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印度在地理上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他为此又四处求学,主要在当时印度最大最有名的学府那烂陀寺求学。在这里他学习了佛教大乘学说,婆罗门经和印度梵语,钻研了几乎所有的佛教经典,终于获得了高超的学识。但他仍不满足,又四处求学五年,并再次回到了那烂陀寺,并受主持戒贤法师的委托主持全寺的讲席,为全寺僧众讲经,至此玄奘的名声大增,被公认为全印度第一流的学者。紧接着与小乘大师的论辩,更使玄奘的名声大增。这位小乘大师看不起大乘学说,就写了一本《破大乘论》送给乌苌王朝的戒日王,还说:“这是我宗的论据,大乘学者休想难破其中的一个字!”要求召集两派当面辩论。戒日王便让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派人到曲女城来参加论辩,玄奘便自然而然地被选派参加。戒曰王召集了十八个国王,数万僧侣参加。当时观看的人有好几万,人山人海,几十里地都布满了马象车辆,盛况空前。玄奘与戒日王同入宝座,以论主的资格主持佛学理论,十八天的大会,全印度数干高僧没一个能破玄奘的理论。会后戒日王请玄奘坐上大象,焚香散花,前呼后拥,人们边走边喊:“中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玄奘法师的名字响遍了天竺,人们无不奉捧。
玄奘离开祖国15载,贞观十七年(643年),启程回国,在印度境内戒日王派人护送。过印度河时逢大风浪,几乎葬身。五十夹经本及携带的印度花种被大水吞没。但他仍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佛像8座,舍利150粒。经过两年多的跋涉,终于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了长安。入城之时,全城的居民倾城迎接,唐太宗也亲自下敕迎归。听了他的经历后,太宗劝他还俗做官。玄奘不肯,只想继续从事佛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唐太宗满足了他的要求。从此玄奘组织译场,开始了翻译工作。前后二十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此时,他还撰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印度半岛等国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664年,玄奘圆寂,唐王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为他送葬的人广达百万,连唐高宗李治也悲叹:“朕失国宝矣!”玄奘坚忍顽强、百折不回的毅力以及求学精神,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卓越贡献,留给人们永不磨灭的记忆,为后人所敬仰。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一705年),名空,则天是她的尊号。她是李唐新贵武士的女儿,武士饕曾为木材商人,早年与唐高祖相识,太原起兵时被任命为中郎将兼司铠参将。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听说她十分美丽,遂选入宫中,立为才人,并赐号为“媚”,人称“武媚娘”。
武则天姿色艳丽,但性格阴狠刚强。据说太宗曾得到一匹性暴难驯的烈马,没有人能够驯服。于是武则天自请驯服。太宗问她驯马的办法,她说:“臣妾只需要三样东西:铁鞭、铁杖、匕首。它不驯,就以鞭猛抽其腿;鞭而不驯,以铁杖猛击其首;杖而不驯,就以匕首断其咽喉!”太宗见她气概胜过烈马,颇为赞赏。
太宗死后,依制让她到感业寺出家,这年她26岁。但是在这之前,她就和当时的晋王,也就是后来的高宗李治相互喜欢上了。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就让她重蓄青丝,回到了宫中,并封之为昭仪。她入宫以后,先是忍辱负重,赢得了王皇后的信任,然后与王皇后合谋,陷害了与王皇后争宠的萧淑妃,使其被废为庶民。接着她为独揽皇帝的宠爱,竟然亲手将自己的刚生没多久的小女儿给窒死,然后嫁祸给王皇后,就这样王皇后没多久也被废为庶民,被打进冷宫。但是武则天并不放心,害怕她们会东山再起,就又将她们手足砍去,浸泡在酒缸中,直至折磨致死。
永徽六年(665年)初,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以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为代表的关陇土族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又曾为太宗皇帝的才人,不配当皇后,而以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为代表的庶族官僚却大力支持。高宗举棋定,只得询问开国功臣李勐。李勐一开始装病不表态,但在皇帝的再三追问下,只好说:“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于是高宗终于决定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时武则天32岁。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因拥戴有功皆平步青云,官至宰相。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则被贬斥诛杀。
武则天坐上皇后之位后,并不满足,因为她有极强的权力欲,所以经常参与政事,而高宗又经常生病,所以政事基本上是由她所操纵。由于她经常和高宗同坐一起听政,所以时人称之为“二圣”。公元674年(上元元年),武则天对朝政提出了十二条建议,其中有“劝农桑,薄徭赋”、“广言路,杜谗口”、“省工费力役”等,此外又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创立了武举和殿试,并且创立“自荐”和“试官”制度。这些建议和措施可以看出武则天是一个相当有政治才华的人。
