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萝卜炖羊肉
羊肉营养丰富,《本草纲目》说它有补阳生暖的功效,但有膻味。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但属脂溶性食物。将两者合炖,胡萝卜能除羊肉的膻味,胡萝卜素则溶解在羊肉的油脂中,在小肠中转化为维生素A而被吸收。这道菜色美味佳,对人体有补益功效,是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家常菜肴。
2.猪血炖豆腐
这道菜首先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猪血富含铁质,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豆腐的营养价值也很高,素有“植物肉”之称。将两者合炖,红白相间,色美质嫩,味道独特,营养价值更高。
3.韭菜炒虾仁
韭菜含多种维生素和挥发油,营养佳,味道美,有补肾助阳的功效;虾仁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也有补肾壮阳的功能。将两者合炒,不仅味道更加鲜美,而且补肾助阳的功效更好。
其实,不但食物要荤素搭配,就是炒菜做饭用的食用油也要把握好荤素搭配的比例。因为植物油中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容易形成过氧化脂质,有促进癌细胞生长的作用。营养学家认为,食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根据植物油与猪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量计算,即每人每月以食植物油250克和猪油500克较为适宜。
喝汤应该在饭前,能更好地提升胃气
李时珍认为要想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就要提升胃气,因为提升胃气能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吞噬细胞的数量是很少的。提升胃气的最好方法是喝肉汤。但是什么时候喝汤比较好呢?很多人习惯饭后喝一碗鲜汤,其实这样容易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喝汤最好在饭前进行。
有人说“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是因为,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肉汤可以是鸡汤、牛筋汤、猪蹄汤、鱼汤、肉皮汤、牛肉汤、排骨汤等。肉汤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效价不同,不同的汤可以起到不同的抗病防疾效果。
鸡汤抗感冒:鸡汤,特别是母鸡汤中的特殊养分,可加快咽喉部及支气管膜的血液循环,促进黏液分泌,及时清除呼吸道病毒,缓解咳嗽、咽干、喉痛等症状。煲制鸡汤时,可以放一些海带、香菇等。
排骨汤抗衰老:排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50~59岁是人体微循环由盛到衰的转折期,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排骨汤可收到药物难以达到的功效。
鱼汤防哮喘:鱼汤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治疗呼吸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对儿童哮喘病最为有效。
另外,急性病人要喝鱼汤;慢性病人不仅要喝鱼汤,还要喝牛肉汤;癌症病人不仅要喝鱼汤和牛肉汤,而且要喝牛筋汤;糖尿病和血黏稠的病人不仅要喝鱼汤和牛肉汤,还要吃肉皮冻等。
我们要想健康,就一定要先喝肉汤后吃饭。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饭前喝汤并不是说喝得多就好,要因人而异,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而早餐前可适当多些,因经过一夜睡眠后,人体水分损失较多。进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进汤。总之,进汤以胃部舒适为度,饭前饭后切忌“狂饮”。
最后,我们还要知道怎么熬肉汤最科学合理。
1.熬汤用陈年瓦罐效果最佳
熬汤时,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能传递给里面的原料,而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又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溢出得越多,熬出的汤的滋味就越鲜醇,原料的质地就越酥烂。
2.火候要适当
熬汤的要诀是:旺火烧沸,小火慢煨。这样才能让原料内的蛋白质浸出物等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使熬出的汤更加鲜醇味美。只有文火才能使营养物质溶出得更多,而且汤色清澈,味道浓醇。
3.配水要合理
水温的变化、用水量的多少,对汤的营养和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用水量一般是熬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而且要使食品与冷水共同受热。熬汤不宜用热水,如果一开始就往锅里倒热水或者开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温,外层蛋白质就会马上凝固,使里层蛋白质不能充分溶解到汤里。此外,如果熬汤的中途往锅里加凉水,蛋白质也不能充分溶解到汤里,汤的味道就不够鲜美,而且汤色也不够清澈。
4.熬汤时不宜先放盐
因为盐具有渗透作用,会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导致鲜味不足。
5.熬制时间不要过长
长时间加热会破坏煲类菜肴中的维生素;加热1~2小时,即可获得比较理想的营养峰值,此时的能耗和营养价值比例较佳。
调料里也有健康的学问
