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有“消夏花卉”、“满身无限凉”之誉。芭蕉花苞中的积水,亦名“甘露”,如清晨取饮,香甜如蜜。以芭蕉及花、叶为原料制成保健食品,可疗疾健身。
芭蕉羹芭蕉适量,洗净去皮,捣成泥,山楂适量洗净切片,去核。先将山楂入锅,加水250毫升,用中火煎煮15分钟后,再将芭蕉泥放入拌匀,烧沸即成。日食2次。本品具有平肝阳、益肠胃之功效。
五香芭蕉花将芭蕉花400克放入水中煮2分钟,捞出放入冷水中泡2分钟,沥干水分。将鸡蛋2个打散,放入碗内,加入面粉15克、精盐3克拌匀。锅中放色拉油500克,烧至八成热,将芭蕉花挂糊,入锅炸呈金黄色,捞出沥油即成。本品具有平肝降气、开郁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胃脘痞痛、吞酸反胃、呃逆呕吐等症。
芭蕉糍粑鲜嫩玉米适量,加水在石磨上磨成浆,滤干,用新鲜的芭蕉叶缠成三角形,然后放到蒸笼里蒸熟。不加任何配料,黄的是玉米糍粑,绿的是芭蕉叶,打开有一缕天然的清香,是天然健康食品,咀嚼起来回味无穷。
芭蕉粽白糯米500克,浸泡半小时后沥干,添加一小匙盐、两匙糖。芭蕉叶若干洗净备用。将芭蕉叶摊开,舀两匙白糯米、加半个芭蕉,然后将四角包成正方形,用线绑好,放入水锅中,大火煮30分钟即可。食用时蘸椰子丝味道更美。
药用效能。
中医理论认为:芭蕉性寒、味甘;入足太阴、厥阴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渴之功效,适用于便秘、慢性咳嗽、胎动不安、高血压、乳腺炎、疮疖等症。
《食疗本草》:“主黄疸。”
《得配本草》:“多食动冷气。胃弱脾弱,肿毒系阴分者禁用。”
《贵州民间方药集》:“通便秘。”
芭蕉含有粗蛋白、膳食纤维、无机盐等成分,维生素A的含量甚丰。美国参议院人体营养必须选择委员会曾推荐香蕉和芭蕉是含脂肪、胆固醇、盐量极低的理想食品。芭蕉含钠量极少,含钾量甚高,可作为限制钠盐的良好补充食物。芭蕉还可作肥胖病和衰老病者的食品,曾被推荐为治疗小儿腹泻、腹腔病以及减轻肠炎的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芭蕉还有补充营养、促进大便排泄、消炎等作用。
芭蕉花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性温,味酸咸。有化痰、和淤、通经、平肝之功效,适用于脘腹痞满、胸膈饱胀、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悸怔忡、妇女经行不畅等病症。
芭蕉叶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性寒,味甘、淡;人心、肝经。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痛之功效,适用于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烫伤等病症。内服:煎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芭蕉根又名芭蕉头,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茎。味甘,性大寒;入足太阳、厥阴经。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之功效,适用于消渴、烦闷、黄疸、脚气、血淋、痈肿、疔疮、丹毒、脑血栓等病症。
芭蕉籽性寒,有止咳、润肺之功效,适用于口干烦热、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心绞痛、痢疾、关节痛等病症。
食用须知。
溃疡病及胃酸过多者忌食芭蕉。脾胃虚弱者禁用芭蕉茎。
民间验方。
1.慢性咳嗽:芭蕉1个去皮,加生姜1片,隔水炖烂,每日晚各1次。
2.便秘:成熟芭蕉2~3个,去皮食,经常食用。
3.胎动不安:鲜芭蕉1~2个去皮吃,早晚各1次;或芭蕉根100~150克,猪瘦肉100克,同煮熟食。
4.久病体虚:鲜芭蕉1~2个去皮常食。
5.乳腺炎、疮疖:鲜芭蕉1~2个捣烂敷患处。
6.肺结核:芭蕉花100克,猪肺250克,洗净,炖熟,饮汤食猪肺,每日1剂。
7.心绞痛:芭蕉花250克,猪心1个,水炖服。
8.胃痛:芭蕉花、花椒树上寄生茶各15克,煨水服,每日2次。
9.心痹痛:芭蕉花烧存性,研末,每次6克,日服2次。
10.烫伤:芭蕉叶适量,干者研末(鲜者捣烂),水泡已破者,芝麻油调搽;水泡未破者,鸡蛋清调敷。
11.肿毒初发:芭蕉叶研末,与生姜汁涂。
