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痰多咳嗽、周身疼痛:香橼250克浸入500毫升白酒中,密封1个月后饮用,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早晚服。
14.气逆不进饮食或呕哕:陈香橼2个,川贝150克,当归750克(炒黑),白通草50克(烘燥),陈西瓜皮50克,甜桔梗1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5克,开水送下。
15.上腹部疼痛:香橼、延胡索各6克,水煎代茶饮。
16.腹胀:陈香橼(连瓤)1个,大核桃肉(连皮)2个,缩砂仁(去膜)6克,各煅存性为散,取砂糖适量拌匀,空腹顿服。
17.急、慢性气管炎:香橼、半夏各6克,水煎汁去渣,加砂糖适量温服。
18.食滞胃胀痛、气痛、腹痛:香橼切片,于通风处晾干,用适量食盐腌渍,放入玻璃瓶或瓷罐中备用,每次10~20克,用开水冲至咸淡适宜为度时服用。
19.痰湿咳嗽、哮喘:鲜香橼1~2个,切碎放在有盖的碗中,加入等量麦芽糖,隔水蒸数小时,以香橼稀烂为度,每服1匙,早晚各1次。
20.冠心痛:香橼皮9克,丹参15克,水煎服,每日2次。
相关链接。
名家论述。
《本草通玄》:香圆性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与参、术同行则无弊也。
《本经逢原》:柑橼乃佛手、香橼两种,性味相类,故《纲目》混论不分。盖柑者佛手也,橼者香橼也,兼破痰水,近世治咳嗽气壅,亦取陈者。除去瓤核用之,庶无酸收之患。
《本草便读》:香圆皮,下气消痰,宽中快膈。虽无橘皮之温,而究属香燥之晶,阴虚血燥之人仍当禁用耳。
果中仙品—佛手。
佛手为芸香科常绿灌木,是植物柑橘类中香橼的一个变种。因果实顶端开裂如手指状,屈伸不一,长短参差,酷似佛像的手,故名佛手。佛手又名佛手香橼、五指柑、佛手柑、福寿柑、蜜筒柑、蜜萝柑等。
佛手原产我国,元末明初,佛手就在苏、浙、粤、闽、川等地种植。由于其果实形状奇特,故人们给它取了这样一个神秘的名字。佛手果实有裂纹如拳的称拳佛手;裂纹张开如指状的称为开佛手;也有不分为指状的称蜜罗。
因“佛”与“福”谐音,故佛手常作为多福的象征。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在第四十回描写道:贾母和刘姥姥在晓翠堂欢宴后,一齐到探春房中,见左边的一个紫檀架上放着一只官窑大盘,里面盛有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作为清供。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对佛手爱不释手:一是认为其生得奇妙,巧夺天工;二是闻其香气,能醒脑提神,令人心旷神怡。
相传苏轼在杭州做官时,曾前往金华观赏佛手,欣然写下了“沁人诗脾清流环抱,香分佛果曲径通幽”的对联。清代李琴夫《咏佛手》诗曰:“白业堂前几树黄,摘来犹似带新霜。自从散得天花后,空手归来总是香。”
在我国民间,佛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吉祥物,被应用在传统装饰图案上。旧时,佛手是寿礼中的首选品种之一,人们还将它置于室内,寓吉祥如意。至今广东、四川、福建、浙江等佛手产地及香港、澳门一带,人们仍有这样的习俗,喜欢将摘下的佛手摆在厅堂或窗台案头,既可赏其奇特的外形,又可闻其甜润醇香的气味,实属享受。
营养食用。
佛手含大量的水分、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灰分、柠檬油素、二甲氧基香豆精、三羟基二甲氧基黄酮、柠檬苦素、胡萝卜甙、闹米林、β—谷甾醇、对羟基苯丙烯酸、棕榈酸、琥珀酸、柠檬油素二聚体、少量香叶木甙及橙皮甙等。
佛手果肉白色,无瓤瓣及种子,味涩苦,不宜生食。南方有些地区喜欢将佛手切成薄片,用糖或蜜渍制成凉果,甜中略带苦涩,味虽不甚佳,但可顺气提神。
药用效能。
中医理论认为:佛手性温,味酸、苦、辛;入脾、肝、肺、胃经。具有疏肝理气、和中健胃、化痰止咳、行气止痛等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胁痛、胸闷、脾胃不和之脘腹胀痛、嗳气、恶心、久咳痰多等病症。
《滇南本草》:“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
《本草纲目》:“主治下气,除心头痰水。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本草再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瘕瘕瘰疬。”“多食耗气,虚人忌之。”
《本经逢原》:“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取陈年者用之。”“痢久气虚,非其所宜。”
《本草便读》:“佛手,功专理气快膈,惟肝脾气滞者宜之,阴血不足者,亦嫌其燥耳。”
《随息居饮食谱》:“醒胃豁痰,辟恶,解酲,消食止痛。”
《广西本草选编》:“治疝气痛。”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佛手含大量维生素C、糖、有机酸、柠檬油素、梨莓素、挥发油、橙皮甙及黄酮甙等多种成分,有理气止痛、消食化痰、健脾和胃、止呕解酒之功效,同时还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药用价值近于香橼,但清香之气更为强烈,以醒脾开胃、和中理气见长。用于胸闷气滞、胃脘疼痛、欲食不振以及慢性气管炎、胸膜炎引起的胸痛、胃溃疡等症有很好疗效。在药用上,佛手常与香橼同用,互为辅佐,传统上称对药应用。