食物里本身就蕴涵五味,但我们总是觉得不够,所以在做饭的时候又会用调料来增味。老百姓的生活说白了就是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油盐酱醋都是调料,调料搭配得好,能增进健康,使人延年益寿。由此可见,一家的掌勺之人把好调料关对全家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当然,调料并不仅这四种,下面介绍一些常用调料的功效。
盐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调味品,食盐可治伤寒寒热,止心腹疼痛,祛皮肤病毒,调和脏腑。它还可以使人耳聪目明、肌肤润泽、精力旺盛,治疗虫伤疮肿等。
生活中,我们最好多吃点醋,醋可以止金疮出血、治昏晕,并能解鱼肉菜毒。将醋放在锅里煮沸,关闭门窗,使醋气散开,可消毒并防治感冒。
晚上刷牙前,口中含半口醋,约15分钟后,吐出,再刷牙(不用牙膏),可有效去除牙垢。
酱油也是不可缺少的烹调之物。炒菜时加入适量酱油,会使菜色泽诱人,并增加菜的香味。此外,酱油还可防癌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酱的种类很多,适量饮酱汁,可有效治愈便秘。酱还能治疗水火烫伤、烧伤。但酱也不宜多吃,否则会使小儿消化不良,生痰动气。
油可以说是厨房里的主角,麻油可以治疗声音嘶哑,用生油外涂可生发、祛头面游风。菜油可消肿热痛,治金疮血痔,涂抹头发可使头发黑亮。豆油可以涂疮疥,润肠胃。
砂糖家族只有两兄弟——赤砂糖(红糖)和白砂糖。赤砂糖可滋心润肺、解酒毒及大小肠热,但不宜多食。白砂糖能使人明目聪耳,治疗心腹胀热。
花椒可利五脏、发汗,治愈咳嗽、风湿关节痛,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呕吐肠梗,可以散淤血,治产后腹痛,除风邪气,温中,使牙齿坚固,祛除寒气所引起的肢体酸痛。
葱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调味佳品。它的每个部分都能入药,常吃葱白能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葱白还能调五脏,解各种药物中毒,通利大小肠,通关节,消除中风后面部和眼睛浮肿。葱汁可治疗便血和耳聋。葱须是深藏不露之物,可通气,治饮食过饱,治大便带血、痢疾和痔疮等。将葱须研成末,每次用温酒送服。
生姜,其汁可消除胸中郁气、狐臭,杀腹中寄生虫,解药毒。其皮可消浮肿,调和脾胃,去眼球上的白膜。将生姜加水煮沸,加入红糖后服下发汗,可治疗风寒感冒、风湿寒热,还可治疗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
上面说了姜,现在说蒜。把蒜头捣烂,用醋拌服,可治疗急性肠炎。蒜泥还可治疗龋齿疼痛等症。常吃大蒜可以有效抗癌。
香菜可以说是万能菜,用其配菜可以除去肉类的腥味,《本草纲目》记载它还可健胃、祛风解毒、治疗感冒等,有利大肠、利尿道功效。饮用半碗香菜汁,可治疗呕吐,将其根烧成灰,敷在患处,可治疗小儿烂疮。
大蒜——家庭医生常驻厨房
说起大蒜,有人爱,有人恨。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非常讨厌大蒜,因为吃过蒜后口腔内会有一股强烈刺鼻的味道,很多人说是“臭味”。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大蒜的理由,相反,大蒜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应该成为我们经常食用的食物。
大蒜是人们烹饪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它既可调味,又能防病健身,被人们誉为“天然抗生素”。大蒜是人体循环及神经系统的天然强健剂,没有副作用。数千年来,中国、埃及、印度等国将大蒜既作为食物,也作为传统药物应用。在美国,大蒜素制剂已排在人参、银杏等保健药物中的首位,它的保健功能可谓妇孺皆知。
大蒜能保护肝脏,诱导肝细胞脱毒酶的活性,可以阻断亚硝胺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还有良好的抑制癌瘤或抗癌作用。大蒜还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及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并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紫皮大蒜挥发油中所含的大蒜辣素等具有明显的抗炎灭菌作用,尤其对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霉菌性角膜炎、隐孢子菌感染有显著的功效。另据研究表明,大蒜中含有一种叫硫化丙烯的辣素,其杀菌能力可达到青霉素的1/10,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以起到预防流感、防止伤口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和驱虫的作用。
从大蒜的诸多功效可以看出,长期食用大蒜对身体的保健是有很多益处的,所以,民间才会有“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的说法。
当然大蒜也不是没有坏处,《本草纲目》里记载:大蒜味辛性温,“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久食伤肝”。《本草经疏》告诫人们:“凡脾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虚之人,切勿沾唇。”《本经逢原》也指出,凡阴虚火旺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及时行病后也应忌食。至于食用大蒜后产生的强烈的蒜臭味,虽也属大蒜一弊,但不难克服,吃大蒜后嚼些茶叶和橘皮,异味就可消失。
总之,大蒜对人体健康的利远远大于害。春天吃蒜祛风寒,夏季食蒜解暑气,秋天吃蒜避时疫,冬天食蒜可以暖胃肠,长期适量食蒜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生病机会,自然就可以少去医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