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2018600000003

第3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1)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释讲

患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却反而怕冷,以及颈项转侧不利等症状的,称为刚痉;

临症意义

刚痉之病,除了所述的发热无汗,恶寒以外,临床上还包括头身疼痛证;既名“痉”,则当有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等证候,是为邪气干忤经络,筋脉不利所致。

原文

一作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释讲

如果出现发热,汗出,反而不怕冷,以及筋脉拘急的,称为柔痉。

临症意义

同第一条一样,除了条文所述的证候以外,临床上还有头项强痛,身疼腰疼,口噤,角弓反张等证。所不同的是,第一条论述的是刚痉,临床上以无汗为其特征;而本条所论述的是柔痉,临床上以汗出为其特征,所以临床辨证时,当分清刚痉和柔痉的区别,前者为太阳表实之刚痉,后者为太阳表虚之柔痉。

原文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释讲

患太阳病,出现发热,并且脉象沉细的,表示正气亏损不足,邪气炽盛的痉病,比较难以治疗。

原文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释讲

患太阳病,如果误用发汗法发汗过多,损伤津液,则会导致痉病的产生。

原文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释讲

患太阳中风表虚证,应当调和营卫,如果误用攻下法,损伤津液,也会导致痉病;

如果一误再误,再用发汗法发汗,严重损伤津液,就会导致筋脉失养而出现拘挛。

原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释讲

如果久患疮疡病,即使出现身体疼痛的表证,也不能用发汗法治疗,否则将会损伤津液,以致形成痉病。

临症意义

1.以上四、五、六三条,一为太阳病过汗;一为风病误下;一为疮家误汗,它们的发病过程虽然不同,但津伤液脱,血燥筋急而为痉病的病理机制却是一样的。这说明无论是何种病证,如果误治伤阴都有导致痉病的可能。

2.破伤风证,虽属疮家,但不因误汗而成痉,是疮家复感风邪,病毒深入经络所致,病情险恶。

原文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其脉含含。

释讲

病入出现身体发热,两脚寒冷,颈项强直拘紧,怕冷,偶尔头部发热,面部与两眼发红,头部不自主摇动,突然牙关紧闭,腰背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表示为痉病。

如果此时用汗法发汗,使得肌表的寒邪与汗湿相合,阻遏腠理的气机,就会导致肌表的卫气更虚,卫气不能温熙肌表,则更容易怕冷,等到发汗后,则会出现坚硬有力的脉象,起起伏伏如同蛇行一般。

临症意义

本条为痉病的主要证候,学习本篇各条均需联系本段条文读。

原文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释讲

如果腹部突然胀大,脉象变为柔和的,表示病证即将痊愈;如果脉象反而沉伏而弦的,表示痉病未解。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释讲

痉病的脉象,特征为由寸部到尺部皆出现弦紧的脉象。

临症意义

病在太阳,其脉或缓或紧而见浮,则为中风或者伤寒之病;其脉弦紧强直而见沉,正乃痉病无疑。

原文

痉病有灸疮,难治。

释讲

患痉病,同时又兼有灸疮的,比较难以治疗。

临症意义

本条提示痉病有灸疮者,临床治疗当兼及灸疮之邪,佐以养血凉血。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喂热粥发之。

释讲

患太阳病,出现头项强痛,发热,自汗,恶风,项背强直,以及沉迟的脉象,属于痉病,可以服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以上6味药,用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温服,使微汗出。如果汗不能出,则再服食热粥来帮助发汗。

临症意义

本条为柔痉的脉证方治,应与《伤寒论》太阳中风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区别。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太阳中风,风邪阻滞经输为病,故以桂枝汤解肌祛风为主,配以葛根解肌发表、增升津液而舒缓经输;本条为柔痉,兼有本篇第七条上半条证候,是风燥邪气灼伤津液,筋脉无以濡养而强急,故以栝蒌根为主,生津液以养经脉,配以桂枝汤祛风散邪。另外,本条所述脉象,虽为沉迟,然沉迟之中必带弦紧之象。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吸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释讲

