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的问题,因此名为“牧民”。要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首先应该要重视物质生产,搞好经济建设。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才能够讲究礼义廉耻,才能在道德层面上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国家的政令才能顺利推行。如果人们连最基本的吃穿都没有保障,就很难讲究礼义廉耻,甚至连基本的人伦都会丧失。这样国家的政令难以推行,国家就面临危险。因此搞好物质生产,使人民丰衣足食,是治理国家的首要问题。
原文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右《国颂》。
注释
牧民:“牧”是“治理”的意思,古代统治者把对百姓的统治称为“牧民”。四时:古称春、夏、秋、冬为四时。仓廪:古时以藏谷为仓,藏米为廪,此处统指粮仓。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又称作六戚。孝悌:古以善侍父母为孝,善侍兄长为悌。
原文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右《四维》。
注释
四维:古代统治者以礼、义、廉、耻为治国的四纲,称四维;维,有系物的大绳之意,在这里比喻为维系国家稳固的支柱。
原文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右《四顺》。
注释
我:这里指君主。
原文
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
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右《士经》。
注释
五谷:指五种谷物,自古说法不一;一说指稻、稷、麦、豆、麻;另一说指麻、黍、稷、麦、豆;也泛指谷物。六畜:指马、牛、羊、鸡、狗、猪六畜,也泛指各种牲畜。士经:该篇所述治国十一要则,故用“十一经”命名。
原文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日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日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日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右《六亲五法》。
注释
生:通“姓”。道:通“导”。政:通“正”。
译文
凡是享有封地统治百姓的人,一定要把握四季农事,保证国家粮仓充盈。国家财产富足,人们就会投奔归附;土地得到开垦,人民就会安守本土;粮仓充实,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丰足,百姓就会分清荣辱;国君行事有度,六亲就会关系稳固;礼义廉耻纲纪严明,君令就会通行无阻。因此,减省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文饰巧辩;巩固国家的法度,在于修治礼义廉耻之纲纪;训导人民的要则,在于敬奉鬼神之府,祭祀山川之神,尊崇先圣明王,恭侍宗亲故旧。不把握四季农事,财富就不会产生;不借助地利之便,粮仓就不会丰盈。原野荒芜空旷,百姓便滋生邪念;君主没有规矩,百姓便胡作非为;文饰巧辩不禁止,百姓便轻浮沉溺;这两种根源都得不到遏止,国家的刑罚便只能有增无减。不敬奉鬼神之府,平民就不懂尊卑之道;不祭祀山川之神,百姓对君主的威令就会充耳不闻;不尊崇先圣明王,人民就不会尊重君主;不恭侍宗亲故旧,孝悌之规就会丧失殆尽。礼义廉耻纲纪不举,国家就会走向灭亡。
以上是《国颂》。
国家政权的巩固必有四维支撑,一维断绝则要倾斜,二维断绝则要危殆,三维断绝则要颠覆,四维断绝则要灭亡。倾斜可以纠正,危殆可以安定,颠覆可以复兴,而灭亡则不可逆转。什么叫做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礼,不能超越法度;义,不能妄自吹嘘;廉,不能掩盖罪恶;耻,不能为非作歹。所以,不超越法度,君王地位则能安稳如山;不妄自唏唬,百姓之间则无巧言欺诈;不掩盖罪恶,行为做事则能坦然公正;不为非作歹,邪恶念头则不会滋生。
以上是《四维》。
国家政令得以施行,在于顺从民心;国家政令得以背弃,在于违逆民心。百姓厌恶忧虑劳苦,君主就要使其安逸快乐;百姓厌恶贫困卑贱,君主就要使其富裕尊贵;百姓厌恶危险祸患,君主就要使其居处平安;百姓厌恶国家灭亡,君主就要使其生养有托。能使其安逸快乐,百姓才愿为君主忍受忧劳;能使其富裕尊贵,百姓才愿为君主忍受贫贱;能使其居处平安,百姓才愿为君主忍受危患;能使其生养有托,百姓才愿为君主赴汤蹈火。所以,刑罚不足以使百姓恐惧,杀戮不足以使百姓顺服。刑罚虽多而百姓不惧,政令便不能施行;杀戮虽众而百姓不服,君位便行将危殆。因此,如果在这四个方面满足了百姓的欲望,即使是疏远的人也会亲附归依;如果在这四个方面违逆了百姓的意愿,即使是亲近的人也会背叛谋反。所以,知道该给予百姓什么,该为他们谋取什么,这便是执政的法宝。
以上是《四顺》。
把国家建立在牢不可破的基础上,把粮食储存在取之不尽的宝仓里,把财货收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中,把政令下达在信息畅通的渠道里,把百姓使用在没有纷争的岗位上,向他们明示犯罪必死的道路,敞开论功行赏的大门,不去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不企求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留恋不可能持久的地方,不实践不可以重复的事情。
把国家建立在牢不可破的基础上,是说要把政权交给有德性的人;把粮食储存在取之不尽的宝仓里,是说要致力于五谷耕种;把财货收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中,是说要广种桑麻遍养六畜;把政令下达在信息畅通的渠道里,是说要使政令顺应民心;把百姓使用在没有纷争的岗位上,是说要使他们各尽所能;向人们明示犯罪必死的道路,是说要对违规者严惩不贷;敞开论功行赏的大门,是说要按承诺犒赏有功者;不去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是说要让百姓量力而行;不企求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是说不强迫百姓勉为其难;不留恋不可能持久的地方,是说不苟且求得一时快乐;不实践不可以重复的事情,是说不蒙骗百姓。
