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棒孩子
20134700000015

第15章 挖:潜在能力就是天才(2)

这需要年轻的父母对宝宝的生理机能有一定了解,宝宝在学习中有兴奋期和抑制期两个不断转化的连续阶段。随机原则要求父母因势利导,让孩子来决定正确的教育时机。在学习兴奋期,孩子会主动、自发地进行游戏,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孩子在此学习过程中会很专注、听话,而且快乐,这是他学习天性的表现,勿须外人强加。而当孩子由兴奋期转入抑制期,他会显得不耐烦、脾气大,这个时候,年轻的妈妈要注意变换学习的内容,以新的刺激来吸引孩子,或干脆停止学习,由孩子去自主活动。

孩子的兴奋期和抑制期变化很快,如六月天一样,说晴就晴,说雨就雨,而且兴奋期和抑制期都不长,不能刻意要求小孩一定做多久。随机教育,也就是细心观察并捕捉有利的时机,就汤下面,趁热打铁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和父母都很轻松,孩子能通过他喜欢的游戏训练得到教育。只是这个时机的捕捉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细心。

(3)快乐原则。

这即是说父母和孩子在生活、教育中都应保持快乐的心境,以快乐的心情应对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应快乐、温和地面对孩子。

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经不起挫折,每一次批评、指责和否定都会使小孩的自信蒙上一层阴影。孩子最需要快乐、晴朗的天空。这个原则要求父母不要在自己的心情糟乱的时间教育孩子。在这个时候,宁可避开孩子,也不要拉长脸,或稍不如意就往孩子身上出气。无缘无故向孩子发火,对孩子伤害最大,孩子是无辜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无故受批评。

这个原则要求父母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做好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很不容易,而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又是神圣且意义重大的。还请天下父母好自为之,不可大意。

(4)强化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对父母和孩子而言,没有比强化巩固原则更重要的原则了;如果忽视了这一原则,有可能导致孩子讨厌学习的不良后果。这原则要求父母对于孩子的长处、优点,要不断表扬鼓励,学习的内容要不断重复巩固,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应用强化的否定来应对。这后一点许多父母都因“心太软”而无法实施,结果是反而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小佩特别喜欢吃糖,在他家,如果他吃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他会大哭且乱扔玩具,他父母觉得不好对付只好让步,久之,小佩抓住这个习惯而反复用之,无往不胜。而邻居家小孩沙沙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则首先跟他讲道理,然后用另外的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有几次他也运用了哭的方法,但父母坚持不与他妥协,最后他知道哭是无用的,吃糖的行为得到矫正。

这就是说,对待孩子坏倾向要用强化的否定的方法,对于孩子的正倾向,则要不吝啬自己的鼓励、表扬去强化他的自信。鼓励表扬欢乐的氛围是培育好孩子所必需的,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中跌跌撞撞地成长起来的,即使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也应不忘找出点东西表扬他。

总之,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明了这些教育的基本原则,才不会在教育实践中离题太远。

赏识教育:有利于开发孩子潜能。

赏识教育法的倡导者周弘的女儿婷婷能够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许多人都说她是天才,周弘也相信她的智商应该比同龄人高得多。可是,几次智商测试的结果都在100-110之间,属于正常范围。这下,婷婷觉得自己天资平平,有点灰心丧气。

这时周弘开导婷婷,说:“女儿啊,老爸认为目前的智商测试是低水平的,它只能测出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一般智商,根本无法测出人的创造力、悟性、想像力等高级智商。看来你的大脑太灵了,聪明到连智商测试都测不出来。”

婷婷顿时心花怒放,又找到了天才的感觉。所以说,人的精神能量一旦爆发,天赋的火花一旦点燃,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孩子“行”,哪怕他是一个弱智的孩子,一个有残疾的孩子!享誉全球的女作家海伦?凯勒不就是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吗?

在为一位老画家庆贺90寿辰的时候,有记者问老画家:“您的启蒙老师是谁?”他说:“我的父母。”其实,他的父母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们从儿子画第一张画起就不断地赞美他、赏识他:“我们家要出大画家了!”从而,使他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周弘先生在巡回演讲中曾讲到过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在一次保龄球大赛中,一位年轻的选手脱颖而出,过五关斩六将,夺得了大赛冠军。有记者询问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年轻人微微一笑,指着他的爸爸说:“这得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一位不寻常的父亲。每当我出手时,我想到的都是‘全中’。”大家把目光投向他的父亲,一位心理学家。父亲站起来,缓缓地说:“我认为自信心是孩子的立身之本,为培养儿子的自信,从小就对他进行特殊的训练。通过看电视,让他迷上了保龄球,并让他感到保龄球是一项难度较高的体育项目。而且经常跟儿子说,说不定你能打得好。就这样,儿子渐渐对保龄球产生了兴趣。

“记得我第一次带他去打保龄球,那是我一个朋友开的保龄球馆。我想,为让儿子找到打球的感觉,就要提高他的成功率,以激发他的兴趣。我请朋友把球的数量增加一倍,这样儿子的成功率便提高一倍。于是,第一次打球,就全中了,儿子旗开得胜,乐不可支。