据动物实验:柠檬油素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离体气管收缩有对抗作用,对蛋清致敏的回肠和离体气管,显示抗过敏活性,可用治过敏性哮喘。
佛手醇提取物对大鼠、家兔的肠道平滑肌有明显解痉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兔十二指肠痉挛也有显著的解痉作用,能迅速缓解氨甲酰胆碱所致的胃、肠及胆囊的张力增加。
佛手醇提取物能显著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大鼠因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对氯仿一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也有预防作用。
佛手花亦可入药,其性味微苦、温,功效与适应症基本与佛手相似,故可相互代用。
食用须知。
凡阴虚内热、体质虚弱,无气滞症状者慎服。
民间验方。
1.胃脘胀痛、胃神经痛、恶心呕吐:鲜佛手25克(干品10克)切片或制成粗末,以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
2.肝胃不和、胁肋胀痛、胃脘疼痛、嗳气少食:佛手10克切片,玫瑰花6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
3.胃痛:佛手、炒白术、陈皮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若兼胁痛者加川楝子10克);胃寒疼痛明显者,可用佛手干品15克,炒香大米30克,水煎服,每日3次。可使症状缓解。
4.呃逆不止、反胃呕吐:佛手鲜果皮1.5~3克,加糖少许嚼食。
5.老年人痰多咳嗽:佛手30克切片,冰糖15克,隔水炖半小时后服,每日1剂。
6.胃弱气滞、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胁胀、痰咳、呕吐:佛手30克,洗净切片,水煎取汁,去渣备用,粳米100克淘洗干净,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至半熟时,加入佛手汁和适量冰糖,煮至成粥,分2次服食。
7.食欲不振、久咳痰多:鲜佛手1个,鲜生姜10克,洗净,共切薄片放入瓦罐中,加水300毫升,先以大火煮沸,再改文火续煎20分钟,滤出汁液,待温饮用。
8.肝气郁滞、胁肋胀痛、胸腹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佛手25克,柴胡20克,青皮、枳壳各15克,水煎服,每日2~3次。
9.肝气犯胃、脘胁作痛、呕吐吞酸、食不得入:佛手20克,陈皮15克,黄连6克,山茱萸1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10.痰气犯肺而咳嗽痰多、胸闷气急:佛手20克,橘红、茯苓各15克,水煎服,每日2~3次。
11.白带:佛手片30克,猪小肠200克,加水400毫升,下姜丝、精盐、黄酒,煮熟调味,每日1剂,分2次饮汤食猪肠。
12.妇女痛经、月经不调:佛手鲜果15~30克,当归10克,米酒30克,加水适量煎服,早晚各服1次。
13.食欲不振、食后饱胀:佛手10克,砂仁6克,共焙干研末,白糖适量入锅,加水慢熬至浓稠时,下佛手和砂仁粉,熬至糖液起丝,稍冷切小块,分3~4次食服。
14.消化不良、腹胀吐泻:佛手鲜果30克,切片,水煎服,早晚各1次,或配山楂、神曲、麦芽各15克,水煎服。
15.肠胃湿热结滞所致的痢疾:佛手10克,黄连3克,马齿苋20克,水煎服;若痢下脓血加赤芍、白芍各10克。
16.梅核气(咽部有堵塞感,情绪波动时加重,舌苔薄白或微腻者):佛手150克,加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次20毫升,每日4次,呷服。
17.跌打淤伤:佛手、桃仁、红花、地鳖虫各10克,水煎服。
18.慢性支气管炎:干佛手片15克,半夏10克,水煎2次,每次用水150毫升煎20分钟,2次煎液混合,去渣,每日1剂,分2次服。
19.胸痛、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呕吐:干佛手片20克,云木香15克,青皮10克,水煎2次,每次用水400毫升,煎20分钟,2次煎液混合,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20.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陈佛手片30克,败酱草20克,加水煎20分钟,取汁,再复煎1次取汁,2汁调入白糖,每日1剂,分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
21.胃气虚寒、胃腹冷痛:佛手50克浸入白酒1000毫升中,每隔2日振摇1次,密封15日,每次饮10~15毫升,每日2~3次。
22.肝郁脾虚致肝区隐痛:陈佛手50克,枯萝卜30克,核桃仁、山楂各20克,水煎半小时,分2次食核桃仁、山楂,喝汤,每日1剂。
23.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佛手50.克切片,放于大茶杯中,加入蜂蜜30毫升,温饮。
24.肝郁气滞所致之胁肋胀痛、胸闷嗳气、胃呆纳减、腹中冷痛:佛手干100克,五加皮20克,当归15克,栀子、高良姜、木瓜、桂花、陈皮各10克,肉桂、公丁香、砂仁各5克。将上述药物研成粗末,放入纱布袋内,再与冰糖500克、白酒2000毫升一起置于酒坛内,密封浸泡20天后,取酒饮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