12.流行性腮腺炎:芭蕉叶、根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每日2次。
13.血崩、白带:芭蕉根250克,瘦猪肉200克,水炖服。
14.高血压:芭蕉根茎50克,猪肉100克,同煮食。
15.黄疸病:芭蕉根15克,山慈姑6克,胆草9克,共捣烂,冲水服。
16.发背欲死:芭蕉根捣汁涂。
17.伤寒、副伤寒:鲜芭蕉根45克,黄芩9克,洗净,水煎服;或芭蕉根100克研末,每次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18.肝癌:芭蕉根、活蚯蚓等量,共捣烂,外敷肝区。
无蜂之蜜—甘蔗。
甘蔗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甘蔗之名,始见于晋。据嵇含《南方草木状》载:“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汉及汉以前作“柘”或作“薯”,如《说文解字》:“薯,蔗也。”《唐韵古音》以为“甘蔗一名甘诸,南北音异也”。盖薯读诸音,与另外一种甘薯之读薯音者不同。其后则似为彼此免相混淆,专以蔗为蔗了。此外,《南都赋》中称之为“粤蔗”,《重庆堂随笔》中称之为“接肠草”。
栽培甘蔗的起源科学界众说不一,大致有3种:一种说法是:甘蔗起源于印度。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他的远征军开往印度后,给军队的司令官们每人尝一点蜜,以示最高的信任和嘉奖。远征军回国后,有位司令官惊喜地报告国王说,印度的“蜜”不是来自蜜蜂,而是取自芦苇秆。原来这位司令官错把甘蔗认作芦苇了。因甘蔗汁甜似蜜,故被誉为“无蜂之蜜”。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一带。20世纪30年代,英国探险者在此岛采集到热带野生种甘蔗。还有一种说法是:甘蔗起源于我国。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远古时候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已有大面积的野生甘蔗林。公元前4世纪时,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就有“腼鳖炮羔,有柘浆兮”的诗句,在古代“柘”、“蔗”通用。柘浆就是甘蔗榨出的汁。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一书中提到,汉高祖时,南粤出产石蜜。所谓石蜜,东汉杨孚解释:“甘蔗……乍取汁……煎而曝之……既凝……如冰……时人谓之石蜜。”可见早在公元前3世纪,华南地区就不但广泛种植甘蔗,而且还将它加工成初级固体糖—石蜜。
753年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时,将我国的甘蔗和甘蔗糖传入日本。唐代以前,人们只把甘蔗当做水果食用,不知道用它来制食糖。真正意义上的糖是在唐贞观年间遣使至西域摩陀国得到甘蔗熬糖法之后。从这以后,植蔗制糖法经由我国传入琉球、爪畦,1624年由大阪传入当时的荷兰殖民者占领下的我国台湾省,之后又陆续传入西欧和南美、南洋群岛等地。历史证明,我国对世界植蔗制糖都有很大贡献。
甘蔗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直立,丛生,圆柱形,有节,节上有芽。节间实心,外被上有蜡粉,有紫、红或黄绿等色。喜光和温暖气候。切茎繁殖,亦可用茎尖、侧芽或梢头等进行人工离体培植蔗苗移栽。
甘蔗的品种,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即有记载,孟诜谓:“蔗有赤色者,名昆仑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岭南者为胜,江东虽有,而劣于蜀产。会稽所作乳糖,殊胜于蜀。”现在,甘蔗的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种,统归为三大类:中国种、热带种和印度种。近年来,我国又培育出一个新的品种—高粱蔗,既能产粮食(高粱),又同时产糖。甘蔗是水果中唯一的茎用水果,也是水果中含纤维最多的一种水果,很是特殊。由于其含糖量比任何浆果和子实类水果都要高,又被称为“糖水仓库”。