“从此他就很愿意打保龄球,因为每一次他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觉。随着儿子技术的提高,保龄球的数量逐渐减少,回到标准数量,儿子打保龄球也是百发百中。这时,儿子的自信心已经坚不可摧,没有失败的阴影干扰他。”

父亲的话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儿子后来成为职业保龄球选手。

第二个故事:

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一家人相依为命。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养活一家子,儿子也知道生活的艰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儿子眉头紧锁,郁郁不乐,显得心事重重。

父亲把一切看在眼里,关切地问儿子,儿子怎么也不肯说,他不想为难父母,后来才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

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

又过了几天。

儿子惊喜地跑回家,对父亲说:“爸爸,给我两块钱吧。我要玩转盘游戏,转盘上有自行车。”

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睛,没说什么,把钱递给了儿子。

儿子欢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儿子忧郁地嘟囔着。

父亲意识到自行车对儿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转身走了。

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次运气。儿子有点迟疑,但在父亲鼓励下,还是拿着钱去了。这回,大喜来临,儿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对父亲说:“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车了,我是世上最幸运的人,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了……”

若干年后,儿子事业有成,拥有了不薄的家产。只是那辆自行车他一直保存着。

第三个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他说:

我的一个老同学来电话,让我帮他教育教育自己的“逆子”,他连“儿子”都不愿意说。

“会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我心想,便答应“见识见识”。一见面,那孩子不仅长得眉清目秀,而且非常懂礼貌,怎么会是“逆子”呢?

我对老同学说:“孩子肯定不是‘逆子’,可能是你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咱们改天再聊,我今天跟你儿子谈谈。”

他们夫妇退了出去,我才说了几句话,孩子便泪流满面地告诉我:“我妈妈从小就把我当做炫耀的资本,因为我的成绩一直非常好,经常得双百。可好马还有失蹄时,有一次我不小心,两门功课都只考了90多分,结果老师批评我,同学讽刺我。

“回家的路上,我渴望着在这关键的时候,爸爸妈妈能拉我一把,谁料他们知道后竟凶神恶煞般地抓住我就是一顿打,把我的心都打碎了。

“我不服气,咬咬牙学习又上去了,可这一上去反而糟了,因为我妈妈得出了一个结论:‘教育小孩简单,一个字就行-打!’

“从此以后,他们稍不顺心就打,打来打去,把我的自信心都打没了。上了初中,我的成绩越来越差,从第8名下降到第19名,而我妈妈的打法则在逐步升级,从用手打发展到了用木棍打。

“现在要分快慢班了,爸爸妈妈又威胁我,‘如果进不了快班,你就别想读书了。’我感觉自己是在恐惧的环境中学习,我的精神快要崩溃了!考试的时候,我脑子里总在想:‘考不好怎么办?’说吧,肯定要挨打;不说,妈妈最讨厌撒谎的孩子,打得更厉害。

“人生怎么这么苦?想放弃,又不甘心;想奋斗,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肯鼓励我!”

这么小的小孩子就发出了“人生苦”的感叹,做父母的有何感想呢?

美国教育家把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概括成四个字:信任孩子。我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人们要“相信儿童,解放儿童”,也是把相信孩子放在首位。

很多家长一味强调孩子的天赋,人的天赋固然有差异,但是人的天赋与人的潜能相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还有一些家长在为孩子的生理残疾忧虑。其实孩子的生理残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俗的偏见。周围的人不是全面地认识孩子,而是紧盯着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使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心理残疾的厄运,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残疾中苦熬人生。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上学后也是“呆头呆脑”的,教导主任曾断言他将来肯定不会有出息。然而,身为机电工程师的父亲,在大家都看不起他的孩子、孩子也怀疑自己笨的时候,不但没有指责和抱怨,而是想方设法地鼓励他。

他为爱因斯坦买了一盒积木,然后让全家人围坐在他的身边,每搭一层大家就给他一阵热烈而真诚的掌声。他的自信一点点地复苏了,最终成为了一代科学巨匠。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您。”

别看孩子们的脸上总是笑嘻嘻的,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有一个悲惨的世界和一个希望的世界,它们一刻不停地厮杀着、搏斗着,焦点无非就是“我行”还是“我不行”,“我完了”还是“我没完”,“大家看得起我”还是“看不起我”。做父母最重要的是应该给予孩子力量。

著名球王贝利、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初上赛场的时候,他们的母亲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每逢比赛,母亲都要坐在第一排,为自己的孩子高呼“加油”,鼓掌欢呼。每当他们胆怯的时候,只要看一眼母亲,浑身便会像过电一样,充满力量。

我们必须把孩子的人生当作跑道和战场,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加油”。我们要培养孩子“一千次被打倒,也相信自己第一千零一次能够站起来”的胆量和气魄,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提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学会赏识,正是打开孩子潜能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