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养育有出息的男孩
20154300000002

第2章 你并不了解你的儿子(1)

什么样的妈妈是好妈妈?我觉得初为人母的那一天,有人说“你不了解你的儿子”,这个时候能够坦然接受的妈妈最具备好妈妈的条件。因为,只有承认自己不了解,才会去虚心学习,才会真正地、不断地了解儿子,才能养育出好儿子。

男孩生理上有秘密

关于下面的描述,如果有哪位妈妈认为不符合男孩的特点,我愿意接受任何惩罚。他们特别能闹腾,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走到哪儿闹到哪儿。尤其是家里,到处都是他们冒险过的痕迹:柜子是斜着的,或许上面还摆放着小手枪、小坦克什么的;沙发上满是脚印,指不定哪天进门,还能赶上他们从窗台上或者大衣柜顶上跳下来……

男孩对什么都感兴趣,都要摸摸、碰碰,他们到哪儿都能找到乐趣,即使一个废弃的破车胎,也能当宇宙飞船“驾驶”着满天飞。男孩会到处跑,花园里、空地上都是他们的乐园,上树、掐花、捉“鬼”、造飞机……能想到的他们都玩,即使玩得满头大汗、浑身是土,也不停下来。

男孩怎么能这么兴奋呢?他们怎么会活跃成这样呢?这是因为男孩身体里有一种神奇的物质:睾丸激素。

神秘的睾丸激素、多巴胺

男孩体内有一种神秘的物质,叫睾丸激素。这是一种化学物质,要了解它对男孩生命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阶段来讲述:

1.刚出生的小男子汉

男孩的诞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生命诞生的那一刻,父亲提供的精子是Y染色体。是不是当胎儿的性别确定以后,睾丸激素就出现在男孩体内了呢?一般情况下,受精卵在母亲体内发育到第8周的时候,Y染色体在胎儿体内移动,睾丸激素开始形成。随着胎儿地不断长大,大约在15周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睾丸激素产生,男孩的男性特征也就陆续显现了。

男孩出生后,在睾丸激素的作用下,他们会成长得很快,出生后四到六个月,体重就会比出生时翻一倍,并且精力旺盛、情绪反应激烈。

到四五岁的时候,男孩体内的睾丸激素可以达到出生时的两倍,这个年龄的男孩精力空前旺盛,他们除了睡觉的时候会安静一会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动来动去。他们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要碰碰、尝尝、动动,还很爱招惹人,即使是他们不认识的人,或比他们大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敢走上去拍人家几巴掌,害得妈妈们不得不对人家说些安慰、道歉的话。这个时期的男孩还特别喜欢招惹小动物,即使是没见过的小动物也敢上去拽尾巴。

2.进入青春期的男孩

男孩到了青春期,妈妈会有一种招架不住的辛苦感,这是因为到了青春期,睾丸激素达到最高值,对男孩的刺激性更强,男孩变得更难以琢磨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副反抗的架势,有的还会喜欢上某个女孩,着实让父母担心他们会做出离谱的事情来。

另外,男孩好动、行动力强的性格特征,除了受睾丸素的作用外,还有一种神秘物质——多巴胺在捣乱。当血液中含有较多的多巴胺时,流经小脑的血量就会增加。多巴胺可增加冲动和冒险行为的概率,而小脑是控制行为和身体行动的,流经小脑的血量多,小脑就会比较活跃, 那么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冲动、更好斗就不足为奇了。

神奇的睾丸激素、体内较多的多巴胺,使得妈妈生命中有了一个爱冒险、富有英雄情结的顽皮小子。如果他能够顺利成长,将来可能就会是科学家、探险家、IT强人……当他拥有掌管这个世界的能力的时候,对妈妈来讲那是多么骄傲的事情啊!

理解、顺应、引导的教育原则

如果因为男孩太闹腾,在他小的时候,就狠命地束缚他的行为,让他像女孩一样文静,那么,被扼杀掉天性的男孩就可能会向着“娘娘腔”、“懦夫”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话,男孩一生都会生活在性别错位的彷徨中,难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1.理解男孩的行为

了解了男孩的特性,知道孩子好动、好玩、好冒险、好探索等,妈妈就会尊重孩子,就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像小烈马一样奔跑、撒欢,也就不会要求男孩像女孩一样安静、细腻。

睾丸激素推动男孩大脑的攻击性行为、空间—机械和肌肉运动知觉的身体体验,支持男孩运动,男孩才有机会发泄掉由于男性激素而产生的烦躁。妈妈要明白当男孩身体内的睾丸激素很高的时候,他们需要不断寻找燃烧掉它的方式,如通过运动、探索、冒险、帮助别人、发明创造、工作等运动行为和社会活动来释放掉多余的能量,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达到平衡。