患太阳病,没有出汗,小便反而减少,自觉有气上冲胸口,牙关紧闭而不能说话,这是表示即将要发生刚痉的先兆,可以服用葛根汤治疗。

【注】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以上7味药,捣碎,用水1斗,先煮麻黄、葛根,将水煎至剩下8升时,去掉水面的白沫,然后加入其他5味药,煮取3升,去药渣,温服1升,用棉被覆盖身体使微微出汗,不必服食热粥。其余调养与禁忌,与桂枝汤法相同。

临症意义

1.本方证与栝蒌桂枝汤证同为太阳痉病之证,所不同的是本方证为太阳表实之欲作刚痉证,以无汗为辨,而栝蒌桂枝汤证为太阳表虚之柔痉证,以汗出为辨,临床上要予以区别之。

2.本方葛根汤也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

原文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释讲

刚痉的症状表现为:胸部胀满,牙关紧闭而不能说话,不能平卧在床,双腿挛急,磨牙而有声音,可以服用大承气汤治疗。

以上4味药,用水1斗,先煮厚朴、枳实,取药液5升,去药渣;再放入大黄,煮取2升,去药渣;再加芒硝,用小火煮一二沸。分2次温服,大便通利后,停止服药。

临症意义

1.本条大承气汤用治燥极液绝、筋脉无以为养而强急的痉病急证,为急下存阴法,其证不必见有腹胀、便秘之症。

2.痉病是指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四肢抽搐为特征的病证。引起的原因为外邪和里虚,发病的机制是邪气伤筋,正气不养,病变的部位在于筋脉。后世根据临床,把它细分为邪壅经络、热甚发痉、气血亏损和瘀血内阻四种。邪壅经络:是风寒湿邪壅脉络,致使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而成痉。临床表现有寒热头痛,项背强直,肢体酸重,舌淡苔白,脉象浮紧等症;热甚发痉:是邪热内盛,灼伤津液,津液不濡,筋脉燥而成痉。临床表现有身热烦闷,口渴汗出,口噤骱齿,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秘,苔黄而燥,脉实而数等症;气血亏损,是体虚气血不足,气虚则不温,血虚则不养,筋脉失于温养而成痉。临床表现有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头目晕眩,肢体筋挛,手足蠕动,语言不利,舌淡苔红,脉象弦细等症;瘀血内阻:是由于病久入络。血瘀而阻,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而成痉。临床表现有体瘦神疲,项背强直,肢体屈伸不利,舌紫而黯,脉象细涩等症。其治疗,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采取祛风胜湿、散寒通络,泻热通下、养阴润燥,益气补血、温经养脉,活血化瘀、通络解痉等治疗方法。

3.须要指出的是,还有一种破伤风病证,也有发痉的表现,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痉病,它是由金属利器创伤以后,导致创口不合,感受风毒邪气,侵入皮腠经脉,伤及营卫所引起的。所以临床上应给予鉴别而分清,不可混淆。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释讲

患太阳表证,兼有关节疼痛,烦燥,以及脉象沉细的,表示为湿痹病。

湿痹的症状表现为:小便不通利,大便反而爽快,应当用通利小便法来治疗。

临症意义

本条提示了治疗内湿的基本原则:通利小便。这对后世治疗湿病有指导意义。本条证未举出具体的方剂,但根据后世医家,多主张用五苓散治疗。

原文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释讲

惠湿病,症状表现为:全身疼痛、发热,皮肤颜色好像烟熏一样暗黄。

临症意义

本条为湿病日久,郁而化热,成为后世的所谓热痹,临床上当以清热燥湿为治。

原文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释讲

患湿病的人,只有头部出汗,背部强直,喜欢裹着棉被或烤火取暖,如果过早使用攻下法,则会出现呃逆,或是胸部胀满,小便不通利。

如果舌上出现白滑苔,表示是因为误用攻下法后导致邪热陷下于丹田,而寒湿仍停聚于胸膈,因此出现口渴想喝水,但又喝不下,只是口干燥不适的症状。

原文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释讲

患湿病,如果误用攻下法,出现额上出汗,轻微气喘,小便通利的,为不治之症;如果腹泻不止,也同样难治。

临症意义

治疗湿病,在表,当发微微似欲汗;在里,当利其小便。此两条论述湿病误用攻下后,所发生的变证,一者病情加重,一者主死,是湿病不能擅以下法为治。

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释讲

风邪与湿邪相合而侵袭人体,出现周身疼痛,应当用发汗法治疗,使风湿邪气随汗而出,则病情可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