我国的甘蔗按用途可分为糖蔗和果蔗两大类。糖蔗含糖量虽高,但皮厚肉硬、纤维较粗,是制糖工业的重要原料。广西著名的榴花牌白糖即为糖蔗制成的名特产品,畅销国内外。果蔗大多茎秆粗壮、肉质脆嫩、汁液充沛、清甜爽口。从皮色上看,果蔗又有紫皮、红皮、青皮和黄皮之别。紫皮甘蔗(又称黑蔗),皮色黑紫或红紫,广东克皮甘蔗、福建乌皮甘蔗、台湾玫瑰竹蔗皆为此类。红皮甘蔗以浙江兰溪、广东中山和番禺所产最负盛名。青皮甘蔗以广东潭州白蔗最为著名。浙江塘栖的青皮甘蔗茎短而粗,水分多,味道鲜甜。“天下奇观钱塘潮”的观潮胜地盐官镇附近盛产青皮甘蔗,皮薄、汁多、味甜,有“脆如雪藕甘似蜜”之誉。黄皮甘蔗品种也很多,其中以竹蔗最好,大多产于台湾和广东两省。竹蔗茎细如竹,节间很长,皮薄而质韧,含糖量高,大多用来榨汁做清凉饮料。据记载,历史上最长的一株竹蔗高达9米。
甘蔗趣话。
在我国古代,采集、食用及栽培甘蔗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23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甘蔗榨汁当饮料,用以帮助消化。把甘蔗皮剥去,放在嘴里咬嚼,吮其汁而吐其渣,既能清洁口腔、磨炼牙齿,又能品味甘甜,得其养分。甘蔗在我国的历史如此漫长,留下了不少佳话和诗篇。传说魏文帝曹丕喜食甘蔗,甚至与大臣议事也边吃边议,下殿时还把甘蔗当手杖使用,说明当时人们已很懂得食用甘蔗了。古人还有“甘蔗老头甜”的说法,传说东晋顾恺之每日吃甘蔗都从嫩梢到老头,他认为这样吃法是“渐入佳境”。
甘蔗的食疗价值始载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唐代王维“饱食不须愁内热,六宫还有蔗浆寒”的诗句,既讽刺了达官显贵们饱食终日的奢侈生活,又道出了甘蔗有“泻火”的功效。同时代的诗人元稹也有“甘蔗销残醉,醍醐醒早眠”之句。宋代陆游喜饮蔗汁,有“蔗浆即解破余醒”之句。可见古人早已用生蔗浆作清热、提神及醒酒之用。在炎热的夏天,如喝一杯凉蔗浆,既解胸中之闷,又消炎炎暑气。
台湾是世界上盛产甘蔗的地区之一,其甘蔗种植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甘蔗以汁多质脆、味香甜、茎圆柱直皮光亮而著称。台湾甘蔗除本地种外,还引种了夏威夷的玫瑰竹蔗、爪哇的细茎实生种来改良本地品种,以提高甘蔗的单位产量和产糖率。台湾居民每逢家有喜庆之事,常用甘蔗招待宾客,以示愿与宾客们一起过上甜甜蜜蜜的好日子。除夕之夜,长辈们总要挑选几根甘蔗放在门后,留给孩子们正月初一吃,用以祝愿孩子们像甘蔗一样不断拔节长高。女儿出嫁以后,第二天回娘家时,母亲赠送给女儿的礼品是“挂尾蔗”。通常是选两株最长的甘蔗,连根带叶,用一根9尺长的红绸带子绑着两头,由新娘带回婆家。寓意夫妇“有头有尾,长久相偕”,同时要像甘蔗那样“青春永驻”、“节节甜”、“步步高”。
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是一个盛产甘蔗的岛国。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当最后一捆甘蔗收割完毕后,种植甘蔗的人们就猛击临时吊在树上的铁皮,洪亮的声音象征着他们庆祝甘蔗节的开始。甘蔗节这天,载着最后一捆甘蔗的牛车、骡车从田野缓缓驶向榨甘蔗的院子。车上站着一个用甘蔗皮做成的“甘蔗人”,名叫“哈丁先生”,人和车队在欢呼声中绕院子走三圈,接着,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一番演讲,而后,欣喜若狂的人们饮甜酒、唱歌、跳舞,参加各种游戏。最后,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将象征艰难时世的“哈丁先生”在烈火中化为灰烬。一年一度的甘蔗节到此结束。
营养食用。
甘蔗的营养成分,见表49。
表49甘蔗的营养成分(每100克食部)
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
水分(克)83.1胡萝卜素(毫克)0.01铁(毫克)0.4。
蛋白质(克)0.4硫胺素(毫克)0.01镁(毫克)4.0。
脂肪(克)0.1核黄素(毫克)0.02锰(毫克)0.8。
碳水化合物(克)15.4尼克酸(毫克)0.2锌(毫克)1.0。
热量(千焦)1381.6抗坏血酸(毫克)2.0铜(毫克)0.14。
膳食纤维(克)0.6钙(毫克)14.0钾(毫克)95.0。
灰分(克)0.4磷(毫克)14.0钠(毫克)3.0。
此外,尚含多种氨基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乌头酸、延胡索酸、甲基延胡索酸、甘醇酸等。
吃甘蔗应从顶端吃起,这样才能越吃越甜,越吃越可口。冬天吃甘蔗,最好将其切成20~30厘米的段,放入锅里煮10多分钟后捞起趁热削皮吃,这样比生吃更甜。甘蔗还可以用来烤食,有防治伤风的功能。同时亦可制成多种保健饮品或食品。
