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贪婪的,非要等到最后的落幕,方觉意兴阑珊。一番苦苦挣扎,未果,总要傻傻地问自己:怎么会是如此的潦草收场?可是,又为什么不能是这样潦草的结局呢?虽皆不舍,可毕竟你所渴望的美好不复存在。
一位富翁在散步时把狗弄丢了,于是他急匆匆地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同时还发布了几张小狗的彩色照片。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那只。
富翁的太太说,肯定是真正的捡狗人嫌给的钱太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2万元。富翁的那只狗,被一位在公园躺椅上打盹的乞丐捡到了。
乞丐看到广告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赏金。当他经过一家大百货商场的墙体电视屏幕时,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赏金已变成了3万元。乞丐又折回他的破屋,把狗重新拴起来。
第四天,乞丐再到百货商场,发现悬赏的金额涨到了4万元。在接下来的9天时间里,乞丐从没有离开过商场的大屏幕,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惊讶的10万元时,乞丐返回了他的住处。他想,就凭这笔赏金,足可以痛快地生活好几年。
可是,当他跨进家门时,看见那只狗已经饿死了。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应该学会见好就收。”“见好就收”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智慧在里面,但它似乎是在暗示人们生活本身就需要一种进退有序、得失莫计的超然。现实和梦想之间是有着人们难以把握的张力的,这种张力往往强硬得让人们手足无措、患得患失,一不小心的倔强,就滑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太在意外界加在自己身上的荣辱,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陶醉与自我折磨。所谓的宠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错误的一种感应。其实正确感应的强烈程度也取决于你的承受能力——可以轻轻放下,同时也可以重重地托起!
《幽窗小记》当中有这么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一幅寥寥数语的对联,却深刻地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做到了如此才能够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空”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则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范仲淹是北宋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因为他谨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宗旨,因此在当他被谪居邓州之时,能够做到从容处之,做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从范老夫子的这句话里,不难可以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与机智。
宠辱不惊,需要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世界越来越是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个人的成就越来越与客观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挂钩,而非主观自我欣赏之类。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会直接与得到的名利挂钩。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人的满足感、成就感基本来自于刚刚获得的财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给你实在的好感受;若是没有了增量,那么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日渐减少。
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很沮丧,甚至带着消极的情绪。失败,失利,失望……一个个外物的离开,让自己痛苦不已,这就难以做到不以己悲。其实,当前的悲,不能说明太多的东西,只能说明,这个东西没有了。但,我们还是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往前走。
宠辱不惊,可谓是一门人类生活当中的艺术,同时还更是一种明智的处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当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无足为奇。古人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无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宠时勿轻狂,千万不要忘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受人侮辱的时候切忌激愤,犹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如此清醒地去面对,就不难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境界。做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和事业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对于所有那些成业有所就的人们没有一个不具有“宠辱不惊”这种极其可贵的品格。
在19世纪的中叶时期,美国的实业家菲尔德率领着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利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从此以后便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
可是却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便中断,这样在顷刻之间,人们的赞辞颂语骤然之间便变成了愤怒的狂涛,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逆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
经过6年努力,海底的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的信息之桥。宠也自然,辱也自在,勇往直前,否极泰来,菲尔穗之所以成了菲尔德,原因也就基于此。
其实,人生在世,大可没有必要把别人的态度太当作一回事,不必因上司的一个胜色“口将言而嗫嚅”,也不必因老板的一个眼神“足将进而趑趄”。如果你因失宠于某人而自暴自弃,或者因受辱于某人而自怨自艾,甚或由此而做出种种极端的举动,其目光是否太短浅了些,胸怀是否太狭隘些了呢?为人处世,对于任何事情都应当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每临荣辱有静气,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人的精神天地才能够开阔浩渺,气象万千,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在二战之后,以色列建立了国家,人们便开始推举爱因斯坦做国家总统。总统——在这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去的滚滚红尘中,是世间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的事情!然而爱因斯却坦然地拒绝了,那样的拒绝是智者平静如水的拒绝。在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当我们想到他在科学上的巨大建树的时候,就会首先想到的是这位科学巨人面对镶满宝石的王冠轻轻摇动的一只手。
出生为人,不可避免的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没有心静如水的定力,就会经常心生浮燥,患得患失。有些人因为得到了一些物质的财富就欢天喜地,高兴的手舞足蹈;而在失去一些东西时则会痛哭流涕,情绪一落千丈。面对人生的坎坷曲折、生活的艰难困苦,倘若心为物役,人生的大半就会在悲观的心情中窒息心智,难以感受到生命的乐趣。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欲,穷其一生也就只能是一个私欲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一种境界,也是古人修身养性时的一个道德标准。古人云:“心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份轻松与洒脱。
退步有时更胜向前,退步即进步的准备
“退”并不是一味消极退让。对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这种退不可取。因此,退什么,怎么退,何时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面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暂时的退,是为了再次前行积蓄力量,这种退是保存实力,是明智的退。
生活中,人们常常赋予前进以“智慧”的桂冠,而常常把后退拴上懦弱、蠢笨的铁链。的确,前进代表着昂扬、积极、向上的人生,面对艰难困苦,勇往直前;面对恃强凌弱,绝不退缩;面对暴风雨的来临,临危不惧。人生中确实需要“前进”。但后退,就一定就代表懦弱、蠢笨、落后么。面对咄咄逼人的争辩,不去斤斤计较;面对他人不小小的失误,要心胸宽广……人生中也应当有这样的“后退”。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攻占陈(现在河南淮阳)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纷纷起义响应。刘邦在沛县斩蛇起义,项羽和叔叔项梁在吴中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后来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后,项梁便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做了楚王,定都盱眙(现在江苏盱眙)。同时楚怀王和众将约定:谁先入定关中谁就做天下之王。
结果刘邦率领起义军率先进入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征战了半辈子的刘邦十分留恋豪华的宫殿以及众多的美女和财宝,就准备在阿房宫长久地住下来好好享受享受。他手下大将樊哙劝他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可是刘邦怎么也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才恋恋不舍地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这段话在《汉书》里只有寥寥的几句,原文是:“(刘邦)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就这样刘邦和项羽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后刘邦彻底地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大汉帝国。