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点完美主义倾向,所以每个人都会因追求完美而苦恼,你同样也不例外。
比如,别人都说,读大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可是你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一点也不舒服。你家的经济条件也不错,不愁学费和生活费,但你一点也不自在。因为你不能容忍自己比别人差,成天努力学这学那。
别的不说,你看到同室的小林歌唱得特别好,还能弹一手好吉他;小王的舞跳得帅呆了;小张写得一手好文章……你就暗暗较劲,苦练唱歌、吉他、写作……可怎么也赶不上。尤其是学习方面,你盯着第一名的位置已经2年了,可是,你的成绩总在四五名上徘徊。因为这,你总觉得自己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跑,非常自卑,甚至连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都不敢追。
尽管所有的同学都说你是自寻烦恼,说你已经很不错了,可你还是对自己不满意,成天都想着做得更好些,更好些……
无疑,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你把自己幻想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幻想人世间所有美好的一切都能集中在自己身上,既要成绩好,又要会唱歌、跳舞、写文章……
而不幸的是,你是人而不是神或超人,是人就逃不掉人的局限、人的脆弱以及人的无奈。当你期待中的自己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时,当你的追求是个永不能及的目标时,当你发现自己原来也不过是许多人中很渺小的一个时,你就只能永远屈服在这美丽的“完美”欲望的魔杖下,成为世界第一累、第一苦、第一不快乐的人。
你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来自于人类文化传统中最具有自我毁灭性的四个字,你成千上万次地听到并使用的这四个字:“尽善尽美”
事事追求完美,都要拼命做好,表面上看,的确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它却会使你陷入一连串的恶性循环而永不超生,使你陷入一种生活的瘫痪,让你失望,自责,怨天尤人,止步不前。因为尽善尽美主义便意味着惰性。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的人在说: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最好。
但试想一下,如果你做都不做,怎么会做得最好?如果你总是在为自己制订一些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物,也不会有多大作为。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如果打算用“尽善尽美”这一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事事追求完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许多努力常常付诸流水。你若强迫自己硬要达到不切实际的超高标准,你就会像下面故事中的吉姆经理那样,不堪重负,耗尽精力,紧张焦虑,精神上“伤痕累累”
吉姆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他办事极端认真,将所负责部门经营得井井有条。但吉姆不快乐而且非常累,他太在乎员工们做得是否认真,是否完美了。很多时候,吉姆怕他们出错怕得半夜睡不着觉,尤其是在重大策划时,下属交上来的文件吉姆必须要仔细看过,确认无误才签字。有时甚至把工作搬来自己重做,做了一遍不放心,还得再做一遍才放心……吉姆感觉自己特苦特累。有时烦透了,真想一走了之。而医生也已告诉他,他的健康已亮起了红灯。
客观地讲,完美主义者大多是出类拔萃的,他们会不断发挥自己的智能并调动自己的潜能,使一些幻想成为现实。
然而,若深层次探究吉姆的所作所为就可看出,完美主义者往往过度重视和渴望来自环境的赞美和认同,甚至为之上瘾,为得到无休止的赞美和许可,他们拼命努力,以保持内心的平衡,满足内心的需要,最终使自己成为功利的奴隶。
因此,成功既不能给完美主义者带来什么成就感,也不能带给自己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感觉。恰恰相反,你的整个生活,都在用来隐蔽自身不被自己接纳的那部分(不完美的部分) ;在你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深层的无价值感和自卑感。也正是这种习性,导致了你将无所不能的完美主义倾向,当作自己护身的盔甲。追求完美的人,还总是将自己的价值与事业成败等同起来,把成功视为唯一可以接受的衡量标准。结果,很少有人感到自己确实很有价值。因为这一标准,许多人往往不去做没有成功把握的任何事情,他们惧怕没有“做好”引起的别人对自己的不利看法。
多么荒唐的标准。就拿最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来说,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自我价值,那么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发明者,并停止自己那些被他人视为疯子所想的发明计划。
可见,完美本是毒”事事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而不切实际的事,它就像是毒害你心灵的药饵,只会给你带来挫折、失败和痛苦。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是,它本来就是以“缺陷”的样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
如果此时你还深深迷恋“完美”的美丽光环,不能自拔,不妨问问自己:我为什么非要什么事情都得做到最好?又有谁在给我打分呢?”
其实,你只要客观地看待人生与人性,学会建立自我界限,做事时本着“不求绝对完美,但求尽力而为”你就会从追求完美的压力中彻底地解脱出来。
当然,也不要再将奋斗本身与你的自我价值等同起来。你在某一具体事情中的失败,并不等于你作为一个人都失败了,你只不过是在某一时刻中未能成功地进行某一具体尝试而已。
如此一来,你肯定能完全割掉让你苦恼的完美主义思想,尽情享受到工作的乐趣,获得让你惬意万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