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年,桓公继承君位后,召见管仲,管仲来到。桓公问道:“国家可以安定了吗?”管仲说:“君主能成就霸王之业,国家才能安定;君主若不能成就霸五之业,国家就不会安定。”桓公说:“我不敢有如此大的雄心,只不过是想要安定国家而已。”管仲再次请求,桓公又回答:“我没有那么大的雄心。”于是管仲向桓公告辞,说:“君主赦免臣下于一死,这是臣下的幸运。然而臣下不为公子纠而死,是为了安定国家。国家不安定,臣下只是执掌国政,而不为公子纠去死,这是臣下所不敢为之的事。”于是转身向外走,走到门口,桓公叫住了管仲。管仲回来,桓公汗颜道:“不得已,我只好努力成就霸业了。”管仲叩首,拜了又拜,起身后说道:“今日君主若决意成就霸业,臣下愿意贪受君命,赴任相位。”于是,便指挥五官各行其是。一天,桓公告诉管仲说:“我想趁诸侯之间无战事之机,稍微加强一下军备。”管仲说:“不妥。眼下百姓贫苦,君主要先亲近百姓,而不要扩充军备,与其加强军队,不如先使人民富裕。现在齐国尚未安定,您治国不从富民着手,而要以强兵作为开端,这样对外不能亲近诸侯,对内不能亲近百姓。”桓公说:“好吧。”于是这件事没能实行。
齐桓公二年,国家更加混乱。桓公又对管仲说:“我想扩充军队。”管仲又回答:“不妥。”桓公没有听从,果然开始扩充军队。桓公与宋夫人在船中饮酒,夫人摇晃船,只想吓唬一下桓公,这使桓公十分愤怒,于是休了夫人,宋国把夫人接走后又将她嫁给了蔡侯。次年,桓公生气地告诉管仲说:“我要讨伐宋国。”管仲说:“不妥。臣下听说过,不修治内政,对外讨伐不会成功。”桓公没有听从,果然兴兵伐宋。诸侯纷纷发兵援救宋国,大败齐国军队。齐桓公非常生气,回来后对管仲说:“我想扩充军队,我们的士兵不训练,我们的军备不充实。所以诸侯敢去援救我的仇敌。国内一定要加强兵力!”管仲说:“不妥。如果这样,齐国就危险了。对内横征暴敛,鼓动士兵打仗,这是混乱的根源;对外侵犯诸侯,百姓怨声载道,正义之士就不会到齐国来,这样国家怎能不危险呢?”鲍叔劝说:“君主一定要采取管仲的劝言。”桓公没有听从,下令全国修治军队加强兵力,增加关税,并按勇武之功实行封赏授禄。鲍叔对管仲说:“从前,君主曾答应你要成就霸业,如今国内更加混乱。你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我们的君主过于性急了,但他的智慧早晚会使他感到后悔,咱们暂且还是再等待一下,让他自己觉悟吧。”鲍叔说:“等到他自己觉悟,国家不就败亡了吗?”管仲说:“不会的。国家的内政,我尚在暗中治理呢,这种混乱局面尚且可以再等待一段时间。国外诸侯的辅佐大臣,既然没有像你我这样的人,他们就不敢冒犯我国。”一年后,朝中有人为争夺爵禄而相互残杀,割颈断头的事络绎不绝。鲍叔对管仲说:“国家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岂不是国家的灾难吗?”管仲说:“怎会像你说的这样呢?那些相互残杀的人都是些贪赃枉法的人。我所担心的,是诸侯的义士们不肯到齐国来,而齐国的义士们又不肯做官为政,这才是我所担心的事。至于那些死去的人,我何必去爱怜他们呢?”
桓公继续扩充兵力。桓公三年,齐国要讨伐鲁国,桓公说:“鲁国是我的近邻,所以救宋发兵最迅速,我先讨伐它。”管仲说:“不妥。臣下听说过,拥有土地的君主,不要动辄兴兵,不要记恨侮辱,不要错上加错,这样国家才能安宁;如果是动辄兴兵,记恨侮辱,错上加错,这样国家就危险了。”桓公没有听从,兴师讨伐鲁国,到达长勺。鲁庄公发兵迎战,大败齐军。桓公说:“我发兵为数尚少,如果用三倍的兵力包围,他们怎能抵抗我呢?”