蔗浆生姜汁甘蔗汁150毫升,生姜汁5毫升,混合调匀后,频频服用。本品具有滋阴养胃、和中止呕之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胃阴不足呕吐或妊娠呕吐等症。
甘蔗马蹄饮红皮甘蔗200克去皮,压成1杯蔗汁。马蹄(荸荠)7个洗净压取汁。然后两汁合一调匀即可。代茶饮用。本品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效,适用于口干舌燥、渴欲饮水、烦热等症。
甘蔗萝卜饮用榨汁机榨新鲜甘蔗汁、萝卜汁各半杯。再将鲜百合100克或百合干50克煮烂后混入甘蔗汁和萝卜汁中,冰箱冷藏。每天临睡前服用1杯。本品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适用于虚火偏旺、喉干咽燥、面红、手足心热及慢性咽喉炎等症。
甘蔗鲜藕汁甘蔗500克洗净,去皮切碎绞汁;鲜藕500克洗净,去节切碎,取汁。两汁混合,1日分3次饮完。本品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效,适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尿急、尿频、尿血等症。
藕地甘蔗汁鲜藕、鲜甘蔗各500克,鲜生地100克,共榨汁混匀瓶装备用。当饮料服用。本品具有养阴凉血之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及血热之倒经等症。
蔗浆粥粳米100克淘洗干净,入锅,加水适量,煮成稀粥,然后加入甘蔗汁100~150克,稍煮即成。日食2次。本品具清热生津、养阴润燥之功效,适用于热伤肺胃、阴液不足所致的干咳少痰、烦热口渴、大便燥结等病症。
甘蔗白萝卜粥甘蔗、白萝卜各250克切碎,捣烂,搅取汁液。陈皮6克切成细粒,粳米100克洗净,倒入甘蔗、白萝卜汁液,加水煮成粥。每日分2次服食。本品具有清热生津、理气和胃、止呕之功效,适用于肺阴不足所致的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咯血或痰中带血等症。
甘蔗烈性鸡尾酒伏特加、味美思酒各200毫升,甘蔗汁400毫升,冰块适量,放在一个容器中,充分搅打,即可饮用。本品具有消暑之功效。
药用效能。
中医理论认为:甘蔗性寒,味甘;入肺、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止咳润肺、和胃止呕、健肝入脾、催发麻疹、强健筋骨之功效,适用于热痰津伤、高烧烦渴、消化不良、妊娠呕吐、肺燥咳嗽、小便不利、大便燥结、小便带血、咯血、倒经以及低血糖、心脏衰弱等症。
《名医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
《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
《日用本草》:“止虚热烦渴,解酒毒。”
《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
《滇南本草》:“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
《滇南本草图说》:“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
《本草纲目》:“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
《本草经疏》:“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忌之。”
《本草汇言》:“多食久食,善发湿火,为痰、胀、呕、嗽之疾。”
《本草纲目拾遗》:“凡痘疹不出,乃闷痘不发,毒盛胀满者,此痘属急症,宜青皮甘蔗榨汁与食,不时频进,则痘立起。”
《随息居饮食谱》:“甘凉清热,和胃润肠,解酒节蚘,化痰充液。治瘅疟,暑痢,止热嗽,虚呕,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把蔗汁誉为“天生复脉汤”。复脉汤乃治脉结的特效专方,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强心之功,它是在利消化、增吸收的基础上,将本身似体液的浆汁迅速输入体内,把握住气血之源—脾胃这个关键环节,进而促使虚乏的津液得以补充,亏少的血液得以调和,衰竭的心脏得以振作,微弱乱跳的脉搏得以恢复。一株甜甘蔗使胃、肠、心、脉同时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