高宗因为体弱多病,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孙,以保李氏皇统。但武则天是一个野心极强的女人,怎肯将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松开,于是,武则天开始同自己的丈夫儿子们展开了争夺。她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弘、次子贤、三子显、四子旦。长子李弘为皇太子,性情仁厚,高宗想让他即位,武后便以鸩酒将之毒死,时年675年。同年,高宗又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容止端重,富有文才,而且处理政务,也颇有才干,可这反遭武后的嫉恨,680年,她借故废掉了太子,将之贬为庶民。同年,三子李显又被立为太子。三年后,高宗死,太子即位,是为中宗。但仅仅过了55天,就被废为庐陵王。684年,武后立幼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却又将其软禁,当朝大权,皆为武则天一人独断。另一方面,她又立亲侄儿武承嗣为太常卿、宰相,并重用其他武姓族人。
武则天所做的这一切终于激怒了士族官僚,特别是李唐宗室的愤怒。光宅元年(684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人数曾发展到数十万人。垂拱四年(688年),琅琊王李冲在博州(今山东聊城)、越王李贞在豫州(今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抗武则天。这两次起兵因兵力单薄,很快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和两次起兵有关的李唐宗室、大臣也被武则天除掉。690年9月,武则天67岁时称帝,并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神都,自己立号为圣神皇帝,降睿宗为皇嗣。
武周代唐后,武则天一方面善于用人,派出存抚使十人到各道搜荐人才,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教师都被荐举,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务取真才实学之人。她所选用的狄仁杰便是著名的贤相,后来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如姚崇、宋璟、张九龄、张柬之、桓彦范、魏元忠、张说等等,甚至于中唐时期的郭子仪,无一不是由于她的知人善任而得到施展的机会。另外在科举录取人数上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唐太宗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另一方面更是放手对她的政敌进行打击,欲“尽诛(李唐)皇室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神功元年(697年),武则天借箕州刺史刘思礼谋反案,诛杀李元素、孙元亨等“海内名士”,其党亲流窜者多达一千多人。武则天还奖励告密,在朝堂上放置铜匦,以收告密信件,制造恐怖。又重用周兴、索元礼、来俊臣、邱神勋等酷吏,专办所谓谋反大案。酷吏为罗织罪名,制造了许多可怕的刑具,对被告人进行骇人听闻的摧残和折磨,使被告人惊恐战栗,望风自诬,并广加牵连,以构成大狱。周兴、索元礼所杀各数千人,来俊臣所破之家达干余。李唐宗室贵戚死者达数百人,大臣被杀的达数百家,此外,刺史、郎将以下被杀者更是不可胜数。
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的皇帝,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武则天身染重病,宰相张柬之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拥兵入宫,强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李显,复唐国号,并把政治中心重新移到长安,武周政权至此结束,武则天本人也在这年冬天在洛阳的上阳宫一个人孤独病死。她死后和高宗葬在一起,在这之前,她命人在高宗的碑上刻满了对皇帝的歌功颂词,但在给自己预先立的墓碑上却下令不刻一字,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功过确实很难分得清。
蔑视权贵的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籍人(今甘肃天水附近)。隋朝末年,李白的先人因罪被流放到碎叶(今哈萨克斯坦的托克马克城),李白即诞生于此,并且在这里生活了五年。五岁时和父亲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所以,他后来就自号为青莲居士。李白在四川生活了二十年。由于他的父亲是个大商人,家里比较富裕,因而李白比较调皮,不好学习,整天游荡,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老婆婆在将一根铁杵磨成针,才有感而发,开始好好学习。这就是后来为世人所传颂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自此以后,李白的学业开始精进,遍访名师,学习儒家经典和剑术,并且经常寻访名山大川,逐渐养成了狂傲豪放的性格。
