立赵恒为皇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如今,太宗刚刚晏驾,将江山留给我们,他的尸骨未寒,我们哪能违背先帝遗诏而另有所立?请皇后三思。”
李皇后思虑再三,觉得吕端讲得有道理,况且,众大臣都在竭力拥立赵恒皇太子,李皇后也不便违拗,便同意了吕端的意见,决定由皇太子赵恒继承皇位,统领大宋江山。众大臣连连称是,叩首而去。
吕端至此还不放心,怕届时会被偷梁换柱。赵恒于公元998年即位为真宗,垂帘引见群臣,群臣跪拜堂前,齐呼万岁,唯独吕端平立于殿下不拜,众人忙问其故。吕端说:“皇太子即位,理当光明正大,为何垂帘侧坐,遮遮掩掩?”要求卷起帘帷,走上大殿,正面仔细观望,知是太子赵恒,然后走下台阶,率群臣拜呼万岁。至此,吕端才真正放了心。赵恒从此开始执政25年。
史官对吕端评价很高,宋史评论道:“吕端谏秦王居留,表表已见大器,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以折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升殿审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
找到一个欣赏自己的人
也许你是一个聪明透顶的人,有着足够的胆识谋略,但是,如果你不走出来,你的一切努力也许只有你自己清楚。现今是一个追求效益的时代,让别人看到你的存在,看到你的成绩,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要让知名人士注意到你的存在,肯定你的成绩,因为这是最好的广告。
巴纳斯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生前唯一的合伙人,他是一个意志坚强、勤奋努力的人,当初他一无所有。他在爱迪生那里谋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做设备清洁工和修理工。当时爱迪生发明了口授留声机,但是公司的销售人员不能把它卖出去,巴纳斯这时主动申请做了留声机的销售员,但工资依然是清洁工的薪水。当时这种机器不是很好卖,巴纳斯跑遍整个纽约城,才卖了7部机器,应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业绩了。他通过总结这段时间的销售经验,冥思苦想制订了留声机的全美销售计划,然后把计划拿到爱迪生办公室。爱迪生看过后,非常高兴,很欣赏他的计划,也为他的努力和细心而感动,同意巴纳斯成为他的合伙人。从此,巴纳斯成为了爱迪生一生中唯一的一位合伙人。
巴纳斯的辛勤工作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也因此,巴纳斯从一名小小的清洁工雇员成为爱迪生的合作者。自然,他的收入也将不再与清洁工的薪水相提并论。
做事、立事,谁不希望自己能够一帆风顺,一夜之间成名得利。作为一个像巴纳斯这样的小人物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要不是依靠爱迪生的名气,他再有才能,再努力奋斗,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中也是难以成功的。
刘勰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极为贫穷,但他笃志好学、博经通史,《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之作。他生活的年代盛行门阀制度,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决定了这个人在社会上的高低,像刘勰这样出身低微的平民,自然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因其社会地位,《文心雕龙》写成后也根本得不到重视。但刘勰本人十分自信,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用心血写成的书稿湮没,决心设法改变这种局面。
沈约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有着很高的声望,刘勰想请他评定写成的《文心雕龙》,借以赢得声誉。但是沈约身为名流,哪能轻易见到?但刘勰想出了一个主意。一天,刘勰事先打听到这几天沈约有事外出,于是背上自己的书稿,装成卖书的小贩,早早地等在离沈府不远的路上。当沈约乘坐的马车经过时,刘勰乘机兜售。沈约喜欢读书,当即停下来,顺手取书一阅,见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便随手翻阅起来。这一看,沈约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即买了一部带回家去,放在案头认真阅读。在以后上流社会举行的聚会中,沈约还不时地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当时文坛的人见沈约对这本《文心雕龙》如此推崇,大家群起效仿,争相传阅,刘勰很快名声大噪。
可以说,没有沈约的赏识,我们也难以知晓刘勰是何许人也,更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传世名著《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