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为上一篇的续篇,通过桓公与管仲的对话主要记述了两个故事。反映了桓公和管仲之间互相尊重、真诚相待、信任和谐的君臣关系。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次管仲向桓公汇报国家的财政支出情况,本来是惶恐的心态,以为桓公会斥责他,没想到桓公却十分支持和理解他,对他十分信任,这使他非常感动。事实也说明,桓公对管仲的高度信任,的确为管仲执政治国减少了许多障碍和压力,使他能将聪明才智得以尽情地发挥。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一次桓公为了倾听管仲的忠告,十分恭敬地挖了口新井,用新井里的水烹饪宴请管仲。这种待遇本来是任何臣子都不可能享受到的,结果管仲却是根本不领情,不辞而别,拒绝了桓公的好意。这事要是发生在别的君臣之间,恐怕君主杀了大臣的心都有了,但是桓公没有,管仲被劝回后,他还是转怒为喜,继续求教,最终终于获得了管仲的治国忠告和肺腑之言。
这两个故事足以说明桓管之间的君臣关系非同一般。为臣者不拘礼节真诚纳谏,为君者大度为怀洗耳恭听,像这样亲密无间、高度信赖的君臣关系在当时十分罕见,也成为历代传颂的君臣关系的楷模。
原文
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可有?”管仲曰:“此君之明也。”公曰:“民办军事矣,则可乎?”对曰:“不可,甲兵未足也。请薄刑罚,以厚甲兵。”于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使以甲兵赎。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罚以胁盾一戟,过罚以金军,无所计而讼者,成以束矢。公曰:“甲兵既足矣,吾欲诛大国之不道者,可乎?”对曰:“爱四封之内,而后可以恶竞外之不善者;安卿大夫之家,而后可以危救敌之国;赐小国地,而后可以诛大国之不道者;举贤良,而后可以废慢法鄙贱之民。是故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必有利也,而后必有害也。”桓公曰:“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何故也?”对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且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对曰:“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注释
罚以胁盾一戟:据王引之之说,“罚”字应作“罪”。过罚以金军:据王引之之说,“军”字应作“钧”,古三十斤为一钧。无所计而讼者:据苏舆之说,“计”字应作“抑”,指冤屈。
原文
桓公谓管仲曰:“请致仲父。”公与管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焉。十日斋戒,召管仲。管仲至,公执爵,夫人执尊,觞三行,管仲趋出。公怒曰:“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寡人自以为修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故其何也?”鲍叔、隰朋趋而出,及管仲于途曰:“公怒。”管仲反,人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少进傅堂,公曰:“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自以为脱于罪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未知其故也?”对曰:“臣闻之,沈于乐者治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公遽下堂曰:“寡人非敢自为修也,仲父年长,虽寡人亦衰矣,吾愿一朝安仲父也。”对曰:“臣闻壮者无怠。老者无偷,顺天之道,必以善终者也。三王失之也,非一朝之萃,君奈何其偷乎?”管仲走出,君以宾客之礼再拜送之。
注释
爵:古代用于盛酒、温酒的器具,用青铜制成,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尊:古代用于饮酒的器具,用青铜制成,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觞:古代的酒杯。自为修:据郭沫若之说,“修”字应作“偷”,即苟且偷安。
原文