开元十四年,时年李白26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进行新的历程。他游龙庭,历襄汉,上庐山,东到金陵、扬州,又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先后北到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及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足迹遍及全国大好河山。这时,他也结交了各样人物,或豪杰,或侠土,或王公,希望自己的文章才华能得到知名人士的推举。在山东,同孔巢父等五人曾在徂徕山竹溪地方做了一时的隐士,时人目为“竹溪六逸”,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李白确实有想走“终南捷径”的意图。他根本就不屑于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俗儒所用的方法来跻身仕途,他要凭的是个人的真正才华和品德,来成就一番经济天下的伟业。
李白的游历前后达16年之久,期间虽然也有许多冷遇、磨难,但是他大济苍生的愿望却从未消减过。直至天宝元年,时年42岁的李白终于受到赏识,被推荐给了唐玄宗。唐玄宗也早闻李白的声名,就亲自下诏令他进京,这意外的喜遇一扫李白郁闷的心情,于是他挥笔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高兴地来到了长安。玄宗召见李白时,见他神态潇洒,风采照人,器宇轩昂,便特许李白为翰林院供奉,甚至“以七宝床赐食,以御手调羹饭之”,李白自以为大展鸿图的机会到了。此后玄宗经常被召李白进宫,让他即席作诗,李白才气横溢,常常一挥而就。据说有一次皇帝也命他七步成诗,但结果他只用了五步,时人皆以为神。但是很快他就发现,玄宗只是喜欢他的才情而已,对于他的政治理想根本毫不在意,这不禁令李白懊丧万分。而且由于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也常常被诋毁。有一次李白奉旨为杨贵妃写诗,其中有赞美她容貌的诗句,说她的美丽比汉朝时的赵飞燕还要漂亮,这本来是一种很平常的颂辞,但是有一个叫高力士的大太监,因为屡次被李白嘲笑他的谄媚,因而怀恨在心,于是便趁机在贵妃面前诋毁李白,说李白把贵妃和汉朝时的赵飞燕相比,实际上是在讽刺杨贵妃,因为赵飞燕淫乱后宫,是出了名的放荡。杨贵妃本来是相当喜欢这首诗的,听后不禁勃然大怒,哭哭啼啼地去找玄宗,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李白被重重地责罚。但这并没有令李白屈服,相反他还找了机会予以回击。据说有一次西方胡人送来了一封信,但文字不通华夏,举朝无人能识。而这封信又相当重要,因为若是没有一个人能看懂的话,何谈回信,定然要被胡人嘲笑。此事关乎国家颜面,情况紧急。有人说李白小时在西方胡人部落长大,或许他能回信,于是玄宗就让人赶紧把他找来。而这时李白正在和贺知章、张旭等人在酒肆中饮酒,已经醉得不行了。在这之前李白由于看不惯酒店老板仗势羞辱一个贫寒的穷人,便借着酒兴将他刚收到的哥哥从老家送来的三十万钱,与众好友在临街的窗边将之大把抛落于街上,作为酒钱,令老板不知羞耻地在街上拾捡。这就是所谓的“干金散去还复来”。而此时的宫内传唤李白的人都来了好几拨,都因为李白沉醉不醒而未能将之带入宫中,直到皇帝命令将他抬进宫中醒酒方才入得宫中。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好不容易醒酒后,李白知道了大致情况后,便高傲地说惟有杨贵妃亲自研墨,高力士为其脱靴,方可回信。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竟也同意了,二人不得不做了这些事,这就是后来的“贵妃研墨”,“力士捧靴”的故事,而李白也因此大为畅快淋漓,国书很快挥笔而就。这件事极大地羞辱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权贵,但也使权贵们对之更加恨之入骨,而玄宗也开始疏远他。于是,经过痛苦的犹豫之后,李白终于在天宝三年春,向皇帝请归,要求回归山林,玄宗也不挽留,立刻赐金,这就是“千金放还”的故事。临行前他的一个朋友写诗送他说:“有敕放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至此,长安三年,大笑而来,大笑而去!李白再度开始了四处游历的生涯。
就在这年春天,李白在洛阳意外地结识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见了高适,于是他们一起畅游了梁园(开封)、济南。李白和杜甫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一起讨论时事,品评诗文,互相酬答,相处得如亲兄弟一般。和杜甫分别之后,他继续漫游祖国各地,先后到过燕赵、淮泗、齐鲁、梁宋等地,但这时期李白的生活开始窘迫。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永王李磷以抗敌为号召,招募将士,经过庐山时,将在庐山游历的李白也纳入幕府之中。然而,永王的真正意图在于谋得帝位,不久便被他的哥哥肃宗以反叛之名消灭了,李白也因此被流放到夜郎。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大旱,实行大赦,李白重得自由,他心境快慰,遂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史思明乱起,李白已61岁,白发满鬓,他仍请缨杀敌,但贫病交加,已经力不从心。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死安徽当涂,终年62岁。李白之死,人们传说是他喝醉了酒,月夜泛舟长江,跃入江中捕捉皎洁的月亮,溺水而死。也许在黑暗专制的年代,他的理想也如水中月,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依然为如明月般高洁的理想而献身。
长乐老冯道
冯道(882—954年),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附近)人。冯道并无显赫的家世,祖上耕读传家,没有什么功名,但他自幼沉稳忠厚,不以鲜衣美食为意,且能够孝顺长辈,为邻里称道。他非常喜欢读书,即使是“大雪拥户,凝尘满席”之时,也依然坚持不辍,因而有较高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