即便孩子把家里弄个底朝天,只要没有受伤的危险,不会把家里的物品弄坏,妈妈就不要严厉管教孩子。妈妈只有支持并努力给男孩创造运动的机会,男孩的大脑神经元才会得到更多的刺激,智力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2.顺应男孩的天性

睾丸激素和多巴胺决定着男孩好动的天性,妈妈们了解了这一点,对男孩的行为就可以见怪不怪了,就能够持一种容忍的态度,而不是蛮横地制止。其实,这还不够。如果妈妈们能够做到顺应男孩的天性,那么,对培养男孩的抗挫力、自制力、坚持力、领导力等都有好处。

男孩的很多能力都是在玩耍、运动中锻炼出来的,比如,男孩的组织能力是在与伙伴们相互“攻击”的活动中锻炼出来的;男孩的运动能力是在不断奔跑、跳跃中锻炼出来的;男孩的勇气是在不断地冒险、攀爬中锻炼出来的……男孩是“体验思维型”,家长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活动机会,孩子获得的经验和认知就会变多,孩子的身心也会得到充分锻炼。

3.引导男孩的优势

如果孩子上学后,虽然还是那么贪玩、淘气,但却有着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妈妈们就可以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举个“飞人”李宁的例子:李宁小的时候活蹦乱跳,看见青蛙跳,便学着蹦来蹦去;看见大公鸡,便追上去拔根鸡毛做毽子踢。三四岁时,看到小朋友们在小河里撒欢扑腾,李宁就吵着要学游泳。稍大一点,他就能独自捉田鼠、壁虎了。李宁有音乐天赋,爸爸就教他唱歌、玩乐器。但是六七岁的时候,李宁爱上了翻跟头,在沙堆上翻,爸爸觉得太危险,就垫上被子,让他在房间里翻。即使棉被被踩得乱七八糟,妈妈也从没有责怪过他。

当李宁想进入学校体操队,但因为个子太小被拒之门外的时候,热爱体操的他求爸爸去为他求情,这才破格成为一名编外人员,为以后有苦有甜有辉煌的体操人生打开了大门。

男孩的精力是一定要释放出来的,怎样释放才是明智的方式呢?那就是按照孩子喜欢的项目去培养,支持孩子多练习,这是最能让孩子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好方法。

暴脾气不是错

我曾经亲眼见过这么一个场景:妈妈拖地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下儿子阳阳的小礼帽,小礼帽掉到了地板上。阳阳看到了,大吼一声“我的帽子”,就开始哭闹:“你弄脏我的帽子了!你干吗不小心点儿啊?”阳阳不依不饶地让妈妈赔帽子。妈妈没理他,他一伸手摔碎了一个玻璃杯,妈妈气得一巴掌拍到他的屁股上,他哭得更响亮了。

这是一个孩子随意发泄情绪,然后妈妈也毫不克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孩子负面情绪更加高涨的教育片段。故事中,妈妈是教育者,也是场面的主宰者,但显然,妈妈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儿子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大

孩子脾气较大的时期分别是两三岁、七八岁、青春期等时期,这几个阶段是孩子的“逆反期”,什么事情不对心思了,他们就要反抗。

案例中的阳阳发脾气是有原因的:两岁的孩子,正是建构自我的关键时期,加之男孩语言能力较差,不能像女孩那样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受,就会借用行动来表达情感,摔东西便是一种常见、简便的方式。阳阳妈妈不懂得男孩的心理,当阳阳情绪不好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更没有帮助孩子寻找发泄的途径,而是任由孩子以恶劣的方式发泄出来,随后,又对孩子大打出手。

这样做并不妥当,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发泄情绪是不好的行为,再遇到这种情况时还是不懂得寻找正当的方式发泄,要么故伎重演,要么想方设法地压抑情绪,导致出现更多的情绪问题,比如,不跟人合作、态度不好、懒散嗜睡等。时间久了,心中积攒的负面情绪太多,就会产生压力,一旦找到宣泄口,如同决堤,破坏力难以想象。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有一个储存负面情绪的“情绪水库”,如果一个人负面情绪过多,就会超出“情绪水库”的容载量,出现情绪失控甚至心理问题。

妈妈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儿子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内心无比强大,其实,男孩是内心脆弱、行动鲁莽的“纸老虎”。当他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一定不能呵斥他们,而应该默默地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即使自己发脾气父母也仍然爱自己,才不会引发太大的心理震荡。

在男孩的发泄行为中,摔东西无疑是最具破坏性的一种。

孩子脾气这么暴,太不懂事了,妈妈恨不得狠狠地揍他一顿,让他在皮肉之苦下变得驯服。其实,孩子发脾气是有原因的,即使他真的是暴脾气,家长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将其改变,培养成一个能够跟人冷静相处的孩子。