明日,管仲朝,公曰:“寡人愿闻国君之信。”对曰:“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国君之信。”公曰:“善,请问信安始而可?”对曰:“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公曰:“请问为身?”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公曰:“请问为国?”对曰:“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
注释
菀浊困滞皆:据郭沫若之说,“皆”字应作“者”。
译文
管仲统计国家财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接待诸侯宾客,三分之一用在国内。管仲惶恐地向桓公汇报。桓公说:“先生至于这样吗?四面八方的宾客,来者高兴,去者赞誉,这样齐国就能美誉天下;来者不高兴,去者不赞誉,这样齐国就会臭名远扬。土地可以种粮食,木材可以造物品,粮食吃完可以再种,物品用完可以再造。统治人民的人,名声是最宝贵的,何必在意钱财呢?”管仲说:“这真是君主的英明啊!”桓公说:“人民已参与军事行动,我想开始讨伐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铠甲兵器尚且不足。请求减轻刑罚,增加铠甲兵器。”于是对死罪不予诛杀,触犯刑律不予惩罚,让这些人用铠甲兵器赎罪。被判死罪的人用犀牛皮铠甲和一支戟赎罪,触犯刑律的人用一个盾牌和一支戟赎罪,有过的人被罚背一钧铜抵罪,未受冤屈而随便诉讼的人,被罚背一束箭抵罪。桓公说:“铠甲器兵已经充足,我想讨伐没有道义的大国,可以吗?”管仲回答说:“先将仁爱施于国内的百姓,而后才能对付境外的不义之国;先安顿好大臣们的家眷,而后才能讨伐我们的仇敌之国;先赏赐小国土地,而后才能诛伐大国中的无道之国;先举荐贤良,而后才能消除无视法令的鄙贱之民。因此,先王必定先有所创立,而后才能有所废弃;必定先有所利益,而后才能有所危害。”桓公说:“从前夏商周三代君王,已经杀掉了各自的君主,可如今谈论仁义,却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不知这是什么原因?”管仲回答说:“从前夏禹平定天下,到了夏桀开始动乱,商汤流放夏桀,来重新确立夏禹的功业。商汤平定天下,到了商纣王开始动乱,周武王讨伐商纣。来重新确立商汤的功业。用善行讨伐恶行,从古至今,这个规律都永恒不变,您何必要疑虑呢?”桓公再次问管仲说:“古代亡国的过失是什么?”管仲回答说:“君主只考虑怎样获得土地和珍宝,却不考虑为何失去诸侯;只考虑怎样获得财富,却不考虑为何失去百姓;只考虑所亲信的人,却不考虑所抛弃的人。这三条当中具备了一条,国家就足以被削弱。如果具备三条,国家就得灭亡。古代损害国家,败坏社稷的人,并不是故意为之,一定是可以从中得到享乐,而逐渐使国家陷入到险恶的境地。”
桓公对管仲说:“请仲父过来饮宴。”桓公要宴请管仲,新挖了一口井,用柴草覆盖以保持井水洁净。经过了十天的斋戒,桓公才召请管仲。管仲到来后,桓公举着酒爵,夫人举着酒尊,酒过三觞,管仲快步离开了。桓公气愤地说:“我斋戒十天,才宴请仲父,我自认为已经非常恭敬了。可仲父却不辞而别,为什么会这样呢?”鲍叔和隰朋急忙走了出去,在道上追上管仲,说:“君主发火了。”管仲转身返回,走入大门后,背对着屏风站着,桓公不理他。过了一会儿,管仲走入中庭,桓公还是不理他。管仲接着走进厅堂,这时桓公才说:“我斋戒十天,才宴请仲父,自认为已经排除了一切杂念,可仲父却不辞而别,不知是什么原因。”管仲回答说:“我听说,沉湎于安乐就会遭遇忧患,嗜好于美味就会缺乏德行,怠慢于听朝就会延误国政,加害于国家就会危及社稷。所以我才会不辞而别。”桓公赶紧走下厅堂,说:“我不敢苟且偷安,仲父年事已高,连我也已衰老了,我只是想找个机会使仲父得到些安乐。”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壮年不懈怠,老年不偷安,顺应天道,必有善终。夏桀、商纣和周幽王三位君王的过失,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您为何要苟且偷安呢?”管仲告辞,桓公用宾客的礼节再三辑拜,送别管仲。
第二天,管仲上朝,桓公说:“我想要听听国君的威信应当是怎样的。”管仲回答说:“百姓爱戴他,邻国亲附他,天下信服他,这就是国君的威信。”桓公说:“好啊。请问树立威信应从什么地方着手?”管仲回答说:“首先从修身开始入手,而后在治国过程中慢慢确立,最后成就于天下平定之时。”桓公说:“请问怎样修身。”管仲回答说:“疏导血气。以求得延年益寿、修心养性、积德行善,这就叫做修身。”桓公又说:“请问治国之道。”管仲回答说:“广泛举荐贤能,仁慈爱护百姓,对外保全亡国,延续灭绝世家,起用亡臣后代,薄收赋税,减轻刑罚,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桓公最后说:“请问平定天下的办法。”管仲回答说:“施行法律但不苛刻,刑罚简要但不宽免,官吏宽厚而不欺凌。蒙冤受辱、走投无路、诉冤无门的人,都能得到法律的保护,来往不受约束,人民自由自在,这就叫做天下平定。”
