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2018800000058

第58章 桓公问

题解

本篇仍旧是讨论如何确立朝廷进谏制度的大事,并效仿上古圣君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职官员,还将这项制度命名为“啧室之议”。类似的进谏监察制度从古至今一直为各朝各代的圣君明主相传使用,这一制度已成为执政者树立公正清廉形象的保障。

“啧室之议”正是管仲重视民意治国思想的体现,他鼓励人们非议君主的过失,还把这样的人视为正直的人,这种举措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原文

齐桓公问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为之有道乎?”对曰:“勿创勿作,时至而随。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也;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桓公曰:“吾欲效而为之,其名云何?”对曰:“名日啧室之议。曰:法简而易行,刑审而不犯,事约而易从,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有司执事者咸以厥事奉职,而不忘为,此啧室之事也。请以东郭牙为之,此人能以正事争于君前者也。”桓公曰:“善。”

注释

啧室之议:啧,即争论,人声嘈杂;啧室,即议论的处所;啧室之议,指畅所欲言的议论制度。而不忘为:“为”应作“焉”。

译文

齐桓公问管子道:“我想拥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天下而稳定长久,有什么办法能做到这一点呢?”管子回答说:“不要开创也不要举事,时机成熟就随顺而变。不要以自己的好恶而损害公正法则,要明察人民所憎恶的,自己引以为戒。黄帝设立了明台以供议论,在上面听取贤人的意见;尧帝设立了通衢之室以供询问,在下面听取百姓的心声;舜帝设立了旌旗号召臣民献计献策,君主因此而不受蒙骗;禹帝在朝堂设立了谏鼓,以备听取百姓的问讯;商汤设立了街区广场,用以听取人们的非议;武王设立了灵台以听取进谏,因而使贤者得以任用。这就是古代的圣帝明王之所以能拥有天下而不失去、得到天下而稳定长久的缘故。”桓公说:“我想学他们的做法,该以什么名分呢?”回答说:“名分就是‘啧室之议’。就是说:法令要简单而易于执行,刑罚要明确而不能触犯,政事要简约而易于服从,赋税要轻薄而容易富足。有人非议君主的过失,应称作正直之士,纳入啧室进行讨论。负责该项事务的官员应当恪尽职守,不忘职责,这是啧室的大事。请求召东郭牙来主管这项事务,这个人能为正事在君主面前力争不让。”桓公说:“好。”

活学活用

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也。”这句话意思是说,舜在位时,备有旗子,供臣下发表好的建议,因此他不受蒙骗;禹在位时,在朝廷上立有谏鼓,以便臣下随时敲鼓来发表谏议。

这句话是齐桓公和管仲讨论怎样防止君主的过失、巩固君位问题时提到的。管子列举了古代圣帝明王黄帝、尧、舜、禹、汤和武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建议齐桓公学古代先王积极听取臣下谏议,同时给人民以议政咨政的机会,以求齐国长治久安。明智的君主无不善于纳谏。君主帝王是人而非全智、全能之神,不可能事事皆知,所以必须向臣下纳谏;再者,君主帝王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应随时听取人民呼声,了解百姓疾苦,才能赢得人民爱戴。否则,独断专行,成为一独夫,必然会失去江山。古代圣帝明王善于纳谏的做法,也启示了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善于听取下属们的意见乃是明智之举。当下属们意见与自己相左时,应从大局出发,敢于牺牲个人利益,以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

大凡明智的统治者,都善于和勇于给民众参政、议论设立处所和创造机会,以便倾听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和主张,以此来制定和调整政策,并不断反省自身。

子产不毁乡校就是一例。春秋时,郑国都城有一所乡校,人们总爱到那里去聚会或游玩。民众、官吏在一起,就时常议论国家大事,评说官员好坏。朝廷大夫然明对这种议论很不满意,怕不利于国家,想拆掉乡校,就对执政卿子产说:“乡学跟国学不同,既有国学,把乡校拆掉,您看行吗?”子产说:“废除什么,兴建什么,总得有个原因。您为什么要拆除乡校呢?”然明就直截了当地说:“有许多人天天在这里聚会,他们总好品评国家的卿相大夫,也好评论国家的政务。其中有些人是赞扬国家和卿相的,但也有不少人在批评我们的政事,有的指责国君、大臣,这不利于国家,对您也不利。”子产说:“人们早晨晚上出了庭院,来到乡校游览一阵或玩耍一阵,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害处,倒是休息养神的好地方,拆掉它于什么呢?”子产看看然明的态度又说:“人们议论国家的政事,说明百姓关心国事,因此不论说什么,我们都不要去阻止。他们说好话,说坏话,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益的。他们认为好的,我们为政的人就去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或不做。这样的议论,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啊!不能拆毁乡校。”

子产看然明默默不语,恐怕他要反对,就又说:“我听说用忠诚和善良的人,就能减少怨恨,却没听说动用威势和暴力能防止怨恨的。用权威来制止议论,能不能立刻见效吗?能的。但是,人们的不平憋在心里,早晚还是要爆发出来的。这种办法就像防止河水一样,在河水冲决河堤出现大口子时,伤人就一定多,我们又无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把水放掉一些,再加以疏导,它就不会伤人。与其关闭或拆毁乡校,不如让它存在,人们去议论,我们听到这些议论,把它作为良药,使国家治理得更合乎人们的要求。”

然明大夫听了子产这些话,茅塞顿开。急忙说:“蔑(然明)今天听了您的话语,才知道您确实是一位值得侍奉的人。小人实在没有才能,就按照您说的办,把乡校保留住,这不仅仅有利于几位大臣执政,也实在有利于郑国啊!”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从这点看来,说子产不仁德,我是不能相信的。”

另一个著名事例齐威王悬赏纳谏,也是积极主动给人民以进谏和议政参政的机会。邹忌由平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中感悟到威王的处境与他何其相似: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大王受蒙骗太深了。于是入朝见威王。威王不但听进了谏言,而且见诸于行动,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还时时有进谏的。一年之后,有再想进谏的,却无错可挑了。燕、赵、韩、魏之国都向齐国朝拜进贡,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了别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要改正过失,除了自身严格要求之外,还必须有人在旁时时提醒,时时劝诫,使自己能够知过,同时努力地予以改正。作为统治者和领导者,在其施政过程中不可能不出现一些过失和差错,若能够知过,过而能改,必将有益于管理的成功。反之,如果过而不改,那么,过莫大焉。

智慧金言

给予民众咨政的权利,需要执政者拿出自身的坦诚;而要做到知过能改,则需付出更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