情绪调节能力对一个人的未来影响很大。已经有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80%在于他的情感商数。情商是一个人控制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涉及情绪、情感、意志、抗挫力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如果孩子这方面能力较差,即使智力水平较高,也难成大器。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可忽略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小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两岁左右,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这个时候的孩子对自己的东西非常敏感,他们不许别人动,张嘴就会说:“是我的!别动!”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要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并把孩子引导到能正确发泄情绪的道路上来。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就拿前文案例中碰掉了孩子帽子那件事情来讲,妈妈可以停下正在做的事,对孩子说:“哦,对不起,妈妈不小心碰到了,你现在很伤心是吗?妈妈也很难过,妈妈一会儿去给你洗干净,好不好?”妈妈这样说,是为了帮助孩子确立伤心没有什么不好的,妈妈可以接受他的这种情绪的认识。

妈妈还要一边陪在孩子身边,一边继续引导孩子:“你的帽子被妈妈不小心弄脏了,你很难过妈妈理解。但是,你动手摔坏了家里的玻璃杯,以后用什么喝水呢?动手摔东西可就不好了!”妈妈这样说,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有情绪本身没有错,但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就不对了,妈妈不能接受。

接下来,妈妈就要告诉孩子应如何正确处理情绪:“看到妈妈弄脏了阳阳的帽子,阳阳可以跟妈妈说:‘帽子脏了。妈妈小心点,我不喜欢戴脏兮兮的帽子,妈妈有时间给我洗洗吧!’”

孩子情绪平复后,妈妈也可以说:“我家阳阳可懂事了,看到妈妈正忙,自己就去洗帽子了。”这样不但能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对他情绪的认可,同时也能帮助孩子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中。

管理情绪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实施具体可行的方法,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领会到管理情绪的意义。

1.做儿子的“受气包”

如果父母之间平时乐呵呵、心平气和地友好相处,一般孩子的情绪都不会太波动。比如,有一对年轻夫妻,每逢妻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丈夫就会做出让步,哄一下,说:“好了,好了,你正确,我错误,我投降!”每当丈夫发脾气的时候,妻子就会沉默不语,任凭丈夫发作。潜移默化地,孩子就掌握了一个本领——父母情绪不好的时候,从不捣乱。孩子这么懂事,夫妻二人也很尊重孩子。当孩子生气、发怒的时候,爸爸就会趴在地上,跟孩子说:“来,儿子骑上来,咱跑一圈!”如果妈妈发现孩子情绪不好,就会对孩子说:“咱们好久没去小区里遛弯了,你那些朋友都想你了,咱们去会会他们吧,戴上你那顶新帽子!”

要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家长先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接受能力,然后鼓励家庭成员之间“互为受气包”,这样,孩子就能学会容忍他人情绪、掌握如何发泄情绪的方法。

2.家里建个“发泄角”

妈妈也可以在家里开辟出一个角落,地址选在阳台上、书房里都可以,当作孩子的“发泄角”。在那里铺上地毯,准备一些拳击手套、气垫、沙袋、皮球、书籍之类的东西,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就让他去那里发泄。孩子最初可能不懂怎么使用这些东西,妈妈要先教孩子学会使用。为了防止鲁莽的男孩把宣泄行为当成破坏宣泄物品,妈妈事先要跟孩子说清楚,那些物品可以任意使用,但是不可以破坏。这样,孩子多余的精力和高涨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就不会暴躁了。

3.给儿子吃些“快乐食品”

聪明的妈妈深谙饮食之道,懂得甜点、精粉面包、糖果等甜食会让血糖迅速升高,造成情绪波动,而全麦面包、水果和鸡蛋则能使孩子心情舒畅。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不妨拿给孩子一只香蕉、一盘苹果、一盘草莓、一瓶酸奶什么的,孩子吃完情绪就会好一些。日常生活中,也要少给孩子吃甜食。

大男生为何离不开妈妈

十八岁的沈阳男孩随母亲刘女士赶到湖北的一所大学后,却因为母亲不能在自己身边陪读,说什么也不念大学了。仅仅一周的时间,这个孩子就寻死觅活地向母亲说:“这所大学我念不了,带我回家吧!”“我要复读,明年考一所本地的大学,那样我就可以天天回家看到妈妈啦!”对他来讲,放弃重点大学的学习机会复读重考,似乎比与母亲分离更容易接受一些。

这是一个典型的不能适应分离而产生“分离焦虑”的案例。这个案例不是发生在两三岁的孩子身上,而是发生在已经成人了的男孩身上,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当下的孩子安全感有多少、自主性有多少。我们还要反思,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为十八岁的男生因为离不开妈妈而焦虑呢?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分离焦虑不可怕

谈到分离焦虑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婴儿长大到六七个月以后,妈妈要去工作了,这个时候,孩子觉得妈妈一离开就消失了,就会非常焦虑,又哭又闹;还有就是孩子三岁左右去幼儿园的时候,因为进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个时候自我保护的天性会促使孩子做出逃离和躲避的选择,于是,哭着喊着要跟妈妈回家就成了这时孩子的一种反应,这也反映了孩子的焦虑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