活学活用
管子不但帮助齐桓公树立称霸的远大志向,而且还时时提醒、劝谏齐桓公不能贪图安逸。据《管子·中匡》记载:
齐桓公对管仲说:“请仲父来饮酒。”齐桓公确定了宴请管仲的日期,挖了一口新井,用柴草覆盖着。齐桓公斋戒十日,召见管仲。
管仲到了之后,齐桓公拿着酒爵,夫人拿着酒杯敬酒。但酒过三觞后,管仲起身就走了。
齐桓公生气说:“我斋戒十日宴请仲父,自以为做得很好了。仲父却不辞而出,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鲍叔和隰朋急忙出来,在路上追上管仲说:“桓公发火了。”
管仲返回进到院中,齐桓公不理他;再入中庭,齐桓公还是不理他;再入堂屋,齐桓公说:“我斋戒十日宴请仲父,自以为没有得罪的地方。您不辞而别,不知是什么原因?”
管仲回答说:“沉湎于宴乐的人必定不在忧患中,喜食肉味的人德行淡薄,怠慢朝政的人政事拖沓,有害于国家的人危害社稷,我就是因为这些而敢于走出的。”
齐桓公立刻下堂说:“我不敢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仲父年长,我也衰老了,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日子慰劳一下仲父。”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壮年人不松懈,老年人不苟安,顺天道办事,一定有好结果。夏桀、商纣、周幽三王失去天下,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您为什么要苟安呢?”
管仲走出,这回齐桓公是以宾客之礼再拜而送出的。
在《管子》一书中,多次记载了管子劝谏齐桓公不要贪图安逸的故事。
管子认为,人不能贪图安逸。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贪图安逸好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生活中,有人面对“灯红酒绿”,就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人缺乏进取之心,工作中不断降低标准,只求得过且过;有人把追求享受当成人生的目标,与人比吃喝、比玩乐……
贪图安逸的危害是巨大的。贪图安逸,人就没有雄心大志,害怕艰苦的生活,惧怕磨难,面对挫折则容易放弃自己的志向,整天沉迷于安稳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享受,丝毫不可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贪图享乐而招致灾祸。
所以,人千万不能贪图安逸,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因此害了自己。
深山里有两块石头,第一块石头对第二块石头说:“去经一经路途的艰险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够奋斗一下,不枉来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块石头不屑一顾,“安坐高处一览众山小,周围花团锦簇,谁会那么愚蠢地在享乐和磨难之间选择后者,再说那路途的艰险磨难会让我粉身碎骨的!”
于是,第一块石头随山溪滚落而下,历尽了风雨和大自然的磨难,但它依然义无反顾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块石头嘲笑它,它在高山上享受着安逸和幸福,享受着周围花草簇拥的畅意舒怀,享受着盘古开天辟地时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观。
许多年以后,饱经风霜的第一块石头和其家庭已经成了世间的珍品、石艺的奇葩,被千万人称颂,享尽了人间的荣华。第二块石头知道后,有些后悔当初,现在它也想投入到世间风尘的洗礼中,然后得到像第一块石头拥有的成功和高贵,可是一想到要经历那么多的磨难,甚至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便又退缩了。
一天,人们为了更好的珍存那石艺的奇葩,准备为它修建一座精美别致、气势雄伟的博物馆,建造材料全部用石头。于是,他们来到高山上,把第二块石头粉碎了,给第一块石头盖起了房子。
智慧金言
世人常常也是如此,一开始就只知享受的人与一开始就执著奔波的人,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后者成了珍品,前者成了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