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2018800000050

第50章 正

题解

《正》,即规正。要治国理民,必须有规正之道,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历代改朝换代都源于忽视或背离了规正之道。本篇从刑、政、法、德、道这五个方面阐述了规正人民的道理,最后又用一系列设问使论述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不仅强调了“正人”的重要,同时强调了“正己”的重要。己不正则无以正人,这无疑给执政者敲响了警钟。

原文

制断五刑,各当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惊,曰刑。正之,服之,胜之,饰之,必严其令,而民则之,曰政。如四时之不贰,如星辰之不变,如宵如昼,如阴如阳,如日月之明,曰法。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亲之,曰德。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曰道。刑以弊之,政以命之,法以遏之,德以养之,道以明之。刑以獘之,毋失民命;令之以终其欲,明之毋径;遏之以绝其志意,毋使民幸;养之以化其恶,必自身始;明之以察其生,必修其理。致刑,其民庸心以蔽;致政,其民服信以听;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罪人当名曰刑,出令时当曰政,当故不改曰法,爱民无私曰德,会民所聚曰道。

立常行政,能服信乎?中和慎敬,能日新乎?正衡一静,能守慎乎?废私立公,能举人乎?临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能服信政,此谓正纪。能服日新,此谓行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举人无私,臣德咸道,能后其身,上佐天子。

注释

五刑:商周时期以墨(脸上刺字涂墨)、劓(割鼻)、刖(断足)、宫(男去势、女幽禁)、大辟(斩首)为五刑,隋至清代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明之毋径:据刘绩之说,此句应作“毋使民径”。必修其理:据王念孙之说,“修”为“循”字之误。庸心以蔽:据俞樾之说,“蔽”为“敬”字之误。

译文

制定确立五刑,应分别与罪名相符,使罪犯不抱怨,好人不会惊恐,这叫做“刑”。规正人民,顺服人民,控制人民,整饰人民,必须严格法令,使人民遵守,这叫做“政”。就像四时变化不出差错,就像星辰运行不会改变,就像昼夜更替,就像阴阳变幻,就像日月分明,这叫做“法”。爱护人民,繁衍人民,养育人民,成就人民,为人民谋利而不自居有德,天下人民都亲附他,这叫做“德”。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归一,阴阳同理,这叫做“道”。用“刑”来纠正人民,用“政”来命令人民,用“法”来制止人民,用“德”来教养人民,用“道”来启迪人民。用“刑”纠正人民,即不要错伤人命;用“政”命令人民,即使其终止贪婪欲望,不至误入歧途;用“法”制止人民,即使其断绝非分意志,不致心存侥幸;用“德”养育人民,即使其改变恶劣行径,凡事从自身做起;用“道”启迪人民,即使其明察本性,遵循公正之理。实施“刑”,人民就会心存敬畏;实施“政”,人民就会守信服从;实施“德”,人民就能和睦平静;实施“道”,人民就会亲附不争。因此,量刑与罪名相符就称“刑”,政令符合时事就称“政”,规章不会改变称“法”,爱民没有偏私称“德”,符合民心所向称“道”。

立法执政,能够信实可靠吗?中正慎敬,能够与日俱新吗?政治平静,能够保持谨慎吗?废私利公,能够举荐人才吗?临政治民,能够先人后己吗?能信实可靠,这叫做“正纪”。能与日俱新,这叫做“行理”。谨慎中正做到了,虚伪欺诈就会自动终止。举荐没有偏私,臣德广被称赞,凡事先人后己,就能够辅佐天子。

活学活用

“爱民无私曰德。”这句话是说,爱民而无私心,这就是德政。

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什么?是民心向背。《管子,牧民》篇曾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那么如何争取民心?答曰:在于实行德政。什么是德政?爱民无私就是德政。《左传》中记载周人已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渗透儒家精神的中华民族在治理国家中,历来重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不仅需要依法治国,而且需要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刚柔相济的,二者缺一不可。

历史上有所作为的明君大都爱民无私,注重以道德教化民众,而亡国之君则大都失德和忽略以德治国。

史载商纣王天资敏捷,善辩,力大无穷,但也荒淫残暴,穷奢极欲。他宠爱妲己,唯妲己之言是从,整日沉溺于酒池肉林中;他扩建园林、楼台,大量捕捉野兽放置其中;他还建造专门的钱府和粮仓,名曰鹿台和钜桥,加重赋税以充实鹿台的钱财和钜桥的粮粟。老百姓怨声载道,有的诸侯背叛了他,他就发明了炮烙之刑对付他们。当时的三公是九侯、鄂侯和西伯昌,九侯被剁成肉酱,鄂侯被制成肉干,西伯被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

与此同时,生活在泾水、渭水流域的商朝属国周逐渐强大起来。周朝首领古公亶父和文王、武王,多行仁政,百姓归附的日益增多。古公亶父时,继承并振兴后稷和公刘的事业,积累道德,施行仁义,人民都非常拥护他。有一次,薰育戎狄攻打古公亶父,想要得到他的财物,古公亶父就把财物都送给了他们。不久,他们又来攻打,想夺取古公亶父的土地和人民。人民都愤怒了,想要战斗,古公亶父却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君主为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之所以要进攻我,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和属于他们,有何区别呢?人民却要为了我的缘故而战斗,那等于是我杀了他们的父子,从而做他们领袖的,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就和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渡过漆、沮二水,翻过梁山(今陕西乾县西北),定居在岐山下(今陕西岐山与凤翔一带)。豳地所有的人,都扶老携幼,又归附古公亶父于岐山之下。周围的地区,听说古公亶父仁爱,也多来归顺他。到了这时,古公亶父便扬弃狄戎的习俗,营建城池、宫室、房舍,将人民分成几个邑落居住。又设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人民都欢乐歌唱,颂扬古公亶父的德业。

文王就是被纣囚于羑里的西伯,他是西方诸侯之长。他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效法古公亶父的成规,笃行仁义,尊敬长老,慈爱晚辈,礼遇贤才。当时著名的贤者伯夷、叔齐,原来住在孤竹国(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南),听说西伯极为敬重老人,就商议:何不去归依他呢?西伯暗中做好事,诸侯们有争端都前来请他裁决。为此虞、芮两国的人由于发生争端,解决不了,便来到周国。他们进入周的国界后,只见耕田的人都互相让田界,民众都尊重年长的人。虞、芮两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就感到惭愧了,互相诉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认为羞耻的事,还去做什么,只会带来羞辱罢了。”竟然返转,互相谦让着离开了。诸侯听到此事,说:“西伯乃是受天命、要得天下的君主。”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在盟津观兵,不期而会八百诸侯。牧野之战,纣的军队都倒戈相向,给武王军队开路,纣的军队溃散,背叛了纣王。纣逃回城内,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诸侯全部服从武王。武王到了商的都城,那里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候欢迎他。武王进了城,向纣的尸体射了三箭,用黄色大斧砍下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然后才返回军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王伐纣的故事。

智慧金言

纣王搜刮民脂民膏,实行暴政,满足一人之淫乐,众叛亲离实乃一代昏君。古公亶父和文王、武王积德行义,爱民无私,力量逐渐壮大。武王伐纣灭商实乃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德政战胜暴政的结果。由此可见,统治者要想争取民心,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爱民无私,这是古今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