齐桓公四年,仍扩充军队,有坚甲兵十万人,战车五千乘。桓公对管仲说:“我的士兵已经训练好,兵力已经加强了,我要征服鲁国。”管仲叹了口气,说道:“齐国危险了!君主您努力修治德政,而偏要兴兵开战,天下诸侯拥有披甲十万兵力的不少,我们用为数较少的兵力去征服诸侯各国的泱泱大军,就会对内失去民众支持,对外引起诸侯提防,我们还自行欺诈,国家要想没有危险,怎么可能呢?”桓公不听从,果然讨伐鲁国。鲁国不敢迎战,在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设关把守。鲁国请求以关内侯的身份,服从齐国,齐国也不再侵犯鲁国,齐桓公答应了。鲁国请求会盟,说:“鲁国是个小国,当然不能携剑披甲,如果携剑披甲,就成了与齐国交战而将传闻于诸侯,您不如也不携剑披甲,也不要携带兵器。”桓公答应说:“好吧。”于是下令随从,不要携带兵器。管仲说:“不妥。诸侯对君主您都十分嫉恨,您还是就此退兵为好。要是您真的削弱了鲁国,诸侯们就会把贪婪之名加在您头上,以后遇到事情,小国会更加坚强,大国会设兵防备,这对齐国是不利的。”桓公不听从,管仲又劝谏道:“您一定不能去。鲁国怎么会不带兵器呢?鲁国大夫曹沫的为人,强硬而狠毒,不可能以盟约取信。”桓公不听从,真去与鲁国会盟。鲁庄公怀中藏剑,曹沫也怀中藏剑,登上盟坛后,庄公从怀里抽出剑,说:“鲁国已经离开国都五十里,看来也只有一死了。”左手握剑刺向桓公,右手指着自己说:“反正都是死,不如就死在您面前。”管仲跑向桓公,曹沫拔剑挡在两阶之间,说道:“两位君主将改变计划,任何人不准靠近!”管仲说:“君主把土地还给他们,以汶水为界。”桓公只好答应,以汶水为界,撤兵回国。桓公回来后,开始治理国政,而不再加强军备了,只是镇守边防,不再侵犯别国,改正过错,偃兵休战。
齐桓公五年,宋国讨伐杞国,齐桓公对管仲和鲍叔说:“宋国,我本来想讨伐它,但无奈诸侯都救援它。杞国,是圣明君王夏禹的后裔,如今宋国却要讨伐它,我想救杞国,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听说不修治内政,对外兴义就得不到信服。您要对外兴义援助,就要先修明本国的内政,这样才能叫诸侯亲附。”桓公说:“这次不救援杞国,以后就没有理由讨伐宋国了。”管仲说:“诸侯的君主,不应贪恋土地。贪恋土地必然会勤于用兵,勤于用兵必然使百姓贫困,百姓贫困就会诡诈欺骗。诡诈机密而后行动,就能获得胜利,但诡诈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就会发生动乱,致以危及君主生命。因此,古代听说过先王治国之道的人,都不喜欢发动战争。”桓公问道:“那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以老臣之见,不如派人带重金与宋国交涉,如果交涉不成功,您就接纳杞君给他封赐。”桓公问鲍叔说:“你看如何?”鲍叔说:“您照管仲说的去做就行了。”桓公于是命曹孙宿出使宋国。宋国没听从使者的劝诫,果然攻打杞国。于是桓公建造了缘陵之城,把它封赐给杞君,还赏赐给他战车一百辆及甲士一千人。
第二年,狄人讨伐邢国,邢君逃到了齐国,桓公建造夷仪之城封赐给邢君,并赏赐给他战车一百辆及甲士一千人。又过了一年,狄人讨伐卫国,卫君逃到了虚地,桓公又要进行封赐。隰朋、宾胥无劝谏说:“不能这样。这三个国家之所以败亡,只因为国家太小。现在您总是这样封赐亡国,国土将来用尽了怎么办呢?”桓公问管仲说:“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有了封赐亡国的大义名声,而后才可得到由此带来的好处,您还是封赐吧。”桓公又问鲍叔,鲍叔说:“你照管仲说的去做就是了。”于是桓公建造了楚丘之城,把它封赐给卫国,还赏赐给他战车三百辆及甲士五千人。
封卫之后的第二年,桓公问管仲下一步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在修明内政,勉励百姓,这样就能取信诸侯了。”桓公答应减轻赋税,放宽关市征缴,建立赋税制度。赋税制度已经推行,管仲又请求说:“您应救济贫苦。我希望只有奖赏而没有惩罚,只需五年,诸侯就可以归顺齐国了。”桓公说:“好吧。”桓公已经做到了救济贫苦,管仲又请求说:“开展与诸侯国的礼节外交,齐国赠送豹皮,小国以鹿皮回报;齐国赠送马匹,小国以犬回报。”桓公答应了,然后逐各实行。管仲又请求在国内和诸侯中进行封赏,桓公说:“好吧。”然后履行诺言。于是管仲在国内奖赏,桓公则在诸侯中进行封赏。诸侯中如果有做善事的,就赏重金表示祝贺;列士以下如果有做善事的,就赏衣服表示祝贺;凡是诸侯大臣有劝谏君主而意见正确的,就以玺慰问,表示确信他的意见。封赏之事已经落实,桓公又问管仲说:“下一步该怎么做?”管仲说:“隰朋聪明敏捷,可派他管理东方各国事务;宾胥无坚强善良,可派他管理西方各国事务。卫国的政教,诡诈刻薄,贪财好利,而公子开方的为人,聪明机灵,喜欢开创但不能持久,可派他出使卫国。鲁国的政教,偏爱谦逊而拘守礼节,季友的为人,恭敬专一,渊博知礼,讲信用,可派他出使鲁国。楚国的政教,巧于文饰而喜好利益,不重视行大义之举,而注重行小信之为,蒙孙精通这种政教,而又擅长文辞,不重视行大义之举,而注重行小信之为,可派他出使楚国。小国已经臣服,大国已经归附,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开始实施政令了。”桓公说:“好吧。”于是派公子开方出使卫国,派季友出使鲁国,派蒙孙出使楚国。五年后,诸侯各国全都亲附齐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