所以,把政权交给有德性的人,国家则能安定;致力于五谷耕种,粮食则能丰足;广种桑麻遍养六畜,百姓则能富裕;政令顺应民心,威令则能施行;让百姓各尽其能,物资则能齐备;对违规者严惩不贷,百姓则能远离邪恶;按承诺犒赏有功者,百姓则能藐视困难;让百姓量力而行,做事则不会失败;不强迫百姓勉为其难,欺诈虚伪就不会滋生;不苟且求得一时快乐,百姓则不会抱怨;不蒙蔽欺骗百姓,人们则会亲附君主。
以上是《士经》。
用治理家族的方法来治理乡里,乡里便不会得到有效治理;用治理乡里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便不会得到有效治理;用治理国家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天下便不会得到有效治理。要用治理家族的方法来治理家族,用治理乡里的方法来治理乡里,用治理国家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用治理天下的方法来治理天下。不要因为姓氏不同,就不采纳异族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乡里不同,就不尝试异乡人的方法;不要因为国家不同,就不听从他国人的主张。要像天地哺育万物一样,没有任何偏私偏爱;要像日月照耀大地一样,这才是君主应有的气度。治理百姓的策略,取决于君主所重视的;训导百姓的方法,取决于君主所倡导的;号召百姓的路向,取决于君主所好恶的。所以,君主追求的东西,臣下便都想得到;君主爱吃的东西,臣下便都想品尝;君主喜欢的事情,臣下便都想尝试;君主厌恶的事情,臣下便都想逃避。身为君主,不要掩盖你的过错,不要改变你的法度,否则贤能的人就不会辅助你。在屋室里讲话,要让满屋的人都知道;在厅堂上讲话,要让满堂的人都知道;这样开诚布公不藏心迹,才堪称是圣明的君主。城墙城池不足以坚守国土,强兵利器不足以应付敌人,地大物博不足以折服民心,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够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治理天下不忧患没有臣子,而忧患没有会任用臣子的君主;治理天下不忧患没有财货,而忧患没有懂得管理财货的能人。所以,通晓天时的人,可以任用为长官;没有私心的人,可以委以政事;既通晓天时和地利,又能知人善任的人,就可以尊为国君。行动迟缓的人就会落后形势,吝啬钱财的人就会无人亲附,轻信小人的人就会丧失贤士。
以上是《六亲五法》。
活学活用
管子曰:“吝于财者失所亲。”
吝啬财物的人,总是无人亲近。
说到吝啬,不禁让人想起《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严监生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指头,怎么也无法瞑目。众人纷纷猜测他的意思。
大侄子上前问他:“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有见面?”他摇头。
二侄子过来说:“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没有吩咐?”他又摇头。
老妈子抱着严监生的儿子在一旁插嘴说:“老爷是想两位舅爷不在眼前,因而记念着他们?”他闭上眼睛,只是摇头,手依然指着。
他的填房老婆赵氏擦干了眼泪,走上前来说:“老爷,他们说的都是不相干的事,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你是为了灯盏里头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怕浪费了油,我现在挑掉一根就是了。”说着走过去,挑掉一茎灯草芯,严监生这才把头一点,咽了气。
严监生临死不忘掐灯芯,可见其吝啬程度不一般。吝啬的人就是这样,对于财物的任何支出都会感觉到一种近于生理性质的痛苦,这基本上是他们的一种本能,他们再富裕也难以克服这种本能。因此,财产越多,支出的机率也越多,他们反而感觉越痛苦。
纵观古今,还没有一个吝啬的人做成过大事,或者成为受人尊敬的人。金钱乃身外之物,而有人就是不能理解这一点,一生广聚财富,对人却极其吝啬。
真正明白钱财是身外之物的人,他们才知道如何去使用财物。能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急人之急,不吝啬自己的财物,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也正是这样,才能团结人、吸引人和他们一起成就大事业。
若一个人过于吝啬自己的钱财,他会因此而失去许多朋友,也会失去许多用金钱难以买到的东西。
管子曾多次劝谏齐桓公不能吝啬。管子在《权修》中也说:“察能授官,班禄赐予。”根据一个人的能力授予官职,并给予相应的俸禄和赏赐。
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办事,贵在用人,而要用好人,则首先应给人以一些好处和利益。
换言之,领导者要想获得下属的忠心,其方法之一就是考虑下属的利益要求。倘若不考虑下属的利益要求,一味地只要他们奉献,这就好像只要马儿跑,却不给马儿草料一样,久而久之,则必然人心涣散。
所以,领导者在对待下属时,不能吝啬,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下属更应如此。
唐代的严震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时,有一个人向他讨钱谋生,严震就召集他的儿子公弼等人征求意见,公弼认为是社会风气太坏了,有人不劳而获,只想发财,完全可以不答应这种无理的要求。
严震听了很扫兴,他说:“你这样吝啬肯定会毁了我们家。作为儿子,你应该劝我尽力多做善事,怎么可以劝我吝惜财物呢?这个向我借钱的人,一张口就要借300,这不是个小数目,敢开口借这么多钱的人,的确也不是一般的人。”
于是,严震让手下的人如数把钱借给了那个人。这样一来,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三川的士子争不回地归顺于严震,而且其中也无人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严震正是因为不吝啬钱财而获得了众人的拥护。
智慧金言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颜氏家训·治家》中有:“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行动的行为。吝啬者自私、冷漠,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不愿意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难,别人也很少帮助,反之,远离吝啬,像严震一样关心、帮助别人,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